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373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docx

TheFalloftheHouseofUsher中文译文教学提纲

 

TheFalloftheHouseofUsher(中文译文)

TheFallofTheHouseofUsher(中文译文)

 厄榭府的崩塌

  他的心儿是把悬挂的琴;

  轻轻一拨就铮铮有声。

  ——贝朗瑞

  那年秋天,一个阴沉、昏暗、岑寂的日子,乌云低垂,厚重地笼罩着大地。

整整一天,我孤零零地骑着马,驰过乡间一片无比萧索的旷野。

暮色四合之际,令人忧伤的厄榭府终于遥遥在望。

我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一瞥见那座建筑,心灵就充满难以忍受的忧伤。

说难以忍受,是因为往常即便到了荒蛮之所或可怕的惨境,遇到那种无比严苛的自然景象,也难免有几分诗意,甚而生出几分喜悦;如今,这股忧伤的感觉却总是挥之不去。

我愁肠百结地望着眼前的景物。

我望着孤单的府邸和庄园里单一的山水风貌,望着荒凉的垣墙、空洞的眼睛一样的窗子、三五枝气味难闻的芦苇、几株枯木白花花的树干——心里真是愁苦至极,愁苦得俗世的情感已无法比拟,只有与染阿芙蓉癖者梦回以后的感觉作比,才足够贴切——苦痛流为日常,丑恶的面纱也摘除而去。

我的心直翻腾,还冷冰冰地往下沉,凄凉得无可救赎,任是再有刺激人的想像力,也难说这是心灵的升华。

究竟的怎么了?

我思忖起来。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在注目厄谢府时如此不能自控?

这是个破解不了的谜。

沉思间,模糊的幻想涌满心头,却又无从捉摸。

我只得退而求其次,自圆其说罢了——简单的自然景物凑在一起,确实有左右人情绪的力量,但要剖析这种感染力,即便费尽心机,也是无迹可寻。

我思量道,这片景物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只消在细微处布置得稍有不同,带给人的那种悲伤的感觉,可能就会减轻,或许会归于消泯。

这种念头一起,我策马奔至山中小湖的险岸边。

小湖就傍着宅第,湖面泛着光泽,却一丝涟漪都没有,黑黢黢,阴森森,倒映出变形的灰色芦苇、惨白树干、空洞眼睛一样的窗子。

我俯视着湖面,浑身颤抖,比刚才的感觉还要奇怪。

  然而,目前我还是打算在这阴沉的府邸作几个星期的逗留。

这座府邸的主人罗德里克•厄谢是我儿时的好朋友。

我们有好多年没见过面了。

可最近,我收到了一封从本国一个遥远的地方发来的信——是他写来的,信写得很急切,还非要我亲自去一趟。

在他的亲笔信里,显然透着股的神经不安的味道。

他提到自己患有严重的疾病——是让他备受折磨的精神错乱,还说,真的很想见到我这个最好的朋友、惟一的知己,能跟我快活地呆上一阵子,病情便会减轻云云。

全信如此这般说了很多。

他的请求显然出于一片真心,让人片刻都不能犹豫。

于是,我马上就应邀动身了。

来是来了,我却依然认为,他的召唤真是蹊跷得紧。

  我们虽然是童年时代的密友,可我对这位朋友确实知之甚少。

他总是有所保留,这都成了他的习惯。

不过我很清楚的是,很久以前,他的先祖就以多愁善感闻名。

多少年来,这一特点总是经由高贵的艺术品体现出来;最近,则表现为举办一次又一次慷慨却不张扬的慈善活动,迷恋上音乐的复杂性,而不是热爱其一致公认、一听即懂的美。

我也知道一个异乎寻常的事实,厄谢家族虽历来受人尊敬,但却从未有过不衰的旁系子孙,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家族属于一代单传,除了微乎其微、偶尔出现的例外,永远都是这样。

想着这座房屋的特色跟人们普遍认定的厄谢家族的性格极其吻合,想着好几百年来,房屋的特色有可能影响到厄谢家族的性格,我不由认为,或许正是因为缺乏旁系支亲,才致使财产和姓氏总是祖孙相传,世代相袭,最后财产和姓氏终于混而为一,庄园的名称渐渐消失,一个离奇而模棱两可的名称——“厄谢府”,浮出了地表。

庄稼人都用这个名称,在他们心里,这个名称似乎既包含了这个家族,又包含了这座府邸。

  我上面说过了,俯视湖水这一略带幼稚的举止,只是加剧了早先那种奇怪的忧伤。

无疑,这迅速弥漫的迷信感——何不就称之为迷信呢?

——只会益发浓重。

我早就晓得,惟有心里胡思乱想,才会觉得恐怖。

这是个荒谬的定律。

或许正是这个缘故,当我不再看那些水中倒影,再度举目望着府邸时,我的心里就生出了奇怪的幻象。

那幻象是那么荒谬,真的,我提到它是想说明折磨人的种种思绪有着何其强大的威力。

我这么胡思乱想着,竟然当真相信整座府邸和整片庄园都弥散着一种气息,连同附近一带都沾染了这种气息。

这气息与天空中的大气迥然不同,而是从枯木、灰墙、死水中飘散而出,阴沉、迟滞、灰扑扑的模糊难辨,像瘟疫一样不可思议。

我抖落掉心中那些只能说是梦幻的念头,更仔细地端详这座府邸的真正面貌。

看来它的主要特征,在于年代极为古远,时光的痕迹使它褪尽了鲜亮的颜色。

墙上布满微小的真菌,乱糟糟地挂在屋檐下,酷似蜘蛛网。

不过倒也找不出破损得特别厉害的地方。

没有一堵墙是倒塌的。

各部分配合完好,整齐划一,个别石头却碎裂了,看上去非常不协调。

这使我不由想起无人问津的地窖里那旧的木制品,多年来它们吹不到外面的一缕风,看似完整,实则早已腐烂多年。

不过厄谢府除了表面上的衰颓,整幢建筑看上去丝毫没有摇摇欲坠的迹象。

如果仔细观察,兴许能发现一条细微的裂缝,它就从正面屋顶上开始,曲曲弯弯顺墙而下,直至消失在阴沉沉的湖水中。

  我留意着这一切,沿着一条短短的堤道,骑马来到府邸门口。

一个侍从接过马缰绳。

我跨进了哥特式的大厅拱门。

一个蹑手蹑脚的男仆,无声地带我穿过一道道昏暗而曲折的回廊,到主人的工作室去。

不知为什么,一路上看到的景物,竟使我上面提及的那种含含糊糊的愁绪,变本加厉了。

周遭的一切——天花板上的雕刻、四壁黑色的帷幔、乌黑的地板、幻影似的亦步亦趋发出“咔嗒咔嗒”声的纹章甲胄——我幼时就看惯了。

我毫不犹疑地承认,一切都很熟悉,可我还是很惊讶,这些普通的物件,怎么就激起了那么陌生的幻想!

在一座楼梯上,我遇见了他家的医生。

他面露刁奸与困惑之色,他抖索着跟我搭了句话,便溜走了。

这时男仆突然打开门,引我到他主人面前。

  我发现,房间极高,也很宽大,窗子狭长,尖尖地耸着,离漆黑的橡木地板老高,伸手根本触不到。

几缕微弱的红光,透过格子玻璃射进来,把四下里比较显眼的物件照得清清楚楚。

然而,房间远处的角落、雕花拱顶的凹陷处,却无论怎样都照射不到。

墙壁上挂着深色的帷幔。

家具特别多,但几乎都不舒服,又过时破旧。

四处散布着书籍和乐器,却并没有给房间增添一分生机。

我嗅到的只是悲伤的气息。

周遭的一切都笼罩着阴沉、幽深、无可救赎的忧郁之气。

  厄谢正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见我进去,马上爬了起来,热情欢快地迎接我。

我起初以为这份热诚过了火,不过是这厌世者的做作之举,可瞥了一眼他的面容,确信是出于一片真诚。

我们坐了下来,有一阵子,他一语不发。

我望着他,心里半是同情,半是敬畏。

相信没有一个人像罗德里克•厄谢那样,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变得那么厉害。

我费了好大劲才认定眼前这个人就是我幼年时代的伙伴。

不过他的面部特征一直不同寻常。

他面如死灰;眼睛大而清澈,明亮得无与伦比;嘴唇有点薄,颜色暗淡,但轮廓绝顶漂亮;鼻子是精致的希伯莱式样,鼻孔却大得离谱;下巴造型很好,但鲜有活力,并不引人注目;头发又软又薄,蛛网一样稀稀拉拉;这样的五官,再配上太阳穴上面异常宽阔的天庭,那容貌真是令人过目不忘。

容颜上的显著特征,脸上一贯流露的神情,只消有一点夸张的地方,都会显得变化很大,如今与厄谢同处一室,我却生出了对面不相识的感觉。

眼前这苍白得可怕的肤色,明亮得出奇的眼睛,尤其让我惊愕,它们甚至吓倒了我。

那丝绸般柔滑的头发,也在不知不觉中,变长了,蛛丝一样纷乱,与其说是披拂在脸上,倒不如说飘飘扬扬来得贴切。

任我怎么努力,也无法从这副怪异神情里,找出正常人的影子了。

  我一开始就觉出了朋友的一举一动既不连贯,也不协调。

很快我就发现,原来他的神经极度紧张——他有着习惯性痉挛,他总想竭力克服这一点,却终是虚弱不堪,白费力气。

其实,对他这一特质我早就有思想准备:

一是因为我看了他的信;二呢,我还记得他少年时代的某些脾性;其次,从他独特的身体状况和精神气质上,也可以做出推断。

他忽而精神高昂,忽而落落寡欢;他的声音上一刻还优柔寡断,抖抖颤颤(此时听来全无生气),下一刻马上就变得干脆有力。

那生硬、滞重、空洞、不疾不徐的吐字,沉闷、镇定、运用自如的发音,只能在沉湎酒香的醉汉或不可救药的烟鬼口中听到。

他们受了烟酒的剧烈刺激后,就是这么说话的。

  他就那样谈着请我来的目的,说他如何诚心诚意地盼着我,希望我给他以慰藉。

他还相当详尽地谈到自以为得了什么病。

他说,这是种先天性的疾病,是家族遗传,他已经绝望了,不想再治疗了。

他马上又补充一句,这只是神经上的毛病,一准不久就过去了。

这种病的症状,从他诸多反常的情绪中可以看得出。

他一五一十全地告诉我了。

尽管他的措辞和叙述方式或许很有分量,但有些话我听了后,还是既感兴趣,又觉迷惑。

神经过敏把他折磨得不轻。

只吃得下寡淡无味的饭菜;只能穿某种质地的料子做的衣服;所有鲜花的香味都难以忍受;即便是微弱的光线,也会刺痛眼睛;惟有特殊的声音——弦乐,才不至于使他惊骇。

  看得出,反常的恐惧已把他牢牢攫住。

“我要死了,”他说,“我肯定是死在这可悲的蠢病上。

是的,就是这样死去,没有别的选择。

我害怕将要发生的一切,怕是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结果。

一想到要出什么事儿,哪怕这事儿再微乎其微,也会使我精神不安,难以承受,免不了就会瑟瑟发抖。

说真的,我对危险并不憎恨,除了置身于它的绝对影响——恐怖之中。

在这精神不安的情况下——在这可怜的境地中,我觉得那样的时刻早晚都会到来,到时候,我定会在与恐惧的卡怕幻觉中,丧失生命和理智。

  此外,我还不时从他断断续续、意义含混的暗示中,得知了他精神上的另一个怪状。

他摆脱不了对多年未敢擅离的住宅的迷信看法。

他说,由于长期忍受,他家府邸的外表及实质上的特点,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影响。

他摆脱不了这种影响。

灰墙和塔楼的样子,映出灰墙和塔楼的暗沉沉的湖水,无不使影响到他的精神状态。

在想像这一影响的感染力时,他用词太模糊,我实在难以复述。

  尽管一再踌躇,但他到底承认,追溯起来,如此折磨他的奇特的忧郁,多半来自一个更自然也更明显的原因,那就是,他心爱的妹妹一直重病缠身——其实眼下她就要死了。

多年来,妹妹就是他惟一的伴儿,是他在这世上的仅有的最后一个亲人。

“她一死,”他说,声音痛楚得让我永远都忘不掉,“厄榭家族就只剩一个了无希望的脆弱的人了。

”在他说话的当口,玛德琳小姐(别人就这么叫她的)远远地从房间走过,步子慢悠悠的,她根本没注意我,转眼间,已款款消失。

看见她,我心里吃惊得紧,还混杂着恐惧的感觉。

我发现,要想说得清个中原因,是不可能的。

我的目光追随着她远去的脚步,心头一时恍惚得很厉害。

当门最终在她身后关上时,出于本能,我急切地转眼去看她哥哥的神情,但他早用双手捂住了脸,只能看见那瘦骨嶙峋的十指比平常还要苍白,指缝间,热泪滚滚而下。

  玛德琳小姐的病,早令她的那些医生黔驴技穷了。

她有种种异常的征候:

根深蒂固的冷漠,身子一日日瘦损,短暂但频繁发作的类痫症那样的身体局部僵硬。

但她一直与疾病顽抗,并没有倒卧病榻。

可就在我到他们家的那个傍晚,她却向死神那摧枯拉朽的威力俯下了头颅。

噩耗是她哥哥于夜间告诉我的,他的凄惶无法形容。

我这才知道,那恍惚间的惊鸿一瞥,竟成永诀。

我再看不到活着的玛德琳小姐了。

  接下来的几日里,我和厄榭都绝口不提她的名字。

那段时间,我满怀热诚,想方设法减轻朋友的哀愁。

我们一起画画,一起看书,或者我听他如泣如诉地即兴弹奏六弦琴,恍若身在梦中。

于是,我们愈来愈亲密了。

越是亲密,我对他的内心世界了解得越发深刻,也就越发痛苦地察觉到,所有想博取他高兴的努力,都是枉费心机。

他心底的哀愁仿佛与生俱来,它永不停歇地发散出来,笼罩着大宇,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于是一片灰暗。

  我和厄榭府的主人度过了不少单独相处的庄严时刻。

这将成为我一生的记忆。

但要让我说他让我沉陷其中、或者说他引领我研读的究竟是什么,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活跃而极端紊乱的心绪,使得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硫磺样的淡淡光泽。

他大段大段即兴演奏的挽歌,终将长在耳畔。

在别的曲调之外,我痛苦地记得,他对那首激越的《冯•韦伯最后的华尔兹》进行的奇异变奏与夸张。

他凭借着精巧的幻想,构思出一幅幅画面,他一下一下地刷,画面渐至模糊,令我一看就周身战栗,还因为不明白为何战栗而愈加惊悚。

这些画至今仍活灵活现、历历在目,可我却无法用文字形象地描摹出来。

他的画构图极为朴素,裸着容颜,真正是天然去雕饰,既吸引人,又令人感到震慑。

如果世间有谁的画自有真意,那人只能是罗德里克•厄榭。

至少对我来说——处在当时环境中——看到这忧郁症患者设法在画布上泼洒的纯然抽象的概念,心里就会生出浓重的畏惧,让人受不了。

凝视福塞利那色彩强烈但幻象具体的画时,我则从不曾有过丝毫畏惧。

  在我的朋友那些幻影般的构思中,有一个倒不那么抽象,或许可以诉诸文字,尽管可能诠释不到位。

这画尺寸不大,画的是内景,要么是地窖,要么是隧道,呈矩形无限延伸。

雪白的墙壁低矮,光滑,没有花纹,也没有剥落的痕迹。

画面上的某些陪衬表明,这洞穴深深潜在地下,虽无比宽广,却看不到出口,也看不到火把或别的人工光源,可强烈的光线却浪浪淘淘、四下翻滚,使整个画面沐浴在一片不和时宜的可怖光辉里。

  我上文已提及他听觉神经有病态,除了某些弦乐声,听到别的一切乐曲都受不了。

或许正因为他只弹奏六弦琴,所以才会弹得那么空幻怪诞。

但他那些激昂流畅的即兴曲却不能归结于此。

我先前已委婉指出,只有在充满做作的极端兴奋时刻,他的精神才会极其镇定,高度集中。

那些狂想曲的调子和歌词(他时时一边弹奏,一边压韵地即兴演唱)必定是,也的确是他精神极其镇定、高度集中的结晶。

我毫不费力就记住了其中一首狂想曲的歌词。

也许因为他一唱,就拨动了我的心弦,所以深深铭记住了。

从它隐秘意蕴中,我想我第一次体知了厄榭的心路——他完全明白,他那高高在上的理性,已经摇摇欲坠,朝不保夕。

那首狂想曲名为《闹鬼的宫殿》,全诗大致如下:

  Ⅰ

  绿意浓浓的山谷,

  点缀着可爱仙女的房屋,

  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

  熠熠生辉,昂首苍穹。

  在思想主宰一切的王国,

  宫殿巍峨耸立。

  六翼天使的翅羽,

  从未掠过如此美丽的建筑。

  Ⅱ

  金黄的旗帜灿烂夺目,

  在宫殿之巅漫卷飞舞;

  (一切都成过往烟尘,

  随时光逃遁)

  那时岁月静好,

  清风翻飞。

  红墙绿瓦容颜已褪,

  幽幽芳香飘然远去。

  Ⅲ

  漫游在欢乐之谷

  探看两扇明亮的窗户,

  仙女清歌曼舞,

  琴瑟悠悠。

  她们绕着王位旋转,

  思想之君荣光万丈,

  如坐云端,

  威仪而有帝王风范。

  Ⅳ

  星罗棋布的珍珠和红宝石,

  映得美丽的宫殿大门亮闪闪。

  成群结队的回音女神,

  艳光四射,

  川流不息飞过大门。

  她们惟一的使命,

  便是纵情歌唱。

  千娇百媚的声音,

  盛赞着国王的智慧。

  Ⅴ

  邪恶披一袭长袍

  裹挟着悲伤,

  侵入国王的至尊之地;

  (呜呼!

叹君王凄凄赴黄泉) 昔日王家繁华落尽,

  渐渐成为模糊的传说,

  随风而逝。

  Ⅵ

  而今旅人踏进山谷,

  隔着血红的窗户,

  望见森森鬼影

  伴着刺耳的旋律梦幻般舞动。

  可怕的群魔

  迅速穿过惨白的宫殿大门,

  势如骇人的滔滔冥河,

  脚步匆匆,无休无止,

  面容木然,狂笑声声。

  我清楚地记得,这首曲子暗含的意味,引得我们想了很多很多。

想来想去,厄榭的观念也就显山露水了。

我提到他的观念,主要不是因为它新颖——因为别人也有这样的观念,而是因为厄榭对它的坚执。

这种观念一般来说是认为草木都有灵性。

可是,在厄榭骚乱的奇思怪想中,这观念就显得尤为大胆了,在某种情况下,他竟认为连无机世界的物,也有灵性。

他对此深信不移、一派赤诚,要描述出他的这种信念,我的笔墨实在有限。

不过,如我前没暗示的,他的这一信念跟他祖传的那幢灰石头房子不无干系。

在他的想像中,那些石头的排列组合、遍布在石头上的真菌、伫立在四周的枯树——尤其是那虽年久月深但毫无变动的布局、那死寂湖水中的倒影,无不透着股灵性。

他说,湖水和石墙散发的气息在四下里逐渐凝聚,从中可看出灵性的痕迹。

听他这么说,我吓了一跳。

他又接着说道,这无处不在的灵性造成的结果有目共睹,它就潜伏在那寂然无声却又纠缠不休的可怕影响力中,几百年来,都一直主宰着他家族的命运,也把他害成了眼下这副模样。

对这样的看法无须发表任何评论,我也不会妄加评论。

  不难想像,我们看的书也跟这种幻象不谋而合,多年来,这样的书籍对病人的精神状态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我俩一起仔细研读的书为:

格里塞的《绿鸟与修道院》,马基雅维利的《魔王》,斯威登堡的《天堂与地狱》,霍尔堡的《尼古拉•克里姆的地下之行》,罗伯特•弗拉德、让•丹达涅和德•拉•尚布尔合著的《手相术》,蒂克的《忧郁的旅程》,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等。

我们喜爱的一本书是《宗教法庭手册》,八开小本,多明我会的教士艾梅里克•德•盖朗尼所著。

《庞波尼斯•梅拉》中提到的古代非洲的森林之神和牧羊神的一些章节,常常使厄榭如梦似幻地痴坐上几个小时。

但他最爱读的,是一本极其珍稀的黑体、四开本奇书——一座被人遗忘的教堂的手册——《美因茨教会合唱经本中追思已亡占礼前夕经》。

  那个晚上,厄榭冷不丁地告诉我玛德琳小姐去世了,他说打算在下葬前,把妹妹的尸体在府邸主楼的一间地窖里存放十四天。

听他一讲,我不禁想起那本奇书里的疯狂仪式,及其对这位忧郁症患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然而,他选了这么奇特的做法,自有其世俗的理由,对此我不便随意质疑。

他告诉我,一想到死去的妹妹那非同寻常的病,想到医生冒失而殷切的探问,再想想祖坟偏远,周遭都是凄风苦雨,他就拿定了主意这么办。

我不会否认,想起到厄榭家那天,在楼梯遭逢的那人的阴险脸色,我就不愿反对他这么做了,依我看,这么做怎么说也伤害不到谁,而且,无论如何都不算是有悖常理。

  应厄榭之请,我亲自帮他料理临时的殡殓事务。

尸体已入棺,我们两个抬着送往安放它的地窖。

地窖已多年不曾打开过,空气令人窒息,差点儿把火把扑灭。

我们没能仔细看上一看。

只觉它又狭小又潮湿,透不进一丝微光。

它在很深的地下,上面恰好就是我的卧室所在地。

显而易见,在遥远的封建时代,地窖派的是最坏的用场——它是作为死牢存在的;近年来,则当库房使了,存放火药或其他极为易燃的物品,因为一部分地板和通向外面的那条长长拱廊的四壁,都仔仔细细包着黄铜。

那扇厚重的铁门,也一样包着黄铜。

在开合之际,沉重铁门上的铰链发出分外尖锐的嘎吱嘎吱声。

  我们把令人悲恸的灵柩架在了可怕的地窖里,再将尚未钉上的棺盖挪开了些,然后,瞻仰遗容。

我第一次注意到,他们兄妹二人的容貌惊人的相似。

厄榭大概是看穿了我的心思,低低地吐出几句话,我这才了解,原来他和死者是孪生兄妹,两个人的天性里有着不可思议的共通之处,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那种息息相通。

因为心底畏惧,我们的目光没敢在死者身上停留太久。

正当她青春的好时光,疾病却夺去了她的生命,像所有患有严重硬化症的人一样,胸口和脸上还似是而非地泛着薄薄一层红晕,唇上停泊着一抹可疑的微笑,那笑容逗留在死者的脸上,格外怕人。

我们重新盖好棺盖,钉牢钉子,关紧铁门,拖着沉重的心,回到上面那比地窖好不到哪里的房间。

  哀伤欲绝地过了几天,朋友神经紊乱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

平日的举止踪影全无。

平日要做的事忘得干干净净。

他漫无目的地从一间屋子逛荡到另一间屋子,脚步匆促而凌乱。

本就苍白的脸色如果说还能再苍白,那他就可以说是面无人色。

那眼睛里的光亮,却当真是彻底黯淡了。

再听不到他那偶尔沙哑的嗓音了。

他变得声音颤抖,好似极端惊惧。

这都成了他说话的一贯特点。

有时我真觉得,他的心之所以永无宁日,是因为其中掩藏着令人压抑的秘密,而他还必须攒足力气,以便有勇气倾吐出来;有时候,我又不得不把一切看作是匪夷所思的狂想,因为我亲眼目睹了他长时间对着虚空苦苦凝视,仿佛在聆听某种虚幻的声音。

他的状况吓住了我,也感染了我。

这不足为奇。

我觉得,他身上那荒诞而感人的迷信气息,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种力量正一寸一寸地潜入我的心底。

  玛德琳小姐的遗体停放在主楼地窖中的第七或第八天的深夜,这样的感觉尤其深刻。

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流逝,我依旧辗转难眠。

我紧张得不能自拔,只好拼命排解。

我极力使自己相信,这如果不全是因为房间里那蛊惑人心的阴郁家具、破烂黑幔,那多半也是源于此。

当时,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撩得黑幔不时在墙壁上瑟瑟飘摆,窸窸窣窣拍打着床上的装饰物。

怎么排解都无济于事。

抑制不住的颤抖渐渐传遍周身,最终,一个莫名恐怖的梦靥压上了心头。

我喘息着,挣扎着,才算甩掉它。

起身靠在枕上,仔细凝视着黑洞洞的房间,我侧耳倾听起来。

我不知为何要去倾听,除非是本能使然。

我倾听着某个低沉而模糊的声音,每隔很长时间,当暴风雨暂时停歇,便随之而起。

我不知道它来自何方。

强烈的恐惧感铺天盖地压来,说不清道不明的,惹人难受。

因为觉得当晚再不能睡下去了,我匆忙穿上衣服,在房间里急促地走来走去,想把自己从所陷入的可怜境地中解脱出来。

  我刚来回转上几圈,就听得附近楼梯上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我的耳朵竖起来了。

不久听出了是厄榭的脚步。

转瞬间,他轻轻叩了叩房门,走了进来。

手里,掌着一盏灯。

他的面色照常是死尸般苍白,不过眼睛里却流溢出狂喜。

他的举止中,显然带有压抑着的歇斯底里。

他的模样让我惊骇。

我一切都能忍受,因为长夜的孤独,是那么不堪。

我甚至是欢迎他来这里。

我把他的到来当成了一种安慰。

  “你没看到么?

”他无言地朝四周盯视片刻,突然说,“难道你那会子没看见?

且慢!

你会看到的。

”这么说着,他谨慎地把灯遮好,快速走到一扇窗子前,猛地打开了它。

窗外,雨狂风急。

  一股狂风猛烈袭来,几乎把我们掀翻。

虽说有暴风雨,但那个夜晚绝对美丽,是个恐怖和美丽纠结的奇特夜晚。

旋风显然就在附近大施淫威,因为风向时时剧烈变动。

乌云密布,且越积越厚,低垂着,仿佛要压向府邸的塔楼。

乌云虽浓密,但还看得出云层活灵活现地飞速奔突,从四面八方驰来,彼此冲撞,却没有飘向远方。

我是说,浓密的乌云没有遮蔽住我们的眼镜。

不过我们没看到月亮和星星,也没看见一道闪电划破夜空。

可厄榭府邸却雾气缭绕,被遮蔽了面目。

那雾气亮光微弱,却又清晰可见。

那奇异的雾光闪闪烁烁,使得大团大团翻腾着的乌云下面,还有周遭地面上的一切,都闪烁着这种光亮了。

  “你不要看——你不该看这个!

”我战抖着对厄榭说,一边微微使了劲,把他从窗口拉到座位上。

“这些蛊惑人的景象,不过是寻常的电光现象罢了——或者,只是山湖中瘴气弥漫的缘故。

关上窗子吧,空气寒凉,对你的身体可不好。

这里有一部你喜爱的传奇,我念,你听,就这样一起度过这可怕的夜晚吧。

  我拿起的这部古书,是兰斯劳特•坎宁爵士的《疯狂盛典》,但我把它说成是厄榭爱读的一部书,可不是真心话,而是苦中作乐的说辞,因为说真的,我这朋友心高气傲、思想空灵,而这部书语言粗俗、故事冗长、想像力贫弱,很难提起他的兴趣。

不过,这是手头仅有的一本,而且,我还心怀一丝侥幸,希望眼下正兴奋难安的忧郁症患者,听我念一念那荒唐透顶的情节,能从中得到些许解脱,因为神经紊乱的病史中,多有类似的情况。

如果凭着他听故事时那副过度紧张、快活得发狂的样子,能判断出他是真的在听还是表面上在听,那我就可以恭祝自己妙计成功了。

  我已念到很有名的那段了,故事的主人公埃塞尔雷德殚精竭虑想和平进入隐士的居所,却终是徒然,于是他付诸武力,强行闯了进去。

记得这段情节是这么写的:

  埃塞尔雷德生性勇猛刚强,加之刚灌过几杯,趁着酒力,就不再与隐士多费唇舌。

那隐士也天性固执,心狠手辣。

埃塞尔雷德感觉肩膀上落了雨点,惟恐暴风雨来临,立刻抡起钉锤,照着大门砸了几下,厚厚的门板很快就被砸出一个窟窿。

他把套着臂铠的手伸进去,使劲一拉,“噼啪”一声,门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