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421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整理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3酶与ATP练习的全部内容。

小专题3 酶与ATP

1.(2017·北京东城区统考)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酶促反应一般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C.温度能改变酶的活性,也能改变酶的结构

D.酶可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来加快反应速率

解析:

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也有相同的酶,是细胞生命活动必需的酶,如细胞呼吸酶,ATP合成酶等;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酶促反应一般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高温和低温都能改变酶的活性,其中高温还能改变酶的空间结构;酶的催化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

(2017·山东潍坊统考)下列操作不会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的是( B )

A。

烘干制取胃蛋白酶粉剂

B.将酶溶液的pH维持在1.5

C.在0~4℃下保存酶制剂

D。

在酶溶液中加入重金属离子

解析:

高温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而使酶失活;胃蛋白酶的最适pH约为1。

5~2。

2,将酶溶液的pH维持在1。

5,不会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低温抑制酶的活性;重金属使蛋白质变性.

3。

(2017·北京石景山区统考)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打孔器获取新鲜的厚度为5mm的三片土豆,进行了如表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实验步骤

土豆片A

土豆片B

土豆片C

①处理

静置

煮熟后冷却

冰冻

②滴加质量分

数3%H2O2

1滴

1滴

1滴

③观察实

验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

几乎不产生气泡

产生少量气泡

A。

土豆片的厚度大小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B。

新鲜土豆组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C.高温和低温都能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

D。

定性实验无法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

解析:

土豆片的厚度都是5mm,为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温度;由三组实验说明,新鲜土豆组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实验A与B、C比较说明,高温和低温都能使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定性实验是为了判断某种因素是否存在,定性实验无法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

4.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B )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 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斐林试剂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D。

实验④

解析:

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以利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根据酶的专一性,蔗糖酶不能使淀粉水解;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淀粉作为底物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5.为了证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5组实验,分别选择一定的试剂进行检测,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B )

组别

蛋白酶

蛋白酶

淀粉酶

淀粉酶

淀粉酶

反应物

蛋白质

淀粉

蛋白质

淀粉

麦芽糖

A。

①和③对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B。

②和④对比,用碘液检测

C.④和⑤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

D。

③和④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

解析:

①和③中蛋白酶和淀粉酶均是蛋白质,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所以②和④对比,可用碘液检测;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产生还原糖,淀粉酶虽不能催化麦芽糖水解,但麦芽糖为还原糖,所以④和⑤均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形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均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不能检测③是否发生反应。

6.(2017·北京石景山区质检)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C.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

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ATP

解析:

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TP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ATP的合成不一定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如光合作用光反应形成ATP;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产生ATP,除线粒体外,还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

7.(2017·湖北武汉模拟)下列关于生物体内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各反应阶段均生成少量ATP

B.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的消耗速率远高于其合成速率

C。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消耗[H]过程伴随着ATP含量增加

D。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常伴随着ATP的水解

解析:

无氧呼吸包括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能生成少量ATP,第二阶段不能产生ATP;运动时肌肉细胞消耗ATP的速率和合成速率处于动态平衡;叶绿体主要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H]均用于暗反应阶段;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该过程需要ATP参与.

8。

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同一种酶不可存在于不同的组织细胞中

B.酶可调节机体的代谢活动

C.ATP分子中含三个高能磷酸键

D.植物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细胞呼吸

解析: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不同的组织细胞中,如细胞呼吸酶存在于所有细胞中;酶只有催化作用,不能调节机体的代谢活动;ATP分子中含两个高能磷酸键;根细胞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吸收无机盐离子,其消耗的能量来源于细胞呼吸。

9.物质A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Ⅰ、Ⅱ分别表示A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的能量变化曲线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C。

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发生改变

D.如果Ⅱ为最适酶催化条件下的曲线,若改变pH或温度,则b也可能在纵轴上向上移动

解析:

酶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因此Ⅰ、Ⅱ分别表示A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的能量变化曲线;与酶相比,无机催化剂降低活化能的效果较差,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则b在纵轴上向上移动;图中曲线反映的是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所以如果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会发生改变;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的影响,如果Ⅱ为最适酶催化条件下的曲线,若改变pH或温度,则b也可能在纵轴上向上移动。

10.在过氧化氢酶催化下H2O2分解释放的O2与愈创木酚反应生成茶褐色产物;氧气产生越多,溶液颜色越深。

为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运用比色法,测定了5min内茶褐色产物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先将过氧化氢酶和反应物分别加缓冲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再混合

B.依据0~1min的曲线斜率,可比较不同pH条件下的酶活性

C.pH为5~8的缓冲液处理组,反应结束时的产物相对量是不同的

D.在pH为3的缓冲液中过氧化氢酶因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

解析: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应先将过氧化氢酶和反应物分别加缓冲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再混合;曲线的斜率可以真实反映酶促反应速率的快慢,所以依据0~1min的曲线斜率,可比较不同pH条件下的酶活性;因加入的反应物H2O2的量为无关变量,在酶促反应中H2O2的量是一定的,所以pH为5~8的缓冲液处理组,反应结束时的产物相对量是相同的;过酸或过碱都会使酶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分析曲线图可知,在pH为3的缓冲液中过氧化氢酶因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

11。

图中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影响,先将酶和乳汁分别加入2个试管,然后将两个试管放入同一水浴环境中持续15min,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凝乳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多次实验,记录在不同温度下凝乳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

A

B

C

D

E

F

水浴温

度(℃)

10

20

30

40

50

60

凝乳时

间(min)

很长

7.0

4.0

1.5

4.0

不凝固

(1)解释以下两种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①将装置A中的混合物加温至40℃,乳汁凝固时间将    ,原因是 。

 

②将装置F中的混合物冷却至40℃,则   ,原因是 

 . 

(2)若将酶和乳汁先混合再进行F组实验,实验结果会不准确,原因是 . 

(3)根据表格简要写出探究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解析:

(1)①低温不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酶的活性可以发挥出来,由表格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在40℃左右,因此如果将A组的水温逐渐提高至40℃,酶活性提高,乳汁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②高温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永久失活,温度即使降低,酶的活性也不能恢复,装置F组中的酶已经失活,将F组混合物冷却至40℃,乳汁不能凝固。

(2)酶具有高效性,若将酶和乳汁先混合再进行F组实验,会因为发生凝固反应而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0~50℃之间,若探究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0~50℃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其他条件不变,重新进行实验,凝乳时间最短对应的温度接近最适温度。

答案:

(1)①明显缩短 40℃时凝乳酶活性高,乳汁凝固时间缩短 ②乳汁不能凝固 60℃时凝乳酶已失活,将温度降至40℃时不会恢复活性 

(2)酶具有高效性,酶与乳汁一旦混合就可能发生凝乳反应 (3)在30~50℃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其他条件不变,重新进行实验,凝乳时间最短对应的温度接近最适温度。

12.(2017·苏北四市联考)用某种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的实验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素酶能够催化纤维素水解成    ,该产物可与    试剂在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

 

(2)该实验中以        作为因变量;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是 。

 

(3)若在t1之前,乙组实验温度提高10℃,那么乙组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会 . 

(4)若在t2时向丙组反应体系中增加底物的量,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丙组产物总量 ,原因是 

 。

 

解析:

(1)纤维素酶能够催化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在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

(2)该实验是以反应物的浓度作为因变量;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若在t1之前,乙组实验温度提高10℃,因不知该酶的最适温度,故酶的活性会升高或降低或不变,故乙组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会加快或降低或不变。

(4)70℃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答案:

(1)葡萄糖 斐林 

(2)反应物的浓度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加快或降低或不变

(4)不变 70℃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13。

(2017·湖北武汉调研)萌发的大麦种子中存在着两种淀粉酶:

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

α—淀粉酶耐热不耐酸;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70℃处理15min即变性失活。

为测定萌发种子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差异,将发芽3天的大麦种子加蒸馏水研磨匀浆、离心取上清液得到淀粉酶提取液,进行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加淀粉酶

提取液

1mL

1mL

1mL

预处理

70℃恒温水浴15min,

取出冰浴中冷却

高温使α-淀粉酶

和β-淀粉酶失活

不处理

加缓冲液

2mL

2mL

2mL

预保温

40℃恒温水浴10min

加40℃预热

的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保温

40℃恒温水浴5min

测定

加入试剂X,50~65℃水浴5min,测定砖红色沉淀物的量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⑦中加入的试剂X为        。

 

(2)上述实验操作步骤中,步骤②中对1号试管进行操作的目的是  

          ;为达成实验目的,设置的1、2、3号试管中,为对照组的一组是    号试管。

 

(3)通过上述实验,能大致比较萌发3天时种子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 

 

 

解析:

(1)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萌发种子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差异,淀粉酶分解淀粉为还原糖,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步骤⑦中加入的试剂X为斐林试剂。

(2)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70℃处理15min即变性失活。

上述实验操作步骤中,步骤②中对1号试管进行操作的目的是使β—淀粉酶变性失活,测定大麦种子中α—淀粉酶催化效率,为达成实验目的,设置的1、2、3号试管中,为对照组的一组是2号试管(2号试管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均失活,不能将淀粉变为还原糖,2号和1号对比能测定α-淀粉酶催化效率).

(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测定各试管沉淀物的量,1、2号试管的差值代表α—淀粉酶的活性,3、1号试管的差值代表β-淀粉酶的活性,差值大的表示该酶的活性大,从而能大致比较萌发3天时种子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

答案:

(1)斐林试剂

(2)使β-淀粉酶变性失活 2

(3)测定各试管沉淀物的量,1、2号试管的差值代表α—淀粉酶的活性,3、1号试管的差值代表β—淀粉酶的活性,差值大的表示该酶的活性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