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086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规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找规律》教案.docx

《《找规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规律》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找规律》教案.docx

《找规律》教案

福建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研究研讨会(十)

福清市渔溪中心小学

2008年5月23日

《找规律》教案

执教:

渔溪梧瑞小学黄晓芳

指导:

翁道诚曾永龙

教学

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P88-89页,

例1,例2,例3,做一做

教学

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变化规律,并创造出有规律的图案。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教学

重点

探索一些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规律。

教学

难点

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具

准备

DVD播放机、课堂教学光盘,正方体,圆柱若干。

 

 

 

 

教师

学生

学习目标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谈话,导入新课

观看电视机里的老师变魔术,并猜一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猜一猜”中初步感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认识规律

1、六一节快到了,看电视里的小朋友在做些什么呢?

观看录像,认真观察,找出主题图中的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

2、播放例题1,你发现了什么?

动手完成例题1练习,巩固规律

进一步巩固主题图中发现的规律,感受规律美

三、动手探究,创造规律

1、播放光盘例题2,听电视机里老师提的要求

两人一组摆圆柱和正方体,汇报,前后桌互相欣赏、交流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去发现规律。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2、我也来摆一摆

发现老师摆的图形的规律,接着往下摆

更深一层次的发现规律

四、巩固练习,完成规律

播放光盘,例题3

仔细观察,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涂的,接着往下涂一涂

有了例题1和例题2的铺垫,放手让学生自行完成,促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性概括。

五、回顾反思,全课总结

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所学知识

六、寻找身边的规律

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你们能发现吗?

寻找身边的规律,说一说

结合生活实际,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

 

《找规律》教学设想

执教:

渔溪梧瑞小学黄晓芳

指导:

翁道诚曾永龙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的编排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光盘为辅助我这样设计,联系生活实际,找身边的规律、画规律,美化生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一、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于是我通过变魔术的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将他们引入找规律的自主探索活动之中。

二、注重合作探究,体验探索乐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营造宽松氛围,重视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从而达到共识。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匆匆》简案

执教:

虞阳小学姚娟玲

指导:

郭剑华、黄明亮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复习导入课文,学生齐背第一段。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反复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二——四段,找出问题,并标出序号。

学生自读、汇报。

3、提出学习目标:

作者为什么不断地追问?

他对时间有怎么样的感受呢?

二、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一)、初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第四段文字)、指名读。

师:

这么多的问号,字里行间弥散着作者怎样的情绪呢?

生汇报体会

2、师综合同学们对文章的初步体会

(二)、品读第二、三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第2、3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边读边体会语言中的情感。

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1、交流句子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A、生读,并汇报读书感受

B、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去秋来,,回首过去,作者对八千多日就这么匆匆而过而一事无成,内心有什么感受呢?

他会说些什么?

C、解析“头涔涔而泪潸潸”,想象作者内心感受及反思。

生想像发言,师相机指导朗读。

D、师引导学生个性朗读

2、交流句子

(2)“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师: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

哪些语句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

A、谈谈感受。

B、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跨、飞、溜、闪”“伶伶俐俐”“轻轻悄悄地挪移”体会字眼的魅力。

C、从这段文字中感受作者的情绪,指导朗读

D、仿写句子:

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E、师小结

(三)再读第四自然段

1、交流句子(3)、“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A、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徘徊”

B、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以及内心的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交流句子(4)“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A、明析两个“赤裸裸”的不同含义

B、指导朗读

C:

想象拓展:

怎样才能算是留下生命的痕迹呢?

举一个你佩服的人来说说他如何对待时间,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白白地在世界走一遭?

D、结合自已收集朱自清的资料来介绍朱自清24岁后的成就。

出示相应课件:

朱自清的作品

E、再一次指导读出作者的心声

三、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1、学习《匆匆》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赠言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美文诵读:

四、作业超市(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1)认真去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2)读一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

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4)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匆匆》说课稿

执教:

虞阳小学姚娟玲

指导:

郭剑华、黄明亮

说教材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6课《匆匆》。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

一是教育学生要珍惜时光,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去;二是要学会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适合朗读背诵。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并为此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读。

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说教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

  1、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个设问句: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抓住这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作者回答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

读写迁移法:

读是吸收,写是表达。

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

  教师自然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轻灵的文笔走进《匆匆》,走进时间的流里。

大家一定还记得课文开篇诗一样的语言吗?

”,然后鼓励学生切入中心问题质疑:

“这样的追问除了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外,还存在于其他的文字间。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二——四段,找出作者所提的问题,并标出序号”“作者为什么会对时间产生这么强烈的追问呢?

年轻的他对时间的流逝有怎么样的感受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课标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

你读懂了什么?

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5、仿写句子:

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

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深化中心。

  文本,是客观世界、人物情感的载体。

要学生将文本再次转化为客观世界、人物情感,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想象来再现。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展开深入、细化的联想,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探究与理解,促使自己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如在第二自然段中,写了“八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去,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去秋来,,回首过去,作者对八千多日就这么匆匆而过而一事无成,内心有什么感受呢?

他会说些什么?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进行感受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文本的形象描写中,解析“头涔涔而泪潸潸”,想象作者内心感受及反思 又如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写到:

“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我又做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为何又要赤裸裸地回去,白白地走这一遭呢?

”在本段的学习中,同样,我也让学生细读文本,发挥想象。

怎样才能算是留下生命的痕迹呢?

举一个你佩服的人来说说他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白白地在世界走一遭?

通过文本激发学生想象,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时光悄无声息的挪移,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感慨,也教育了他们必须珍惜时间,做到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四、课件整合,促进理解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阅读课文,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本节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

教学中利用从网络下载的材料,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挥农村远程教学的优势,不断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影象、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它直观形象,为学生增加表象积累,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

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得到了合理开发与训练。

五、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作者回答了没有?

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

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

(1)认真去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2)读一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

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4)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

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