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778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docx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脂肪及蛋白质的鉴定》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

承接了理论课的知识,在学生对糖,脂肪,蛋白质的化学组成,种类,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三大有机物的一些重要化学性质。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切身实践,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理解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知识。

学生学情分析:

该实验是学生高中生物教材的第一个实验,学生可能对实验本质,意义,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而本实验是一个较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化繁为简,适当指导,力求减小从初中实验到高中实验这一过渡带来的不适应。

在本次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相关理论知识,对蛋白质,糖类、脂肪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他们的基本组成成分,对这些化合物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

但是有关的特定的颜色反应理论知识中没有涉及到,所以在实验时候教师需要重点讲解。

由于本次试验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在此之前学生没有或很少接触到显微镜,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尚不够了解,所以在实验的时候,教师也需要重点强调一下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组织中的有关化合物与某些试剂可以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如糖类中的还原性糖和斐林试剂在加热情况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尿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淀粉遇碘变蓝色等。

(2)学习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蛋白质、脂肪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增强协作能力;

(2)尝试用多种方法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蛋白质、脂肪,并总结出最适合的方法,以及做实验的捷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体验试验的探究和操作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实验思维;

(2)通过实验认识生物组织的多样性。

三、重点

(1)生物组织中的糖、蛋白质、脂肪和特定化学试剂产生特定颜色的原理。

(2)斐林试剂和双缩尿试剂在配制和使用的时候的区别。

(3)花生子叶切片的制备和显微镜的使用。

四、难点

(1)生物组织中的糖、蛋白质、脂肪和特定化学试剂产生特定颜色的原理。

(2)花生子叶切片的制备。

四、实验实施的准备

1熟悉课本实验的基本原理,材料,步骤,注意事项,大致了解该实验的流程。

2查阅有关书籍,利用网络解决所有的疑问,力求对实验内容有更深,更本质的理解,小组经过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看法,探讨多种可利用的材料,借鉴不同实验方法,逐步找出更合理,更合学生学情的实验方案。

3小组共同探讨,设计出实验方案。

4实验材料,包括购买梨,花生种子,鸡蛋。

配制试剂,做预实验,分析成败原因,进一步改善方案。

考虑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力求避免出现一些突发事件。

5课前再次准备,包括再次实验,写板书,分配好药品,再次试讲。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为主,讲授法,演示法为辅。

六教学媒体

板书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手段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准备实验材料、仪器、板书、做预实验等

 

预习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习化学的时候大家已经懂得一些特定的试剂可与特定的物质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今天我们也用这种特定的颜色反应学习怎样用化学试剂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

2.原理材料介绍:

老师给出的材料分别是梨汁、蛋清稀释液、花生种子、稀释过的豆浆。

大家都预习过了,今天的试验是一种颜色反应试验,既然是要通过观察反应后的颜色那就要求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所选材料最好接近白色或透明,还有一点要注意了,就是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

选择含糖量较高的材料,以苹果,梨为最好,脂肪的鉴定实验:

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蛋白质的鉴定实验:

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那么我们今天试验原理有哪些呢?

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想一下可溶性还原糖有哪些呢?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脂肪+苏丹三染液反应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小颗粒。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反应。

试剂有这些:

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3.步骤讲解:

(一),还原糖的鉴定

取一支试管注入梨汁2ml,加斐林试剂:

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水浴加热2min。

观察颜色变化

(二),脂肪的鉴定

取材:

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演示徒手切片),取理想薄片,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酒精去浮色,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镜观察.(演示高倍镜观察)

(三),蛋白质的鉴定

取一支试管注入蛋清稀释液2ml,然后先向待鉴定材料加入双缩脲试剂A试剂1ml摇匀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试剂B3-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4.提问及讨论

1、观察以上三个实验分别有何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一),还原糖的鉴定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结论: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鉴定

结论:

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三),蛋白质的鉴定

结论: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2、为什么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物产生固定的颜色反应可以鉴定生物组织有糖、脂肪、蛋白质的存在?

答:

因为某些化学试剂与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后,可产生新的化合物,而这种化合物是有固定的颜色。

因此,根据待检测物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的固有颜色,如砖红色、橘黄色、紫色等。

可以鉴定生物组织中存在有糖、脂肪、蛋白质。

3、斐林试剂主要用来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其主要成分为NaOH和CuSO4的混合液,用你已有的化学知识判断,这两种物质混合以后能发生什么反应?

_________,并且请解释为什么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不能放置太久:

______。

通过查有关资料或请教化学老师:

斐林试剂中的什么成分在加热条件下与还原糖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砖红色的沉淀物是什么?

_________。

答:

生成了蓝色的Cu(OH)2沉淀的悬浊液 时间一长,Cu(OH)2沉淀在溶液底部无法发生反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砖红色的Cu2O沉淀和某种糖的有机酸

4、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被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很清楚,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

A.反光镜没有调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匀

C.显微镜物镜损坏 

D.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答:

B

5、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豆浆中有没有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脂肪及蛋白质,并参照以上三种鉴定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5、实验操作

要求同学们互相讨论并分工分组合作进行实验。

 

回忆颜色反应原理

 

了解所用材料试剂仪器等的用途,并了解制备材料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学习具体的鉴定方法

 

操作之前想了解应该知道的问题能够带着这些问题做实验并解决

 

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做作能力

 

讲授

 

板书讲解

 

板书讲解

演示

 

板书

 

分工合作

备注:

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增进学生对实验的亲切感。

 

是学生系统清楚地了解实验材料、试剂及原理

 

明确实验步骤和方法

 

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增进对本实验的了解,锻炼实验探究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

其操作能力

八、自我评价与教学反思

1、丁辉200711000013

自我评价:

总体来说存在很多不足:

从教学方面来说,教态有待改善,语气缺乏起伏,语言组织的不够严密,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从实验前准备上来讲,身为组长,应当及时了解其他组同学的实验进展情况,加强有其他组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另外,在本组应当及时做好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好分工做好预实验。

包括板书、实验本身、小黑板的位置,讲解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身为组长,应当组本组同学商讨好教学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并应细致的探讨可能遇到的情况和问题。

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倾听并解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避免背对学生。

做的较好的地方有注意到让同学们系统的了解到本实验所用到的材料、试剂、仪器并做了一一介绍。

还有就是教师进行了显微镜的使用示范以及制备徒手切片的示范和最终实验效果颜色的展示,使同学们有了系统的了解。

在提问这方面,我们小组结合了往年的高考出题情况让同学们提前接触到高高试题,是同学们对高考考试有了自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最后让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即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探究豆浆中是否含有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脂肪及蛋白质,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2、王朵朵200711000014

自我评价

我在本次实验中虽然不是担当主讲,但也是一名尽责的幕后支持者,从课题的选择到成功完成实验课的全过程,我始终积极参与,和小组成员合作愉快。

除了小组共同探讨之外,我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相关知识,结合大学所学理论,对实验原理深入理解,预测学生可能问及的问题,并找出答案。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成功,我们小组主讲人教态自然,表情丰富,声音洪亮,有教师风范,对课后学生提问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答,小组其他成员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能加以监督,给予指导,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

并且将之前教师所做实验的结果保留下来,展示给学生看。

但是我们的板书设计中对实验原理这部分有所忽视,设计过于简洁。

准备上的反思

我们之前买好了花生,鸡蛋,在中午时配好了蛋清液。

对于新鲜梨,我们拿去榨汁,但是由于梨匀浆氧化太快,到下午时已有些变色,但不影响实验结果,还有我们准备的豆浆浓度太高,稀释不够,使原来乳白色对颜色反应有一定掩盖。

教师和学生上的反思

教师方面:

实验前关于教学设计准备得比较充分,但做预实验可能花的时间较短,一是因为实验好出结果,二是我们在材料方面没有什么创新,因为我们担心材料太多,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

学生方面:

学生积极性较高,动手能力也不错,但是有的小组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思维活跃,提问形式多样化,甚至有的问题极富挑战性。

总之,学生充分发挥了其主动性。

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反思

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书本设计,但是也附有探究部分,即对豆浆中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主要是以验证的方式进行。

方法上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

3、揭瑞200711000015

自我评价:

本次教学时我们第一次的从头到尾完整的上完一堂课,虽然我不是主讲人,但是我把自己当成一个主讲者。

考虑到课后大家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连学生的问题都不能回答,那是很尴尬的一件事。

课后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也阅读了很多相关信息,综合各种信息做了对比,并将其整理好之后成为自己的知识。

在做预实验的时候,我们小组成员都很团结,虽然做的次数不多,但是我们每一次来,都抓紧时间,精益求精,探求各种简便方法。

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大家都很认真,预实验做的很成功,综合所查阅的各种信息,我们探究了用苏丹Ⅲ染色液检测纯豆浆中含有脂肪的实验,而且实验很成功。

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还是比较顺利的,和预期的效果差不多,课堂没有出现意外事情。

但是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怪异的问题,没有做出很好的回答,比如:

细胞为什么是圆的?

这个问题当时我们没有过多的考虑,也没有给出很好的答案,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我们小组成员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也给了大家很满意的答案。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也发现斐林试剂和双缩尿试剂可以互用,而且双缩尿试剂的A液和B液无论先加哪一个都会有实验现象,而且结果都是差不多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小组成员讨论过很多次,也分析了很多,没有找到很明确的答案,只是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实验现象稍微有点影响。

板书的主副标题排版不是很好。

这次实验,感觉比较成功,体现了小组合作的精神,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其中,大家也都付出了很多,从中受益匪浅。

上一次课不容易,上好一次课更不容易,站上讲台是讲课的开始,站好讲台才是我们的目标,下次我们会更加努力的。

4、肖业200711000016

自我评价:

做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这个实验后,感触挺多的。

虽说这个实验是一个很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但其中蕴含的知识却不少。

其一就是选取实验材料的问题:

还原性糖的检测,课本采用的是苹果、梨的匀浆,因为它们的匀浆接近白色,对实验现象的判断无干扰,且两者的组织匀浆含丰富的还原性糖。

我们也试过萝卜、甘蓝等其他材料,但现象不如苹果和梨匀浆的不明显。

脂肪的检测书本采用的是花生,主要是花生中含有大量的脂肪。

但考虑到制作花生的徒手切片对高中生来说,不太实际。

因为切片要切很薄才能看到染色的脂肪颗粒,否则看到的只是厚厚的一层切片。

所以我们尝试做了些改进:

将花生在载玻片上摩擦几次,留下些许痕迹后,再染色观察。

改进后可以看到染色的脂肪颗粒,但不明显;我还尝试采用花生油来代替花生的徒手切片,但因花生油本身就有颜色,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影响,而其实验现象也不令人满意。

最后我们还是决定采用,制作花生的徒手切片,虽说有困难,但只要做出来实验现像就非常明显。

蛋白质的检测书上采用的是鸡蛋清,实验现象挺明显的,且取材也容易。

当然我们也尝试了一些其他材料,比如说鱼肉的研磨匀浆、豆浆等等,但实验现像来得不如鸡蛋清的明显。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查了很多的资料。

比如说各种试剂的配制方案,菲林试剂的配制步骤与相关的化学反应过程,同时也查找为什么检测还原性糖时先将A和B液混合再加入,而检测蛋白质时要先加A液后加B液等。

当然我们也考虑过,能否将这个检测性实验改为一个探究性实验。

我们查到长沙一个中学的老师使用牛奶为材料,同时将这个实验该为一个探究性实验:

检测牛奶中含有哪些物质。

这样既解决了材料的问题,又大大节约了实验所需的时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但牛奶非一种生物组织,只好放弃了这个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我感觉到当个实验老师也不简单!

既要配置各种各样的实际,每次实验都要东奔西走的准备实验材料等等。

当然也很感谢韦艳艳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给我们提供建议及帮助。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脂肪及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设计

教学能力目标

1.学会制备生物组织试样,并能按规范化要求操作,独立完成鉴定工作。

2.能正确选取鉴定试剂,并能进行规范化操作。

3.明确观察对象,正确说出鉴定过程中试样的颜色变化,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解释实验现象,作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册。

4.能熟练使用低倍镜、制作徒手切片、临时装片,了解规范使用高倍镜的方法。

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糖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液染成橘黄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

因此。

可以根据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糖,脂肪,蛋白质的存在。

目的要求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材料用具

一、实验材料

1做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应该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该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需浸泡3—4小时。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2天的大豆种子,或用鸡蛋蛋白。

4稀释豆浆

二、仪器和试剂

1仪器:

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火柴,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

斐林试剂(主要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苏丹Ⅲ苏丹Ⅳ液,双缩脲试剂,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

方法步骤

一、还原糖的鉴定

1、实验操作方法和观察

(1)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梨浆。

(2)向试管内注入2ml刚配制的斐林试剂(注意:

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均匀混合后使用),震荡试管,使溶液混合均匀,此时溶液呈蓝色。

(3)将这支试管放进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2min左右。

在对试管加热煮沸过程中,随时仔细观察试管溶液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脂肪的鉴定

1.制备生物组织实验材料

(1)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切成薄片),去掉种皮。

(2)用左手的三个手指夹住花生一片子叶,使花生子叶高于手指之上(以免刀口切伤手指)。

右手持刀片,将子叶削去一层,形成平面。

(3)刀口向内,与花生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如此连续的动作,切下一片薄片。

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洁净的载玻片中央。

2.实验操作方法与观察

(1)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上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2~3分钟。

(2)用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薄片周围的染液,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左右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3)用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薄片周围的酒精,在薄片上滴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4)在低倍显微镜下寻找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最好只有1~2层细胞),将这部分移至视野中央,观察细胞中以着色圆形小颗粒。

(5)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使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得具体方法是:

将要观察的目标移至视野正中;转动转换器,让高倍物镜正对着通光孔;将细准焦螺旋轻轻向反时钟方向转动。

让镜筒略微上升,大约转动半圈,就可以看清楚了。

三、蛋白质的鉴定

1、实验操作方法和观察

(1)取一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蛋白稀释液2ml。

(2)向试管中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摇荡均匀。

注意观察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结论

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讨论

1、为什么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物产生固定的颜色反应可以鉴定生物组织有糖、脂肪、蛋白质的存在?

答:

因为某些化学试剂与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后,可产生新的化合物,而这种化合物是有固定的颜色。

因此,根据待检测物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的固有颜色,如砖红色、橘黄色、紫色等。

可以鉴定生物组织中存在有糖、脂肪、蛋白质。

2、斐林试剂主要用来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其主要成分为NaOH和CuSO4的混合液,用你已有的化学知识判断,这两种物质混合以后能发生什么反应?

_________,并且请解释为什么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不能放置太久:

______。

通过查有关资料或请教化学老师:

斐林试剂中的什么成分在加热条件下与还原糖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砖红色的沉淀物是什么?

_________。

答:

生成了蓝色的Cu(OH)2沉淀的悬浊液 时间一长,Cu(OH)2沉淀在溶液底部无法发生反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砖红色的Cu2O沉淀和某种糖的有机酸

3、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被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很清楚,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

A.反光镜没有调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匀

C.显微镜物镜损坏 

D.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答:

B

1、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豆浆中有没有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脂肪及蛋白质,并参照以上三种鉴定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