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016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docx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目  录

1、前言

2、区域地质及厂址稳定性评价

2.1区域地形地貌

2.2区域地层

2.3区域构造

2.4近场区构造

2.5厂址稳定性评价

3、厂址岩土工程条件

3.1地形地貌

3.2地层岩性

3.3岩土特征分析及场地地基评价

3.4工程抗震评价

3.5水文地质条件

3.6两方案岩土工程条件对比

4、取排水构筑物

4.1取水构筑物

4.2排水口

4.3循环水管

5、贮灰场及筑坝材料

5.1贮灰场

5.2筑坝材料

6、结论与建议

1、前言

(略)

2、区域地质及厂址稳定性

2.1区域地形地貌

区域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高丘陵和谷地,总体地势上,漳平以南地区略高于漳平以北地区。

区内一般山峰高程多在500-1500m,三尖山海拔1415.4m,为本区最高峰,其次是笔架山(1374m)、大仑山(1364m)和仁佳山(1086m)等。

中部为九龙江呈北西西向转为近南北斜贯全区,曲流宽谷与急流峡谷相间,峡谷河床及两岸大部分基岩裸露,多呈现“V”字型谷,山坡陡峻,为中等切割构造侵蚀山地。

区内水系发育,大体呈树枝状分布,主要河流有九龙江,新桥溪、双洋河和雁石溪在西园汇合入九龙江,沿河有一些宽谷和冲洪积山间盆地。

2.2区域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迭—三迭系(统称为前侏罗系)、侏罗系、第三系—白垩系、第四系及侵入岩。

现简述如下:

(1)二迭—三迭系:

区内分布广泛,为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或灰黑色粉砂岩、硅质粉砂岩、泥质砂岩、泥岩、石英砂砾岩及煤层等。

(2)侏罗系:

区内分布广泛,为继承性陆相山间盆地的碎屑沉积和沉积—火山喷发岩系组成。

侏罗系下统、中统系山间盆地含煤碎屑物沉积,侏罗系上统为陆相沉积—火山岩系组成。

主要由灰色粉砂岩、石英砂岩、泥岩、砂砾岩和陆相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等组成。

(3)第三系—白垩系:

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下白垩统为一套红色粉砂岩、砂砾岩组成,上第三系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砂砾岩、含砾砂岩组成。

(4)第四系:

第四系主要是冲洪积堆积和残坡积堆积,冲洪积堆积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漫滩、九龙江两岸堆积阶地上,为砂质粘土及砂砾石。

残坡积堆积分布于坡地和山包,为粘土、壤土夹碎块石等。

此外在陡崖峭壁下分布有崩塌堆积,多为块石。

(5)侵入岩:

主要是燕山期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岩类等。

2.3区域构造

2.3.1区域大地构造环境

厂址区域地处华南地块的武夷-戴云隆褶带,东南角跨及台湾海峡沉降带。

厂址位于武夷-戴云隆褶带的闽东火山断拗带和闽西南拗陷带的交界线附近,根据厂址附近的岩石建造,认为厂址处于闽西南拗陷带一侧(图2.3.1)。

闽西南拗陷带位于福建西南部,政和-海丰断裂带以西,自古生代以来,该带发生大规模的拗陷,沉积了巨厚的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沉积地层,并在各构造运动中形成强烈褶皱构造。

区域构造总体轴向为北北东向,同时在区内存在南岭纬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以近等间距形式斜穿本区。

2.3.2区域新构造运动

区域的陆域地区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总的活动趋势是在总体抬升基础上间歇性升降活动为特征,海域部分以沉降为特征。

根据新构造运动发育的差异、地貌形态、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断裂活动、岩浆活动、温泉、地震活动等特征,区域可划分为台湾海峡沉降区(Ⅰ)、武夷-戴云隆升区(Ⅱ)(图2.3.2)。

厂址位于武夷-戴云隆升区。

图2.3.1福建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据福建省地质志)

(1)台湾海峡沉降区(Ⅰ)

本区介于台湾岛弧与大陆之间,基底为大陆型地壳,第三纪以来的沉积物厚达数千米。

区内断块性质的隆起与凹陷较为发育,北部为隆起地块与盆地相间,中部为澎湖隆起,南部为盆地。

本区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最大地震达

级。

在澎湖列岛见多次玄武岩喷溢。

(2)武夷-戴云隆升区(Ⅱ)

本区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区域性的断块差异活动为特征,除局部的断陷盆地和拗陷盆地外,大部分地区以间歇性上升为总趋势。

由东向西又可分五个二级区:

工程场地位于闽东沿海断块差异上升区(Ⅱ1)内。

该区主要为北东向长乐-诏安断裂带展布区,地貌以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区为特征。

其东侧以滨海断裂为界,西界为宁德、永泰、南安一线。

该区在新构造运动时期总体呈缓慢的抬升状态。

由于长乐-诏安断裂带在第四纪早期断块差异性活动,导致该区不同断块在缓慢上升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活动,因而,形成了本区的地貌景观具有条带状的展布特征,即在区内从西向东,存在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沿海岛链带有序排列的特点。

同时在多组断裂相汇的构造部位,往往发育了第四纪断陷小盆地(如泉州盆地、漳州盆地等)。

但该区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时期之后断块差异活动现象已明显减弱,形成沿海地区广泛土壤化的红土台地和平原,表明该区地壳趋于稳定。

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除某些断陷小盆地具有继承性的微弱活动外,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缓慢的抬升状态。

历史上该区曾发生过多次M≥

级地震,最大为1185年漳州盆地的

级地震。

工程场地位于中段的差异上升区内。

该区北起福州盆地北缘,南致漳州盆地南缘、厦门海沧一线。

区内红土台地广泛分布,多由深厚的风化残积层所组成,厚可达数十米,红壤化程度很深,台地多呈微波状起伏,其上广泛发育着浅而宽的拗谷,切割轻微,显示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历过长期间歇停顿,并具有上升缓慢和上升幅度不大的特点。

2.3.3区域主要断裂活动性

对工程场地影响较大的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向的滨海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北西向九龙江断裂带、以及近东西向漳平-莆田断裂带(见图2.3.2)。

现将区域主要断裂构造简述如下。

2.3.3.1 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

(1)滨海断裂带(F1)

该带为沿海隆起区与大陆架盆地间的边界断裂。

在福建沿海大致沿40~50m等深线附近展布。

断裂总体走向40~50°,倾向南东,倾角70~80°,总长大于350km。

根据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资料,滨海断裂带是一组北北东-北东向倾角较陡的断层组,受北西向断层阻隔,分成几条斜列状排列的次级断层。

该断裂带西侧主要为侏罗纪至白垩纪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变质岩。

断裂东侧沉积了厚达3000~5000m的第三系-第四系,沿断裂带有玄武岩喷溢。

在平潭海外段,断裂西侧新生代沉积物厚度仅1000-2000m,东侧厚达4000m以上,断裂在新生代以来具有较强活动,第三纪时期断裂的活动性质为正断层,但断裂的最新活动性质为逆断层,断裂倾角近直立,断裂错动了晚渐新世到中新世褶皱变形地层,垂直断距达25m,上覆的第四纪晚更新世地层未见错动。

沿该段断裂,近期发生过1992年南日岛东南5.2级地震。

在泉州海外段,断裂西侧为平缓坡状的水下岸坡区,普遍存在两级水下阶地。

一级阶地水深在10-20m,二级阶地发育在水深35-60m之间。

在海底阶地东侧滨海断裂处存在高10m左右的坡坎,滨海断裂东侧为地势平坦的海底深水槽,深60-70m。

据地矿部第一海洋物探队(1991)在泉州湾-湄州湾海外浅层人工地震反射剖面显示,断层明显错断了晚更新世以前的地层。

断层两侧在地貌上反差强烈,表现为水下岸坡转折带。

在金门海外段,西侧为九龙江三角洲,在三角洲前缘存在高2-5m锯齿状起伏的坎坡,断裂东侧为地势平坦的中央深水盆地,表明滨海断裂东、西两侧地貌反差强烈。

浅层地震剖面分析结果认为,断裂错断了Q2以前的地层,未见错断上覆地层。

由于Q3-Q4地层较浅,且为松散堆积,不能反映断层的形变遗迹,因此难以肯定其是否错断了晚更新和全新世

地层,断层的最新活动还得借助于地貌等进行分析。

据历史记载(自公元963年至今),沿滨海断裂曾发生过中~强地震(M≥5.0级)15次以上,较大的有1604年泉州海外

级大震,以及1600年、1918年发生在广东南澳岛海外7级、7.3级强震,近期小震活动频繁。

这些表明滨海断裂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动断裂。

(2)政和-海丰断裂带(F3)

该断裂带位于福建中部,主要沿政和、尤溪、大田、漳平等地分布,向南延至广东大埔、海丰,向北延伸到浙江龙泉等地。

断裂总体走向北东20-30度,倾向南东,倾角65-75度。

断裂活动以压性为主,兼有扭性。

在政和至南平玉山等地多见有基性、超基性岩体侵入,大田以南少见。

据对超基性岩的研究认为,这些超基性岩侵入属于加里东运动时期的产物。

在燕山运动时期,沿断裂还断续发育小型断陷盆地,堆积了晚白垩-早第三纪红色陆相碎屑岩。

晚第三纪以来,断裂仍有一定的活动,使闽中断块呈掀斜状态,但第四纪以来,断裂仅限于某些地段活动。

地震活动主要在断裂南段的漳平、华安以南至广东的海丰地段,沿断裂有1067年南平东南

级、1940年永定东南5.2级、1968年华安5.2级地震等,近期小震也较活跃,常为小震群活动。

Ⅰ:

台湾海峡沉降区 Ⅱ:

武夷-戴云隆升区  Ⅱ1:

闽东沿海断块差异上升区 

Ⅱ2:

闽中断块掀斜隆升区Ⅱ3:

闽西断陷上升区Ⅱ4:

武夷断块隆升区Ⅱ5:

赣南大面积上升区

Ⅱ31:

闽西北大面积上升区 Ⅱ32:

闽西南差异上升区

F1:

滨海断裂带 F2:

长乐-诏安断裂带 F3:

政和-海丰断裂带 F4:

邵武-河源断裂带

F5:

南平-福州断裂带 F6:

沙县-南日岛断裂带 F7:

永安-晋江断裂带 F8:

九龙江断裂带 

F9:

上杭-永定断裂带 F10:

梅县-饶平断裂带 F11:

清流-连江断裂带 F12:

漳平-莆田断裂带

图2.3.2工程场地区域地震构造图

 

2.3.3.2北西向断裂带

本区域内北西向断裂主要有:

南平-福州断裂带(F5)、沙县-南日岛断裂带(F6)、永安-晋江断裂带(F7)、九龙江断裂带(F8)、上杭-永安断裂带(F9)等。

这些断裂走向北西310-320°,倾向南西或北东,倾角70-85°。

它们近于等间距展布,属于张性或张扭性力学性质,局部地段为压扭性,形成于燕山期,并与北东向断裂相互交切,构成本区醒目的菱形网络构造格局。

北西向断裂断续延伸约100多公里。

断裂明显控制了河流谷地和盆地的发育。

在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往往构成破坏性地震潜在震源区。

九龙江断裂带(F8)

该断裂形迹从龙岩东沿漳州西溪、龙海及九龙江槽地至厦门海域、陆域,全长约110公里,走向北西310度,倾向南西,倾角75度以上,厦门以南海域转为近东西向。

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显示向北西扭曲重力梯度带。

在航磁上见有断续分布的正、负磁性体沿带分布。

从大地热流观测反映,沿九龙江断裂有明显的地热异常,热流达80mW/m2,最高在漳州盆地内为180-230.7mW/m2,温泉众多。

地震地质调查表明,九龙江断裂形迹呈断续分布于燕山期花岗岩或火山岩中。

主要由硅化角砾岩、裂隙密集带、破劈理带以及中酸性脉岩、基性玄武岩等组成。

地貌上为西溪河谷,两侧第四纪沉积物厚度相差明显,北侧厚度10米,南侧厚度80米。

总体形迹呈张扭性力学结构面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