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778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25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2页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2页
亲,该文档总共1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

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春季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思索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背诵本单元的古诗词及短文名篇,丰富文化底蕴。

 3.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熟悉常用的文言句式,了解重要的文化常识。

 5.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6.了解作者丰富深厚的感情,理解古人博大精深的思想。

 7.体会文本中深邃的意境,感悟其优美精致的语言。

 1.自主学习法。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名篇。

 2.诵读法。

养成诵读的习惯,强化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能准确应用。

 3.探究理解法。

对文章的构思、线索、思想内涵,都要经过探究理解,培养初步的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1.加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抱负。

 本单元入选的四篇散文和五首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

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作者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却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虽说是作者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着重刻画的是一种人物精神,一种“陶渊明精神”,是陶渊明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

全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值得品味。

 《马说》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

 《诗词曲五首》中,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作者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以及对已故友人的怀念和对保守势力的愤慨。

杜牧的《赤壁》是一首咏史诗,借历史事件,抒发兴亡之感,想象奇特。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虽身陷囹圄,却矢志不渝,誓与朝廷共存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于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后所作,写出了对弟弟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感情沉郁、气势雄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来源于封建专制制度本身。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背诵本单元的古诗词及短文名篇,丰富文化底蕴。

 3.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了解作者丰富深厚的感情,理解古人博大精深的思想。

 5.体会文本中深邃的意境,感悟其优美精致的语言。

 6.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抱负。

 教学本单元,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练习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和流利地背诵,并培养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要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常用的文言句式。

 教学《与朱元思书》,除了让学生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背诵默写外,更要让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欣赏祖国山河之美,学会如何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学会描写景物。

这是一篇美文,应当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五柳先生传》可以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以点拨为主,多练习诵读。

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

有些句子如“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

 《马说》一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

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内容也要讲解,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

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

从长远观点看,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教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时,学生通过对《马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明白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道理。

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篇文章,一想继续引导学生诵读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想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思想基础。

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诗词曲五首》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比较、鉴赏这五首诗词曲。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2课时

第22课 五柳先生传

1课时

第23课 马说

1课时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课时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2课时

写作

1课时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1.易错字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miǎo) 泠泠作响(líng) 嘤嘤成韵(yīng) 鸢(yuān)飞戾(lì)天 窥谷忘反(kuī) 横柯上蔽(kē) 经纶(lún) 蝉则千转不穷(zhuàn)

2.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的意思)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东西:

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上: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上:

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5.古今异义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古义:

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

或许,应允,赞许等)

经纶世务者(古义:

筹划、治理;今义:

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鸢飞戾天者(古义:

至;今义:

罪恶)

6.文言句式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句。

省略主语,应为:

(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应为:

急湍甚(于)箭】

鸢飞戾天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官奉朝请,通史学。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文题解说】

 “与”:

给予。

“书”:

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信中叙说旅途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水光山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可称得上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水光山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

“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

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抄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习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本课为2课时。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背诵全文。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4.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5.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1.朗读法。

通过朗读,感知文本意思,品味文中隽永的语句。

 2.质疑法。

通过质疑,学生解决字词的梳理,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背诵全文。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4.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4.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难点】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导入⇒资料助读⇒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词汇⇒初读感知

导入一:

点题型

 [设计意图] 由古代文人的热爱山水引出本文课题,直接点明题目和文章内容,为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奠定基础。

 古人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都喜好寄情于山水,描写山水的诗句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与朱元思书》同样为描写山水的文章,是作者游览富春江之后,写的关于富春江风光的文章,那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导入二:

回顾型

 [设计意图] 由七年级所学的《山中杂诗》入手,引出课题,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鼓励学生猜想本文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

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吴均(南朝人)。

 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

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文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导入三:

图片关联型

 [设计意图] 由“三峡”的文字和图片引出本文课题,让学生了解《与朱元思书》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及了解文意的兴趣。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

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

【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师生共同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基本信息,为学生更好地顺读课文、理解文意做好铺垫。

 【先由学生在组内交流搜集的作者和背景等相关资料,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加以补充。

 1.作者信息。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出身寒贱,自幼好学且有才华。

所作诗文,清拔而有古气,颇为时人所赞赏,亦深得梁武帝萧衍的喜欢,遂延入朝。

虽然吴均的诗文华美,风靡当世,但其为人耿直,又私下撰写《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

他在《与顾章书》中说: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辞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2.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范读——正读——比读——指读——齐读”等,帮学生熟练阅读全文,在读中逐步了解文意,大致明确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标注读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利用工具书或资料注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miǎo) 泠泠作响(líng) 嘤嘤成韵(yīng) 鸢(yuān)飞戾(lì)天 窥谷忘反(kuī) 横柯上蔽(kē) 经纶(lún)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停顿。

 提示:

(1)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如: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技巧点拨:

这篇骈文基本上由对偶句和四字句组成,读时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有时我们可通过它的音节读出有些句子对偶的特点,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等。

 4.指名读,(师生共评),齐读。

三、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指导学生自读自译课文,让学生逐步理顺文意,找到疑难语句,培养学生自读自学以及组内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1.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独立完成。

 2.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3.同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4.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5.注意:

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

 【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的颜色。

 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互相轩邈——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那些像鸢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6.教师补充注释。

 【课件出示,生适当整理笔记。

 

(1)独绝:

独一无二。

 

(2)负势竞上: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好:

友好,友爱。

韵:

和谐的声音。

 (4)鸢飞戾天:

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

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四、积累词汇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积累、组内合作完成等步骤,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的词语,加深对文言词汇的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脑梳理的能力。

 【教师课件分别出示重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由小组内合作分工完成,然后教师指名回答,争取每名同学都能当堂掌握这些重点词语。

然后课后留出时间及时整理笔记,以便巩固掌握。

 1.重点词语的解释。

 【教师出示课件,点拨释疑。

 【词】第一段:

 

(1)风烟:

指烟雾。

(2)共色:

一样的颜色。

(3)俱:

都。

(4)许:

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5)独绝:

独一无二。

绝,到了极点。

(6)从流飘荡:

(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段:

 

(1)缥碧:

青白色。

(2)急湍:

急流的水。

(3)直视无碍:

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这是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第三段:

 

(1)寒树:

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2)负势竞上: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3)轩邈:

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泠泠:

形容水声的清越。

(5)相鸣:

互相和鸣。

(6)戾天:

到天上。

戾,至。

(7)息心: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8)经纶:

筹划。

(9)忘反:

流连忘返。

“反”通“返”。

(10)横柯上蔽: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边,名词作状语。

(11)犹:

好像,如同。

(12)交映:

互相掩映。

(13)见:

显现,显露。

 2.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一词多义。

 

(1)绝

 

(2)上

 (3)无

 (4)百

 (5)直

 4.古今异义。

 

(1)任意东西 古义:

   今义:

    

 

(2)蝉则千转不穷 古义:

   今义:

    

 (3)鸢飞戾天者 古义:

   今义:

    

 5.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2)猛浪若奔          

 (3)望峰息心          

 【学生合作完成后,课件出示答案。

〔答案〕 2.

(1)“转”通“啭”,鸟叫声。

 

(2)“反”通“返”,返回。

 3.

(1)绝美,绝妙/断,停 

(2)向上/在上边 (3)没有/不 (4)确数,十的倍数/概数,表示多 (5)直接/笔直

 4.

(1)方向词,向东或者向西。

/指物品。

 

(2)穷尽/贫穷。

 (3)至/罪恶。

 5.

(1)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2)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使动用法,使……平息

五、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梳理文本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和大意,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和分析对比的能力。

 再读课文,梳理出每段的内容,理顺作者的写作脉络。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目的是什么?

 【点拨:

通过理顺文意后,明确了每一段的内容,主要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析作者写景都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组内讨论后,班内展示。

 〔明确〕 

 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

 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

 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

 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制作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1.整理重点文言词汇,做好识记。

 2.初背课文,抓住背诵的规律。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读——译——累——感

课时

 1.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在理顺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点】

 1.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在理顺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在理顺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诊断导入⇒理清结构⇒探究主旨⇒悉心体味⇒背诵全文

诊断导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情,也引领学生回顾了课文知识,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重点做好铺垫。

 【诊断】

 1.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下列句子。

 【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明确〕 

(1)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发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2)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4)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5)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