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810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8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docx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副本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重点知识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分封制

1.含义:

封邦建国

2.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维护统治,巩固政权

3.内容:

“授民授疆土”,土地和人民

4.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5.诸侯权利与义务:

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服从命令,朝觐述职

6.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宗族统治

7.积极作用:

加强地方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格局,成为强国

8.消极影响:

独立性,诸侯强大,王权衰弱

宗法制

1.含义:

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2.基本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3.内容:

大宗、小宗体系;相对性;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和最高领袖

4.特点:

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和家国同构;社会等级森严

两者关系:

分封制(表)、宗法制(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两者互为表里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

(3)文明的原生性特点

(4)兼容并蓄、延绵不断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方面

①“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

②国家机构日趋完善

③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构成森严的等级秩序

④疆域不断扩大

(2)经济方面

①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的土地制度

②手工业较为发达

(3)文化方面

①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

②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1.时间: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2.内容: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3.结果:

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1.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3.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巩固统一

1.皇帝制度

目的:

突出功业

神化君权

特点: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2.中央:

三公九卿制

特点:

比较完备

以皇权为中心

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家天下”色彩

家国同治

3.地方:

郡县制

意义:

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相同点

1.目的:

巩固国家统治

2.性质:

地方行政制度

3.作用:

维护国家统一

不同点

1.建立基础:

宗法制、血缘关系;大一统、地域划分

2.传承制度:

世官制、贵族政治;任免制、官僚政治

3.官吏权力:

封地爵位;俸禄制度

4.作用影响:

独立性、割据势力;归属性、中央集权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1)“轻罪重罚”的苛政暴政

(2)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

(3)政治腐败

(4)文化的专制与落后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②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尊崇儒术的比较

相同点:

①目的:

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②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③影响:

钳制了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

不同点:

①方式:

简单粗暴;温和渐进

②影响:

摧残文化,打击儒学;推动儒学与教育的发展,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

时空坐标

知识导图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重点知识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江南开发原因

1.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自然环境: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3.社会环境: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实行改革

(2)内容: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3)积极影响:

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1)从大乱到大治

(2)发展经济、稳定政局

(3)发展文化、重视人才

(4)重视反腐倡廉

(5)开明君主的个人作用

唐朝的民族政策

(1)设立军事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实行册封制度,改善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3)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中央与地方文化交流

(4)实行任用少数民族人才的政策,巩固中央政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1)特点

①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中央

②允许自由报考

③以成绩定取舍

(2)历史作用

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作用

(1)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分明,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3)相权一定程度上可以节制君权

(4)宰相集体议政,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两税法

1.背景:

土地买卖兼并盛行,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概况:

780年、唐德宗、杨炎

3.内容:

①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②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③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④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意义: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弊端: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

②交往领域全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

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

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时空坐标

知识导图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重点知识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1)强干弱枝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削实权)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制钱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收精兵)

(2)分化事权

①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②在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特点

(1)守内虚外。

(2)强干弱枝。

(3)分化事权。

(4)崇文抑武。

3.影响

积极: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

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影响

(1)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②中唐以后: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③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影响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程朱理学

1.兴起原因

(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

(3)理学兴起也是北宋思想解放的产物。

2.主要主张

①宇宙观:

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人生观:

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

③认识论:

“格物致知”,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3.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4.影响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和谐意识;忧患意识。

崇尚道德;重义轻利。

身体力行;自主自强。

消极: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礼轻法。

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

时空坐标

知识导图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重点知识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废丞相,权分六部

①原因:

a.历史原因:

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b.现实原因:

废行省,设“三司”,使宰相职权扩大。

c.直接原因:

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专权擅政。

d.根本原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②措施:

a.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b.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

a.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缺少制约皇权机制,没有法定辅臣,以致宦官专政。

(2)设立内阁

性质: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宦官专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皇帝勤政

(2)奏折制度

影响:

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中枢机构

①背景:

清初,设内阁,置六部,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限;康熙帝时,设南书房,皇帝集权。

②目的:

办理西北军务(直接);加强君主专制(根本)。

③特点: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简”);办事效率高(“速”);地处内廷,保密性好(“密”)。

④职能: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⑤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文字狱

清朝前期统治危机的表现

(1)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资源压力。

(2)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3)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压力越来越大。

(4)统治者闭关锁国和闭目塞听。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1)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资金因素: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用来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市场因素:

官府、地主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4)劳动力因素:

小农经济体制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使手工业的发展缺少自由劳动力。

(5)政策因素: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观念因素:

传统的观念和习俗。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3)提倡经世致用。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时代要求。

时空坐标

知识导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