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管理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8706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外汇管理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外汇管理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外汇管理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外汇管理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外汇管理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我国外汇管理发展历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外汇管理发展历程.docx

《我国外汇管理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外汇管理发展历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外汇管理发展历程.docx

我国外汇管理的发展历程

摘要:

一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是和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在过去的六十多年中正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的。

本文通过国家在不同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来描述该时期的外汇管理制度,总结出我国的外汇管理发展历程。

关键词:

经济制度历史沿革改革开放不断完善

我国是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的国家,这是由我国当前经济环境,经济和贸易的自由度决定的。

我国真正的外汇管理是新中国的成立之后开始的,它的发展是由分散到集中,由不完全到逐步完善,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做出调整。

总体来说有下列四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阶段(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汇资金严重短缺,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四大行政区分别颁布了外汇管理暂行办法。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综合上述办法,颁布了《外汇分配、使用暂行办法》,对外汇开始实行统一管理。

当时外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肃清帝国主义金融残余势力,稳定国内金融物价,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便利侨汇,利用、限制、改造私营进出口商业区和金融业,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管理制度。

 

根据《外汇分配、使用暂行办法》,当时我国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禁止外汇在国内流通使用,取缔国内外汇黑市交易。

外汇持有者可按国家规定牌价卖给政府,也可在银行开立外币存款帐户。

 

2.凡出口商品、劳务收入的外汇、侨汇必须出售给或存入国家银行;进口所需外汇和其他非贸易用途所需外汇,可按规定向有关机关申请。

 

3.建立独立自主、统一的汇价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有利于出口、鼓励侨汇、积累外汇资金的原则,制定人民币汇价,并根据物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

 

4.规定外币、金银和人民币进出国境管理办法。

对携入外币、金银不加限制,但须向海关申报。

临时来华人员和外交人员可凭申报单携带一定量的外币、金银出境,人民币禁止携出入国境。

当时的中国亟需整顿国民党时期遗留的混乱的金融秩序问题,这种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一方面满足了稳定社会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独立自主管理外汇市场的开始。

(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阶段(1956—1978) 

随着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情况有了较大变化:

国内市场外汇已经停止流通;除上海4家侨外资银行(即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华侨银行和东亚银行)外,其它外商银行在我国的业务已先后关闭;对外贸易由国家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全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这样,原来的外汇管理方法已不完全适应变化的国情,为此,外汇管理的重点相应转变为建立对国营单位外汇收支的计划管理制度,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外汇管理工作是在国家计委核定的计划范围内,由对外贸易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三个单位分口管理,对外贸易部负责进出口贸易外汇;财政部负责中央部门的非贸易外汇;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地方非贸易外汇和私人外汇。

 

2.国家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方针,一切外汇收支由国家管理,一切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经营。

3.外汇政策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

外汇收支两条线,统收统支,以收定支,保证外汇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外汇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分配使用,外汇计划管理以行政办法管理为主。

 

4.根据国家政策和实际需要,对外贸易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和规定。

但由于没有确立外汇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外管法令,同时一些内部管理办法因没有通过立法手续,使我国外汇管理动作较为被动。

 

总之,这个时期我国外汇管理处于从分散到集中的过渡时期,许多外汇管理的办法和措施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3年底阶段(1979—199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国际经济、金融、技术合作、利用外资、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都有很大发展。

随着沿海城市的开放,经济特区、开发区的设立,外资体制的改革以及地方、修炼自主权的扩大,这些变化给我国外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外汇管理的对象扩大,内容更复杂了。

为此,国务院于1979年3月正式批准设立我国外汇管理主管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1980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以后又陆续制定并颁布了诸如对外国驻华机构及其人员的外汇管理细则;对个人外汇管理施行细则;对外汇、贵金属和外汇票证等进出国境的管理施行细则;对华侨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外汇管理施行细则等等。

在这个时期,外汇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外汇额度留成制度。

所谓额度留成就是当一企业通过商品、劳务的出口获得外汇收入后,可按一规定的比例获得外汇留成归其所支配。

但是,留成外汇并不采用外币现金留成办法,而是采用额度留成办法。

这里,额度就是一种外汇所有权的凭证。

人们通常把外汇额度与现汇的关系比作粮票和粮食的关系一样,即粮票只有配上人民币,通过粮店才能变为粮食。

在实际使用中,外汇额度不能直接办理支付和结算,只有按国家规定的汇率,用人民币向银行买成现汇,才能形成对外支付实体。

外汇额度留成制定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各方面创汇积极性,使外汇管理既集中又分散,即保证国家对外汇的宏观控制,又使地方、部门、企业在外汇使用上有一定的机动余地和自主权。

外汇额度留成实施到1993年12月度,它在调动各方面的出口积极性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同时,它也导致了我国外汇管理复杂化,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外汇额度留成制度下,企业和地方留成的是额度而不是外汇现金本身,因此, 产生了外汇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情况。

除此以外,这个时期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民币汇率实行有浮动的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

国际清算、外币收兑、无偿上缴中央外汇使用官方汇率;国内企业和三资企业调剂外汇余缺、有偿上缴中央外汇和境内居民外汇使用调剂市场汇率。

 

2.外汇分配实行计划分配和市场配置两个渠道。

中央外汇的供需通过计划渠道实现,企业的一般外汇和三资企业外汇需要通过市场渠道实现。

 

3.外汇市场实行公开调剂市场和外汇调剂中心两种模式。

在二十个中心城市建立了外汇调剂公开市场,进行场内竞价交易;在其他中心城市建立了外汇调剂中心,买卖双方通过调剂中心议价交易。

4.外汇储备包括上缴中央外汇和企业留成外汇两个部分,有中央银行直接管理和中国银行代管两种形式。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日常的国际收支都通过外汇储备渠道进行,国家外汇储备和专业银行经营头寸混在一起,造成外汇储备关系不顺,难以确定国家外汇储备规模,缺乏对储备规模的调控能力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

 

5.外债管理实行统一计划、分口管理的体制。

国家计委每年下达借用外债计划指标,外管局负责国际商业贷款的审批和各种外债的统计监测及监督,外经贸部负责双边政府贷款,财政部负责世界银行贷款,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其他国际性、区域性金融机构贷款,中国银行负责日本输出入能源贷款,农牧渔业

部负责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贷款。

二、1994年1月1日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此次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一次力度很强的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汇率并轨,取消人民币官方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在这种新的汇率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政府只在必要时予以干预和调控。

 

2.企业收汇、用汇制度改革。

过去我国有采用的是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从1994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

结汇制包括两点内容:

一是境内所有中资企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外汇收入、境外劳务承包以及境外投资应调回境内的外汇利润,都要按照当日的外汇牌价卖给外汇指定银行;二是境外法人或自然人作为投资汇入的外汇、境外借款和发行债券、股票所得外汇允许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帐户。

售汇制也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一般贸易用汇,只要有进口合同和境外金融机构的支付通知,就可以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对实行配额、许可证或登记制的贸易进口,只要持相应的合同和凭证,就可办理购汇;二是对非贸易项目下的经常性支付,凭支付协议或合同和境外机构的支付通知书办理购汇,非经常性支付购汇按财务和外汇管理有关规定办理,对向境外投资,贷款、捐赠的汇出,继续实行审批制度不过作为过渡性措施:

对出口企业按结汇额的50%在外汇指定银行设立台帐,出口企业所需用外汇贸易及贸易从属费,只要持前述有效凭证,由银行在其台帐余额内自由办理支付,出口企业进口所需用外汇超过台帐余额的部分以及没有出口的企业用汇,仍然需要外汇审批。

外资企业可以直接使用外汇。

 

3.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实现对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

过去在外汇资源的分配上还有一部分依靠行政手段,即按指令性计划配给以官方汇率计价的外汇。

这次改革在外汇分配领域取消计划审批 。

全部外汇供求通过市场来实现,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家将主要运用货币、金融、利率、汇率等经济和法律手段来完善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样的调控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规范,也更符合国际惯例。

4.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

原来我国的外汇市场是以各地外汇调剂市场的形式存在,是初级的、分割的、有限度的外汇市场。

现在我们将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市场的主体是外汇指定银行,企业被排除在这个市场外,企业只能过与银行之间的外汇买卖来影响汇率。

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主要职能是为各外汇银行相互调剂余缺和清算服务,这个市场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监督管理。

 

从1994年4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每日公布人民币对美元交易的中间价,并参照国际外汇指定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范围内自行挂牌,对客户买卖外汇。

通过银行间外汇买卖和中国人民银行向外汇交易市场吞吐外汇使各银行的挂牌汇率保持基本一致和相对稳定。

 

5. 取消境内外币计价结算,禁止外币在境内流通。

从1994年1月1日起,取消任何形式的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境内禁止外币流通和指定银行机构以外的外汇买卖。

停止发行外汇兑换券,已发行流通的外汇券可继续使用逐步兑回,来华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持有的外汇券也继续使用。

也可凭本人护照及有关身份证件,按1993年12月31日的官方汇率兑换外汇,对原批准收券的境内机构持有的外汇券或存款,也按1993年12月31日的官方汇率折成美元结汇。

到1995年6月30日为止,外汇券兑换工作基本结束,市场上外汇券已基本收回,从1995年7月1日起,外汇券已停止使用、流通兑换。

 

从1994年之后,我国对外汇管理进一步深化,总体来说是不断融入世界,更加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国际化的进程。

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