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611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8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

(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

(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

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

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

(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

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

(演示课件:

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

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

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

(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

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

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

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

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

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

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

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

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

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

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

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

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

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

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葡萄是酸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课。

   1、(媒体:

葡萄园,色彩各异,丰盛的葡萄垂挂在葡萄架上)

    看啊:

秋天到了,葡萄园里的葡萄成熟了,一串串亮晶晶的葡萄沉甸甸地挂在葡萄架上,像一座座倒垂的宝塔,一粒粒葡萄滚圆滚圆,红得发紫,绿得发亮。

一阵微风吹过,醉人的果香顿时扑鼻而来。

看到这样的葡萄,真想(尝一尝)。

   2、今天宋老师就从果园里摘来了葡萄,想请两个小朋友来尝一尝,不过有个条件,尝完之后必须马上说说葡萄是什么味道的。

    (学生尝葡萄,由衷地发出真实的感慨:

葡萄是酸的,葡萄是甜的。

   3、有一只狐狸他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出示课题“38葡萄是酸的”

   4、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去学习关于这只狐狸和葡萄的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这和我们以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学生说是一段一段的)

   2、这是三段连起来的内容吗?

(不是)

     寓言是说“则”,所以这是三则寓言。

   3、在

(一)、

(二)、(三)的旁边还看到什么?

     (生读注释,牵涉到几位大作家。

   4、原来这三则寓言出处不同,(出示人物投影)简介作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写 一写。

   5、挑选你喜欢的那则寓言轻声读一读。

     齐读。

(按课文顺序,站起来朗读)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首先,让我们先去看看课文里的葡萄长什么样?

请你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直接描写葡萄的词句。

   2、投影出示三则寓言中的句子

     “一串串的葡萄

     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

     丰盛的成串成串的葡萄多汁的葡萄在阳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

    

(1)交流读,指名读,同桌读。

    

(2)这几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出示语句训练:

(出示画面,帮助说好比喻句)

         成串的葡萄就像(         )

         紫红的葡萄就像(         )

         (    )就像(        )

   3、出示:

诱人葡萄(图片),再出示:

饥饿的狐狸(图片)

     那诱人的葡萄吸引了饥饿的狐狸,可遗憾的是:

葡萄高高在上。

(找到书中的句子读一读,理解:

遗憾说说“遗憾”给人带来的感觉:

惋惜、心里过不去、不满、

   4、那书中遗憾的狐狸是怎样表现的呢?

再次轻读课文找句子。

    

(1)第一句:

临走时,自言自语地说:

“还是酸的。

       说话训练“我猜想:

当时狐狸心想”

    

(2)第二句:

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太难过,它说:

“葡萄是酸的。

       说话训练:

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太难过,它(    )说:

“葡萄是酸的。

”(填:

自我安慰、自欺欺人)

    (3)第三句:

它愤愤地说道:

“算了!

虽然看上去挺好,实际上却没有成熟!

没有一颗不是酸的!

我又何必叫我的牙齿酸得咯咯地响呢?

       师引导学生研究:

这句话里有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什么?

       说话训练:

“算了!

虽然看上去挺好,实际上却没有成熟!

我没有一颗不是酸的!

我又何必叫我的牙齿酸得咯咯地响呢?

那就是嗨!

这是一只(     )的狐狸”

   5、请同学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读一读。

说说理由:

不变、有变化的

   6、教师小结:

投影出示三则寓言特点

   7、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颇有特色的寓言,我们的学习交流也颇有特色:

那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去读去发现。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离奇钻石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撬、甫、侦”三个字的字音,理解“侦探、离奇、璀璨夺目”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意,并能用连贯的话来介绍巴特洛甫的破案经过。

   3、了解案件的离奇之处和巴特洛甫的破案过程,赞叹巴特洛甫高明的破案手法。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zhēn

   1、(出示:

侦探)指名一生读词

   2、你知道侦探是干什么的吗?

   3、那些能根据蛛丝马迹破案的人就叫做侦探。

                           fǔ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位大侦探。

(出示:

巴特洛甫)

    (指名一人读——开火车读——齐读)

   5、他今天要破的是一个钻石案。

(板书:

钻石案)这是一颗怎样的钻石?

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介绍?

     媒体出示:

中世纪出土的皇冠上的特大宝石

   6、(中世纪颜色泛红)中世纪是什么时候?

书上有个注释:

(媒体出示,生齐读)

     现在是21世纪,算起来已经有很长的一段的历史了。

所以这颗钻石非常昂贵。

     (指名一人读短语——齐读)

   7、课文中还有一个描写钻石光泽的词语(出示卡片:

璀璨夺目)

     师:

璀璨:

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大多和“玉”有关。

璀璨的意思就是珠宝、玉石的光泽很夺目的样子。

(媒体出示钻石图片)你看,这颗钻石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一起来读好这个词。

  二、学习第三小节,了解案情的离奇

   1、正因为它价值连城,所以在博物馆展览时,对他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2、轻声朗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措施的严密,把你认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然后同桌交流。

   3、交流句子并说明理由,媒体随机出示关键词

    ●大侦探看着皇冠展橱,那是一个很大的透明罩,精致而坚固。

     (媒体显示:

透明罩、精致而坚固)

    ●唯独在它的基部有一个拆装的小孔,窄小得只能容三根手指通过,人的手是无论如何也伸不进去的,即使伸进去,也无法取得宝石。

    1)(“三根手指”字体变红)三根手指的小孔有多大?

我们用手来比比看。

(师生共同做动作,体会小孔的窄小,媒体出示:

基部小孔窄小)能读出这种窄小的感觉吗?

(生自由练读——指名一人读)

    2)(出示皇冠展图的剖面图)小孔在这儿,钻石在这儿,要想把手伸进去,偷走钻石,看来是不可能的。

    3)师生配合读。

      师:

唯独——(生齐读:

在它的基部有一个拆装的小孔,窄小得只能容三根手指通过,人的手是无论如何也伸不进去的),退一万步讲——(生齐读:

即使伸进去,也无法取得宝石)。

    ●安装了报警器(媒体出示:

安装了报警器)

      看来,人们把能想的都想到了,你觉得这样的保护措施怎么样?

(板书:

保护严密)

   4、这么严密,却还是发生了钻石被盗的案件,难怪人们说这是一桩——(离奇钻石案)。

(板书:

离奇)

    1)离奇什么意思?

    2)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点出了它的这种不可思议。

快速朗读课文,把句子找出来,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它的离奇之处。

    3)指名一生交流

      (媒体出示:

令人惊异的是,报警器没有响,皇冠展橱和馆内所有的门窗都完好无损,没有撬动的痕迹,那颗宝石仿佛是被巫师施了魔法似的消失了。

    4)的确,从案发现场来看,这起案件实在是让人想不通。

安装了报警器,但——(生读:

报警器没有响)透明罩——(生读:

精致而坚固。

)小孔又——(生读:

窄小),都不容易被损坏,它们和馆内所有的门窗一样都——(生读:

完好无损,没有撬动的痕迹),可是钻石却——(生齐读:

仿佛是被巫师施了魔法似的消失了。

)就像变魔术一样,钻石不翼而飞。

(板书:

不翼而飞)

    5)你觉得这个案子的案情(板书:

案情)怎么样?

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老师这里有一个词语,也是形容情况难以想象,难以辨别的。

(板书:

扑朔迷离)

    6)这个案子真是太离奇了,自己准备一下,说说他的离奇之处。

(媒体出示:

这个案子真是太离奇了!

  三、学习第4-7节,了解破案过程

   1、这样的案子真是让人大伤脑筋,于是赶紧请来巴特洛甫。

毕竟是大侦探,旁人看来天衣无缝的现场,巴特洛甫却看出了破绽。

他发现了什么?

   2、媒体出示:

大侦探在小孔的边沿发现了一根头发丝般的白色细毛。

   3、这可是个重要的发现,在用放大镜仔细端详了之后,他的眼里闪出了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

(媒体出示句子:

难以捉摸泛红。

)从他的这个表情中,你读懂了什么?

   4、巴特洛甫只是在小孔的边沿发现了一根细毛,他就对整个案件胸有成竹了?

他是怎么做的?

   5、自由轻声读第4-7小节,试着用“先……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巴特洛甫破案的经过。

(媒体出示:

先……

     接着……

     最后……)

     1)开火车分节读文。

仔细听:

他们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巴特洛甫先做了什么?

      ●巴特洛甫先让布兰克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

盗窃皇冠钻石的罪犯已经捉拿归案。

       (注:

要引导学生关注消息不是巴特洛甫登的,是让别人登的。

     3)接着做了什么?

      ●登了一则启事,请高手把金表从下水管道中取出来

       (注:

说“取金表”不准确)

       启事就是公布一件事情,(出示卡片:

启事)告诉别人要怎么做,那么启示呢?

(启发、启迪)(出示卡片:

启示)所以用的时候要特别当心。

     4)破案的最后一步当然就是——(当场抓住罪犯):

   6、刚才大家用比较概括的语言介绍了巴特洛甫的破案经过,老师觉得在介绍的时候,还有两个表示时间的短语不得不提:

(媒体出示:

第二天,半个月后)你觉得有必要吗?

同桌讨论一下。

(板书:

迷惑罪犯)

   7、你能不能把破案的整个经过概括地说一说。

     看来,巴特洛甫的每一步都是大有用意的。

他们环环相扣,而启事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8、是什么样的启事有这么大的魔力?

     1)(媒体出示启事)

      ●自由轻声练读,要求:

读的时候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漏一个字。

      ●指名一生读启事

     2)同样是启事,如果这么写,(媒体出示另一则启事)能破案吗?

     3)比较一下这2则启事,找到它的高明之处,注意:

要联系第1、2、3节中对钻石案的描写一起来思考。

   9、交流:

     ●瑞士产的高级金表(价值不菲,普通的也要几万元,好的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金表价值的一半(这样才能引诱贪财的人上当)

     ●不损坏建筑设施的前提下(案发现场保持一致,好要让罪犯故伎重演。

     ●二十五层楼的下水管道

      1)拆装小孔和下水管道一样,都很窄小(媒体出示图片)

      2)为什么要二十五层楼呢?

      3)就像案发现场那样。

(媒体出示:

第三小节的第二句话)齐读。

   10、巴特洛甫登启事的这一招,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会用哪个?

(板书:

引蛇出洞)

     抓住罪犯这一招又可以怎么形容?

(自投罗网、请君入瓮)(板书:

请君入瓮)

   11、事实证明,巴特洛甫的判断一点儿也没错。

(媒体出示第7节,生齐读)

   12、现在回过头来看课题,再把课题读一读(生齐读课题)这个离奇仅仅只是形容案情吗?

(板书:

破案方法奇特)

  四、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又学了一个聪明人的故事。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位大侦探神在哪里?

   2、你有什么话要对大侦探说的吗?

   3、总结:

一根被人忽略的白色细毛,居然让大侦探看出了那么多门道。

他十分巧妙的通过一则消息——(生:

引蛇出洞),一则启事——(生:

请君入瓮),用离奇的方法破了离奇的案件。

真神!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3、能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比,了解戏剧。

  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剧吗?

老师给大家看一段戏剧,想想看,要演好一场戏,要做那些准备工作呢?

(化妆、服装、道具、布景、演员、灯光……)

  同学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刚才大家说的都放在一起,就是一场戏的剧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剧本。

(出示课题)

  播放课文分角色朗读的录音。

让学生听一听,再和课文比较一下缺少了什么?

(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方括号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

括号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

  师述:

我们把刚才没有读到的部分的内容叫做舞台说明,读的部分就是人物对话,也叫台词。

(出示)剧本包括舞台说明和台词。

朗读时,只需读人物对话。

舞台说明不要读出来,但朗读时要注意把它表现出来。

  根据剧本长短和情节的繁简,戏剧分独幕剧和多幕剧,只有一幕的戏叫独幕剧,一幕以上叫多幕剧。

本剧是独幕剧。

  二、感知课文,学习字词。

  1、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思考:

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领读。

  拒收鲁国宰相幕起麻烦务必腥味呕吐违犯

  法纪哇无可奈何恍然大悟日夜操劳心满意足

  

(2)讨论理解词语。

  (3)写字指导。

  (4)描红。

  做课间操

  (5)再读课文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创设情境,感悟人物。

  1、自学讨论。

  在询问台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

  归纳出示:

  a)公仪休爱吃鱼吗?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b)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c)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

  

(1)、放古乐,学生自学。

  

(2)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但一些同学也碰到一些难题,让我们在小组中来交流、补充。

小组学习交流。

  2、精读感悟。

  

(1)、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

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

  (过渡:

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

  

(2)、(看动画,听读。

)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拒收的话。

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

他为样说?

这里可以从送鱼人的目的和公仪休与管家主人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理解。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的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是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机回绝。

然后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

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

  练读。

  (过渡:

为什么公仪休喜爱吃鱼,却不收呢?

  (3)、学生读出,出示一段话。

  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

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

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

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

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

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

由此得出结论:

“不能收人家的鱼”。

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

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小结课文,提出要求。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人物内心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独幕剧表演。

  课前准备:

帽子、鱼等道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略)

  2、我们今天要演的一部戏是——《公仪休拒收礼物》,想想怎样才能把这本独幕剧给演好了?

  3、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

戏要演得好,不仅要做到形似,还要做到神似。

  剧本中的故事是由人物对话展开的,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等都隐藏在对话之中。

所以,为了演得逼真,要请你:

(板书)认真去读人物对话,仔细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反复朗读体验他的内心活动。

  学生自由读书。

  二、交流感受,表演评议。

  1、你对谁感兴趣?

为什么?

(同桌互说)

  2、四人小组演剧本。

  3、一小组上台演。

  4、评议(让学生充分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指导朗读。

  5、在评议的基础上小组再演。

  6、安排记者采访活动。

分别采访公仪休、管家和子明,在采访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人物情感,领悟人物形象。

  三、通过刚才这样读、演、评、采访等活动,我想大家对剧本的理解更近了一步,现在有没有兴趣和信心演得更好。

  1、指名四位同学再次上台表演。

激励性评价。

  2、课后你想做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巧取报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认清“酬”和“舔”的字形,辨析形近字“嫌、歉”,借助字典了解“报酬”的意思。

   2、通过围绕课题质疑,通读课文释疑,了解课文内容。

   3、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借助板书说说毕加索的办法巧在何处,体会毕加索的智慧。

   4、在熟知内容的基础上,能以毕加索的口吻复述他巧取报酬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理解“报酬”的意思。

出示词语:

报酬(提醒学生注意“酬”是翘舌音)

    

(1)注意读准这个翘舌音,读词。

“酬”是一个生字,它部首是“酉”字部(出示,学生跟读)

    

(2)借助字典理解词义。

       师:

“报酬”在字典里的意思就是——因付出劳动应该取得的钱或物。

(出示,引读)

   2.引出课题

     师: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关于聪明人巧妙地获得因付出劳动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