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040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x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利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五.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如疑难词有:

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

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很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

  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

  教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作业:

复习词语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今天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

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

美!

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

  在哪些字里行间啊?

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

比喻写出了什么?

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

  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

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

  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的切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

  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

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重写了塔

  松。

这样有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课我是比较满意的,何况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首先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

  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

用他们的话说:

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树有生命力,鱼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

水是

  这些生命的源头。

他们说:

正因为在这广阔的天山中能听见水声、马蹄声,更见天山的宁静。

这样宁静的地方,哪怕你带着多么烦躁的心情来到这,都会被抚

  平,都会平静下来的。

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美,已经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

在此基础上我决定有感情朗读结束

  这次的阅读旅程。

我说: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骑马上天山,让老师来给大家做导游。

我们用朗读来进行我们的天山美丽之旅。

于是我引读表示写作顺序的句

  子,学生接读景物描写的美句,在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迎来了下课声。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但学生理解深入,朗读到位,而且体会深刻。

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看来要

  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

《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主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其次,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他们先睹为快,上课伊始,让他们欣赏新疆和天山美丽的风景图片后展开教学。

整节课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时间来不及,也暴露了我在略读课的教学中还是太保守,放不开。

以后要吸取教训。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

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多的句子。

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

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

学生能联系前面“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较大的启发。

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

“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

“美!

”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

“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

”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

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

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但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

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

首先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

第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

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

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

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提升动手动笔能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特别多,让学生把雪峰比作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塔松比作是巨伞等的句子进行摘抄,想象,体会利用。

其次是欣赏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

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绚烂。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

然后进行仿写身边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写。

最后是对“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改写为陈述句。

  但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因此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间尽显天山之美。

  初读课文后,孩子们几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关键词“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领下,根据移步换景的顺序,我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无边的繁花,在品读感悟中逐一欣赏北国天山别具一格的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根据教学提议一般只上一课时,可是,如此优美的散文,如果只让孩子们停留在初读赏析的阶段,似乎太遗憾了。

总期望能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课时的精读。

回顾第二课时,有三个教学片断令自我欣慰:

  片断一:

赞赏独特感悟

  当抛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自我喜欢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能是一句话,能是一段话,也能是整篇课文,读出你对天山美景的欣赏,等一会儿全班交流”时,孩子们摇头晃脑,纷纷投入了对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读赏析中。

  大约三分钟后,琅琅书声逐渐小了,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孩子们用自我的朗读与感悟,对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举)。

  除却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几个孩子竟然对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读赏析,其独特的领悟本事,令我叹为观止。

  生1:

(活力满怀地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

  教师:

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为什么选中了这句?

  生1:

虽然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

春天的花园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美丽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无边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园还要美。

我欣赏的就是这种不一般的美!

  教师:

你真会欣赏!

教师佩服你的眼光!

作者间接写出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用上反问的语气,更显天山之美!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最终一句。

  片断二:

及时引导纠错

  孩子出错是正常的,因为经验总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构成的,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出错、纠错中成长的。

课堂,应当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

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应对孩子出现的错误,一些教师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些教师急着赶进度,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引导。

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其实,错误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一个敏感的教师,一个机智的教师,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对错误资源的利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异常关注孩子,只要发现存在问题,就紧抓不放,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引导孩子,帮忙他们纠错。

  生1:

我喜欢这句——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静之美。

  生2:

教师,我有补充。

这句话还美在作者以“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反衬原始森林的幽静,写出了七月天山幽静得可怕。

  这孩子,前面说的挺好的,可是,说“幽静得可怕”,明显错了。

  “不能说幽静得可怕!

  耳尖机灵的孩子立刻就明确提出了意见。

  “为什么呢?

”我趁势追问。

  “这……”孩子们一时语塞,支吾着说不出因此然来。

  “孩子们,什么时候,去森林的感觉是可怕的?

”我提醒道。

  “独自一人,赶去某个地方时,必须经过那片森林,能说静得可怕。

”有人若有所思地说。

  孩子的发言,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我最怕经过一片小树林去学校,因为静得可怕。

跟孩子们说了我这段经历,突然间,几个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举起。

  “哦!

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为了欣赏美景的,他是怀着高兴的心境去天山的。

”学生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脸激动地说。

  “作者一路上看见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进入原始森林,听到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肯定是满心喜悦,不能说幽静得可怕!

”又一生做了补充。

  再看看明确提出疑问的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写在脸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断三:

欣赏写作方法

  教学一篇文章,不但仅是为了品读赏析优美的句子,还要引领孩子们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利用。

  教师:

同学们,《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们欣赏之外,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生1:

按游览的顺序写作,先写“进入天山”,之后写“再往里走”,然后写“进入天山深处”。

以后我们写游记时,也能学习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作。

  生2:

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先总起,再分述,最终总结,能使读者一目了然。

  生3:

学习课文灵活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反问、反衬等。

  于是,又领着孩子们逐一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会灵活利用。

  经过这第二课时的学习,高兴自我与孩子们一样,拥有了新收获。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

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

“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

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

”《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

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利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

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身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

  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利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

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开

  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首先是“读”。

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

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

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

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第二是“品”。

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

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第三是“记”。

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

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加强记忆的美感,提升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利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七月的天山》里介绍了天山的雪峰、溪流、森林、野花,文章用清秀华美的句子展现了北国天山独特的美,这样的美文有利于通过朗读来抒发感情,学生也爱读这样的文章,可最开始学生能把文章读通读熟了,不能读出感情,那是我们远离了作者当时身处的情景与心绪,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看着这样的读书我不禁这样提示:

“你曾有过站在花丛中的经历吗?

看见满眼的花什么心情?

”学生回忆着走在公园里到处都是菊花展的各种菊花间,站在田间耀眼的大片油菜花中间,躺在满山的野花旁,学生找到了与自身相似的经历就容易走进天山深处的奇异的野花丛,那样艳丽而高大的野花丛我们哪里见过?

这时脑海里便浮现天山野花图与自身曾经经历的野花图相对比,学生心中便涌现了从未有过的惊喜,心中有了情,有了感受,读起来就自然、抒情、陶醉、悠缓的多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我觉得在这堂课上,主体意识严重缺失。

我太急、我不想期待、我不富有激发学生的意识甚至是能力。

我的学生不善于发言,这跟我太善于发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我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更突出,要懂得退让,要懂得期待,要懂得取舍,要懂得该出手时才出手。

  从一开始,从找出本文的写作顺序开始,都是由我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步移景换,少不了的是牵牵绊绊。

  在“溪流”这一处的朗读中,我困惑了我有点想不通了:

读着读着这句话,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高悬的山涧”、“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水居然会是“轻柔的哗哗声?

”我引导范读了之后问什么声音?

还是轻柔的哗哗声。

怎么会这样?

我问问题的方式不对头吗?

此困难解,但求赐教。

  说到主体意识,我忽地意识到与其说是缺失,不如说是缺少一条主线,学生下不去,所有的问题、语言片段如同散落的珠子串不起。

而我在课上忙着一颗颗地捡拾,忙着一颗颗地串联,不是吗?

  过多的把我备课中的东西生硬地塞给学生,以至于让自身都觉得很好笑,说话都很虚,实在是没有底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让课顺利下来吧!

诸如对偶的写作手法,诸如“漏”字的妙用。

  如何让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加强,不应该仅仅是写在论文里的一句话,也不是在听报告时记录的一句话,也不是在所谓的公开课上才有的姿态,更应该是一种常态下的常态!

  借用一句古诗,结束今天的教学反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而我已然淹没在七月天山这一片高过马头的繁花中了,那匹能带我走过花海,能让我浮游其上的马儿已然不知去向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之后分述了作者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较大的启发。

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

“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

“美!

”自然后面就能之后问了:

“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

”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之后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

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

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这天做到了,不但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

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必须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

首先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