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737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明备考方向

握主旨精要

课程标准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本讲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了,革命暂时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考纲要求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2)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1)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

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阶级

(3)结果: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意义: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

①内部: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②外部:

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

中共“一大”召开。

①时间、地点:

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②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央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③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①条件: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②标志: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③意义:

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①目的:

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②进程:

势如破竹,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③失败: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巧学助记]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新”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1)原因: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概况: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

2.八七会议

(1)内容: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

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工农武装割据”

(1)思想内容: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2)根据地建设:

经济建设

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武装斗争

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

政权建设

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4.红军长征

(1)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①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②遵义会议: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长征胜利: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巧学助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知识体系构建]

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彻底不妥协

(1)从反帝方面看,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斗争口号中也明确提出“外争主权”“废除二十一条”,不承认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最终迫使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从反封建方面看,学生斗争口号中要求“内除国贼”;工人参加后,斗争矛头进一步指向北洋政府。

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并惩办了三个卖国贼。

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决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

2.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2)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例1] (2012·福建高考)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

[解析] “打倒偶像”指五四运动猛烈抨击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启蒙”是指传播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D项说法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答案] D

[例2] (2012·山东高考)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 中国近代化的障碍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国民革命运动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项正确。

国民革命运动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项错误,B、C两项与题干中“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不符。

[答案] D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考查五四运动体现的时代精神,如例1

2.考查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如例2

预测角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是近年高考考查的密集区域,主要考查角度有:

(1)以评论性材料、口号等为切入点,考查五四运动的内涵、特点以及意义

(2)结合历史材料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3)以新史观考查国民大革命的深远影响,突出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

1.(2012·安徽示范高中调研)20世纪上半期上海某店贴过这样一副对联:

“三鸟害人,鸦雀鸨;一群卖国,鹿獐螬”。

这幅对联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最主要作用是(  )

A.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转折

解析:

选D 这一事件指1919年五四运动,“鹿獐螬”指三个卖国贼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

A项指辛亥革命的重要作用;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C项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本题选D。

2.《谢觉哉日记》中,1921年6月29日有这样一行字:

“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〇〇〇〇〇之招。

”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

材料中的“〇〇〇〇〇”可能是(  )

A.马克思主义者B.共产主义者

C.社会主义者D.新文化运动

解析:

选B 注意材料信息提示“1921年6月29日”“上海”“润之”等分析应与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有关,这次大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因此答案为B。

3.(2012·海淀期末)“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

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

”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解析:

选B 1926年,国民政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时间不符。

中国民主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及原因

1.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革命中心区域在南方地区(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

原因:

(1)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2)中国近代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早。

(4)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

(5)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1927~1934年,民主革命中心区域在南方的湘赣闽浙等山区

原因:

(1)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民国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走俄国“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但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遇到重大挫折。

(3)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等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星星之火”,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3.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原因:

(1)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反动势力较强。

(2)中共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来到陕北,革命重心随之转移到北方。

(3)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力量侵略华北地区。

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北地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例3] (2012·北京高考)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解析]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是1945年之后的称谓。

[答案] B

[例4] (2012·大纲全国高考)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解析] 193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疑对于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争取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当时国民党军队处于军事优势地位,A项错误;1935年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D项错误,C项与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关。

[答案] B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如例3

2.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反“围剿”斗争,如例4

预测角度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主要考查角度侧重于:

(1)设置新情境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重大事件,如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

(2)考查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3)对比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贡献考查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表现

4.(2012·合肥八中调研)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诗句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C.“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D.“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红军的长征。

A项是秋收起义;B项是渡江战役;D项下句是“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史实。

5.(2012·滨州期末)“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该诗描述的事件应当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

选B 从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可知是运动战,从“赣水苍茫闽山碧”可知军队活动在江西、福建地区,可知诗句反映了红军反围剿斗争。

故选B。

6.“红一方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以及实现了‘不流血式’的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

”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提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B.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中“红一方面军”“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判断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

A项是中共三大,B项是八七会议,D项是中共一大,故答案为C。

(2012·汕尾一模,节选)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

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

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区别?

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思维流程]

1.审设问,明确阅读重点

本题共有两问,一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革命性质的不同,二是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定时空,锁定答题范围

由材料和设问可明确界定时空范围是“五四运动”前后。

3.建联系,找解题突破口

(1)问难度不大,可结合材料信息明确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分界线,从革命性质上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2)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联系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4.读材料,获取有关信息

(1)略读材料,明确层次大意:

材料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指出了传统观点是以五四运动为界对中国近现代史时间的划分,第二层是从社会性质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做了重新界定。

(2)精读材料,细研关键语句:

①“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从材料看出传统的史学观点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界线。

②“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可知从社会性质的角度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5.扣教材,条理作答

 

 [满分之答] 差别:

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意义: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状元纠错本]

1.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2.20世纪80年代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就设法寻找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的生平材料和照片。

下列材料能证明尼克尔斯基出席了中共“一大”的是(  )

A.他用过的1922年10月开往上海的旧船票

B.1921年3月苏俄政府签发的尼克尔斯基护照

C.当时尼克尔斯基在上海某大旅馆的住宿登记

D.中共一大会议材料中有关他参加会议的文字

答案:

D

3.“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苏联人)’……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

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

”这段论述可用于解释(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B.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必要性

C.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源

答案:

A

4.《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答案:

A

[易误点提醒]

1.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

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主要的因素。

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仅仅是推动其破土而出的外在因素。

3.国民大革命的功绩和失败原因

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共的幼稚和不成熟,而不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反动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左”右倾思想

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在组织上、军事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纠正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后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才得以纠正。

(时间:

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金丽衢12校调研)1922年爱因斯坦访问中国时曾说:

(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

这一革命事件应是:

(  )

A.辛亥革命     B.中共的成立

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

解析:

选C 回答本题关键点在于“近年来的革命事件”,表明爱因斯坦所说的革命事件应是1922年前刚发生,各选项中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其性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符合题意。

2.(2013·莆田质检)下图为某位学生的电脑屏幕截图。

该同学查找的资料最有可能用于研究(  )

A.“五四运动对上海服装演变的影响”

B.“五四运动时北京学生运动”

C.“五四运动时上海底层百姓的生活”

D.“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关系”

解析:

选D 四则材料涉及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乞丐、巡捕等阶层,反映了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的关系。

3.(2012·淮北一模)1919年4月,身在欧洲的梁启超给北京外交委员会发了一个电报:

“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

……”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梁启超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B.梁启超与后来青年学生的意见一致

C.梁启超看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

D.梁启超已变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士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出梁启超对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的行动表示不满,体现了其爱国主义精神,这与后来五四运动的目标一致,但由此无法得出梁启超成为反帝反封建民主斗士的结论。

4.(2012·梅州一模)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分析,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的主导因素不包括(  )

A.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

B.上海是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

C.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

D.陈独秀在上海为党的创建发挥了核心作用

解析:

选D 陈独秀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但陈独秀未参加一大,因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5.(能力题)新三民主义指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

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

A.加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

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C.促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

选B 材料主要说明新三民主义将民生主义与照顾工农的政策相结合,必将调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参与国民大革命,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A、D两项不是最主要的影响;C项夸大了新三民主义的作用。

6.(2012·惠州二调)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

“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解析:

选C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代表访问苏联,应与当时正在酝酿的国共合作有关;且根据“小工厂租给私人”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其时间应在1921~1925年之间,因此答案为C。

7.(2012·盐城一模)以下是某支部队战前的誓师词:

“嗟我将士,尔肃尔听。

国民痛苦,火热水深。

土匪军阀,为虎作伥。

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

”与该誓词有关的战争(或战役)是(  )

A.北伐战争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

选A 从材料信息可知,该战争旨在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拯救国民,即实行国民大革命,故答案选A。

8.“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准备领导并参加总暴动。

”在中共历史上,作出上述决定的会议是(  )

A.1921年的中共一大B.1923年的中共三大

C.1927年的八七会议D.1935年的遵义会议

解析:

选C 材料内容提出农民武装暴动的决议,这是八七会议的决定,因此答案为C。

9.(2012·日照期末)右图是刘大为、苗再新创作的巨幅油画《井冈山会师》,图中部队高举的红旗上,五角星内有镰刀与锤头(一说斧头)的徽标设计。

这一设计的寓意是(  )

A.部队官兵的主要成份是工人和农民

B.这支部队是中共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C.革命正确道路是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D.中共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时期

解析:

选B 当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其次是工人,无论是国民党的军队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要成份都是工人和农民,在部队主要成份方面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是代表的阶级利益。

五角星内嵌交叉的镰刀斧头,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表明这支部队代表的是工人和农民的利益,不代表部队成份,也不代表革命道路,A、C两项错误,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