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616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章第2节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3章第2节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 理性思维的深化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

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

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

有人就问他:

“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

”他回答说:

“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

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时,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我们写文章,就应该画龙点睛,展现理性思维,深化理性思维。

1.如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

                                    

                                    

【答案】 

(1)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

(2)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3)梳理思路,使理性的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

(4)段落安排上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

2.为什么说感知需要理性分析?

                                    

                                    

【答案】 分析就是把事物整体分解成若干侧面,这种分解就是认识上的深化。

感知往往是比较朦胧的,为了深化自己的认识,需要对自己的感知进行理性分析。

3.如何对自己的感知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答案】 

4.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呈现理性化分析的深化轨迹的?

                                    

                                    

                                    

【答案】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文中那些标志性的段落:

“不仅如此……”“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都充分体现了文章内容的递进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理性思维是按照纵向结构由浅入深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技法一 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恰当的概括与说明

[技法·点拨]

任何感知都是可以分解的,这种“分解”不是简单地将事物肢解,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认识的深化,以达到更加客观、透彻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感性

理性

区别

感性是生命存在时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情感与表情转换。

它是我们生命过程中所见所闻的点滴,投之于眼、形之于心的本能反应。

理性是人对待一切事物时的理智、清醒、思想成熟的体现,它需要人拥有一定的沉稳度、思考性、人生经验值,然后自然协调形成对事物的正确合理的概括。

区别

比如看见美的东西我们微笑,看见丑的东西我们恶心;爱了我们微笑,恨了我们伤心,乐了我们开心,苦了我们忧愁。

如判断好坏,评价优劣。

转化

感性与理性有时互衬互托,有时却是背道而驰。

不同的年龄,其感性与理性体现比例大小也不相同,年少时感性多于理性,年长时理性多于感性。

当达到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时,感性于我们而言仅仅是生活的点缀,甚至可有可无。

毕竟有时感性恍似海市蜃楼,短暂而不现实,虚幻而不真实。

一旦感性渐渐地褪色时,理性就自然占据了一个人思想的大部分。

安徽高考优秀作文《抱怨与改变》中的片段:

抱怨使人浮躁,改变使人安静。

年轻时的林清玄因为失恋而痛苦不堪,他变得十分浮躁,每天不停地问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

”一位禅师告诉他: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心应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你的世界也因此柳暗花明,这样,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

”林清玄陡然开悟,开始改变自己,一直秉持着这样一个原则: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

假如林清玄没有改变自己,而是抱怨下去的话,中国文学园林怎会有这样一朵奇葩?

正是因为他的改变,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妙!

抱怨使人停滞,改变使人前进。

1814年,亨利·内斯特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富豪家庭,不料,他的家族受政治迫害,家道中落,他每天早起时的第一件事便是抱怨。

所幸的是,他后来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后,询问自己:

“为什么不能这样?

”最终研制出了因给母乳不足而营养不良的婴儿食用的奶制品,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雀巢。

就是因为他的改变,化抱怨为动力,他才能做更好的自己,完成更伟大的成功!

……

所以说,我们不仅需要在事情发生后问一句:

“为什么会这样?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事情未发生时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

”尝试着去改变,我们会收获不一样的未来,领略不一样的风采!

岁月流逝,沧笙踏歌,我们在成长路上,不抱怨,只改变!

作者由试题所给的材料确立了“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不要抱怨,而要尝试去改变”的观点,具有理性的高度。

选段围绕这一观点,运用理性思维,分层加以分析:

选用林清玄的例子,言其在禅师的点拨下改变自己创造文学辉煌,论证“抱怨使人浮躁,改变使人安静”的道路,为第一层;引用亨利·内斯特的例子,化抱怨为动力,改变自己创办跨国企业——雀巢,论证了“抱怨使人停滞,改变使人前进”的论断,为第二层。

一、感知需要恰当的概括与说明

我们的感知往往是零碎的、片段性的、具体的,为了使读者能够理解我们的感受,准确地传递信息,就需要适当地概括,并且找到最能表现它们的语句。

如何对文章中的感性知识进行概括,往往决定了文章的优劣。

要想使读者理解自己的感受,准确地传递信息,就需要将具体琐碎的感受进行适当的概括与说明,可以采取形象而富有内涵的句子来概括,可以用深刻而直白的语言直接点明。

1.形象化概括

就是用形象化的句子,对相关材料的内涵进行概括,体现内容的含蓄性。

如散文《鲜花与枯枝》节选: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

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

这是怎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地,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棵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

于是他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

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萎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评析】 黄叶坠地时节,作者被眼前所出现的自然奇观所吸引。

“奇迹”激发作者找寻其中的原因,原来是共同生活的枯枝与鲜花彼此互为生命的依托,“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

理性化的深入思考使作者明白生活中彼此合作帮助才能超越自我,实现价值,创造奇迹。

作者将这一富有哲理的人生启示用两个抒情的短句“枯树哟……”“柔藤哟……”表达出来,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这一理性感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

再如上海考生的优秀作文《葬》的片段:

第二天爷爷便要下葬了。

上山的路上我扶着奶奶走着,小心躲避着鞭炮火星(乡间习俗老人中寿死去要放鞭炮庆祝)。

奶奶说爷爷年轻时是陈家的三少爷,横行乡里,戏称为“混世魔王”,又说他年轻时很有些花心,交过许多女朋友。

奶奶的嘴角含着笑。

也许爱情不一定是海誓山盟,轰轰烈烈,两个老人相濡以沫大半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过如此。

我的爷爷,年轻时是轻狂叛逆的少年,青年时背井离乡,后来考上了大学却因政审未能入学,后终生在乡间做一名教书先生。

去世之时选择了土葬,也许是入土为安的心意,也许是厌倦尘俗想与祖先为伴,老人的想法不得而知。

我想这一切都会过去,如同山间的蝴蝶飘过溪水,风吹干父亲眼中的泪水,爷爷一生所沉淀的淡泊、宽容会一起随风而逝。

也许这一切都不会过去,爷爷的笑容会永远回荡在奶奶、父亲和我的心间,沉淀为我们一生的记忆。

【评析】 这段文字所讲的爷爷的葬礼过程很有意味。

爷爷生前有许多风花雪月的故事,也有过坎坷,当然也有和奶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一段平淡的日子。

同时作者进行了理性思考,这一切,随着爷爷被土葬,都会成为过去,“如同山间的蝴蝶飘过溪水”,“爷爷一生所沉淀的淡泊、宽容会一起随风而逝”。

然而一切又都不会过去,“爷爷的笑容会永远回荡在奶奶、父亲和我的心间”,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许多回味和感悟,也让我们思考自己究竟如何度过一生。

2.明朗化点明

就是用深刻直白的语言直接点明主旨,其特点是观点比较明确,内容比较清楚。

如山东高考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的片段:

的的确确,这个世界需要你,我的农民工兄弟!

你付出了太多太多,体力上的和精神上的;你让我懂得了太多太多,道德上的和思想上的,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在你身上,我看到了你真挚的内心世界;在你眼里,我看到了你的诚信、乐观、豁达、坚强、韧性……还有那份简单、耐人寻味的坚毅。

这正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

农民工兄弟,请你保持那份最坦然的微笑,因为这个世界最需要这一抹春日的暖阳!

【评析】 上文在阐述完农民工在当今社会上的作用后,运用这两段文字明确地点出了本文的主旨。

[真题·验证]

一、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

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写作提示】 这个话题既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每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

首先,从给出的题目组成中寻找关键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题目中的重点,就像人的眼睛,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样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

要求只有一句话,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出意旨,得出健康、积极思想的意旨:

在课内外学习中,我们必须学会探究。

题目已限定了必须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如果写记叙文,则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成功的,或失败的,只要是围绕探究活动均可。

但写记叙文一定要注意点明主旨,因为这是考场作文,文章的主旨尽量显豁一点。

如果写议论文,可以从“探究是一种乐趣”、“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探究流于形式”三种观点中选择一种,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观点鲜明。

选材贴近考生学习实际,时代感强,每位考生都有或深或浅的切身体验,都有自己可写的内容。

这则材料作文给考生写作留了较大的空间。

立意角度

写法点拨

从个人经验

角度谈探究

这个角度适合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如果考生将文章写成记叙文,则可以将探究需要的元素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故事写作。

写作时将探究需要的这些元素——毅力、勇气、坚持、兴趣、方法、动力等作为切入点,并通过结合自我的学习经历与体会将这些元素阐释,应当能让探究故事复杂起来,文章内容生动起来,而不至于流于叙述探索这一过程的表面。

课文《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可以借鉴的范文。

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可将这些元素作为分论点,谈这些元素对探究的意义,在这基础上进行材料选择并对分论点进行论证。

从名人启示

角度谈探究

这个角度写议论文比较贴切。

既然是启示,自然主要是对他人探究行为的思考,这个思考与启示是建立在他人探究行为之上的,在写作过程中,为了突出启示与思考的合理性,应将他人的探究行为当作议论文的主要素材与论据。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先从名人探究行为本身去推得启示,这个启示可以是反面驳斥获得,如爱因斯坦晚年为了探究神学,终究一事无成,你可以从中得出启示——探究要重视方式方法,不能盲目探究。

又如孔乙己去探究“回”字的多种写法,你可以从中得出启示——探究要与时俱进。

这个启示也可以从正面赞美获得,比如沈克泉、沈昌健为了探究油菜的产量,两代人在农田里不断探究,你可以从中得出启示——探究要持之以恒。

从事物发展

角度谈探究

事物发展是属于纵向角度,由于跨度大,很难用记叙文这种文体去阐述,一般选择议论文进行写作。

进行写作之前,要选好具体的事物,它可以是某一件具体的物件,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与规划。

具体的物件,如选择我国核潜艇的发展过程中,探究的重要作用。

要选择这个角度对考生平时积累要求颇高,考生要熟知这个领域的发展过程。

抽象的理念与规划方面,如可以写探究形式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探究对于我国登月计划的重要性等。

二、三管齐下

病文示例

①探究式学习跑偏了

②“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尤其受到学人推崇。

所谓“格其物,致其知”,一些鸿儒们把它解释成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③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恢复了高考,对这个失而复得的事物,广大教育工作者显然还需要一段很长的磨合期。

这就如一个曾经离家出走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回来了,满脸胡茬,又长了喉结,连叫“爸”的声音都变了,一下就陌生疏离了。

对于怎样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和目的是什么,设计者们莫衷一是。

学习科学知识?

塑造学生人格?

全面发展?

术业专攻?

或者更直接一点:

考个好大学?

④事实证明,“考个好大学”一直被人们当作教学的目标,老师们,学子们,都为了这一目标而辛勤努力着。

⑤最近十几年里有很多教育口号涌现出来,先是“素质教育”,后又有“探究式教育”。

⑥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全国风风火火地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各个学校里也应景地贴满标语响应。

口号听起来很激动人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刚开始老师还给我们上上体育课,带我们在操场上跑两圈儿。

临近期末之后,体育课全拿来当自习课用了。

至于升学班,则直接取消了这些课。

⑦大多数时候,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也不过是一场大家心照不宣的集体表演而已,走个过程,为“改革论”者加点底气。

即使探究出了自己的个性见解也是枉然,因为高考阅卷老师都是按标准答案给分的。

⑧所以,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不论花样如何翻新,不论方式怎样变换,都改不了“应付”、‘“走过场”的弊端。

⑨“分数本位”的教学模式雷打不动,不管怎样探究,都会是小沈阳的裤子——跑偏了。

考场得分:

内容16+表达15+发展15=46

病文点评:

文章题目让人眼前一亮,“探究式学习跑偏了”,为何跑偏、怎样跑偏、跑偏之后该怎么办?

不仅令人浮想联翩,还充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作文材料的独特理解。

其后,作者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探究式学习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从近代的思想启蒙到恢复高考后地摸着石头过河,从素质教育到探究式教育,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作者最核心的论点,还是落脚在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批判上,如果“唯分数论”仍旧大行其道,那么探究式教育也只会虚有其表。

最后收束全文,点名题目,发人深省。

缺点是有些地方对感知的分析与概括还不到位。

诊断与修改

①题目即论点,观点十分鲜明。

②第一段介绍了“格物致知”这个儒家思想。

但只是摆出了现象,没有进行概括。

③这一段与第一段衔接不紧密。

原因是缺少理性分析,没有实现段落间语意的转换。

④上一段摆出了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质疑。

这一段应该进行概括,进一步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⑤作者提出了十几年来出现的几种教育理念(口号),是作者的感性认识。

只是表述上缺乏明确的指向,不能自然过渡到下一段。

⑥摆出了近些年在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乱象”。

⑦针对上面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这种做法的实质。

为什么这样认为,还缺乏必要的原因分析。

⑧此段是对上面现象及分析的总结及概括,但说得有些直白,概括不到位。

并且与最后一段有重复。

⑨最后一段,对全文进行了高度概括,呼应观点,深化主旨。

升级处方:

1.在第一段末尾加入一句话,对感知的内容进行概括。

2.在第一段与第三段之间,加入一个段落,对上述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

实现段落间的自然过渡。

3.第四段应该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改变第五段的叙述方式,实现自然过渡。

5.指出第七段这种做法的原因。

6.第八段要指出导致不重视探究学习的原因,高考取才方式不变,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

升格作文

探究式学习跑偏了

儒家思想里有个重要的概念叫作“格物致知”,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尤其受到学人推崇。

所谓“格其物,致其知”,一些鸿儒们把它解释成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对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它可谓功不可没。

探究式学习解开了“唯书是论”的枷锁,让部分摇头晃脑的老头儿们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走了出来,开始观照外在的客观现实。

接接地气,说说人话。

用现实去印证书本,甚至是反驳书本。

这种传统延续了下来,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悄然复苏。

当然,这种跨度几十年的隔代遗传是有风险的,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变种”。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恢复了高考,对这个失而复得的事物,广大教育工作者显然还需要一段很长的磨合期。

就像一个曾经离家出走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回来了,满脸胡茬,又长了喉结,连叫“爸”的声音都变了,一下就陌生疏离了。

对于怎样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和目的是什么,设计者们莫衷一是。

学习科学知识?

塑造学生人格?

全面发展?

术业专攻?

或者更直接一点:

考个好大学?

其实事实也证明,“考个好大学”一直被人们当作教学的目标,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被主流教育所认可遵循。

最近十几年里教育口号迭出,“素质教育”之后又冒出了一个教学界新宠——“探究式教育”。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全国风风火火地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各个学校里也应景地贴满标语响应。

口号听起来很激动人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刚开始老师还给我们上上体育课,带我们在操场上跑两圈儿。

临近期末之后,体育课全拿来当自习课用了。

至于升学班,则直接取消了这些课。

高考不考的书都是闲书,高考不考的课都是闲课。

高考不考的探究,也都是做了无用功。

所以,大多数时候,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也不过是一场大家心照不宣的集体表演而已,走个过场,为“改革论”者加点底气。

即使探究出了自己的个性见解也是枉然,因为高考阅卷老师都是按标准答案给分的。

无论教学花样怎样翻新,高考的取材方式一成不变,一切都是红药水、蓝药水,治得了溃疡化脓,除不了病根。

“分数本位”的教学模式雷打不动,不管怎样探究,都会是小沈阳的裤子——跑偏了。

模拟得分:

内容16+表达17+发展17=50

升级感言:

对于文章中的感知材料,要进行恰当的理性分析,还要注意概括与说明。

这些就像建筑中运用的胶合剂,能够使一篇文章结构紧凑,内容充实,论证更加充分。

修改文与原文相比,优点就在于这些方面。

技法二 段落安排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

[技法·点拨]

理性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次到主、由表面到本质的思维过程,各层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其递进性可以通过下列形式展现出来:

1.词语性展现

在文章中可以用一些表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的关联词语来展现理性内容的递进性。

例如:

司马迁熟悉中华历史,才有了《史记》的不朽;李时珍熟悉百草千方,才有了《本草纲目》的伟大;纪晓岚熟悉经史子集,才有了《四库全书》的浩瀚。

熟悉造就了华夏的辉煌,缔造了民族的昌盛,成就了伟人的不朽。

心无旁骛地研究,才有了无人能及的熟悉,才造就了千古流传的功绩。

冷僻枯燥的文字没有阻止他钻研的脚步,孤独凄凉的大漠没有停止住他探访的脚步,冷嘲热讽的眼光没有动摇他追寻的心灵。

当对西域一种即将失传的文字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时,人们毫不吝惜地把“国学大师”的称号赠予了季羡林先生。

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有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华夏典籍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如果没有……

【评析】 上段文字中用了“才……才”“如果……就”等词语体现了内容的递进性,使文章的分析更理性,更有深度。

2.思路性递进

文章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来记人叙事、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的,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如议论文,在论证思路中,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

理性分析的深化必然要显示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次到主,由表面到本质。

递进式结构应体现出思维的推进过程,各层的前后顺序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改动。

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够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文章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深刻的认识。

体现这种认识深化的轨迹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将中心观点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或几个方面,这些分论点之间或事物的几方面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各层之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过渡,同时又以此展现层次间的递进关系。

例如湖北考生的优秀作文中考生对生活有着深刻而诗意的理解,将期待灌注在三个生命阶段之中,提炼出“总有一种期待,是稚气的伴侣,伴你走过美好的童年”、“总有一种期待,是青涩的花朵,伴你走过人生的春天”、“总有一种期待,是诗意与快乐,伴你走过人生的坎坷”,分三个方面,由浅入深,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即围绕中心回答三个问题:

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例如一篇标题为“专心致志,方能成功”的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否则一事无成”的中心论点,接着分析“专心致志”的必要性,再从“首先要热爱这项事业”“其次还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几方面论证“怎样才能专心致志”,层次清楚,论述深入,展示了理性思维的深化过程。

(3)针对某些不良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明办法”的格式。

例如一篇题为“反对自由主义”的文章的本论部分是先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再分析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文章结构即是典型的层进式结构。

[真题·验证]

一、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

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提示】 一个乡党委书记在很穷的地方干了八年,

把那里变成了“美丽乡村”,原因是他背后坚定的信念: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他有他的执着和坚持,不只是一个人,任何一个做成了大事情的人,他都秉承了一种对于美好未来的信念和执着,那就是只有静下心来,用心办事才能把事做好。

从这一点来说,材料要倡导的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值得肯定。

当前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树立和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将“人的心灵坚持与山村的美丽变化”融入高考试题,给人一种“很社会、很当下”的感觉。

审题时我们可以抓住两个关键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一个关键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