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6092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docx

精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

 

东方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

 

东方市八所中心渔港升级改造+渔业风情街项目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

东方市海洋与渔业局

环评报告编制单位:

浙江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5月

1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东方市八所中心渔港(图1)。

项目拟建设渔业码头泊位34个,渔业码头岸线1716m;拟通过填海造地形成陆域面积56.3万m2(其中填海面积约46.9万m2);建设北防波堤450m,南防波堤670m,拆除原老港区防波堤约960m;建设港外北护岸1116m,港外西护岸220m,港外东护岸530m,港内北护岸519m,港内中护岸520m,港内南护岸235m;改造原东港区防波堤为港内北护岸530m;港内水域面积为55.4万m2;拟新建装卸及制冷机械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生产辅助建筑物土建工程、生产配套设施、供水、供油等。

渔业风情街建设规模包括观光塔、海洋渔文化步行街、海南海钓培训基地及相关景观设施,总用地面积约29.6万m2,建筑面积约为5.07万m2,均为永久性建筑。

本项目总投资144941.98万元,其中水工部分总投资88970.51万元;生产配套部分总投资55971.47万元。

总施工工期拟定为36个月。

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

2工程分析

2.1施工期污染负荷

施工期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码头、防波堤、护岸等工程抛石、港池航道疏浚、清礁、旧堤拆除、溢流等产生的悬浮物,施工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施工场地生产废水。

其中,抛石施工过程中悬浮泥沙源强4.31kg/s,基槽开挖、港池航道疏浚、旧堤拆除(水下部分)过程中8m3抓斗式挖泥船开挖悬浮物源强为1.86kg/s,980m3/h绞吸挖泥船疏浚悬浮物源强为4.57kg/s,3500m3/h绞吸挖泥船疏浚悬浮物源强为16.3kg/s,溢流口源强约为0.041kg/s。

产生的含油污水量约为0.98t/d,石油类产生量约为1.96kg/d。

项目施工期船舶、陆域产生的污水量为56.55m3/d,施工场地生产废水悬浮物浓度一般在(4000~6000)mg/L。

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和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残油、废油等。

其中,生活垃圾每天产生量约84kg,施工机械设备作业产生的残油、废油等危险废物,统一交由有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将其安全处置。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

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将随施工的结束而逐渐消失。

噪声源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和交通运输车辆等。

施工机械、设备和交通运输车辆等产生的噪声会对工程区附近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2.2运营期污染负荷

项目运营期的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及船舶含油污水。

其中,生产废水包括渔船、码头冲洗水及加工鱼品产生的废水,卸鱼及水产品交易区冲洗废水量为108m3/d,鱼品加工废水产生量为7397m3/d;运营期所产生的总含油污水产生量为10.15t/d,石油类产生量总计约为20.3kg/d。

陆域配套设施生活污水产生量72.5m3,停靠船舶生活污水发生量为812m3/d。

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到港船舶生活垃圾、码头和生活辅助建筑内的生活垃圾、船舶罐底污水分离处理后废油、车辆废电池等。

港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75kg/d。

2.3工程非污染环节

码头、防波堤、护岸和陆域形成改变了海域自然属性,水域疏浚改变了海域自然水深。

工程后将引起工程及附近海域海洋水文动力的变化,进而导致地形地貌和泥沙冲淤环境的变化。

抛石、疏浚、溢流等施工使局部范围内海域产生高浓度的悬浮泥沙,对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施工结束后,影响消失。

陆域形成占用一定的海域,使该海域潮间带生物或底栖生物发生永久性损失,造成部分底栖生物的直接死亡,对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施工结束后,受施工悬浮泥沙影响的潮间带生物和底栖生物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渐得到恢复。

渔港升级改造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八所港航道的通航造成影响。

3环境保护目标与和环境敏感目标

根据本工程所在海域的环境特征、工程规模和海域开发利用现状,确定工程涉及的主要敏感保护目标主要有:

东方西海岸边贸旅游及市政建设填海项目、八所港、东方黑脸琵鹭海洋保护区、锚地、八所新港。

环境敏感目标位置及环境保护目标概况见表1。

表1环境保护目标与工程相对距离和位置概况

序号

名称

相对方位和距离

现状

保护内容

1

东方西海岸边贸旅游及市政建设填海项目

西南向相邻

东方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包括护岸工程、围堰工程、陆域回填工程等,目前为施工期。

施工期通航条件

2

八所港

西南约1.3km

该区地势平坦,近岸水深较深,水下无障碍物,但避风条件一般,已建设八所港区,包括港口区、航道区和锚地区,港区北部突出岸段为鱼鳞洲,滨海观光旅游条件佳。

保护港口、航道水深条件;保护水域宽度,防止淤积。

3

东方黑脸琵鹭海洋保护区

东北向约7.2km

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黑脸琵鹭。

保护黑脸琵鹭及其栖息环境;保护小沙丁鱼和蓝圆鲹种质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4

锚地

西偏北向2.1km

3个连线的锚地,自东向西分别是1号锚地、2号锚地、3号锚地

保护水深、通航

5

八所新港

西南向约6.4km

港池回旋直径260m,,目前拥有1万吨级和5000吨级液体化工(散装)泊位各1个

保护港口、航道水深条件

4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水环境质量现状

2016年秋季,调查海域海水中的pH、DO、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铬、砷、锌、镉、铜、汞和石油类的含量均无超标,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调查区域海水的铅的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1μg/L),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5μg/L)。

表层海水中铅的标准指数为2.6~3.2,平均值为2.8,超标率为100%;10m层海水铅的标准指数为2.6~3.0,平均值为2.9,超标率为100%;底层海水铅的标准指数为2.6~3.2,平均值为2.9,超标率为100%;各层海水铅含量超标率均为100%,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调查海域海水中的铅含量本底值较高的缘故。

2017年春季,调查海域海水中的pH、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铬、砷、锌、镉、铜、汞和石油类的含量均无超标,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其中表层海洋水中的溶解氧只有一个站位(Y5)的值不满足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调查区域海水的铅的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1μg/L),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5μg/L)。

表层海水中铅的标准指数为2.6~3.2,平均值为2.8,超标率为100%;10m层海水铅的标准指数为2.6~3.0,平均值为2.9,超标率为100%;底层海水铅的标准指数为2.6~3.2,平均值为2.9,超标率为100%;各层海水铅含量超标率均为100%,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调查海域海水中的铅含量本底值较高的缘故。

4.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2016年秋季,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中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石油类、铜、铅、锌、铬等重金属的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小,整体分布并无明显特征,个别站位含量较高;硫化物整体含量较低,最高值出现在北黎湾内,整体分布呈现出随离岸距离加大含量降低的趋势。

2017年春季,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中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硫化物的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小,在调查区域内的分布较均匀,无明显特征,个别站位含量较高;石油类的最高值出现在北黎湾内靠近八所港的站位,其可能的原因是该站位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

铜、铅、锌、铬、砷、总汞等重金属呈现出类似的分布特征,其最高值都出现在北黎湾内的站位,说明湾内沉积物重金属浓度高于其它站位。

重金属镉则无此分布特征。

4.3生态与生物资源现状

(1)叶绿素a

2016年秋季,调查海区属于贫营养,不存在富营养化现象。

调查海区各站点之间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大。

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1.25μg/L;底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0.35μg/L。

调查海区初级生产力范围在(8.6~102.1)mg·C/(m2·d)之间,平均值为102.1mg·C/(m2·d)。

2017年春季,该调查海域属于贫营养海域,不存在富营养化现象。

调查海区各站点之间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大,范围在0.32~2.49μg/L,平均值为0.82μg/L;底层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44~1.12μg/L,平均值为0.24μg/L。

(2)浮游植物

2016年秋季,监测海区共鉴定到浮游植物2门22属27种,各站点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范围为(0.25~64.30)×104cells/m3,平均为13.08×104cells/m3。

调查期间该水域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

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7~1.71,平均值为1.14;均匀度范围为0.25~0.96,平均值为0.81。

2017年春季,监测海区共鉴定到浮游植物3门23属44种,各站点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范围为(0.12~9.88)×105cells/m3,平均为2.47×105cells/m3。

调查海域以硅藻为主,硅藻数量显著高于甲藻和蓝藻数量。

调查期间该水域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

调查期间该水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6~2.43,平均值为1.52;均匀度范围为0.33~0.93,平均值为0.69。

(3)浮游动物

2016年秋季调查结果,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7类19属28种,浮游动物生物密度范围为5.83~482.81ind./m3,平均密度为111.62ind./m3;浮游动物各类别密度以桡足类为主;调查期间该水域浮游动物的主要优势种类为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和亨生莹虾(Luciferhanseni);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34~1.78,平均为1.19,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15~0.89。

2017年春季调查结果,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10类37属61种。

浮游动物生物密度范围为33.67~1085.00ind./m3,平均密度为141.21ind./m3。

浮游动物各类别密度以桡足类为主。

调查期间该水域浮游动物的主要优势种类为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长尾住囊虫(Oikopleuralongicauda)和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pauper)。

调查期间该水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范围为1.73~2.85,平均为2.52,说明该海域物种丰富。

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73~0.97,平均值为0.84,均匀度指数较高,且较为均匀,说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较为稳定。

(4)潮间带生物

2016年秋季调查结果,本次调查获取的潮间带生物种类较少,3个断面共采获3个生物类别5种生物。

在3个潮间带断面中,高潮带的平均生物量为7.89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00ind./m2;中潮带的平均生物量为0.24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33ind./m2;低潮带的平均生物量为0.6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33ind./m2。

由于本次调查潮间带生物种类和数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不计算其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2017年春季,本次调查获取的潮间带生物种类较少,3个断面共采获3个生物类别14种生物。

在3个潮间带断面中,高潮带均未采集到生物样品,中潮带的平均生物量为1.8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33ind./m2;低潮带的平均生物量为5.18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67ind./m2。

(5)大型底栖动物

2016年秋季,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共采集鉴定到6门51科74种;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53.33~240.00ind/m2,平均密度为122.56ind/m2;生物量的幅度为19.77~115.47g/m2,平均生物量为53.14g/m2。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主要以节肢动物门为主。

调查期间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突出,优势种分别有变态鲟(蟳)、单叶沙蚕、异足倒颚虾、弯螯活额寄居蟹。

各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40~0.98,平均值为0.83。

2017年春季,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共采集鉴定到4门53科62种;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7.00~260.00ind/m2,平均密度为82.02ind/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主要以软体动物门为主,平均密度为56.76ind/m2;生物量以软体动物门为主,平均生物量为55.40g/m2。

调查期间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突出,优势种分别有黄口荔枝螺(Thaisluteostoma)、假奈拟塔螺(Turriculanelhaespurius)、笋锥螺(Turritellaterebra)、颗粒关公蟹(Dorippegranulata)、端正关公蟹(Dorippepolita)、须赤虾(Metapenaeopsisbarbata)、矛形梭子蟹(Portunushastatoides)等。

各站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0.00~2.32,平均值为1.30;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00~1.00,平均值为0.83。

(6)鱼卵与仔稚鱼

2016年秋季,水平网中鱼卵密度范围为0.00~1.33粒/m3,平均密度为0.21粒/m3;水平网中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00~0.41尾/m3,平均密度为0.09尾/m3。

2017年春季,垂直网中鱼卵密度范围为1~365粒/m3,平均密度为54.43粒/m3;垂直网中仔稚鱼密度范围为3~14尾/m3,平均密度为3.36尾/m3。

4.4海洋生物质量现状

2016年秋季,调查海区的海洋生物质量优。

所有生物质量样品体内的重金属Hg、Cd、Cu、Zn、Pb以及石油烃的含量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

2017年春季,调查海区的海洋生物质量优。

所有生物质量样品体内的重金属Hg、Cd、Cu、Zn、Pb、Cr、As以及石油烃的含量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

5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5.1潮流场环境影响分析

对比工程前后潮流场的变化,流速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就是渔港口门附近区域以及新建防波堤南北两侧区域,流速变化大于1cm/s的区域与本项目工程最远距离为3.0km;落急时刻流速变化大于涨急时刻流速变化。

5.2波浪场环境影响分析

应用SWAN波浪模型,计算了5个波向4种不同重现期、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波要素。

在100年一遇波浪、极端高水位和2年一遇波浪、极端高水位条件下的最大波高,可以发现,本工程防波效果均较好。

利用MIKE21BW模型进行设计高水位下2年一遇入射波浪模拟,结果表明,本工程能满足泊稳条件,港池内区域4%波高基本都在0.4米以下,泊稳条件最好。

本工程方案是可行的,均可满足规范要求和本港区生产及生活需要。

5.3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分析

正常天气情况下,工程后的渔港西港池和渔港东港池的年淤积量分别为884m3、946m3,淤积厚度分别为:

0.37cm/a、0.40cm/a。

正常天气情况下,工程后渔港西港航道和渔港东港航道的回淤强度分别为:

1.9cm/a和1.6cm/a。

比较航道和港池的淤积量,可见正常情况下,航道的淤积厚度小于港池的淤积厚度。

极端天气条件下工程后的西渔港航道、东港池航道、渔港西港池和渔港东港池的极端天气条件下的2天淤积强度分别为0.46cm、2.04cm、0.30cm、和0.20cm。

八所中心渔港的西南部的总输沙率为3.323~3.510万方/年,净输沙率0.476~0.479万方/年,净输沙方向为由东北向西南,这表明本岸段的近岸海滩主要受东北向浪的影响,东北向浪推动海滩泥沙向西南运动,因此,本岸段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

而在中心渔港的东北部的总输沙率为0.397~0.422万方/年,净输沙率0.074~0.075万方/年,净输沙方向为由东北向西南,这表明本岸段的近岸海滩主要受东北向浪的影响,东北向浪推动海滩泥沙向西南运动,但本岸段有来自东北部的沿岸输沙补充,因此并未受到明显侵蚀作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两个不同的公式计算时总输沙率略有差异,但净输沙率几乎一致,差异很小。

工程后防波堤突伸将拦截自东北向西南的沿岸输沙,因此泥沙将在防波堤东侧根部淤积。

但由于岸滩的泥沙来源有限,实际沿岸输沙量要小于经验公式所计算的理论值,因此,防波堤根部的淤积将会比较缓慢。

北侧护岸采取的弧形护岸,这种护岸不易引起岸滩的侵蚀和淤积,对岸滩的变化影响较小。

5.4海水水质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期水质环境影响

旧堤拆除、基槽开挖、抛石、疏浚、溢流五种工况叠加后的悬浮泥沙增量分布包络线图。

通过计算可知,超一、二类水质(>10mg/L)面积为2.581287km2,超三类水质(>100mg/L)面积为1.363158km2,超四类水质(>150mg/L)面积为1.252991km2。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计算结果是在悬浮泥沙扩散过程中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得出的,如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可视悬浮泥沙扩散情况,在施工区域周围的混水区投放设置防污帘,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SS扩散范围,缩短影响时间。

此外,施工过程对海水水质的影响,时间是短暂的,这种影响一旦施工完毕,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就结束。

(2)运营期水质环境影响

施工期旧堤拆除、基槽开挖、抛石、疏浚、溢流五种工况叠加后的悬浮泥沙增量分布,超一、二类水质(>10mg/L)面积为2.581287km2,超三类水质(>100mg/L)面积为1.363158km2,超四类水质(>150mg/L)面积为1.252991km2。

其中,抛石时,悬沙扩散影响范围最大,超四类水质扩散范围最大距离离源强点约450m,超三类水质扩散范围最大距离离源强点约480m,超一、二类水质向东北扩散最大距离离项目用海区域东北侧约640m,向西南扩散最大距离离项目用海区域西南侧约1220m,向西北扩散最大距离离项目用海区域西北侧约330m。

运营期的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及船舶含油污水。

污水经污水处理场处理达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后,与后方市政排污管网相连。

船舶上设置油水分离器或装灌油污水的舱柜或容器等,集中收集和贮存船舶油污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统一接收处理,对海域水质影响很小。

5.5沉积物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区域的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施工产生的沉积物来源于本海域,不会对本海域沉积物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

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扩散和沉降后,沉积物的环境质量不会产生较大变化,仍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

运营期的污染物均经过处理,不直接在工程区域排放,因此不会对工程海域的沉积物环境产生影响。

5.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本工程建设导致底栖生物直接损失量约为731.02kg,工程施工悬浮泥沙影响导致浮游植物损失34.76×1012cells,浮游动物损失165.19×107ind.,鱼卵损失0粒,仔稚鱼损失120.67×106尾,游泳动物损失2792.664kg。

项目用海需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的损害进行补偿的总金额约为590.11万元。

5.7对海域环境敏感目标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对东方西海岸边贸旅游及市政建设填海项目的影响

项目西南侧毗邻东方西海岸边贸旅游及市政建设填海项目,一方面,项目毗连,能降低西海岸边贸旅游及市政建设填海项目的东侧冲淤影响;另一方面,工程施工时将产生一定的悬浮泥沙对附近海域水质环境造成影响。

通过在项目施工区周围布设防污帘后可将影响降到最小,而且这种影响时段较为短暂,一旦施工完毕影响立即消失,总体来看,项目施工期对西海南边贸旅游及市政建设填海项目的影响不大。

(2)对八所港的影响

八所港位于本项目西南侧月1.3km处。

根据水质模型预测,施工期防波堤、码头和护岸抛石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扩散,超一、二类水质向东北扩散最大距离离项目用海区域东北侧约640m,向西南扩散最大距离离项目用海区域西南侧约1220m。

不在八所港港口区,对八所港港区水质影响较小。

本项目建成后,邻近水域渔船增多,若渔船航行又不遵守港口规章和海上避碰规则,任意穿梭,给沿进港航道进出渔舶航行将造成一定的威胁,需要渔港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同时需海事部门进行现场监督管理,维护水上交通秩序。

(3)对东方黑脸琵鹭海洋保护区的影响

东方黑脸琵鹭海洋保护区位于本项目东北向约7.2km,根据模拟预测,施工期防波堤、码头和护岸抛石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扩散,远未及保护区位置,对其影响较小。

因此,本项目建设对东方黑脸琵鹭海洋保护区的影响很小。

(4)对八所港锚地、八所新港的影响

八所港1号锚地、2号锚地、3号锚地位于本项目西偏北向2.1km,呈连线分布;八所新港位于本项目西南向约6.4km。

项目施工期间,防波堤、码头和护岸抛石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扩散,超一、二类水质向东北扩散最大距离离项目用海区域东北侧约640m,向西南扩散最大距离离项目用海区域西南侧约1220m。

因此,本工程建设对八所港锚地、八所新港的水动力环境和水深条件影响较小。

6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

(1)环境风险危害识别与事故频率估算

本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①由热带气旋及其引发的巨浪、风暴潮对工程自身的潜在风险;②项目施工和运营期船舶碰撞、溢油事故及由其引起的火灾、爆炸风险事故。

(2)风险分析

从溢油模型中溢油漂流轨迹和扫海面积可以看出,在夏季主要风向SE向平均风下,油膜主要是向北部湾漂移扩散,对本项目西北侧外海造成影响;在冬季常风向NE向平均风下,油膜主要是向西漂移扩散,主要是对八所港防波堤北侧和东侧区域造成影响,少量油膜对八所西部外侧海域造成影响;在不利风向NE向最大风下,油膜快速向西南漂移扩散,对八所港防波堤东侧区域造成影响;在静风情况下,油膜主要是向本项目东西两侧沿岸海域漂移扩散,并对这些海域造成影响。

因此,在发生溢油时,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溢油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溢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控制和减轻溢油事故所造成的损害程度的进一步扩散的最合理时间是在溢油发生后2小时内采用必要的消油或围油措施防止油膜范围扩大。

7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

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各环节上,在采用各种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污染的施工方式或生产工艺设备的基础上,其清洁生产水平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工程拟建海域目前还不是总量控制海域,因此经本报告分析,项目不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8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8.1悬浮泥沙污染防治措施

(1)抛石过程应选择中、小潮、海况好的时间施工。

根据海况分段、分层施工,块石抛填选在落潮阶段进行。

重点地段应采取加固措施,保证有足够的强度抵御风浪。

(2)港池、航道疏浚时,采用悬浮物产生较小的抓斗挖泥船作业,以尽量减少开挖作业对底质的扰动强度和范围,有效控制悬浮泥沙产生的污染。

(3)疏浚绞吸船应精确定位后再开始挖掘,选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精确确定需开挖航道、港池的位置,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悬浮物的数量。

(4)疏浚时间应选择中、小潮、海况好的时间施工,并在施工区周围混水区设置防污帘,以减小悬浮物的扩散范围。

(5)陆域吹填应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进度。

抓紧进行前方护岸施工,前方护岸修筑一定标高后再进行吹填。

(6)在吹填区内设置分隔围堰、防污帘和溢流口等工程措施,溢流口位于西港区陆域西南侧端部和东港区陆域东北侧端部,采用溢流堰式,排水口内设防污帘。

泥浆在围堰内应有足够的沉淀时间,确保溢流口处的悬浮物浓度达标,作业中若发现超标可通过适当延长吹填区泥浆的停留时间以降低浓度值。

(7)吹填时须保持输泥管道接口的严密性,要做好设备的日常检查维修,防止泥浆由接口处喷洒。

陆域吹填过程应有专人进行监督管理。

(8)在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下,应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对前方水工结构等重点地段实施必要的加固措施,以保证有足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