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642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一

一、主要病害

    1、玉米茎腐病

    症状:

甜玉米茎腐病常由几种真菌和细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

一般发生在甜玉米的吐丝后期,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即“青枯型”常出现在暴风雨过后,或天气有大风,经过2~3天叶片失水呈青枯萎蔫状。

慢性型病程进展缓慢,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枯,后期茎基部变色,腐朽,感染部腐烂,有腐嗅味,植株青枯,病部如水渍状。

髓部中空,易倒伏,果穗下垂,籽粒干瘪。

    病原:

欧文氏杆菌细菌。

传播途径:

病菌随残体在土表过冬,病菌可以经伤口或直接侵入。

或从叶鞘基部侵入茎部,并扩展到下部的节间。

也可以靠种子传播。

该 病在30℃高温高湿,田间空气不流通、土壤排水不良发病重。

    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

(2)轮作,合理密植;(3)科学施肥;(4)化学防治:

施得乐1000倍喷茎基部,青枯灵或青枯停1000倍灌根。

    2、玉米青枯病

    病原:

鞭毛菌亚门真菌,玉米腐霉病菌。

    症状:

玉米拔节期整株青枯死亡,剖开茎基部,可见髓部变褐色,发病后期有镰刀菌伴生。

    防治方法:

金雷多米尔1000倍、康正雷1000倍或盖克1000倍灌根。

    3、玉米纹枯病

    在叶鞘上出现污绿色长椭圆形的云纹状病斑,很象开水烫伤一样;以后病斑逐渐增多,互相连成一大块不规则的云纹,然后向上部叶鞘、叶片发展,严重时,可以危害至顶部叶片。

病原:

由玉米纹枯病菌引起,属真菌。

    防治方法:

纳斯津1000倍、达科宁800倍、禾果利1500倍或使百功1000倍喷雾。

    4、玉米小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穗、籽等,病斑椭圆形、长方形或者纺锺形,黄褐色、灰褐色。

有时病斑上具轮纹,高温条件下病斑出现暗绿色浸润区,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点。

    病原:

称玉蜀黍平凹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名有性阶段称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

温度高于25度和雨日多的条件下发病重。

    5、玉米大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

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

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焉,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发病条件:

温度18—22℃,高湿,尤以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可引起该病流行。

    病原:

称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防治方法:

病发前用品润500~600倍,每隔15-20天喷一次,连喷三次;阿米西达1500-2000倍可达预防、治疗和铲除的效果;治疗可用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2000倍、纳斯律1000倍或特富灵5000-7000倍喷雾。

    6、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穗病),

    症状:

又称玉米瘤黑病,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尤其以抽穗期表现明显,被害的部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初期病瘤外包一层白色薄膜,后变灰色,瘤内含水丰富,干裂后散发出黑色的粉状物,即病原菌孢子,叶子上易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物。

雄穗上产生囊状物瘿瘤,其它部位则形成大型瘤状物。

    病原:

称玉蜀黍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

孢子借风雨及昆虫传播,高温干旱或氮肥过多易发病。

    防治方法:

甜玉米易染病,尤其注意选用抗病品种。

重病田实行2-3年的轮作。

田间出现病瘤后,及时清理深埋,适时深耕以减少病源。

化学防治:

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倍,禾果利1000倍,纳斯津1000倍或三唑酮800倍喷雾。

    7、丝黑穗病

    丝黑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危害玉米的雄穗和雌穗。

受害株有的矮化、有的多蘖、有的簇生。

雄穗花器全部或局部变形,形成病瘤,外被白膜,里面是结块的黑粉,即厚垣孢子。

除苞叶外,雌穗全部变成一团黑粉,内有很多乱丝状的残留寄生组织。

一株发病,全部果穗及潜伏果穗均感病。

    化学防治:

种子消毒:

(1)适乐时1000倍拌种,

(2)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倍浸种。

营养杯土土壤消毒:

必速灭1公斤拌10000公斤的营养土拌匀,洒水保持土壤含水量20--25%,盖塑料膜薰土一周,然后揭膜散气一周,装杯播种。

    8、玉米锈病

    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黄色至橙黄色突起的小脓包状病斑,后期疮斑表皮破裂,散出黄色至黄褐色粉状物即是孢子堆,严重时疮斑遍布全叶,散发锈色粉状物,至叶子生长受阻。

    防治方法:

使百克1000倍、使百功1000倍、禾果利1500倍、三唑酮800倍喷雾。

    9、矮花叶病(又名条纹病、花叶病毒病、黄绿条纹病)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以感染发病,从出苗至7叶期是易感染期,染病植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点状花叶,以后扩展至全叶,叶色浓淡不均,在粗脉之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

发病重的植株生长缓慢,黄弱矮小,不能抽雄结实,甚至枯死。

    防治方法:

(1)治虫防病:

用阿克泰10000倍+1包吡虫啉、吡虫啉1000-1500倍、金世纪1000倍;

(2)用病毒克1000倍、病毒灵1000倍喷雾。

    二、主要虫害

    1、玉米螟虫和大螟

    又叫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在幼嫩茎叶处钻入咬食,破坏茎叶组织,使养分 和水分不能输送,影响玉米生长,抽穗后钻进雌穗使果穗折断影响授粉。

    防治方法:

抖克1000倍、金世纪1000倍、莫比朗2000倍或千虫克1000-1500倍灌心或者喷雾。

    2、蝼蛄

    以成虫和若虫在靠近地表处咬断玉米幼苗,或在土壤表面开掘隧道,咬断幼苗主根使幼苗枯死。

    防治方法:

千虫克1500倍、抖克2000倍或敌百虫800倍灌根。

    3、蚜虫

    又名绵蚜虫。

以成虫在叶背和嫩茎上吸取汁液,受害瓜株叶片卷缩,瓜苗萎蔫、甚至枯死。

老叶受害,提早枯落,缩短结果期,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

喷施阿克泰7500~10000倍,吡虫啉2000倍,千虫克1000-1500倍,金世纪1500-2000倍或优乐得2000倍。

    4、蛴螬

    蛴螬 是金龟子的幼虫,食性杂,咬断植物幼苗、根茎,使幼苗枯黄而死。

    防治方法:

千虫克1500倍、抖克2000倍或敌百虫800倍灌根。

    5、小地老虎

    食性很杂。

初孵化的幼虫日夜群集在作物幼苗的心叶或叶片背面,把叶片咬成缺口或孔洞。

3龄后进入暴食阶段,白天隐藏在土表下,天将亮露水多时出来活动,将玉米从地面3—4厘米高处茎部咬断把断苗拉至洞中取食。

    防治方法:

(1)除草灭虫:

杂草是地老虎产卵的主要场所,也是幼虫向玉米幼苗迁移的危害桥梁。

(2)堆草诱杀:

用米糠+花生麸或豆饼粉碎炒香拌5%敌百虫,于傍晚每亩地分散放10 堆,每堆半斤,上面盖新鲜嫩草,引诱小地老虎幼虫来取食。

    6、粘虫

    幼虫食叶,大发生可将作物叶片食光,幼虫有群聚性、杂食性、暴食性,成虫有迁飞性、。

华南地区年6--8代终年繁殖, 成虫潜伏在草丛和田间,夜里活动产独生子卵,孵化后幼虫多聚集在玉米心叶、叶背等,幼虫受惊即吐丝下垂或卷缩落地假死。

    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

可用糖、醋、酒+敌百虫盆诱杀成虫,或草把引诱成虫来产卵,或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化学防治:

 抖克1000倍、金世纪1000倍、莫比朗2000倍、千虫克1000-1500倍。

    7、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

    在3龄以前取食叶片,造成缺刻,3龄之后蛀食雌穗,造成烂穗,危害很大。

    防治用药:

3龄前用金世纪1500倍,抖克1000-15000倍、功夫3000-4000倍,赛尽1500倍或千虫克1000 ~1500倍。

    8、蝗虫

    成虫和若虫食叶片,影响作物生长。

    防治方法:

抖克1000倍、金世纪1000倍、莫比朗2000倍或千虫克1000-1500倍喷雾。

    9、蓟马

    又名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都吸食瓜的嫩梢嫩叶、花和幼果的汁液,被害枝叶硬化、萎缩。

    防治方法:

阿克泰3000~7500倍,20%的氰戊菊脂乳油4000倍,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1.8%爱福2000倍或千虫克1500倍喷雾。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二

1、怎样防治玉米苗枯病?

  玉米苗枯病是新发现的一种病害,从田间调查看,烟单17号玉米上发生重,用适乐时拌种的基本不发病。

发现病株后,用99%天达恶霉灵6000倍与1000倍天达2116掺混天达有机硅6000倍喷雾,10天后再喷一次,可基本控制危害。

2、怎样防治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

  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是病毒性病害,由蚜虫和飞虱传毒。

防治措施:

在拌种的基础上,在玉米四叶期,用3%天达啶虫脒2000倍+天达裕丰1500倍液喷雾,完全可防治;病毒病发生的地块,用天达裕丰1000倍+1000倍天达2116掺混天达有机硅6000倍喷雾,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3、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大、小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

这二种病害统称为玉米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长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些长斑甚至超过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

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

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

此外,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

玉米大、小斑病的病菌都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组织中越冬,第二年孢子萌发,进行初次侵染,感病后的植株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防治要点:

发病初期(8叶期)用20%三唑酮1500倍+70%代森锰锌600倍+600倍天达2116壮苗灵喷雾,或用50%敌菌灵0.5千克(或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退菌特2000-3000倍)+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天达裕丰1500-2000倍液喷施,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3次。

或用50%天达腐霉利50-100克于心叶末期至吐丝期喷雾1-2次。

上述药剂掺混天达有机硅6000倍,省工省时又省力,下雨无须再重喷,效果更佳。

4、玉米田怎样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培育健株,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一拌两喷。

  

(1)药剂拌种:

2.5%适乐时10克加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12.5克加50%辛硫磷10毫升,对水100毫升拌种5千克玉米种,晾干后播种。

  

(2)喷雾:

第一次喷雾在玉米4叶期,亩用99%天达恶霉灵5克加天达2116壮苗灵25克加3%天达啶虫脒乳油15毫升,对水15千克喷雾。

第二次喷雾在玉米7叶期,亩用70%代森锰锌50克加20%三唑酮50毫升加52.25%农地乐20毫升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50克对水30千克加天达有机硅6000倍,均匀喷雾。

  按上述措施实施,玉米全生育期可基本免受病虫为害,达到产量高、质量好,增产在15%以上。

  5、玉米棵有些不结玉米棒,是怎么回事,有什么防治办法?

  这可能是得了粗缩病,俗称“万年青”、“小老头”,是一种病毒病,在套种地块发病较重。

是由蚜虫、飞虱、蓟马等害虫为害传毒引起的。

在玉米的幼苗期,也就是7叶前容易感病。

发病早的往往就不出果穗,不结棒子,重病地块能减产20-50%。

  防治的办法:

在玉米2—3叶时,用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20%病毒特800倍+3%啶虫眯1000-1500倍(或40%雅克8000倍)掺混天达有机硅6000倍,均匀喷雾,每10天一次,连喷2—3次。

  6、玉米不长个,植株矮小,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种病毒病,在套种地里发病较重。

是由蚜虫、飞虱、蓟马等害虫刺吸带病毒的小麦、杂草后再飞到玉米上取食引起的,在玉米的苗期(7叶前)容易感病。

发病早的往往不出果穗,不结棒子,重病地块能减产20-50%。

  防治办法:

在玉米2—3叶时,用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20%病毒特800倍+3%天达啶虫脒1000-1500倍或40%雅克8000倍掺混天达有机硅6000倍,均匀喷雾,10天一次,连喷2—3次。

  7、防治玉米穗上的金龟子,有什么好办法?

  防治金龟子,一要人工捕捉;二用药剂防治,在玉米灌浆期用2%阿维菌素4000倍+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掺混天达有机硅6000倍,间隔5-7天喷一次,连喷2次。

  8、玉米叶片萎蔫打绺,怎么办?

  有灌溉条件的立即浇水,无水浇条件的,在苗期发生叶片萎蔫的,应立即喷施600倍天达2116壮苗灵,5天1次连续喷施2次,可有效解救。

拔节期后叶片萎蔫,可及时喷施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解救旱灾。

  9、玉米叶片黄化、一片片的发白是怎么造成的?

如何防治?

  这是土壤中有残留的除草剂引起的药害,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喷施600倍天达2116壮苗灵+200倍红糖+500倍尿素+6000倍天达有机硅,5—7天1次,连续喷施2—3次,可使叶片基本恢复正常,新发叶片会呈显绿色。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三

玉米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瘤黑粉病、穗腐病、锈病、丝黑穗病等;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蚜、粘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等。

一、玉米瘤黑粉病

(一)症状该病对玉米茎、叶、穗均可造成危害,被害组织畸形肿胀,产生各种大小不同的菌瘤,外包薄膜,初期为白色或带紫色,后期变为灰白色,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

(二)发生规律残留在土壤或肥料内、粘附在种子表面上或病株残体内的厚垣孢子是下年初侵染的主要菌源。

条件适宜时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雨飘落在植株幼嫩组织上,遇水滴后萌发侵入表皮并形成菌瘤。

在干旱、有机质含量低以及重茬地块上发病重,生长期间遇高温、多雨、发病亦重。

(三)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使用杂交包衣种子。

2、与非禾谷类作物轮作2—3年。

3、发病初期在菌瘤未变色之前及时将菌瘤切除,带出田间深埋,防止污染土壤。

4、收获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实行深翻土壤,减少初浸染来源。

二、玉米穗腐病

(一)症状玉米穗腐病自幼苗至成熟期都可发生,最典型的症状为种子霉烂、弱苗、茎腐、穗腐,其中以穗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

再浸染发病初期果穗花丝黑褐色,水浸状,穗轴顶端及籽粒变成黄褐色,粉红色或黑褐色,并扩展到果穗的1/3—1/2处,当多雨或湿度大时可扩展到全部果穗。

患病的籽粒表面生有灰白色或淡红色霉层,白絮状或绒状,果穗松软,穗轴黑褐色,髓部浅黄色或粉红色,折断露出维管束组织。

(二)发病规律病源菌从玉米苗期至种子贮藏期均可侵入危害,主要是在收获时果穗霉烂而造成损失。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附着在种子、根茬、茎秆、穗轴等植物病残体上腐生越冬,翌年在多雨潮湿的条件下,子囊孢子成熟飞散,飘落在玉米花丝上兼性寄生,然后经花丝侵入穗轴及籽粒引起穗腐。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和包衣种子。

2、及时剥离苞叶,防止雨淋湿受潮。

3、消除病果穗霉烂顶端,防止穗腐病再扩展。

4、对玉米秸秆、穗轴、根茬等及时采取青饲、氨化、沤肥、焚烧等办法彻底处理。

5、化学防治。

在玉米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可有效的控制穗腐病的发生,每亩用直径2毫米左右水洗河沙15公斤与20%氰戊菊脂8—10毫升和50%多菌灵WP50克混合搅拌制成颗粒剂,灌入玉米心叶,不仅对玉米螟蛉防治效果达100%,而且对玉米穗腐病、粘虫、蚜虫防治效果达90%以上。

三、玉米锈病

(一)症状玉米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黄色病斑,之后变成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正面和背面散生或聚生形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

后期在叶正面和背面形成长椭圆形冬孢子堆,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毫米,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叶片提早枯死。

(二)发病规律玉米锈菌以冬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田间传播以夏孢子重复侵染为主。

病害发生与品种和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温度和湿度条件是影响发病最重要的因素。

(三)防治措施选用优质、高产、抗病优良品种。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留茎叶,病株残体烧毁或沤肥,减少田间菌源。

化学防治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

四、玉米螟

(一)形态特征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幼虫乳白色,背部呈粉红色、青灰色或灰褐色,头部是褐色,有黑色点和3条纵线,胸部2—3节,背面有4个圆形毛瘤,腹部1—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毛瘤,第9腹节有3个毛瘤,胸足黄色,腹足趾钩为三序缺环型。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在我市可发生1—2代,玉米螟为杂食性害虫,以幼虫钻蛀玉米、高梁、西红柿等植物茎秆。

玉米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叶片上有排列整齐的小孔,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抽穗后,多数下移蛀入穗柄,雌穗抽丝期,断花丝,取食子粒,以后钻蛀穗轴。

玉米螟钻蛀穗部和茎秆后在蛀孔外均有粪屑堆积。

一般被害株有虫3—5条,严重者多达10条以上。

(三)防治方法

1、处理有虫的茎秆,压低虫源基数。

2、药剂防治,在大喇叭口期亩用20%杀灭菊酯乳油8—10毫升或25%快杀灵乳油50—100克拌细沙(直径2毫米)15公斤灌心。

五、玉米蚜虫

(一)形态特征玉米蚜属同翅目蚜虫科。

有翅蚜浅绿色,椭圆形或细长,头胸黑褐色,额瘤显著,尾片黑色且短,瓦状纹明显,两侧各有弯曲毛2根,腿、脚节两端及跗节为黑色,无翅蚜体黑色。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多群居于心叶、穗部或玉米苞叶、叶鞘内进行危害。

7月中、下旬出现第1次为害高峰期,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玉米籽粒成熟时出现第2次为害高峰,主要危害玉米雄穗、苞叶、叶片及叶鞘,严重时每株玉米有虫近万头。

(三)防治方法

1、提倡进行生物防治,投放食蚜蝇、瓢虫等天敌,以虫治虫。

2、化学防治每亩用50%抗蚜威粉剂8—10克,兑水50公斤喷雾,或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药防治,也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药防治玉米螟时兼治蚜虫。

六、粘虫

(一)形态特征成虫淡黄褐色,触角丝状,前翅中央有两个近圆形淡黄斑,且有一个小白点,其两侧各有一小黑点,后翅基部灰白,端部黑褐色。

幼虫头黄褐色,有两条“八”字形纹;其中线白色较细,边缘绕有细黑线,亚背线稍带蓝色,边缘线呈白色线纹;腹部共10节,3—6节腹面各有腹足1对,腹足及尾足外侧有黑褐色斑纹;幼虫体色因食料、环境和虫口密度不同而有变化。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成虫对黑光灯有趋性,对糖醋液趋性更强,卵多产在倒伏小麦枯叶或绿叶尖端的皱缝处。

幼虫食量随龄期而增加,以6龄期食量最大,为杂食、暴食性害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小麦收获期群集迁移到玉米、谷子、胡麻等作物上,受害作物叶片被蚕食后,形成光杆。

平凉地区始发代成虫6月初由江淮流域迁入,以2代幼虫在7月上旬至7月中、下旬为害作物。

一般迁入蛾量大,5月下旬至6月降水偏多的年份发生较重,以2代幼虫危害最重,3代幼虫危害较轻。

粘虫属于远距离迁飞性害虫,高温干旱不利于其生长发育,部分3代蛹羽化后,在当地以成虫形态在杂草、墙缝越冬。

(三)防治方法利用浸蘸糖醋液的杨柳枝把诱杀成虫;小麦收获前可采取挖土沟、撒农药带的方法阻止幼虫迁移;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500倍液,或2%阿维菌素1000倍液,或25%敌杀死1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时间以下午4—6时最佳,若24小时内遇雨应重新补喷,连续喷2—3次。

七、地老虎

(一)形态特征成虫暗褐色,体长16—23毫米,肾形斑外有一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亚缘线内侧有2个尖端向内的楔形斑,3个斑尖端相对;触角雌丝状。

幼虫体长37—50毫米,黑褐或黄褐色,臀板有两条黑褐色纵带,基部及刚毛间排列有小黑点。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成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通常3月份即可诱到成虫,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发蛾盛期,一年可发生3—4代。

幼虫6龄,1—2龄在作物幼苗顶心嫩叶处咬食叶肉成透明小孔,昼夜为害;3龄前食量较小,4龄后食量剧增。

雌蛾每头可产卵800—1000粒,在玉米田间危害幼苗,造成缺苗断垄。

(三)防治方法

1、在成虫盛发期用糖醋液进行诱杀;

2、结合除草,消灭虫卵,减少幼虫数量。

3、田间发现虫害后应抓紧在幼虫1—2龄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防治方法是:

每亩用75%辛硫磷1公斤加适量水拌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撒施田间;或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2.5%敌百虫粉进行田间喷施。

八、地下害虫

为害玉米苗期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和蝼蛄。

(一)蛴螬

1、形态特征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属鞘翅目,金龟子总科。

以小云斑金龟子为优势种群,成虫(金龟子)椭圆或圆筒形,体色因种而异,有黑、棕、黄、绿、蓝、赤等,多具光泽。

触角鳃叶状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足3对。

蛴螬体长因种类而异,一般长约30—40毫米。

乳白色,肥胖,常弯曲成马蹄形(即蛴螬型)。

头部大而坚硬,红褐或黄褐色。

体表多皱纹或细毛,胸足3对。

尾部灰白色,光滑。

2、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生活史较长,除成虫有部分时间出土外,其他虫态均在地下生活。

完成一代的时间一般为1—2年到3—6年。

以幼虫和成虫越冬。

金龟子有夜出性和日出性之分,夜出性种类多有不同程度的趋光性,夜间取食为害;而日出性种类则白昼在植物上活动取食,以幼虫咬食玉米细嫩的根部及叶鞘,造成缺苗断垄。

(二)金针虫

1、形态特征金针虫是叩头甲类的幼虫,属鞘翅目,叩头虫科,种类很多。

其中细胸金针虫体色淡黄褐色(初孵白色半透明)细长,圆筒形;沟金针虫体色黄褐色(初孵化时白色),体形较宽,扁平,胸腹背面有1条纵沟。

2、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约3年1代。

6月中下旬成虫羽化,活动能力强,对刚腐烂的禾本科草类有趋性。

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表土内,卵发育历期8—21天。

幼虫喜潮湿的土壤,一般在5月份10厘米土温7—13℃时为害严重,7月上中旬土温升至17℃时即逐渐停止为害。

主要蛀食玉米的种子、幼茎,钻蛀马铃薯的块茎。

(三)蝼蛄

1、形态特征非洲蝼蛄在我省为优势种,其成虫体较细瘦短小,长30—35毫米,体色较深,呈褐色,腹部颜色较其他部分浅些,全身密被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背面卵圆形,中央有1个明显的长心脏形暗红色凹陷;前足特化开成掘足,腿节内侧外缘缺刻不明显;腹部末端近纺锤形。

卵椭圆形,乳白色至暗紫色。

若虫多数7—8龄。

2、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在我市2年发生1代。

昼伏夜出,晚9—10时为取食高峰期。

成虫趋光性极强,并有强趋香、甜物质习性,对未腐烂的有机物也有趋性;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水、怕风。

喜在潮湿的土壤中生活,在沟渠两边。

沿河两岸和菜地低洼处、水浇地等处栖息,成、若虫咬断小麦、玉米嫩茎和根系,受害植株附近常有钻蛀的隧洞口。

(四)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

地膜覆盖以后,土壤温度、水分的变化必然引起地下害虫发生规律的变化,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于地下害虫连年发生严重的地块,其防治方法有:

1、土壤处理。

结合覆膜播种前整地,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300—500毫升加细干土或水洗砂15公斤制成毒土,均匀的撒施到地面并及时耕地、耙地或覆膜。

2、药剂拌种。

虫害严重的地块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

玉米药害的种类与缓解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