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027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docx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

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

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

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

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

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

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

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

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

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

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

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

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

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

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

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

“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

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

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

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

”於是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

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十二乘,重耳安之。

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

留齐凡五岁。

重耳爱齐女,毋去心。

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

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

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

重耳曰:

“人生安乐,孰知其他!

必死于此,不能去。

”齐女曰: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

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

且不求,何时得功?

”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

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

赵衰曰:

“子亡在外十馀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

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

”遂以客礼见之。

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成王曰:

“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

”重耳曰:

“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

”王曰:

“虽然,何以报不穀?

”重耳曰:

“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

”楚将子玉怒曰:

“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

”成王曰:

“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

且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

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

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遂受。

缪公大欢,与重耳饮。

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

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

於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

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固:

坚持

B.重耳安之安:

安于享受

C.穷而来此穷:

贫穷

D.重耳谢不敢当谢:

辞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

①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②饥而从野人乞食③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

④醉重耳,载以行⑤过曹,曹共公不礼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逃到蒲城,被追杀时又逃到狄;惠公即位后,又被追杀,只得逃往齐国。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十二匹马。

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

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

在逃亡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7.把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

译文: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一9题。

(11分)

乱后①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②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

②虚壁:

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请具体分析。

(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

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2),,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3),,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引得春风度玉关

孙占元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一情形在1000多年后有了根本的改观。

光绪五年(1879年),新任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不仅是个军事家,他对于发展西北的经济也颇为关注。

鉴于甘肃“地气高冷,节候暑少寒多,物产甚稀,……民间无衣之苦,甚于无食”的状况,他建议广种棉田,以解决穿衣问题。

他认为甘肃凡是可种罂粟的向阳肥暖之地,都适宜种棉花。

于是,他不仅通令下属各地严禁种植罂粟,劝告农民广种棉花,还采购纺车织具,设立专门机构,雇请民妇来教习纺织,并刊行《种棉十要》及《棉书》,分行陕、甘两省,目的在于“拔恶卉而植嘉苗,为一举两得计也”,期望这些举措能“为甘省开万年之利”。

左宗棠在西北注意修河、治路,于沿河、沿路“广种榆柳”,“数年来陇中遍地修渠、治道、筑堡、栽树”。

尤其是植树绿化举措颇得后人称赞,他命令“自径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这些柳树“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被后人艳称为“左公柳”。

收复新疆之际,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

这固然出于军事目的,却也具有开发大西北的用意。

他令张曜率军在哈密办屯垦、水利,垦得荒地19000余亩,获粮数千石。

他还善于因地制宜,依据新疆许多地方“可渔可牧,不必垦田种粟亦可足民”的特点,认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用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

长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

”这些主张对他后来率军收复新疆极为有利。

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更是左宗棠的一大功绩。

同治七年(1868年),左宗棠在参与镇压捻军后抵西安,他为解决所部使用的军火从上海等地采办价值甚昂的问题,决定在西安设立机器局。

同治十一年,左宗棠进住陕甘总督任所,他将西安机器局的机器搬至兰州,创办了兰州机器局,以精通西洋枪炮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并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抽调了技术工人,主要生产枪、炮、子弹、炮弹。

兰州机器局的设立,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用意,更有收复新疆之图,因为在该局创办前一年,俄国已派兵占据伊犁,左宗棠便在筹画收回伊犁时提出“精求枪炮”的主张。

很明显,他在兰州设局是为了实现这一主张。

光绪三年(1877年),赖长在兰州机器局内试制了一台织呢机,用甘肃所产羊毛织成一块绒布,呈送给左宗棠验看,受到了左宗棠的称赞。

于是,左宗棠打算从国外购买全套织呢机,他写信并附赖长所绘织机图给在上海的采办委员胡光墉,以甘肃羊毛、驼绒均易购取,煤也易得,只要有机器便省工力等由请他从德国访购织呢机器。

直到光绪五年,织呢机器才全部运至兰州。

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创办兰州织呢局被左宗棠视为“气象更新”之举,高兴之余,他还费尽苦心就地取原料,想以成本低廉来抵制洋呢进口。

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理想,所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不能出售,品质上和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呢绒,即便把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也比从欧美输入呢绒要贵多了,再加上局中被安置了大批“干领薪俸”的冗员,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

左宗棠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成功,但他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创举。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左宗棠设立兰州机器局,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意图,但“精求枪炮”的主张表明他更重视以武力收回被俄国军队占领的伊犁。

B.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还主张在新疆许多地方不必只是强调“耕桑然后致富”,还应该“讲求牧务,多发羊种”。

C.鉴于甘肃的气候特点,左宗棠建议首先解决穿衣问题,并通令下属各地禁植罂粟而改种棉花,最终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D.赖长用试制的织绒机织成了一块绒布不仅受到左宗棠的称赞,还促使左宗棠委托胡光墉最终从国外购回了全套织呢机。

E.生产的呢绒品质不好,价格上比不上外国呢绒,再加上局中大批冗员消极怠工,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

(2)左宗棠“发展西北的经济”有哪些显著的具体成效?

请简要概括。

(6分)

 

(3)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引用杨昌浚的诗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左宗棠在发展西北经济时,善于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率先引入先进生产技术。

在“善于”和“勇于”中你更认同哪种品质?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闻报道的生命,一是真实,二是及时。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随时深入生活,如果事情已成明日黄花,再作报道往往就失去了新闻的意义。

B.在以“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半斤八两,势均力敌,所以格外精彩。

C.他不习惯跟人在此问题上争论,况且这些意思并不是他独创的见解,教别人听了会嘲讽——哼,只会拾人牙慧!

D.西凤酒以弘扬中国酒文化为己任,在包装设计上把现代艺术与历史积淀相互结合,可谓珠联璧合,整个装饰艺术效果更加完美。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果将平均主义推广到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异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只会扼杀人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公平的真正实现,最终阻碍社会的发展。

B.韩国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意外迭出。

博尔特因抢跑比赛资格被取消,而罗伯斯则在比赛中因干扰刘翔被剥夺到手的金牌。

C.今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首个飓风“艾琳”(Irene)在美国东部时间27日早7时在北卡罗来纳州登陆,已导致10人死亡,至少超过二百万人撤离家园。

D.据称,各大商业银行限制信用卡在支付宝网上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套现可能产生的呆坏账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③①⑤④⑥C.⑤②④⑥①③D.⑤④②①③⑥

15.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五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16.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

(6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

快往船舱里灌水。

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

某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子女。

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地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健康。

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

而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

行船如此,生命也如此,负重的生命或许更有韧性,更为健康。

适当地给自己的生命负点重,这样或许活得更有意义!

要求:

①文体自选,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周测答题纸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12

13

14

答案

 

主观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第7题(10分)

(1)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

(5分)

译文: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

(5分)

译文: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1),,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2),,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3),,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11题(25分)

(1)【】【】

(2)

(3)

(4)

四、语言文字应用

第15题

第16题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五、写作

◆作文立意:

参考答案

1.C【解析】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

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2.D【解析】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3.A【解析】B“发现了”错,在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

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4.C【解析】“穷”的释义是“处境艰难”。

5.A

6.B【解析】重耳是被齐女及他的随从灌醉后用车拉走离开齐国的。

7.

(1)您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耻。

(2)晋公子品行高尚,但在外遭难很久了,随从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置的,怎么可以杀了呢?

【参考译文】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献公于二十一年(前656)时,杀死了太子申生,骊姬进谗言,重耳害怕,与献公不辞而别就跑回蒲城据守。

献公二十二年(前655),献公让宦者履鞮赶快杀死重耳。

重耳爬墙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

重耳就逃到狄。

重耳在狄住了五年,晋献公就逝世了,里克已杀死奚齐、悼子,让人迎接重耳,想拥立重耳。

重耳怕被杀,因此坚决辞谢,不敢回晋。

后来,晋国又迎接重耳的弟弟夷吾并拥立了他,这就是惠公。

惠公七年(前644)时,因害怕重耳,就让宦者履鞮带着勇士去谋杀重耳。

重耳知道情况后,就与赵衰等人商量说:

"我当初逃到狄,不是因为它可以给我帮助,而是因为路途近容易达到,所以暂且在此歇脚。

歇脚久了,就希望迁到大国去。

齐桓公喜好善行,有志称霸,体恤诸侯。

现在听说管仲、朋去世,齐也想寻找贤能的人辅佐,为何不前往呢?

"于是,重耳又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很不礼貌。

离开卫,经过五鹿时,饿了,向村民讨饭,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厚礼招待他,并把同家族的一个少女嫁给重耳,陪送十二辆驷马车,重耳在此感到很满足。

重耳在齐住了两年,桓公去世,正赶上竖刀等人发起内乱,齐孝公即位,诸侯的军队多次来侵犯。

重耳在齐总共住了五年。

重耳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没有离开齐国的意思。

赵衰、咎犯有一天就在一棵桑树下商量离齐之事。

重耳妻子的侍女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密谈,回屋后偷偷告诉了主人。

主人竟把侍女杀死,劝告重耳赶快走。

重耳说:

"人生来就是寻求安逸享乐的,何必管其他事,我一定死在齐,不能走。

"妻子说:

"您是一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来到这里,您的这些随从把您当作他们的生命。

您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耻。

况且,现在你不去追求,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

"她就和赵衰等人用计灌醉了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

重耳离开郑国到了楚国,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辞谢不敢接受。

赵衰说:

"你不外逃亡已达十余年之多,小国都轻视你,何况大国呢?

今天,楚是大国坚持厚待你,你不要辞让,这是上天在让你兴起。

"重耳于是按诸侯的礼节会见了楚成王。

成王很好地接待了重耳,重耳十分谦恭。

成王说:

"您将来回国后,用什么来报答我?

"重耳说:

"珍禽异兽、珠玉绸绢,君王都富富有余,不知道用什么礼物报答。

"成王说:

"虽然如此,到底应该用些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说:

"假使不得已,万一在平原、湖沼地带与您兵戎相遇,请为王退避三舍。

"楚国大将子玉生气地说:

"君王对待晋公子太好了,今天重耳出言不逊,请杀了他。

"成王说:

"晋公子品行高尚,但在外遇难很久了,随从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置的,怎么可以杀了呢?

况且他的话又该怎样去说呢?

"

重耳到了秦国,秦缪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原公子圉的妻子也在其中。

重耳不打算接受公子圉妻,司空季子说:

"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的妻子呢!

而且,您接受此女为的是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拘泥于小礼节,忘了大的羞耻!

"重耳于是接受了公子圉妻。

秦缪公十分高兴,亲自与重耳宴饮。

这时是晋惠公十四年秋。

惠公在九月死去。

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郤穀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作内应的人很多。

于是秦缪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

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这时已六十二岁了,晋人大多都归向他。

8.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1分)。

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

“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

作用:

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

(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9.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

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

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

此景令人“愤”。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10.略

11.

(1)(5分)AB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

(2)(6分)①植树绿化而有连绵千里的“左公柳”;②在哈密垦得荒地19000余亩,获粮数千石;③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照应标题,本文标题直接引用了杨昌浚的诗的第四句,富有文采,引人入胜;②引起下文,为后面具体写左宗棠为西北发展做出诸多贡献做铺垫;③内容上与王之涣的诗在意境与感情上形成对比,生动而概括的表现和赞扬了左宗棠在西北的功绩。

【解析】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8分)观点一:

我认为应该善于利用本地自然环境。

①左宗棠抓住甘肃向阳地暖之地都可种棉花的特点,劝告广种棉花;在西北沿河、沿路“广种榆柳”;②依据新疆“可渔可牧”的特点,认为应“讲求牧务,多发羊种”。

这些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