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538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学校教育:

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特

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满足一定

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

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

育的人教育民主化:

是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

等。

教育内容:

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

活动教育现代化:

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所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

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终身教育是:

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

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

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

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人的个体发展:

是指个

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

是指身体的各组

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

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的发展。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

活动的本质特征:

在于它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

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质。

校教育的特征是: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较它具有可控性强和达标性强

的特点教育的功能是:

指教育有着对社会发展及人的身心发展的巨大功能。

1.

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是为社会的延续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教育是沟通社会各方面、社会各地域及世界各国社会的手段。

通过教育增进了

社会的交流和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现代教

育是开放的,网络手段的应用更加剧了教育的开放性,教育的正确实施对稳定社会、倡导科学、弘扬道德风尚和加强法制都是有利的推动。

2.促进人的身心发

展。

现代教育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为遗传、环境与教育。

遗传是个体发展

的物质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

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

方向。

2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

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

3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

创造主客观条件,如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主客观的关系及师生间的关系,使之

有利于提高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

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满足个体特征的发展、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

4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从生命开

始的“自然人”,经过教育过程成长为“社会人”,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使个体积极地、能动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有:

(1)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

(2)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3)教育的内涵扩大;(4)

教育作用愈加重要;(5)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从范围看

教育内容涉猎人类创造的古今中外各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水平

程度看有启蒙的、基础的、专业化的、高等

1/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级的;从表现形态看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等等。

教具与器材作用:

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教具、图片、录音带、

录像

带、计算机软盘、电视、计算机等等,成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学习工具,受教

育者

操作教育媒体接收信息、传递信息,教育媒体还对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教育内容

的增

多与更新、学习者的方法等产生影响。

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

有的

变化,如教师的一部分或全部职能由计算机媒体代理,学校教育形式由家庭学习

形式

代理。

由此可见教具、器材等教育媒体在教育过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要素。

现代

教育增长的模式特征:

(1)规模庞大:

不仅接受正规中小学教育的人数增多,接

受成人

教育的人数更为庞大。

(2)增长速度快:

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数增长有着超常

的发展

(3)不均衡性:

发达国家教育的增长快于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增长;许多国家中、

高等

教育的增长又快于初等教育的增长。

(4)波动性:

由于人口在不同年代有剧增和

减少,

造成各级教育的规模相应出现剧增和空余。

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在:

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由双轨制向单轨制急剧转变。

建立

起统

一的具有多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学校系统。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结构有变化。

中等

教育结构的变化表现为设立小学向中学过渡准备的中间学校;初中阶段开始实行

定向

教育,升学和就业指导;中等教育最后阶段实行分科教学,成为高等教育的预备。

如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高等职业大学大量涌现,在中国当代也出现了职业教育、

程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

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表现在:

区域上的不平等,

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差别,成人文盲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还表现在性

别上的

不平等,这种现象与一定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关。

教育现代

化的具

体表现是:

(1)确立培养现代人的观念。

(2)教育发展水平应有显著提高。

(3)科

学技

术在教育中普及和深化高。

(4)教育手段方法信息化程度提高。

教育内容科学化

程度提(

2/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5)教师的学历与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摆脱传统教育

的桎梏

(6)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将大大增强,个人的志趣和潜能将获得更大发

展。

(7)教

育制度不断创新,教育结构更加丰富多样。

(8)现代教育是开放的,学校内部的

开放、学

校向社会开放、教育进入家庭、国际间教育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

第二章

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

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文化:

的广义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

和。

文化的狭义概念是指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

道德、

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

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文化变

迁:

是文

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

人的个体社会化:

是指个体适应社

会的要

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

的角色

,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

物质环境:

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候、山、

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

人居住

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文化传递:

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

文化选

择指对

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的过程。

学前儿童赖于物质环境的原因:

如居住

环境、饮食条件以及用以焕发精神、启迪智慧、锻炼身体的物质材料及玩具。

于学前

儿童的生长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这就决定他们对物质环境的依赖性更大。

他们

的独立

3/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生活能力尚在形成中,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卫生、舒适、优美、丰富、和谐

的生活

环境和教育环境。

儿童在适宜的物质环境中生活,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可获得可靠

的保障

;反之,物质环境过差,则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展。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政

治对教育

目的的影响。

权力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及拥有的组织、人事权利,通过立法

保障合

法地实现教育目的;通过控制教育者的行为导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通过经济

杠杆控

制教育方向,并对办学权力进行严格控制。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

制度必须

保证与政治制度的一致与相适应,教育制度往往都随政治发展而变革。

②政治对

教育制

度的改革起定向和支持作用。

(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政治决定教育经费多

少及教育

经费的筹措。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是经济政治

作用于教

育的中介,即文化传导一定的经济政治的要求,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的性质与水

平。

舆论文章、书籍、影视导向正是现实文化反映政治,政治的要求影响教育。

(2)

文化还可

主动地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

如传统文化观念,外国文化渗入都不是现实经济的

反映,

但却在影响着教育。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间接影响表现为:

文化发达(科技水平提

高)---促

进生产力发展---增加教育的物质来源,增进人口受教育水平。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

直接影

响表现为:

教师文化水墙---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家长文化水

平---下

一代,而社会与社区文化水平,以及周围的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都直接影响着学

生的受

4/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水平。

文化选择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选择以社会需要为基点,文化选择又

有较

强的人的主体性特点。

文化选择与教育的关系是:

一方面,教育选择有社会价值

的文化

;另一方面,按教育需要选择文化(学生能接受,有利于其能力的发展、知识增

长、品德

陶冶、体质增强等)。

物质环境对人生存的影响:

如噪音、水患、环境污染、生

态失衡等

不良环境都造成社会危害;植树造林、设置自然保护区、修路、建房等则是营造

美好环

境。

物质环境不仅影响人的生存与健康,也影响人的认知和伦理道德。

适宜的环

境,有

助于人的认知活动积极化,提高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人的伦理道德的形成。

人类已

不限于受环境的影响,人类正在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驾驭自然、控制自然、利用

自然和

创造自然的理想,人对物质环境的创建反映着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的特色。

治体系

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理念、意识,这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

标准,

如对待四项基本原则的态度、主义、信仰等。

二是权力机构,这里包括政治权力、

政治

制度、政权机关、政党等。

对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包括:

父母及家庭

成员

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生活方式与习惯、生活情趣、生活内容、交往关系等),

居住环

境中的人际关系及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托儿所、幼儿园的

园风

,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是教

育的

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实现与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因素。

如未能控制人口的增长,

则预

5/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期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中的教育

战略

重点,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人口对教育纵向结构的影响表现为接受各层次教

育的

学生人数要随着人口的变化而调整。

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

人口低速增长,

育规模可以小,经费可以节省;人口增长速度跳动过大,则对教育规模和经费产

生影

响。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分两大类:

第一类:

与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相对应的童年社

化、青少年社会化、成人社会化等成为成人之前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包括:

级社会化即出生到人学前要通过家庭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化;次级社会化,在校学

习期

间要通过学校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化。

成为成人后的社会化,包括:

第三级社会化,

就业后要通过职业劳动而进行的社会化;第四级社会化,即退休后要通过养老生

活而

进行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个终身的过程(某一阶段的社会化成功,不等于可

保证其

后阶段中社会化的成功)。

第二类:

由社会期待不同而导致的如认知社会化、道

德社会化、特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等

第三章

智力是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括性。

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

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

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

包括

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

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

代的

现象。

这些形成人与人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就称为遗传素质,其中神经

系统

的特点最为重要。

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社会环境包括

了社

6/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会的物质生活、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

感觉器

官是

个体认识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它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

觉等

五种感觉器官。

在婴幼儿生理发展过程中,感觉器官的发育较早,这为幼儿认识

世界

、学习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

重视幼儿的感官训练也正是目前幼儿教育所强调的

教育

内容。

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

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教育观是

人们

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生理成熟也就是指儿童身体的正常的生

长与

发育,而生长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身高、体重等外部形态的增长,发育则是指儿童

身体

内在的各部分功能的成熟。

心理发展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各个方

面的

发展。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儿童成长过程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法与

质变

的过程。

遗传决定论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

决定

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

展提

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这一理论夸大了遗传及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视了影响儿童发

展的

其他条件。

其代表人物就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与“成熟势力学说”的创始人格

尔。

环境决定论:

这一流派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

于后

天,在于教育。

他们否认了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7/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亚杰的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有四个要素,即成熟、练习和

习得

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由于这四个要素的不断相

互作

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皮亚杰强调儿童自

身成

熟这一前提条件,也强调了后天不断的练习与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他的理论观点

具有

一定的科学性与辩证性。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因为教育是根据一

定的

社会要求,采用特定的内容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引导儿童进行各

种活

动的过程。

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

现实

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托儿所、幼儿园向学前儿童进行有目的、有

系统

的教育。

并取得家庭的密切配合,积极地影响儿童,从而为儿童终身发展提供良

好的

开端。

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

作用,

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个体发

展从简

单到复杂。

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遵循着这个规律。

(2)个体发展都要经

过由一

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大量的研究

事实表明,身体的上半部分比下部分发育得早,内部器官比四肢发育得早。

个体

的心

理方面的发展也遵循着由中间到四周的发展规律,他们往往认识自己到认识周围

的人

,从认识自己身边的物体,到认识学校与社会。

儿童经历的阶段:

婴儿期(3岁

前);幼

8/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儿期(3—6、7岁);学龄期(6、7—16、17岁)。

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仅是量变的

差异,

也是质的差异。

每一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有其主要的活动

形式

,标志着该阶段的特征。

这些阶段又按一定的顺序,相互联系,前一阶段是后一

阶段

必要的准备,并为后一阶段所取代,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趋势。

发展阶段

又并

非阶梯式的,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

发展

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

身心

发展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变化,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皮亚杰把儿童

智力

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

段。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正确儿童观:

(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

社会因

素多层次的相互结合、互作用的过程;相

(2)发展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由于某一

因素的

作用而发展,而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的动态发展过程;(3)儿童是发展的主体,

是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发展的,而不是被动地发展;反应。

3岁左右

儿童

就能正确地辨别基本颜色,但还不能够正确命名,4岁之后幼儿则能做到这一点。

育者应尽早地为幼儿创设一个五彩缤纷的环境,促使其颜色视觉的发展。

听觉的

发育

最新研究表明,新生儿就能辨别声音的基本差别并会出现原始的听觉集中现象,

6-

8个月时,婴儿已能分辨各种声音。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不断

提高

9/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味觉与嗅觉发育:

婴儿当他们闻到难闻的气味,尝到不好的味道时,都会出现

不舒

服的表情或姿势,如皱眉、哭泣、头扭向一边等。

一般学者认为,味觉是儿童早

期最

发达的感觉,因为它具有保护生命的价值。

因此,教育者应经常为幼儿提供发展

味觉

与嗅觉的机会。

触摸觉的发育是婴幼儿用来认识周围世界的重要手段,新生儿出

生后

就是依靠触觉(而不是视觉)而吃到母乳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触摸相关的运动

觉也

逐渐成熟,其感受性也愈来愈精细。

如让幼儿用手掂一块积木的重量,然后要他

从许

多不同重量的积木拣出一块与它同样重的来,结果4岁幼儿的错误率为70%,

而7岁

儿童只有37%。

因此,幼儿触摸觉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训练中发展起来的。

教育者

可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及在日常实践生活中促进幼儿触摸觉不断精细、敏感。

动作

及运

动的发展:

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动作技

能会

进一步加强,如掌握走、跑、跳、投、攀、爬等动作,并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

活动

中发展起运动能力,学会了更为复杂的动作技能,为幼儿认识世界开拓了广阔的

天地

儿童心理的发展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1)智力的发展。

所谓智力是指儿童

认识周

围世界的能力的概括性特征。

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

像力

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语言的发展。

随着大脑

的成熟

及与他人交往的不断扩展,儿童的语言发展也十分迅速,到3岁左右时,儿童已

基本

10/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会说本民族的语言。

主要表现在词汇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的发

展上。

(3)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期是情绪情感十分丰富的阶段。

以后

随着年

龄的增长与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其情绪情感逐渐分化。

在多种分化的情绪基础

上,

幼儿时期出现了一些高级情感,这些情感的产生成为幼儿社会性行为产生发展的

内部

动力与催化剂。

掌握词汇种类的顺序:

首先,儿童掌握词汇种类的顺序为:

先掌

握词

中的名词、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后掌握虚词中的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

而实

词中的副词、代词、数词掌握却比较晚。

其次,儿童掌握词汇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和深

化。

儿童掌握的词汇都是与其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

在此基础上,儿童也掌握一

些较

为抽象的词汇。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词义的理解与掌握也有所提高。

学前阶

段是

书面语言发展:

儿童通过教育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字,阅读简单的画书。

儿童能

够学

习汉语拼音,但目前对学前识字教育还存在着争论。

一般认为,对幼儿进行识字

教育

一定要慎重,要与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相结合,使幼儿在快乐中接受识字教育。

遗传

决定论的主要观点有:

(1)这一学派认为人的天赋或本能决定人的发展。

(2)一个

人的能

力、性格、兴趣等都是与生俱来的,由遗传决定的。

环境和教育只能起到加速或

延缓

的作用,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前途。

(3)遗传决定论为自由教育理论提

供了依

据,要求教师让儿童自由发展,不干预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

(4)这种理论强调

生物学

11/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观点,贬低人的社会性。

培养幼儿观察力的主要方法:

(1)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2)培

养独立观察的能力;(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4)引导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5)发展

儿童的语言。

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

(1)生物成熟的影响;

(2)

练习和习得经验的影响,它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所获得的经

验的作用;(3)社会传递的影响;(4)平衡化的影响。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有

七种不同

类型的智力:

第一种叫做语言智力,第二种是逻辑或数学智力,第三种是音

乐智力,

第四种是空间或视觉智力,第五种运动智力和身体智力,第六种人际智力,

第七种内

在智力或内省能力。

陶行知“六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

把儿童头脑中

的迷信、

成见、曲解幻想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

让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

自己的创

造力。

(3)解放儿童的眼睛。

(4)解放儿童的嘴。

允许儿童发问,让儿童在自由

发问中发

展自己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空间。

让儿童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

青山、绿

水、日月,以及社会的士、农、工、商。

要解放他们活动的空间,从而扩大

儿童的眼

界,以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幼儿园要给儿童自己学习、

活动的时

间、但不要把儿童全部的时间占去,让儿童有学习人生的机会。

清末民初幼

教机构三

大弊病指:

(1)“外国病”。

完全地套用外国的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并不考虑

是否适

合本国的儿童;

(2)“花钱病”。

学费昂贵,是只有上层人物的子女才可以享受

到的教

12/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育;(3)“富贵病”。

教学环境和物质条件过分奢侈华贵,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平

民大众

的生活水平。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一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

学就要

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

也就是说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

的方法要

根据做的方法;二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

做事,“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可见,“教学做合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陶行知对教师的要求是:

(1)奉献精神。

陶行

知认为

奉献精神是二切教师的灵魂。

它是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