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68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docx

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

40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

“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

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

这说明“八二宪法”(  )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解析:

C 《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两者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97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

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宣誓台前,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在国徽下庄严宣读誓词。

全国人大规定这一制度体现了(  )

A.人民主权B.依法治国

C.以史为鉴D.从严治党

解析:

B 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宪法宣誓,表明了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

“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

”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

这表明蒋介石(  )

A.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

C.承认新中国地位D.坚持一个中国论

解析:

D 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故A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

4.(2017·云南昆明质检)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C.突出思想意识形态D.推行睦邻友好政策

解析:

A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关键信息“从对立到统一”“20世纪70年代”“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同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突破了思想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体现了务实的外交理念,A项正确,C项错误;B、D两项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排除。

答案为A。

5.(2017·黑龙江大庆月考)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了“六个统一”:

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

这表明我国(  )

A.建立起全面计划经济体制

B.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加强

C.资源配置走上计划经济轨道

D.“左”倾思想冲击经济领域

解析:

C 计划经济体制始于1953年“一五”计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六个统一”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指导作用,故B项错误;“六个统一”实质是国家指导分配资源的问题,故答案为C项;“六个统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举措,其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故D项错误。

6.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

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

据此可以推知(  )

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解析:

B 在讨论经济计划时“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可见我国在制订计划时是比较慎重的,故A、D两项排除;1955年底“一五”计划完成51%,1956年由“全国计划会议”安排预定目标,结合所学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可知,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已逐步建立。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无法判定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与落后,故C项排除。

7.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

1982

56930

12565

5457

2950

997

1990

234800

70100

54900

16400

32500

1995

236800

21700

36000

7200

66200

A.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均呈下降趋势

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解析:

D 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北京、上海并不是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均呈下降趋势”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迅猛发展,为移民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

8.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这主要取决于我国(  )

A.经济体制的改革B.外交政策的调整

C.全面进行拨乱反正D.工作重心的转移

解析:

D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和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与中美外交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没有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外交政策的调整是指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是指我国为了治理和消除“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混乱,走上实事求是的正常轨道所做的一系列活动,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必然会导致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故D项正确。

答案为D。

9.(2017·河北衡水中学高考猜题卷)“1984年我来过广东。

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

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解析: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题干中邓小平的讲话是在199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A项错误;上海浦东新区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是在1978年12月,故D项错误。

10.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究其原因是(  )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解析:

C 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大量在华专家,B项错误;1964年至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面对美苏的威胁,在国力较弱的情况下积极研发国防科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C项正确,D项错误。

11.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计划;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B.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

C.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作用

D.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贯彻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解析:

D 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不全面,排除A、B两项;高等教育改革中有政治因素的存在,但主要因素还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至今,高校的改革,都是为当时国家发展的需求服务,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故答案为D项。

12.作家王蒙曾说:

“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

”这表明“双百”方针(  )

A.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B.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C.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解析:

C “双百”方针只是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并没有开创文艺创作新思路,也没有树立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它只是鼓舞了文艺界人士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去探索、开创新的文艺创作思路和方式,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

1956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早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

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

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

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

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 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

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

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

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

(4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材料一唐朝“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说明其开放范围广;交往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说明其开放领域宽;材料一中还涉及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划定“蕃坊”特区管理侨民。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对外开放条件可以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交通和对外开放的意识和心态等角度答题。

(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中“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概括中苏关系冲突中国开始从“一边倒”转向西方,可见这期间中国对外开放特点是受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影响较大,政治倾向性强,波动性大。

第二小问从国内局势和国际环境两方面考虑。

第(3)问,当今开放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概括对外开放的原则是立足国情,平等互利,进行经济技术交流;材料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概括对外开放成为基本国策;所学知识是开放格局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从“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可归纳为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由“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可归纳为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答案:

(1)表现:

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

(6分)

条件: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

(任答三点即可,6分)

(2)特点:

先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支配,政治倾向性强,波动性大。

(3分)成因:

由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定;受到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影响;受到美国、苏联对华政策的影响;跟国内的政治气候有关。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3)特点:

①对外开放成为既定国策;②对外开放的原则是立足国情,平等互利,进行经济技术交流;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④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⑤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任答两点即可,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中小学生守则(2004年修订)》

材料二 

(1)爱党爱国爱人民。

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好学多问肯钻研。

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3)勤劳笃行乐奉献。

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4)明礼守法讲美德。

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孝亲尊师善待人。

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6)诚实守信有担当。

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

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

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9)勤俭节约护家园。

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2015新修订《中小学生守则》的一个特点,并分析原因。

(12分)

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既然是新修订,必然继承了之前的合理内容,新增了时代性的内容(如绿色上网、远离毒品、低碳环保生活等),而且新修订的守则每条内容遵循总—分模式,较之前的并列模式,更具操作性;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特点去分析即可。

答案:

特点:

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主要突出时代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规律性,遵循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语言特点;兼顾操作性,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

(任意一点即可)

原因:

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多元思潮的交织交融;根据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自身规律,提出与时代同步的新守则;2004年守则有些内容比较宏观,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具体操作中,有些要求难以落到实处。

(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