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提案模板.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921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提案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大-提案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大-提案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大-提案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大-提案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大-提案模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大-提案模板.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大-提案模板.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大-提案模板.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大-提案模板.doc

《人大-提案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提案模板.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大-提案模板.doc

某某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关于某某市建立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的提案

打造某某市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

——关于某某市建立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的提案

提案人:

XXX

代表提案第号

主题词:

综合经济.经济管理.经济

立案日期:

某年某月某日

案由:

关于某某市建立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的提案

审查意见:

主办:

市金融局

会办:

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

目录

一、提案背景 3

二、制约某某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4

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成因分析 5

四、某某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普惠金融服务?

5

五、某某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建议 7

1、提高农业金融服务覆盖率与可得性 7

2、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务机构体系 7

3、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创新发展 8

4、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8

5、政府应支持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 9

一、提案背景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宗旨,在于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农村普惠金融已经写进了2016年的《一号文件》,国务院出台了普惠金融发展的五年规划。

在农村普惠金融的具体实践和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的论断至今仍然是准确、科学的。

以农业普惠金融为例,农业普惠金融作为一个旨在帮助农村人口脱困、助燃农业经济引擎的系统大工程,需要结合时代特色,不断的深入创新。

要实现弥补农业现代化短板、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帮助某某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方面要靠市场,由龙头企业牵头,开发农业细分产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要由政府发挥支撑作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农业普惠金融创新予以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二、制约某某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过去的5年,某某农业(农村)经济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制约某某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仍很突出,已经成为某某市全面发展面临的新困难和新挑战。

概括地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

一是金融普遍惠及所有群体的覆盖不足,对就业、创业、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倾斜不够。

二是农村基层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缺乏创新。

这两方面原因导致目前某某农村普惠金融覆盖率偏低,服务可得性偏低,农民朋友满意度低,农村群众获得感低,可简称为“四低问题”。

“四低”问题的存在,意味着政府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引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借助“普惠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有待落实。

与此同时,这一现状也意味着农村普惠金融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产业主体而言,存在着巨大的创新机遇。

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很多,主要有:

一是没有解决农业(农村)企业和从业人员,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融资难的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缺乏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二是没有解决有关金融机构运营效率、风控水平和规模相对较低的问题,使得农业(农村)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农民,难以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三是没有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多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收效甚微,经营效益欠佳,难以发挥出相互助力、聚沙成塔的产业聚合效应,难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某某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普惠金融服务?

农业产业的升级、科技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融合、新农村的建设,都必须依靠普惠金融服务打通脉络。

因此,打造建设具有某某市特色的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是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提到金融,一般都关注贷款难、贷款贵。

其实,普惠金融的内涵非常丰富。

从某某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的农业普惠金融服务,应当包括以下各个功能要素:

第一是要能开户,账户是各种金融服务的基础。

第二是能够存款。

存款是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也是其他衍生服务的根基所在。

第三是能实现电子支付。

包括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主流需要。

第四是社会福利可以便捷支付到个人,比如发放补贴款、养老金、医疗保障金等,不仅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还能深度绑定用户,促进金融机构效益提升。

如果以上金融服务都比较顺利,银行或信用社就对客户有了基本信用信息,就比较容易提供贷款,这是第五。

第六是购买保险,包括养老、健康、医疗等在内的各种保险都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服务内容。

此外,生产过程中的保险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包括气候、灾害以及病虫害等风险,都需要通过保险来管理。

第七是农业生产经营需要及时了解价格信息、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将农业发展与金融市场打通,逐步与国际接轨,获取全球化时代的农业产业化的国际发展空间和资源。

第八是在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将来可以把各种生产、行业、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加以整合,使农民能够利用金融服务平台更便利地一并获得所需要的产业信息和金融服务。

如果以上功能要素都能具备,那么可以说,农业普惠金融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这正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五、某某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建议

建设某某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并让这一体系发挥有效的产业支持作用,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研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

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建设某某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农业金融服务覆盖率与可得性

首先是必须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

要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乡镇一级基本实现物理网点全覆盖;巩固助农取款服务村级覆盖网络,推动行政村一级实现更多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显著改善城镇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便利性。

加大对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的金融支持。

2、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务机构体系

其次,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与银监局等监管部门配合协作,站在农业农村发展大局的高度,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服务微小企业服务“三农”业务的实际能力,切实加快在县(市、区)集约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可及性。

重点布局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出产及加工基地等。

3、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创新发展

针对农业的组织特点,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鼓励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公司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设备投入与技术升级改造的融资需求,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持续向农业从业人员提供金融服务。

要结合农村合作金融的模式特点,结合“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工具和服务能力,大力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创新发展。

4、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要用好普惠金融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扶持金融基层网点建设,大力发展以政府出资为主体的融资担保机构或基金,市场化管理,形成直接担保和再担保体系。

地方财政通过贴息、补贴、奖励等政策措施,激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民生尤其是精准扶贫领域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参考国务院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由财政出资设立微小企业信用保证保险基金,用于微小企业信用保证保险的保费补贴和贷款本金损失补偿,在5年规划内持续投入,形成支持农业、微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5、政府应支持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

通过政策创新、资金支持,通过创新整合有关农业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财政资金给予引导资金支持,设立并发展并购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以下无正文)

征求意见

方式:

电话:

提案者:

XXX(编号: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邮编:

邮箱:

第9页共9页提案人:

XX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