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281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docx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解读课堂发掘市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

“解读课堂”:

发掘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

——初中学校数学教研活动主题推进的探索与思考

一、课题的提出。

(一)与其他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组织者聊天后的思考

教研活动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其重要性日显突出。

但在我们与其他农村初中学校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组织负责人的交流中(【案例1】),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案例1】学校教研负责人对教师教研状态的叙述

“教师多年处于封闭状态,不敢交流怕同事见笑,或是保守思想作怪,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沾沾自喜,更没有信息发布、读书汇报、专题讨论等交换信息途径。

“多数教师是各自为战、单枪匹马。

研究也只停留在个体上,虽然教学行为会产生一时的变化,但这种缺乏互助、合作、交流和互动的变化难以持久。

“缺乏开展校本教研的良好载体,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不到位,虽然开展了研究,但学校依然如旧,教师的行为也依然如故。

……

综合起来,主要表现为:

1.视学校教研活动的整体安排,随机而动型。

学校安排制约着教研组的活动,学校组织什么活动,教研组就安排相关的活动,而一般学校的同一教研组教师已经多年,大家对于这样的活动也是老一套了,因此不仅在安排上随机而动,在具体的执行上也随机而动。

2.组织安排欠缺相关支持,有心无力型。

由于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以教学为主,缺乏开展或主持教研活动的经验和技能,或因为害怕活动组织的成效不够明显及其他的原因,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上缺乏引领者,活动的组织有心无力。

3.活动开展缺乏教师参与热情,虎头蛇尾型。

虽然组织了教研活动,但通常时因为连组织者自己的兴致也不大,教师缺乏参与的热情,或者是为应付而已,因此虎头蛇尾。

4.教研活动的意义方向不明,走过场型:

教研活动更多地停留在了“听课、评课”上,教师备课没有压力,课堂实践解决问题不明确,听课时不作任何思考,课后发言你好、我好、大家好,发言时经常出现雷同,结果上课的没提高,听课的没收获,频繁的此类听课评课之后,造成了“收获不大”甚至是“没有收获”的感觉。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数学组开展的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合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主题推进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不仅仅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而现实的途径。

(二)对有效教研的认识

许多初中数学教研组的活动开展都是在学校整体引领下进行的,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是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主要是为学校的检查或考核而开展。

如果学校的制度规范,教研组长的工作负责,为教师开展一些培训或反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水平提升。

其二是参与各级教学比武的前期准备。

当教研室要组织进行案例、课例、课堂教学等的比武时,为了达到良好的效应,一些学校的教研组工作是相当有效的,组织教师进行组内比赛、构课、磨课等,极大地促进了参与教师的水平提升。

其三是邀请专家等到校做讲座指导。

通常是学校层面的工作,邀请数学教育教学的专家来校指导,其中以理论层面的指导为主。

当然,还有教研组自行设计的主题活动,不过较少。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给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成长舞台,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那么,怎样开展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我们通过对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调查后发现,不同层面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案例2】),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也许是我们设计和开展活动的归宿。

【案例2】:

不同层面的教师的不同需求

1-3年的新教师需要借鉴优秀教师的课堂设计和驾驭智慧,渴望有经验的老师能指出自己教学中的生硬和欠缺。

他们更多地期待有一种可供借鉴的实践模式和有经验老师的指导,希望能尽快地更进自身的不足。

4-12年的青年教师听了多堂展示课,积累了些许的教学智慧,一些教师也有了一定的成绩,就希望能有方法、有思路的观课、议课,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策略,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明确更佳的方向。

而教学12年以上的老教师教学风格已基本定型,他们则希望多接收一些新课程的理念,如何使自己已有教学经验与新课程接轨、融和。

此外,还有一些老教师希望能更好地梳理、整合自己的教学特色,使之形成系统或“专行”,真正能为其他教师所认同而体现自己的价值。

将新课改要求和教师的需求相结合,促进教师在教研参与中更好地专业发展,使教研更好地成为教师自身的需求,促进教师高效地参与是我们的目标。

因此,我们数学教研组结合学校活动教研的开展,也设计了自己的主题性教研活动。

并在教研组内进行实施,发展学校数学教师实践的智慧,提高实践水平,促进了专业成长。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概念界定:

有效教研,是指有效地组织教研活动,或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

暨在教研活动中,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通过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并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参与的教师或成员能获得自己所需技能的相应提升。

有效教研实质上是有效学习,是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个人在组织中共同分享和创造新知识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合作式学习。

教师在教研组这个组织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将个体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形成组织的知识,并在群体和非个人的层次上,发展、储存及积累知识,改进教学、开展教学创新活动。

(二)有效教研的基本条件分析:

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表明:

教师真正的成长并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学习,而在真正的一线教学实践中。

学科教研正是教师真正走向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课改的必由之路。

象我们这样的农村初中的数学教研组,开展主题进数学教研活动的研究,不仅符合教师的水平和特点,也更能够促进教师参与,收到实效。

但在推进本研究时,也需要注意:

1.在设计教研活动主题时,要考虑“绝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不均衡,越来越多的年青教师更多注重教学的实际经验的研修”等特点。

2.要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教学理念、教研活动的设计和策划上,要发挥其他老师的特长,教研组长做好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等工作,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则要设计、参与、点评好活动,确保活动的顺利和富有成效。

3.要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

要以教师们身边存在的现实问题为载体,以课题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体现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性、计划性、实效性,促进参与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4.要注意将教师的活动过程作好记录、整理与修改,与学校教科室等职能部门协调,将教师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看得见的奖项。

三、主题推进校本数学教研活动的的基本操作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研究,正是从关注教师在教学常态形式下面对的真实的关键性教学问题入手,以教师的需求为主旨,结合教师发展的阶段需要和新课改的特点,传承教研组开展的原有教研活动的优点,以学年为阶段单位设计活动主题,在保障和促进全体数学教师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业人员引领中完善自我,注重教师在参与中的行为跟进,发挥学校教研力量的作用,拓展平台,实现以教研活动为载体的教师与学生、学校共同良性发展。

我们希望,更好地以主题性数学教研活动为起点,强化对各位教师以参与教研活动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更好地审视数学教研组原有教研活动的优势与不足,吸收先进的教研理念,达到对全体数学教师开展良好的培训的要求,以形成教研组内良性的教师的培养与全程运行机制,为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操作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培养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打造更有益于教师发展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工作机制。

我们以化整为零的建设方略作为切入口进行研究,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深入。

1.了解教师的真实需求。

我们通过的调查中了解到:

(1)需提高的能力有:

强化和反馈教学信息;实施教学策略;了解和分析学生;驾驭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2)课堂教学能力不足方面为:

处理偶发事件;制作和演示教学课件;组织调控教学过程;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除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等外,还有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冲击和带来的影响,教师本身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就要了解教师更确切的需求,包括教师需求的内容和开展的形式(如讲座、讨论、课堂观摩与评析、撰写读书笔记以及开展教学研究等)。

2.主题推进校本数学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操作。

以我校数学组开展的主题教研活动《解读课堂》为例,阐述操作过程和实践进程。

※活动背景:

随着课改一路走来,一些老师的专业水平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熟悉了教材,有了新的教学思想,更重视自己的发展了,这样的老师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开设公开课,评评议议了,他们希望能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挖掘,这样,开展一次“透过实践重新审视课程标准”的主题活动,但考虑老师的实际水平,操作时解剖为“解读课堂”校本活动。

※前期准备:

1.收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惑。

(【案例3】)

【案例3】: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经整理后,主要有:

△如何合理制定“三维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如何提高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有效性;

△怎样更好地把握例题的教学与展开;

△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怎样操作才更有效;

△如何提高练习设计与学生训练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怎样设计才更合理有效;

△如何准确把握概念教学。

……

(当然,上述问题与困惑的整理主要结合的是我们目前的一些疑惑,一般来说总是存在于青年教师身上的,而对于其他的一些问题,如对课堂教学的说课、评课、听课等的研讨,我们已经在其他的活动中开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2.教师选题:

然后让各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自己认为最有心得的一个问题,采用微型课的形式,进行深入的解剖。

3.充分准备:

各位教师在选择好自己的题目后,采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

※活动设计:

☆活动宗旨:

在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一轮以后,每个教师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推进可该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困惑。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头看《数学新课程标准》,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找问题与症结,在同组教师的同伴合作下,以微型课的形式,采用“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对教学中的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梳理,对其他教师具有相应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活动流程:

教师将教学中的某个方面的一些心得进行梳理,撰写成稿,用近两周的时间进行准备,在教研组内进行15—20分钟的演讲,吸收其他成员的出意见或建议后进行反思与修改。

☆活动主题:

关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学力

具体切入点参考:

1.截取自己或他人一个课堂教学的横断面,即教学流程中的细节处理,如:

导入、结课、课堂评价、问题设计等。

2.如何更好把握学生心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展开新知教学;注重学科渗透以及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设计等。

3.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应用性问题的设计;关注数学抽象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的教学情境设计等。

☆活动方式:

充分发挥区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骨干作用,开展数学学科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题研讨活动。

※活动交流

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采用各位教师轮流发表意见及集体研讨的方式进行。

以下是几个的教研案例(研讨案例详见【案例4】见附件):

研讨案例1:

提高课堂合作交流效率的探索

教师L结合《扇形统计图》的引入教学,来解释自己对于“学生的合作交流怎样操作才更有效”这一问题的看法:

1.组建合理的四人小组,提供有效的数学交流条件

四人小组的按排按如图1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2.重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交流技能

(1)分派学习任务和要求,

(2)合作学习以检验成效。

3.提出进行高效“合作交流”的几点策略:

(1)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2)关注开放、探究的学习内容进行合作交流。

(3)选择活动性较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习内容进行合作交流。

(4)关注课后练习,选取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5)关注能构建多向、动态的交流形式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但许多教师的实际操作中往往会流于形式,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象教师L的梳理与展示,不仅使自己对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其他教师是一种促进与借鉴。

研讨案例2:

建构主义下的数学概念教学

教师C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同类项”这一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为例对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

在教学中采用了发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归纳概括同类项特征(搭建具体到抽象的桥梁),类比完善认知(带领学生在批判型思考中完善概念认知)的教学,逐次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达到深层次理解概念的目标:

1.一次建构——感知生活中的“同类项”。

(1)感受物品分类的优点,并有意识地联系数学的内容进行思考——为什么要分类?

(2)感受分类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建立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的初步意识。

(3)从合并同类项的角度再次感受生活中把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

2.二次建构——抽象“同类项”的数学特点。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梳理,得到同类项概念的第一特点:

①所含的字母相同。

(2)引导学生抽象同类项概念的第二特点:

②字母的指数相等。

(3)得到同类项概念的第三、四特点:

③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④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4)总结“同类项”的概念:

3.三次建构——深层领悟“同类项”的概念内涵。

(1)从一个单项式的三个组成部分:

系数、字母和指数再次概括同类项的概念和特点。

(2)归纳同类项的特点口诀:

二同一不同。

4.四次建构——应用概念检测学习成效。

以上对于“同类项”概念的教学,正是把教学构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改变传统教学由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通过对“同类项”概念的四次建构,学生的概念学习经历了感知概念→抽象特点→领悟内涵→理解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积极的学习体验。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得很少。

初中数学由于教科书的篇幅有限,不可能把数学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一一道明,往往“三言两语”就给出概念,给学生一种“从天而降”的感觉。

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活动、反思,建构起新知识的认知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象这样,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进行剖析,对我们的教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参考。

研讨案例3:

有效教学情境创设之我见

教师G通过七上《1.1从自然数到分数》创设情景导入自然数的有关概念的几次教学的情境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贴合度。

②全程性。

③真实度。

④发展性。

⑤数学味。

通过几个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对教学情境创设提出自己的构想和建议,不仅促进了教师本身的系统研究与深入思考,也带给我们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的思考。

研讨案例4:

提高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教师W对提高练习设计与学生训练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第二,合理的练习梯度。

第三,正确地控制练习时间。

第四,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

第五,练习的及时反馈与小结。

第六,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第七、合理安排练习量。

……

如何提高数学练习、习题或作业的效度,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是时常和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W结合课题研究,在阶段小结中整理出了策略,对于每个有相同需求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良性思考的开始。

四、主题推进校本数学教研活动研究的操作措施

(一)主题推进初中学校数学教研活动的培育措施

1.营造教研氛围。

营造一个立足于教学实际问题、实现同伴互助、分享交流、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满足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需求,满足教师解决问题的需求。

2.创建教研文化。

在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中逐渐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对话、和谐的教研文化。

其重点是在校本教研的制度化建设推动到一定时期后,逐步变制度要求为教师的自觉自发。

3.建立有效规则。

形成校本教研的有效规则,通过一系列引导性、诊断性、激励性的措施,让教师体验到职业的乐趣与专业的进步,从而产生更大的行为动机。

(二)主题推进初中学校数学教研活动的保障措施

1.丰富学习资源。

可以丰富或拓展的学习资源有:

课堂资源、参考资源、理论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资源等。

2.建设教研主题。

如上学年,我们的主题是“改进课堂教学”,因此设计了相关的校本教研主题:

“如何评好课”、“如何听好课”和“透过实践看课标”。

3.重视专业引领。

这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4.培养教研能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学习提高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契合点,是实现教研活动成效的“天线”。

五、主题推进校本数学教研活动的研究成效与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我们发现:

要让教研活动更为有效,“解读课堂”这样的微型课活动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一)主题鲜明,便于操作,受到老师的好评。

这样的活动具有它自己鲜明的特点:

首先,具有不受时间和教学进度限制的特点。

其次,它是对某个该教师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项目重点展开,使得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可选择的某一点,挖掘也更有深度,更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通过这样的活动,采用同伴互助的形式,更有利于整合教研组内部的资源,发挥有限资源的较大效益。

第四,这样的活动,选材于教师内部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更显出对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从实践→理论,再以理论来支撑实践的互动交流形式,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了解、提炼了教师内在的真实需求,也能关注到了教师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差异,这样就把教师的专业引领融入到整个活动之中;把教师在实践新课程中碰到的问题变为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通过展示,抛砖引玉,较为充分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一方面,通过教师撰写一个案例,并将平时教学中思考到的某个点进行系统化归纳,把教师的的教学思想和观点充分展示出来,通过教研组集体的共同智慧把形成一个体系,不仅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思考,也发挥了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合力。

另一方面,把案例进行微型课研讨,提高教师自己的表达和演讲能力,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高,也利于操作。

本活动后,我们认识到教研活动需要精心设计,才能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对教师的发展有意义。

作为教研管理者,我们结合实际在设计教研活动时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把握教研内容

设计教研活动首先要确定教研内容。

深入教育现场,聚焦核心问题,把握教研内容,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寻求适宜的解决策略,是教研管理者的职责。

2.选择适宜的教研形式

当教师在课程推进过程中遇到困惑和产生争议时,辨析式研讨使教师的观点得到充分的交锋;当教师在互动行为的适宜性上徘徊时,采用解剖麻雀式的思考对课堂的某几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剖析,帮助教师聚焦细节、寻求适宜策略;当教师觉得高深的理论晦涩难懂、难以消化时,观点诠释会可以帮助教师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实践来解释;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凭借智慧与创新获得小小成功时,不同主题的分享会给了教师互相学习的机会。

更关注的是教研形式能否促进教师间的有效对话,能否帮助教师获得发展。

3.倡导“去权威性”的教研过程

教研活动需要专业引领。

过去,教师习惯寻求“标准答案”,教研组织者也往往会引经据典提供专业建议。

而现在,我们更多地倡导“去权威性”,即不是权威地下结论,而是利用教师的资源提出更多的思路和看法,引导教师学会选择、自我提升。

4.组织层层递进的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完善教师的教育行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要尽量鼓励教师到实践中验证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持续关注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我们体会到教师的实践智慧正是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行动跟进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刚平主编《校本教学研究》、《校本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以主题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学科教育网

3.张立昌.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教育研究。

2001,(12).

4.赵义泉,刘晓明,张向葵.策略性知识:

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科学,2003,

5.毕田增、赵敬春著:

《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开明出版社2003.7

 

附件

“解读课堂”:

发掘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新的增长点

——初中学校数学教研活动主题推进的探索与思考

教研研讨案例

研讨案例1:

提高课堂合作交流效率的探索

教师L选择了浙教版七上第六章第四节《扇形统计图》的引入教学,来解释自己对于“学生的合作交流怎样操作才更有效”这一问题的看法:

首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利用前一节课关于703班学生业余爱好的调查报告和老师作的扇形统计图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观的认识并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果你是班级里的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观看一场球类比赛,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你会组织学生观看什么比赛呢?

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注意:

1.组建合理的四人小组,提供有效的数学交流条件

四人小组的按排按如图1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2.重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交流技能

(1)分派学习任务和要求,

(2)合作学习以检验成效。

并在学生小组合作后解决了问题(如图2)。

图1图2

3.提出进行高效“合作交流”的几点策略:

(1)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2)关注开放、探究的学习内容进行合作交流。

(3)选择活动性较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习内容进行合作交流。

(4)关注课后练习,选取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5)关注能构建多向、动态的交流形式的学习内容。

研讨案例2:

建构主义下的数学概念教学

教师C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同类项”这一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为例对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

在教学中采用了发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归纳概括同类项特征(搭建具体到抽象的桥梁),类比完善认知(带领学生在批判型思考中完善概念认知)的教学,逐次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达到深层次理解概念的目标:

1.一次建构——感知生活中的“同类项”。

——教师演示,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式板书,主要书写(4)(5)中学生的回答,为下面的教学铺垫。

(1)展示图片:

超市(商店里)摆放整齐的商品;

(2)追问: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吗?

(感受物品分类的优点,并有意识地联系数学的内容进行思考——为什么要分类?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吗?

(3)动物园里为什么不把老虎和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吗?

(反面给出思考——体验不是同类的不要放在一起。

(以上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分类的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建立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的初步意识。

(4)在商场中购买物品(如下图)。

(能合并的)

(不能合并的)

(5)超市里买米和食油的付款(如右图)。

妈妈买10千克大米、2千克食油共需(10x+2y)元。

阿姨买8千克大米、4千克食油共需(8x+4y)元。

两人买的大米和食油共需付(18x+6y)元。

(与上面的环节类似,从合并同类项的角度再次感受生活中把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