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106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课时卷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2018·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24)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

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段材料揭示出

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   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

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   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

【考点】秦独特的文化传统

【解析】通过题干草原游牧文化“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知其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彩,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A、C、D项内容。

2.(2018·江苏扬州中学5月质检·1)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考点】秦朝的集权政治

【解析】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相符,故B正确;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维系,A项错;官僚政治只是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C项错;法律治理只是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D项错。

3.(2018·甘肃兰州二模·25)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扩大了疆域

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     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

【考点】郡县制

【解析】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D项正确;郡县制主要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民族融合,A项错;西周分封制扩大了疆域,B项错。

郡县制是地方机构,不是限制朝中大臣的权力,C项错。

4.(2018·四川绵阳三模·25)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

“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

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

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考点】秦律

【解析】据材料“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得出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A项错;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是从汉朝开始的,C项错;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不合题意,D项错。

5.(2018·北京朝阳一模·13)《礼记·中庸》: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

”这表明“行同伦”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考点】秦朝的社会治理

【解析】据材料“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可知形成共同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秦朝重视法家而不是儒家,A项错;材料宣传的法家的思想统一,B项错;材料主要论述统一全国的思想而不是体现皇帝在国家中的地位,D项错。

6.(2018·福建漳州二模·25)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

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秦朝币制

【解析】由“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到“子范”可得出秦国的铸币得到了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D项正确。

材料未对其制作工艺的介绍,A项错;材料重点是说明钱范,无铜钱的大小数据,B项错;图片只是说明钱的规范,里面也确实是“外圆内方”的模型,但无需“折射”,C项错。

7.(2018·广东惠州第三次调研·24)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考点】秦朝的监察制度

【解析】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未体现削弱地方权力,A项错;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B项错;郡县制也不能保证维护大一统的局面,D项错。

8.(2019·吉林吉林三模·2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材料反映了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考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可见一套系统从中央到地方,类似一种垂直的管理,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开创性,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官吏的来源,不能说明是官僚政治,排除B项;“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体现了效率,没有重叠,排除D项。

9.(2019·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25)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

其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

【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知秦朝将“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便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提升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排除A、B、D项。

10.(2019·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25)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考点】秦朝的行政区划

【解析】郡的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郡的设置仅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消除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11.(2019·山东聊城二模·25)“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考点】秦朝的官僚政治体制

【解析】依据题干“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官僚体制建立,故选C项;A、B、D项均未体现。

12.(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2)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

这些规定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考点】秦朝的经济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统一度量衡,打破了春秋战国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于各地区的交流、融合,故C项正确;统一度量衡:

是秦统一后,A项错;是从经济社会角度来巩固统一,B项错;不能成为统一大市场形成的标志,D项错。

13.(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

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

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考点】秦汉时期的移民政策

【答案】

(1)主要特点:

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积极作用: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

14.(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纯,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

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

秦始皇之“法”:

“诽谚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

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统治影响的原因。

【考点】秦的法治

【答案】

(1)背景:

商鞅变法,形成了秦国重法传统;秦国历代统治者厉行法治,效果明显;秦帝国初建,各种反对势力依然存在。

(2)秦:

统治者主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帝国的覆亡。

第3课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B课时卷

第4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

”这反映出

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

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                        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

【考点】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体系,这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构建专制权威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显示的是秦朝的祭祀制度,排除A项;秦朝改变了古代的祭祀制度,排除B项;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不能反映秦始皇这种做法背后的实质问题,排除C项。

2.(2018·“千校联盟”5月高考冲刺预测·24)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秦王请群臣议。

李斯曰: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秦始皇纳其言。

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      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

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       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

【考点】郡县制

【解析】题干中“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并结合所学,秦统一后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故B项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实施,A项错;题干提及的时间是秦初,C项错;题干未提及郡县制在战国实行,D项错。

3.(2018·福建三明二模·25)据秦简律令记载:

首都咸阳及地方的郡、都、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薄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此类案件事务员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史“时覆治之”(即审核)材料中秦朝“执法”

A.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     B.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

C.接受丞相的指挥        D.以小制大、以外制内

【考点】秦朝的监察体系

【解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执法”一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监察体系,B项正确;“执法”与地方行政制度是彼此并立,A项错;材料并没有对丞相和“执法”两者关系的相关提及,C项错;“执法”既非大也非内,D项错。

4.(2018·重庆高三4月调研测试·24)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

“(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

”“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

”(城旦舂:

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

)这突出说明秦律

A.厉行轻罪重罚B.保留原始习俗 C.条文细密完备 D.维护伦理秩序

【考点】秦律

【解析】父子和祖父子体现家庭伦理,D项正确;材料中“杀子”不能称为轻罪,A项错;法治体现明显,B项错;两条法律条文体现不了细密完备,C项错。

5.(2018·安徽合肥二模·25)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考点】秦朝的官僚政治

【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本身即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替代,故C项正确;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体现中央集权而非专制主义的加强,A项错;体现血缘政治的影响正在日益衰微,B项错;古代中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潮直至明清时期才萌发,与郡县分封之争无关,D项错。

6.(2019·山东济南二模·25)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考点】秦朝的中央官制

【解析】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其中的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

7.(2019·福建三明二模·25)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北方防务    B.打击强宗富豪     

C.防止割据再现   D.建立专制皇权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

【解析】材料中的三项措施,前两个举措的目的是“以弱天下之民”,打击富豪,第三个举措的目的是,防止强宗成为反秦的据点或屏障,加强中央,维护统一,故选B项,排除A、C、D项。

8.(2019·广东二模·25)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

这有利于

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考点】秦朝大一统的政治文化

【解析】“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属于文化统一的范畴,故选D项;“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没有涉及到字体的变化,排除A项;“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不是属于儒家文化,排除B项;“边塞”称“故塞”不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措施,排除C项。

9.(2019·广东茂名二模·25)

表1

内容

刻石名称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泰山刻石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之罘刻石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碣石刻石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会稽刻石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

表1是刻石部分内容。

据此可知,秦朝

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考点】秦朝的社会治理

【解析】据材料“男女礼顺”、“建定法度”、“事各有序”等都是确立社会行为规范,故选B项;材料可以说明社会秩序,但未体现法治,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百姓遵守秩序,未体现恩惠,排除C项;据材料是颂德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D项。

10.(2019·四川泸州一模·25)秦代泰山石刻有云: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出土的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有29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街》《仓街》《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

这表明秦朝

A.法律制度十分完备        B.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

C.苛捐杂税十分沉重         D.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考点】秦朝的经济立法

【解析】“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一句总说,用法律推动国家运转,使各行业协调发展。

下一句重点在有关经济的法律在有名称的法律中占比很大,反映出秦朝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A、C项;秦朝实行法家思想,重农抑商,排除D项。

11.(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考点】秦朝的基层管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依旧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富庶家族仅仅是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而非各级政权,B项错;秦王朝是非常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的,C项错;秦王朝完全废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县制,D项错。

12.(2018·山西太原一模·25)

记述

出处

“二世还至咸阳,曰:

‘先帝为成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

为室堂未就,会上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秦阿房一名阿城。

在长安县西二十里。

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

【宋】宋敏求《长安志》

“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旁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A.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考点】秦朝阿房宫历史叙述

【解析】为室堂未就……南面无墙……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互相印证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故D项正确。

先帝为成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表明秦始皇就营造阿房宫了,故A项错误;文献记载不同不能就不足为信了,故B项错误;杜牧的赋带有想象夸张的成分,故C项错误;

13.(2019·安徽毛坦厂中学高三3月联考·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尚书·牧誓》云: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齐家的戒律,而且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信条。

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但是,就在男性牢牢控制的政治领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

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政治家,她们的所作所为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据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究中的道德和政治标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1)特点:

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

原因:

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

14.(2019·四川南充二模·41【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这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汇和交界的地区、长城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文化梯度最大的自然过渡地区:

在北方,长城是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的交界地区,南方长城建筑在云贵高原边缘,是历史上“生苗”和“熟苗"的分界。

……北方长城是“牛文化”和“马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冲突的结晶,南方长城是汉文化和苗文化长达数千年矛盾冲突的结果。

……由于它的封锁和阻隔作用,使长城两边文化差异并在一定时期内更加明显,特色更加显著,比如“生苗”区使用苗语,而“熟苗”区则用汉语交流。

……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不是山川湖海所能阻隔,也不是长城兵营所能分隔的,凤凰作为历史上的边疆重镇和大湘西的统治中心,成为了汉文化、苗文化和土家文化融合的交点,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造就了今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摘编自王亚力《从南方长城看长城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亚力关于中国长城的基本观点。

【考点】古代民族交融

【答案】

(1)长城是我国民族交界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长城是我国文化梯度的地理标志;长城是我国历史上异质民族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长城是民族文化的功能界线;长城是中国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见证。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内容提要】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使中国历史由上古时期进入到中古阶段,由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由于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边疆与民族治理等政策的完善,使其疆域面积不断扩大,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与发展。

但由于秦朝统治者采用的“法治”思想过于死板苛刻,暴政不断,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朝代更迭:

秦朝:

B.C.221—B.C.207

楚汉之争:

B.C.206—B.C.202

框架线索

一、基本概念

1.民族:

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

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