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88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00道路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章初设评审意见的回复

(1)补充对于挖方路段和达不到密实度要求应提出的加固与稳定措施,对于软基处理采用砂砾石换填的,厚度应根据地勘报告进行优化。

回复:

已补充相关设计。

(2)北部商城总部基地源旺路、宏发路A段、踏水路A段车行道设计中相关技术参数应按照《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1年版)进行修改完善。

回复:

路面结构已按《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1年版)进行修改完善。

(3)实测道路纵横断面资料;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90复核道路最小纵坡。

回复:

已对道路纵坡小于0.3%的路段采取加强路面排水措施。

第二章概述

2.1设计依据

(1)我院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

(2)道路红线图以及相关规划资料。

(3)业主提供的道路纵横断面实测资料;

(4)相交道路竣工图纸;

(5)我院相关设计人员现场踏勘调查资料;

(6)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

(7)成都市人行道建设技术导则。

(8)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

(9)其它相关资料。

2.2技术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7)《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8)《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2004)

(11)《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1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4)《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17)《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第三章工程概况

3.1设计地点、范围和内容、规模

源旺路大致为南—北走向,起点接既有兴城大道,设计起点桩号K0+029.27,坐标X=36251.229,Y=21217.880,终点接宏发路B段、杨柳路交叉口,桩号K1+127.453,坐标X=35248.994,Y=20898.522,路线总长1127.453米,道路红线宽度为20米。

宏发路A段大致为南—北走向,起点接既有兴城大道,设计起点桩号K0+26.05,坐标X=36195.983,Y=21366.912,终点接既有兴贸大道,桩号K0+549.895,坐标X=35704.928,Y=21184.485,路线总长549.895米,道路红线宽度为25~30米。

踏水路A段大致为东—西走向,起点接既有北新大道,设计起点桩号K0+031,坐标X=36104.371,Y=21369.711,终点接宏发路A段,桩号K0+481.634,坐标X=X=35981.177,Y=21287.109,路线总长481.634米,道路红线宽度为25~30米。

设计内容含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景观工程、交通工程、电力工程等。

3.2主要交叉口处理

除源旺路按一般交叉口进行设计,不作单独的渠化处理外,其余道路交叉口均按规划设置右转车辆展宽段。

第四章工程设计

4.1主要技术指标

(1)道路等级

源旺路:

城市支路;

宏发路A段、踏水路A段:

城市次干路。

(2)计算行车速度

源旺路:

30km/h;

宏发路A段、踏水路A段:

40km/h。

(3)交通等级:

中交通

(4)荷载标准:

路面:

BZZ-100标准车

  桥涵设计荷载:

汽车 城-A级,人群 3.5Kpa。

(5)设计年限:

交通量饱和15年;沥青砼路面10年;

(6)抗震要求:

七度设防;

(7)路面结构:

沥青混凝土;

(8)横断面形式:

单块板断面形式。

4.2道路工程设计

4.2.1平面线型

1、源旺路大致为南—北走向,起点接既有兴城大道,终点接宏发路B段、杨柳路交叉口,路线总长1127.453米,共设平曲线1处,具体参数如下:

JD1

2、宏发路A段大致为南—北走向,起点接既有兴城大道,终点

接既有兴贸大道,路线总长549.895米,共设平曲线1处,具体参数如下:

JD1

 

3、踏水路A段大致为东—西走向,起点接既有北新大道,终点

接宏发路A段,路线总长481.634米,无平曲线。

4、按现行规范均不需要设置超高和加宽。

5、本次设计建议在右转展宽段采用直立式站台形式,具体位置和方式由相关主管部门后期确定,。

6、本工程坐标系采用成都坐标系统。

4.2.2道路纵断面设计

1、现状条件及相关制约条件

道路起终点均顺接已建道路,道路竖向高程主要考虑与既有路高程衔接及河道的行洪,同时在进行纵断面设计时须考虑排水管线的高程及纵坡要求,以及节约后期场地开发成本。

2、设计原则

(1)满足技术规范,即纵断面满足最小纵坡(控制在0.2%)、最大纵坡(时速30km/h时控制在7%以内),最小坡长(时速30km/h时大于85m)。

(2)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必须首先结合本片区排水系统,保证本道路的排水需求,再综合考虑其它因素。

(3)考虑后期场地开发利用成本,尽量减少填挖方量。

(4)在保证工程的可行性、经济性的前提下,在力求作到景观美化效果。

3、道路设计高为道路中线处对应路面标高。

4、本工程高程系采用85国家高程基准。

5、相关技术参数:

道路纵坡:

Imax=0.8%,Imin=0.2%;最短坡长133.951米。

4.2.3道路横断面设计

1、横断面设计原则

道路横断面设计在保证交通要求前提下,尽量作到经济可行,布置合理美观,与道路的功能要求及景观要求相结合。

2、道路横断面组成

道路横断面包括:

车行道+人行道

3、横断面设计

a源旺路设计按城市支路标准,车道数为双向2车道,单块板,机非混行,横断面具体组成如下:

车行道宽:

2×6米

人行道宽:

4米。

b宏发路A段、踏水路A段设计按城市次干路标准,车道数为双向4车道,单块板,横断面具体组成如下:

车行道宽:

直行段为2×9米,右转加宽段为9+14米

人行道宽:

3.5米

横断面具体布置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及《道路横断面图》。

4、为了满足特殊人群的使用,在交叉口及各单位进出口设置无障碍通道,全路段人行道布置盲道。

4.2.4路基设计

1、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路线通过地区上覆人工填土、素填土(Q4ml)和第四系松散层以冲洪积(Q4al+pl)粉质粘土、细砂及卵石为主,现将各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a、第四系人工填土层:

分布于场地表层,为少量杂填土和少量耕植土,层厚0.50~1.30m。

素填土(Q4ml):

灰褐色或褐色,松散,稍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和少量生活垃圾及少量建渣,上部含有较多有机质,植物根系发育,结构松散,疏密不均,层厚0.50~1.30m不等。

b、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

主要由粉质粘土、细砂、卵石组成,分布于整个场地,此层未揭穿。

(1)、粉质粘土:

褐灰色,棕黄色,稍湿~湿,可塑-软塑状态,成份以粘粒为主,粉粒次之,干强度较低,韧性较低,偶见点状褐色铁锰质氧化物以可塑状态为主,局部见有软塑状。

该层厚度0.50m~3.30m,分布连续。

(2)、细砂:

青灰色、松散,稍湿,含少量粉粒和粘粒,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及云母为主,含少量暗色矿物,上部粉粒含量较大,呈似层状分布于卵石夹土顶部或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夹土之中,厚度0.50~0.90m。

该层分布不连续。

(3)卵石:

褐色~黄褐色,松散~中密,稍湿,卵石含量约在50~80%左右,卵石成份以石英岩、花岗岩、灰岩为主,卵石粒径以50~70mm为主,卵石大者可达150mm以上,卵石磨圆度较好,呈亚圆形,充填物以细砂中砂为主,含量约20~30%,含少量圆砾,含量约10~20%,上部含粘粒粉粒量较大。

该层未揭穿。

揭露厚度2.5~5.5m。

2、路基处理

本次设计对素填土及表面根植土予以全部清除,遇到下卧软弱土,可采用天然砂砾石加深换填。

3、边坡设计

由于道路两侧场地为城市规划用地,本次边坡设计均按临时边坡考虑。

挖方边坡按1:

1放坡,填方边坡按1:

1.5放坡。

坡脚设置土质临时边沟。

4、土基压实

土基的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填方路基要求路槽底面以下0~30cm不低于93%,CBR≥6%;30~80cm不低于93%,CBR≥4%;80~150cm不低于92%,CBR≥3%;150cm以下不低于90%,CBR≥2%。

挖方路基要求路槽下0~30cm不低于93%,CBR≥6%;30~80cm不低于93%,CBR≥4%。

路槽应作与路面一致的横坡。

车行道路槽底面土基当量回弹模量应≥35Mpa,路床弯沉值≤266(0.01mm)。

4.2.5路面结构设计

1、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1)路面结构设计程序及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1)

公路路面设计程序系统HPDS2006

(2)车行道

源旺路

4厘米厚AC-13C沥青混凝土上面层(SBS)

乳化沥青粘层油PCR

6厘米厚AC-20C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乳化沥青稀浆下封层ES-3

乳化沥青透层PC-2

4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分两层施工

20厘米厚级配天然砂砾石底基层

加强土基(砂砾石换填80cm)

 

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力学指标

项目

抗压模量(Mpa)

劈裂强度

弯沉计算

弯拉计算

沥青混凝土

1400

2000

1.4

1200

1600

1.0

水泥稳定碎石

1500

3500

0.5

级配碎石

350

0

0

路面结构计算结果

材料路段

AC-13C(cm)

AC-20C(cm)

水泥稳定碎石(cm)

级配碎石(cm)

E0(MPa)

结构厚度

4

6

20+20

20

30

对应弯沉值0.01mm

23.2

25.5

29.2/57.5

175

266

宏发路A段、踏水路A段

5厘米厚AC-13C沥青混凝土上面层(SBS)

乳化沥青粘层油PCR

7厘米厚AC-20C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乳化沥青稀浆下封层ES-3

乳化沥青透层PC-2

4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分两层施工

20厘米厚级配天然砂砾石底基层

加强土基(砂砾石换填80cm)

 

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力学指标

项目

抗压模量(Mpa)

劈裂强度

弯沉计算

弯拉计算

沥青混凝土

1400

2000

1.4

1200

1600

1.0

水泥稳定碎石

1500

3500

0.5

级配碎石

350

0

0

路面结构计算结果

材料路段

AC-13C(cm)

AC-20C(cm)

水泥稳定碎石(cm)

级配碎石(cm)

E0(MPa)

结构厚度

5

7

20+20

20

30

对应弯沉值0.01mm

22.2

24.9

29.2/57.5

175

266

(3)人行道

见景观专业设计图

2、路面结构材料要求

(1)级配天然砂砾石底基层

天然砂砾应质地坚硬,含泥量不得大于砂质量(粒径小于5mm)的10%,砾石颗粒中细长及扁平颗粒的含量不得超过20%,最大粒径不得大于37.5mm。

设计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要求不低于95%,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

级配天然砂砾石颗粒范围和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液限

塑性指数

100

90~100

73~88

49~69

29~54

17~37

8~20

0~7

<28

<6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水泥贮存期超过3个月或受潮,应进行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碎石的均匀系数不得小于5,宜大于10,塑性指数宜为10~17;土中小于0.6mm颗粒的含量应小于30%;碎石的压碎值:

不得大于35%;集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2%;集料中硫酸盐含量不得超过0.25%;

水泥稳定土料材料7d抗压强度为3.0MPa,压实度大于等于97%。

水泥稳定碎石粒料范围及技术指标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液限

塑性指数

100

90~100

67~90

45~68

29~50

18~38

8~22

0~7

<28

<9

(3)沥青混凝土

本道路设计面层为沥青混合料,由适当比例的粗集料、细集料及填料组成,简称沥青混凝土。

设计要求沥青混凝土采用密集配,各种粒径的颗粒级配连续、相互嵌挤密实的矿料与沥青拌和而成,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应大于98%。

1)沥青

全路段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其性能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1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自然区划

V2

气候分区

1-4-1

指标

单位

70号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60-8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

-1.5~+1.0

T0604

延度(5cm/min15℃(cm)不小于

cm

40

T0605

软化点(R&B)不小于

46

T0606

60℃动力粘度不小于

Pa.s

180

T0620

闪点不小于

260

T0611

密度(15℃)

g/cm³

实测记录

T0603

溶解度不小于

%

99.5

T0607

TFOT(或RTFOT)后

质量变化不大于

%

±0.8

T0610或T0609

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

%

61

T0604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cm

6

T0605

残留延度(15℃)不小于

cm

15

T0605

2)粗集料

碎石材料的压碎值、(洛杉矶法)磨耗值、磨光值均要满足《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要求。

上面层、下面层应采用玄武岩轧制碎石,要求采用大型联合式碎石机(反击破或冲击破,联合破碎不少于三级),石质应无风化、坚硬、耐磨、洁净,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碎石形状接近立方体。

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规范的要求,破碎后的粗集料规格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7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要求。

沥青面层必须严格限制集料的细长扁平颗粒含量。

粗集料应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为保证粗集料规格、棱角,控制针片状含量。

同时统一砸石机的型号和规格,以及筛分设备的型号和筛孔尺寸,由大石场集中加工。

其质量技术应满足表2、表3:

表2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沥青层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

30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

35

T0317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45

T0304

吸水率不大于

%

3.0

T0304

坚固性不大于

%

-

T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

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

%

20

-

-

T0312

水洗法<0.075的颗粒含量不大于

%

1

T0310

软石含量不大于

%

5

T0320

磨光值PSV不小于

40

T0321

与沥青的黏附性不小于

4级

T0663/0616

表3粗集料对破碎面的要求

混合料类型

具有一定数量破碎面颗粒的含量(%)

试验方法

1个破碎面

2个或2个破碎面以上

T0346

表面层不小于

80

60

下面层不小于

70

50

3)细集料

建议采用加工粗集料碎石时产生的石屑及采用硬质石灰岩由专用设备加工的机制砂或无污染的天然砂,应耐嵌挤,颗粒饱满、粉尘含量低,生产应具备抽吸尘或水洗设备,以减少粉尘含量,使0.075mm的通过率不得超过10%,热仓细集料中0.075mm通过率不得大于3%,同时应加设3mm筛,将细集料分成0~3mm和3~5mm两部分使用;加工出的细集料应耐嵌挤,颗粒饱满,洁净无杂质,粉尘含量低,其技术指标及规格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表4.9.4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的要求。

使用时石屑的用量不得超过机制砂或无污染的天然砂的用量。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同时细集料应与沥青有良好的粘性力,严格控制其含泥量、砂当量或亚甲蓝值。

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矿厂生产。

石屑应采用粗集料破碎石料时通过4.75m或2.36mm的筛余部分,在生产石屑的过程中应具有抽吸设备,严禁将覆盖层或夹层的泥土混入石屑中。

细集料应满足表4的要求。

表4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2.45

T0328

坚固性(>0.3mm部分)(%)

——

T0340

含泥量(小于0.075的含量)%

不大于5

T0333

砂当量(%)

不小于50

T0334

亚甲蓝值(g/kg)

——

T0346

棱角性(流动时间)(s)

——

T0345

注:

坚固性试验可根据需要进行。

4)矿粉

沥青混凝土填料必须采用石灰石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过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尽,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

填料中严禁掺加拌和机或碎石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

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在轧制机制砂及碎石时,应采用洁净的块状石料加工,并调整好碎石机工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排出量。

矿粉必须贮放在室内,被雨淋湿的和已结块的矿粉不得使用。

矿粉质量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要求。

矿粉必须贮放在室内,被雨淋湿的和已结块的矿粉不得使用。

填料质量应符合表5的要求。

表5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T/m3)

不小于2.45

T0352

含水量(%)

不小于1

T0103烘干法

粒度范围

<0.6mm(%)

100

\T0351

<0.15mm(%)

90-100

<0.075mm(%)

70-100

亲水系数

小于1

T0353

塑性指数(%)

小于4

T0354

加热安定性

实测记录

T0355

外观

无团粒结块

观察

5)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矿料按连续级配,其级配情况见下表6、表7,SBS改性沥青技术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6AC-13C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表

方孔筛孔径

(mm)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通过的质量

百分率(%)

100

90-100

68-85

38-68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表7AC-20C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表

方孔筛孔径

(mm)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通过的质量

百分率(%)

100

90-100

78-92

62-80

50-72

26-56

16-44

12-33

8-24

5-17

4-13

3-7

表8SBSI-D型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技术指标

SBS类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0.1mm

60~8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

≥0

T0604

软化点(R&B),℃

≥60

T0606

运动粘度(135℃),Pa.s

≤3.0

T0625

T0619

闪点(℃)

≥230

T0611

离析软化点差(℃)

2.5

T0661

溶解度(%)

T0607

旋转薄膜试验(163℃x5h)

质量损失%

≤1.0

T0610

针入度比25℃%

≥65

T0604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应在施工前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按规范进行马歇尔试验及各项配合比设计检验,并满足表9的要求。

表9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标准

备注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

双面击实75次

试件尺寸

mm

ф101.6mm×63.5mm

稳定性MS不小于

KN

8

空隙率VV

面层

%

3~6

沥青饱和度VFA

65~75

流值FL

mm

2~4

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

设计空隙率(%)

相应于以下公称最大粒径(mm)的最小VMA

上面层

下面层

3

12.5

11

4

13.5

12

5

14.5

13

表10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指标(改性、普通)

备注

车辙试验动稳定性不小于

次/mm

2800/1200

T0719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

%

85/80

T0709

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不小于

%

84/75

T0729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不小于

με

2500/2000

T0715

渗水系数不大于

M1/min

120

T0730

表11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与技术指标

相应下列气候分区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年降雨量(mm)和气候分区

1000~1200

潮湿区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

普通沥青混合料

80

T0709

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不小于

普通沥青混合料

75

T0729

6)透层

沥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