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7247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1.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散文类练习11

散文类课后练习(11)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手抚膺坐长叹(坐下)B.画图省识春风面(曾经)

C.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D.他生未卜此生休(预料)

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游惠山记

明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

以故号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

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

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

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

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

茶铛未热,已至山下。

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

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1.“宾客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语句,不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是()

A.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

B.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C.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

D.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3.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4.作者在本文中所寄寓的情志,与下列名篇最为相近的是()

A.《与朱元思书》B.《岳阳楼记》C.《项脊轩志》D.《陋室铭》

5.请从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的角度,就本篇游记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文,完成1~2题。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其仆曰:

“君何为轼?

”曰:

“此非段干木之闾乎?

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

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高之?

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

”其仆曰:

“然则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

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

“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

”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且谏秦君曰:

“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秦君以为然,乃案兵而辍,不攻魏。

文侯可谓善用兵矣。

夫君子善用兵也,不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

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天,尘气充天,流矢如雨。

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已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选自刘向《新序》)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吾安敢不轼________

(2)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________

(3)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________

(4)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为”的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其仆曰:

“君何为轼?

B.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C.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

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

“子奚为者也?

”二人对曰:

“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

臣父且死,曰:

‘中山有事,汝必死之。

’故来死君也。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选自《战国策》)

用斜线“/”给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孟子?

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梃与刃”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

D.“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以此来说明爱民的重要性。

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课文选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

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也;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

余幼时犹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身面向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

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

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

酒酣,共立河岸,友曰:

“能越此乎?

”丁一士应声耸身而过。

友招使还,应声又至。

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丁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

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跃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如是者四,力尽,竟溺焉。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

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

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田侯松岩于滦阳买一劳山杖,自题诗曰:

“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敢因恃尔心无虑,便向崎岖步不平。

”斯真阅历之言,可贵而佩者矣。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过厅,过道,厅堂可以通行的地方;田侯,即田功,字松岩,纪晓岚的朋友。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求睹其技尝:

曾经B.足甫及岸甫:

刚刚

C.不虞岸已将圮虞:

担忧D.素不习水素:

一向,向来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真阅历之言,可贵而佩者矣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

B.恃财者终以财败不赂者以赂者丧

C.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余幼时犹见之

D.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下面的句子省略成分跟例句“使余立一过厅中”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D.邀饮桥畔酒肆中

4.作者认为丁一士最终溺死的原因是()

A.有所依仗而过于冒险B.技艺不精

C.向来不谙水性D.河岸崩裂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丁一士见河不宽而恃己擅纵,意外丧生,说明他缺乏预见灾难和临危应变的能力。

B.本文先记叙后议论,中心是一个“恃”字。

有所擅长,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味有恃无恐却往往会引来悲惨的结局。

C.田侯自题诗于劳山杖上是想用自己登山的亲身经历来勉励世人:

即使前路崎岖,只要心中没有顾虑,坦然面对,也会走出困境,步向平坦人生路途。

D.月夕花晨,伴我前行,如此良辰美景在纪晓岚看来是“可贵而佩”的。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招使还,应声又至。

②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

“吾欲伐吴,可乎?

”对曰:

“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

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

”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

乃下令曰:

“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韩非子?

内储说上》)

1.对下列句子的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对曰:

“可矣……?

”  对:

回答。

B.比降北之罪。

     北:

向北。

C.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

被濡衣:

被,同“披”;濡衣,湿衣。

D.被濡衣而赴火者  赴火:

奔赴火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思的理解,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越王问于大夫文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B.何不试焚宫室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C.人之涂其体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

D.乃下令曰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3.选出“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A.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才取得人们信任,而且惩罚必须严格。

B.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必须严格。

C.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才取得人们信任,而且惩罚严格而又果断。

D.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严格而又果断。

4.下列分析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文意可知,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大夫文种和越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

B.本文写了大夫文种向越王建议试焚宫室,实行赏罚以测试民心之事。

C.本文侧重写越王焚宫室,让民救火之事,来显示越王的威严,以使人民慑服,具备战胜吴王的条件。

D.本文着重写一个“试”字。

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试,赏罚分明了,人们全力以赴去救火。

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单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乐:

以……为乐

B.按其图记按:

查核

C.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幸:

侥幸

D.因为本其山川本:

根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夏始饮滁水而甘

②顺风而呼

B.①用武之地也

②其问道也固先乎吾

C.①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①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

如用“耸然”“窈然”“翁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

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胶州柳西川,法内史之主计仆也。

年四十余,生一子,溺爱甚至。

纵任之,惟恐拂。

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

无何,子病,翁故蓄善骡,子曰:

“骡肥可啖,杀啖我,我病可愈。

”柳谋杀蹇劣者。

子闻之,大怒骂,疾益甚。

柳惧,杀骡以进,子乃喜。

然尝一脔,便弃去。

病卒不减,寻死,柳悼叹欲绝。

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登岱。

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怪似柳子。

比至,果是。

下骡遍揖,各道寒暄。

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

但问:

“在此何作?

”答云:

“亦无甚事,东西奔驰而已。

”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

柳子拱手曰:

“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

”上骡遂去。

众既归寓,亦谓其未必即来。

厌旦俟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

众曰:

“尊大人日切思慕,何不一归省侍?

”子讶问:

“言者何人?

”众以柳对。

子神色俱变,久之曰:

“彼既见思,请归传语:

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

”言讫,别去。

众归,以情致翁。

翁大哭,如期而往,自以其故告主人。

主人止之,曰:

“曩见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

以我卜之,殆不可见。

”柳啼泣不信。

主人曰:

“我非阻君,神鬼无常,恐遭不善。

如必欲见,请伏椟中,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柳如其言。

既而子来,问曰:

“柳某来否?

”主人曰:

“无。

”子盛气骂曰:

“老畜产那便不来!

”主人惊曰:

“何骂父?

”答曰:

“彼是我何父!

初与义为客侣,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资,悍不还。

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

”言已出门,曰:

“便宜他!

”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

主人呼之出,狼狈而归。

异史氏曰:

“暴得多金,何如其乐?

所难堪者偿耳。

荡费殆尽,尚不忘于夜台,怨毒之于人甚矣!

(《聊斋志异·柳氏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问逆旅主人姓名旅舍,客舍

B.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询问,追问

C.趋进笑言      催促  

D.曩见公子,情神冷落先前,从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厌旦俟之久之曰

B.杀骡以进众以柳对

C.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既而子来

D.柳如其言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3.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言者何人B.何不一归省侍

C.彼是我何父D.在此何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西川四十余岁,生了个儿子,溺爱异常。

言无不从,儿子生病,要把家中那头肥骡杀来吃。

柳西川想换一头瘸腿的,儿子便寻死觅活。

B.柳氏子死去几年后,村里人却在泰山见到了他。

他骑着一头骡子,对村里人颇为客气,谦恭有礼,谈笑寒暄,但一谈起他父亲就变了脸色。

C.柳西川跑到泰山想见儿子,客店主人认为神鬼无常,劝他先藏起来。

柳氏子满怀仇恨陈说的一番话语,令藏在柜子里的柳西川冷汗淋漓。

D.作者认为,一下子得到很多很多钱财当然快乐无比,可偿还起来就不那么好受了;而将家产几乎破费净尽,到了阴间还念念不忘,这怨恨也太厉害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

译文:

(2)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

译文:

(3)暴得多金,何如其乐?

所难堪者偿耳。

译文: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之陋也。

夫春秋之后为战国。

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

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

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

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

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

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

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

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

弟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

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

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

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

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未造,感王室之将毁。

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

乃曾子固自负不少者也,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订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

②曾子固:

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

③鲍:

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

浅薄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

其,这个

C.当西汉之末造造:

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宜宜:

应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

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区区褒贬,何足及齿其间旦暮闻何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2)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以手抚膺坐长叹”中的坐解释为:

徒、空

2.答案:

1.做山水的宾客而去拜访它他们(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之中)。

2.B

3.欲扬先抑,先极写自己失落无聊的心态,为下文写游惠山之乐作铺垫。

4.A

5.思想内容:

文章先写不能游玩山水的百般无聊,再写通过游览惠山而将以前的一切烦恼忘却,表现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突出了“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这一主旨。

写作手法:

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着墨较多,通过对比的手法,为下文写山水之游的乐趣作了铺垫,更突出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

解析:

 

3.答案:

1.

(1)怎么 

(2)用,拿 (3)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 (4)就

2.A

解析:

2.A项“为”为介词,其余三项均为动词。

参考译文

魏文侯经过段干木所住的巷子时而行轼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扶着横木行礼),他的从人说:

“您为什么要行轼礼?

”魏文侯说:

“这不是段干木所住的巷子吗?

段干木是个贤人,我怎么敢不行礼呢?

况且我听说段干木从来不肯拿自己和我的位置交换,我怎么敢在他面前傲慢呢?

段干木因为品德好而出众,我因为土地多而出众;段干木富有仁义道德,我富有钱财。

”魏文侯的从人说:

“那么您怎么不让他来担任宰相?

”魏文侯于是请段干木作宰相,段干木不肯接受。

魏文侯就拿出百万的俸禄,经常派人钱物请他。

于是魏国人都很高兴,相互庆贺说:

“我们的国君喜欢大道,因为段干木被他尊敬;我们的国君喜欢忠义,因为段干木被他隆重对待。

”没过多久,秦国举兵打算攻打魏国,秦国的司马(官职名)唐且对秦国国君说:

“段干木是个贤人,而魏国国君很尊敬他,天下都知道这件事,是不是不应该发动战争呢?

”秦国国君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按兵不动,一直不敢发动进攻。

魏文侯可以称得上善于用兵了。

曾听说君子用兵,看不到实际情形,他就已经取得了成功,就是这样子的。

一般人用兵,把鼓声敲得就像打雷,号呼声震动大地,尘土满天,飞箭如雨,扶着伤员,载着死者,蹚过死者的肠子和鲜血,没有罪的百姓,他们死亡的数量可以填满大河,就算这样,国家的存亡、国君的生死也依然无法预料。

那样的话国君离仁义也就远了!

4.答案: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译文:

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

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解析:

参考译文

中山国的国君宴请都城里的士大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座。

由于羊羹不够,司马子期没能吃上,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去,并煽动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逃走。

这时,有两个人提着武器,尾随在他的后面,中山君回过头来问这两人说:

“你们为什么跟着我?

”两人回答说:

“在我们的父亲曾经快要饿死的时候,(多亏)您给了他饭吃,他才没有死。

父亲在临死的时候叮嘱我们说:

“‘一旦中山君有急难,你们俩一定要冒死去保护。

’所以,我们来保护您,愿为您效死力。

”中山君听罢,仰天长叹:

“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

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5.答案:

1.B

2.两个选段都体现了孟子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1.“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错误,是委婉的说法。

2.两个选段都提到了为政者应重视为民,如果涂有饿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