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300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

金陵科技学院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

学校概况

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和1958年成立、1984年复建的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

2002年6月经教育部和省市政府批准,两校合并筹建金陵科技学院,2005年3月正式成立。

学校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自组建以来,秉承“厚德兴业”校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学校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日益提升。

学校有江宁、幕府、白下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江宁大学城。

学校占地总面积97.2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45.1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3.6万册、电子图书124.6万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38亿元,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19129人,其中公办11177人。

设有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龙蟠学院(公有民办)等11个二级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等4个教学单位,开设涉及经济学、文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门类的37个本科专业,工商管理、设计学和城乡规划学为“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会计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含建设点)。

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含建设点)。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双师”素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职教职工1083人,其中专任教师853人,正高级职称教师50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96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06人。

现有“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8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4人、南京市“紫金人才计划”1人。

学校每年还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外高校进修访学,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级试点)工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基础扎实、职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多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数万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近几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努力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年科技总经费迅速增加,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与专利等科技成果的数量与层次迅速提升,应用研发水平不断提高。

近三年获得授权专利124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市厅级科研课题180项。

在建江苏省信息分析工程实验室、江苏(迈斯克)肉类食品工程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产学研合作科技平台,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京市企业家知识产权培训”、“农科教讲师团”、“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帮扶六合区发展肉鸽业”等社会服务工作的品牌效应也在不断增强。

学校荣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境外高校先进办学理念,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开放思维、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自1995年起,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奥地利、荷兰、美国、英国以及台湾地区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现有教育部批准运行的中美园艺(农业生物技术)、中澳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中英通信工程等3个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近年来,学校荣获“南京市文明单位”、“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锁定“南京”“特色”“提升”三个关键词,大力实施“南京战略、科技战略、资源战略、质量战略”四大发展战略,力争在2020年前后把学校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地方性、应用型科技大学,进入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先进行列。

 

第一部分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一、取得成绩

(一)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

1、秉承服务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使命。

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是江苏省创办最早的一所半耕半读的新型高校,建校宗旨是为南京市郊区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耕作园田化培养技术人才。

金陵职业大学建校之初主要是解决南京市政府部门和地方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大学毕业生分配供给不足的矛盾,学校通过订单培养方式与社会、生产技术部门紧密结合,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为满足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02年6月,经教育部和省市政府批准,两校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金陵科技学院。

学校秉承服务南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认真落实市政府赋予的“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任务,紧紧围绕南京市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探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新路子,为培养适应南京市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做出了新的贡献。

2、确立了长远建设目标,找到了建设应用型科技大学的路径。

“十一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建设应用科技大学的长远建设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并于“十一五”期间完成了“第一步走”的任务。

在“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学校进一步将长远建设目标明确为“在2020年前后把学校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地方性、应用型南京科技大学”。

这一目标成为全校“十二五”期间进行“二次创业”、激发变革的动力源。

学校在认真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坚持走面向南京的区域成长发展道路,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建设道路,坚持走应用科技引领的强校道路,健全教学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职能,建设内生发展机制,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科学进行阶段性定位,构建了完整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体系。

“十一五”期间,学校全力推进从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的转型,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南京,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院校,办学层次定位为全力发展本科专业并保留少量品牌特色专科专业,学科专业定位为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专业。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类型定位不变,提出了“南京为根、科技为要、资源为基、质量为本”的发展方针,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定位进一步具体化为“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地方性、应用型南京科技大学”,服务面向定位进一步深化为“主要服务南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层次定位进一步提升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定位进一步明晰为“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专业,适度发展农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等特色学科专业”。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构建了包括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和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等专项建设规划在内的发展规划体系,并全力推进,取得了学校外延发展和内涵建设的双跨越。

在科学分析“十二五”时期的外部环境和广泛学习调研、深入研讨的基础上,2011年,学校制定了“十二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科技工作与产学研合作、教学与人才培养、校园建设等9个专项规划在内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体系,成为引领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

1、“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思想得到有效贯彻。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校党委认真汲取教职工的集体智慧,积极做好一系列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

如,江宁主校区基建工程、白下校区土地置换、幕府校区改造、质量工程建设等,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形成了党政同心、上下一心、凝心聚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做事业的大好局面,民主管理氛围浓厚。

“十二五”规划中,学校进一步提出“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贯彻“因材施教,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我校的办学定位,努力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各层次领导的管理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校领导班子熟悉本科院校办学规律与教学规律,既具有宏观的战略思维又具有管理学校具体事务的科学决策能力,在教职工中有着较强的号召力和公信力,成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坚强核心。

中层干部拥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为51.5%,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为68%,大部分同志在本科教学规范化管理进程中,通过学习逐渐掌握了本科办学与教学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重视教学工作,教学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党委、行政将教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校领导定点联系二级学院(部),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到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并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学校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专门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工作,基本建立了包括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教学信息反馈等机制在内的质量监控保障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

在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学校坚持机关职能部门岗位数量从严控制,确保新增师资力量绝大部分投入教学工作;各项工作均服从并服务于教学工作;在每年的经费安排与使用中,优先保障教学基础设施、实践教学条件和学科专业建设等经费;在连续多年高强度负债实施基本建设的过程中,仍然确保教学经费投入,并逐年增加。

全校逐步形成了教育教学规律不可违的共识,形成了“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良好氛围。

(三)人才培养思路清晰,政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样,合作教育发展迅速

1、明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构建“12345”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经过不断探索,进一步理清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形成了“12345”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围绕“一条主线”:

以南京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线。

坚持“两个层面结合”:

坚持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素能教育有机结合。

建构“三类课程”:

建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培养“四种能力”:

着力培养由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及社会适应能力所组成的职业能力体系。

加强“五种建设”:

大力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和校际合作,推进多元化、多样化合作教育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

2、政产学研合作历史较久,合作形式多样。

早在1958年创办的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师资就全部由在宁高校及农业科研、生产第一线的专家组成。

1980年创办的金陵职业大学,更是省、市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企业、在宁高校合作举办的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典范,其师资力量主要依托兄弟高校与政府部门及企业,实践教学全部在政府部门及企业开展。

目前,学校多数专业与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具体包括合作举办专业,如人文学院与南京图书馆合作,共同举办古典文献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合作共建省市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如信息技术学院与江苏金蝶软件有限公司共建江苏信息分析工程实验室,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江苏迈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共建江苏(迈斯克)肉类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合作共建校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如机电工程学院与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公司合作共建车辆工程专业实验室等;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建筑工程学院与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等;此外还包括合作共建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合作建设生源和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的政产学研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3、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教育发展迅速。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以专业项目合作为桥梁,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众多的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教育,构建多功能的教育交流平台,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先后与欧、美、澳等8个国家的9所高校开展了15个专科、本科专业的合作教育,现有教育部批准运行的中美园艺(农业生物技术)、中澳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中英通信工程等3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台湾地区高校达成合作协议,首批交换生于2011年9月赴台湾地区高校学习。

先后引进合作方专业课程82门,雅思语言课程17门,引进26名外方专业教师来校授课48门;选派了60名合作项目专业教师赴外方大学进行6周至1年的课程教学培训和访学,培养了24名具有较高双语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有101人次的管理人员通过合作教育渠道考察学习了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的管理理念。

学校与国际和港澳台地区开展的合作教育活动,对于提高教师学术科研及参与国际教育教学对话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涵建设速度相对较慢,“南京化”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以来,学校大力推进办学基本硬件建设,校舍总面积、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等实现了倍增或数倍增长,基本满足了学校规模发展的需要。

但是,内涵建设推进相对较慢,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等与南京市产业、行业发展的需求之间还有差距,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

作为较年轻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南京这样一个高校林立、竞争激烈的教育大市,从筹建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难题,南京市属高校的“南京化”不足问题,使得学校走面向南京区域成长发展道路面临严峻挑战。

(二)编制数过少,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性瓶颈

与部省属本科院校相比,南京市在人、财、物方面对市属本科院校的投入相对不足。

严格的编制控制以及与编制配套的财政拨款机制,严重制约了学校事业的快速跨越腾飞。

学校现有在校本专科生19671人(折合数),按照教育部要求的1:

18师生比合格标准,专任教师的编制数应该达到1092人。

目前,学校有教职工1083人,具有正式编制的教职工仅709人,其余374人均为人事代理。

编制数过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性瓶颈。

(三)部分干部管理经验不足,行政管理能力需要大大加强

部分管理干部对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不够,领会、落实学校发展理念容易出现偏差,其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政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不够,合作教育体系尚未完善

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不够健全,少数专业尚未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

现有政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偏少,合作层次偏低,合作教育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还有差距。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系尚未完善。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其一,升本之初,学校主要投入是放在校园基础设施等外延建设上,内涵建设措施不多,力度不够。

2006年以来,学校一直处于新校区建设以及整体搬迁过程中,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校舍等硬件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对滞后。

高校的基本功能发挥不够协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大,科学研究水平偏低,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对于如何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整体设计,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地支撑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研究得还不多。

其二,南京市现有本科层次高校39所(其中市属本科院校仅2所),在校大学生近80万人。

近年来,每年毕业生均超过20万人。

随着招生、就业等形势的变化,一方面,我校招收的南京生源日趋减少,原来主要招收南京地区学生的特色消失;另一方面,我校毕业生在南京市就业的总数与过去相比也有所下降,竞争力不强。

同时,与部省属本科院校相比,我校获取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竞争力较弱,获得的人、财、物等资源与学校发展需求相比,存在明显不足。

其三,2002年6月组建金陵科技学院时,编制数由原金陵职业大学和原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的人员编制数直接相加而来(原两校编制数是1992年核定的)。

20年来,市政府没有重新核定过我校的编制,平均每年仅增加1-2个编制专门用于安排军转干部。

2011年,在我校的极力争取下,才一次性给我校增加了30个编制(其中10个为全额拨款,20个为自收自支),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

经过20年的发展,学校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但编制数仍然沿用20年前的标准。

其四,我校中层干部已经开始注重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但是研究速度还跟不上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关于教与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还不够多,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还不够强。

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现有政策也不能完全适应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需要;现有合作项目缺乏制度层面的校企合作、校事合作激励保障机制。

三、改进方向与措施

(一)深入落实“南京战略”,重塑学校生于斯、服务于斯的“南京人”形象

按照“南京科技大学”的长远建设目标和“立足南京、融入南京、服务南京、贡献南京”的服务面向定位,广泛宣传学校“根在南京、魂在南京”的主人翁意识,深入实施“南京战略”,把与南京共生共荣的思想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科技工作与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等各项事业中去,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从而内化为我校校园文化的灵魂。

(二)加强内涵建设,形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协调发展机制

“十二五”期间,是学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阶段,要进一步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全力提升学校应用科技研发的能力、社会服务水平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切实提高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对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力度。

以深入落实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技九条政策”)为契机,以建设大学科技文化园为抓手,全力打造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种科技研发平台,集成先进技术、集聚科技成果,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补充进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研发工作,推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通过成立金陵科技学院科技服务中心、金科院南京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等途径,推动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服务南京市科技创新工作;将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作为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目标,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将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教学工作有机融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服务市域发展需求,打造我校在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错位竞争优势

紧扣南京市提档升级4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8个工业新兴产业和大力发展8个现代服务业的特殊需求,灵活设置二级学科(专业)方向,寻求区别于兄弟院校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拓展学校的生存空间。

利用江苏省“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特殊政策,根据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特殊需求,面向南京市市属中职校和高职校招收优秀学生攻读应用型本科专业,并与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联合培养切合南京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提升学校为南京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贡献度。

(四)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强化学校的“自我造血”功能

以现有各类合作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研究出台合作教育体系化的政策与措施。

充分挖掘我校的科技与人力资源,特别是在宁校友资源,推动我校与政府及其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工作,与业界相互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借用合作方的人才、设备等资源,让师生直接参与生产管理实践,促进教师积极开展应用科技研发,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校发展集聚优质资源。

(五)加强学习与实践,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内化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全校范围内继续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转化为实践,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每一个具体环节,落实到教师的课程教学计划与现场教学中去,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并以之为核心,推动教学保障系统的工作流程改造,提升服务效率,培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全面质量管理文化。

第二部分教师队伍

一、取得成绩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校党委、行政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本着“突出重点,分类建设,整体提高”的原则,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线,优化配置师资队伍资源,已建立起一支数量基本适应、结构基本合理、能够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生师比符合国家标准。

学校加大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不断扩大师资队伍规模。

截至2012年2月,有专任教师853人,外聘教师231人,折合在校生总数19671人(其中公办在校生人数11719人,民办在校生人数7952人),生师比20.3:

1(其中公办生师比18.7:

1),师资数量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工作需要。

2、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改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1)学历(学位)结构。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快速提升,截至2012年2月,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09人,博士、硕士教师所占的比例达到72.1%;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73人,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91人,教师学历(学位)结构不断优化。

(2)职称结构。

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50人,具有副高职称教师196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28.8%;具有中级职称教师544人,比例为63.8%;具有初级职称教师63人,比例为7.4%。

(3)年龄结构。

专任教师中35岁及以下教师483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56.6%,36-45岁教师233人,占27.3%,46-55岁教师122人,占14.3%,56岁及以上教师15人,占1.8%。

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3.9%,中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师资队伍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

(4)学缘结构。

专任教师中,“985”、“211”高校及知名科研院所毕业的教师543名,占63.7%,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6名,占1.9%,专任教师学缘结构不断改善。

(5)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

学校制定了《金陵科技学院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办法(暂行)》,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新教师全部参加省教育厅和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和考核。

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的教师760人。

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和“双师能力”的教师2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3%。

(二)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学历(学位)提升工程,培育优秀骨干教师队伍

学校制定了《金陵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注重吸引高层人才,培养关键人才,优化现有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1、坚持“内培外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近三年,学校引进和培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17人,其中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3人。

学校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教授为“双聘院士”,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教授、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薛贵总会计师等一批知名学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指导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