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437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docx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时间:

2009年03月31日 来源:

教育周刊 作者:

揭东县金溪初级中学 林玉龙 

   

   许多古诗词能生动现象地描述与生物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涉及生命特征、生态因素、物质循环、环境影响、动物行为、激素调节等内容。

充分利用古诗词这些文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我市中考生物考试范围的要求,现就本人在中考备考复习中这一方面相关知识整理成试题的形式介绍如下,供各位同仁和学生参考。

  一、选择题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

  A.呼吸B.遗传与变异 C.应激性 D.新陈代谢

  

(2)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A.土壤 B.光 C.水 D.空气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

  A.呼吸B.遗传与变异 C.新陈代谢 D.应激性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诗》)这句诗形象地说明了生物通常都具有的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

  A.新陈代谢B.遗传与变异 C.应激性D.繁殖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这句诗反映出生物圈中的哪一种物质的循环()

  A.水循环  B.碳循环  C.氧循环 D.氢循环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这句诗反映出生物圈中的哪一种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A.分解者 B.生产者 C.消费者

  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A.土壤 B.光 C.水 D.空气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生长()

  A.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A.光  B.空气  C.水  D.温度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这句诗描述的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A.种内竞争  B.种内互助  C.捕食D.种间竞争 

  10、“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这句诗描述生物与环境哪一种适应性()

  A.拟态  B.保护色  C.警戒色 D.共生

  1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枫林叶色的变化()

  A.土壤 B.光 C.水 D.温度

  二、填空题

  1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2009-2-1515:

48

∙回复

∙山坡风格

∙0位粉丝

4楼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诗中的诗句。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说,这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过度繁殖

  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长期的生存斗争

∙2009-2-1515:

48

∙回复

∙山坡风格

∙0位粉丝

5楼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辛弃疾的词句,形象地说明了保护青蛙,农作物就丰收的辩证关系。

下图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水稻 → 害虫 → 青蛙 → 蛇

 水稻 →老鼠→ 蛇

  如果青蛙被大量捕食,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蛇的数量大大增加 

 B.虫害严重,水稻减产 

  C.老鼠大量增加,危害粮食

 D.青蛙减少,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009-2-1515:

49

∙回复

∙山坡风格

∙0位粉丝

6楼

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该诗句说明了动物具有保护色,能躲避敌害或猎捕,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一些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的天敌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明显取得优势,这说明

  A.适应的相对性

  B.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双方在生存斗争中不分胜负

  D.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2009-2-1515:

49

∙回复

∙山坡风格

∙0位粉丝

7楼

6.“一山不能存二虎。

”这句熟语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是

  A.虎的生活需要较大空间,一般一座山只能提供一只老虎生活的空间

  B.虎的性情孤僻,通常不群居  

  C.虎的性情凶残,通常会欺负身体弱小的老虎,甚至将其吃掉

  D.虎是处于营养级很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少

∙2009-2-1515:

49

∙回复

∙山坡风格

∙0位粉丝

8楼

7.“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这一谚语是指生物的变异现象,下列哪个过程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  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

∙2009-2-1515:

49

∙回复

∙№公孙暮云★

∙16位粉丝

9楼

猜到是你了...哈哈哈哈哈~~~(插楼~~)

∙2009-2-1515:

50

∙回复

∙山坡风格

∙0位粉丝

10楼

8 、“青山绿水”与“穷山恶水”的深刻含意说明在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山   B.土   C.水   D.森林

∙2009-2-1515:

50

∙回复

∙山坡风格

∙0位粉丝

11楼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B 6.D 7.A 8.D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植物的向光性)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青蛙冬眠过后鸣叫与交配、繁殖)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山上温度较低,是影响桃花迟开的主要生态因子)

7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温度对叶绿体色素及花青素的影响)

8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王禹偁《村行》(棠梨落叶的颜色;荞麦秋天开花)

9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

谁谓好颜色,尔为害有余。

下如蛇盘曲。

上若绳萦纡。

可怜中心树,束缚成枯枝。

——白居易《紫藤》(藤本植物的附生现象)

1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食物链、天敌、保护青蛙对农作物丰收的作用)

1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苏麟《献范仲淹诗》(温度和光照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1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农作物与杂草的种间竞争)

1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动物的保护色)

1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应激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5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雁思归雁南翔,年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草木落叶,候鸟迁徙)

1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诗》(生物的繁殖现象)

17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张籍《田家行》(野蚕的发育过程,变态发育)

18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曲江二首》(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

1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春气候还冷,黄莺为向阳的树枝而相互争斗,实际上是繁殖中的一种占区行为;燕子用喙衔泥草,并混以唾液在屋檐下的筑巢行为)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江南春绝句》(同种动物因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的群聚现象)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

诗人热情地歌颂了草的无穷生命力。

草的种类繁多,凡是茎部细软,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均称之为草。

草的根具有很强的营养生殖能力,野火烧了它的地上部分之后,一到春天又会长出新的茎和叶来。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中的诗句。

诗句一方面反映了农民的艰辛,另一方面说明了农作物松土的必要性。

绝大多数农作物在栽培过程中,必须进行松土。

通过松土使土壤松软,空气流通。

在这种情况下,根呼吸作用才能旺盛,呼吸作用旺盛了,根吸收的矿质养料就多,农作物生长就快。

同时,通过松土除去杂草,农作物将长得更好。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也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中的诗句,意为春天种下一粒粟,秋天收获了万粒子。

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论,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现象,地球上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但是,过度繁殖使得后代的数量急剧增加。

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有一定的限度,所以过度繁殖的结果必然导致生存斗争。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诗句,人们常用它来赞美蚕的奉献精神,也有人把它引用为格言。

诗句中的“死”,实际上是蚕变态发育的一个过程。

蚕在幼虫将要变蛹时吐丝结茧,保护自己,在成虫产卵后才死去。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中的句子,意为田野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形象地说明了保护青蛙,农作物丰收的辨证关系。

青蛙是有益的两栖动物,它能捕食大量害虫,使农作物增产增收,但是有些地区的人们大肆捕捉青蛙,使得当地的青蛙几乎濒临绝灭,导致农作物—害虫—青蛙这一食物链被破坏,使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结果害虫大量繁殖,农作物严重减产。

6.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南宋诗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黄蝶的体色与外界环境色彩相似,起到了保护自身的作用,所以儿童“无处寻”。

动物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都是有利的。

动物保护色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

7.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声,相煎何太急。

曹植在《七步诗》中用萁、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之间的骨肉相残。

在生物学上它蕴涵着生存斗争之意。

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空间等)是具有一定的限度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进行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包括同种生物、异种生物之间的斗争。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它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和发展。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该诗句出自宋代诗人叶超翁《游园不值》。

诗句大意是:

春色是关不住的,尽管园门紧闭,但还是有一枝鲜红浓艳的杏花,不受任何阻碍,冲破樊篱而伸出墙来。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是植物具有的向光性现象。

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呢?

这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系。

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因此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得快。

结果,茎就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使植物的茎显示出向光性。

这样就导致“一枝红杏出墙来”。

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是诗人孟浩然《春晓》中的诗句。

人们在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为了保持体温恒定,皮肤中的血管大多数收缩,血液流量小,因而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少,这样人的体温保持正常,不至于下降。

寒冷冬天过后是春天,天气变暖,温度升高,这时人体为了降低体温,皮肤中的血管大多数舒张,血液流量大。

在这种情况下,流入脑的血量相对减少,致使脑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就出现困倦、昏昏欲睡的现象。

一山不能存二虎。

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说虎是处于营养级很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少。

青山绿水、穷山恶水,说明在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森林。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指生物的变异现象,根本原因是DNA的变化,即基因变化。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

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

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许多植物的开花都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属于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黄花即菊花,属于短日植物,在秋天开放。

菊花以昆虫为媒介传播花粉,属于虫媒花。

6.“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

有一些植物在移栽的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蒸腾作用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很难成活。

而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宋·苏轼《蝶恋花》)

被子植物一般先开花后结果,当“花褪残红”时,果实刚开始发育,这属于有性繁殖。

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漫兴》)

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10.“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

作者此处用人喝酒后的脸红来喻枫树的红叶,甚是绝妙。

为什么有些人喝酒后脸会发红?

专家分析这是由于这些人体内天生就缺少一种酶,无法分解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乙醛。

因此,饮酒后面部发红,感觉多有不适。

植物叶片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它在酸性液中呈红色。

随着季节更替,气温、日照相应增减,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份也发生变化。

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整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所以呈现红色。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

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后,又被进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

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

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的下层反射出来。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趋利避害的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

13.“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

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

(清·秦应阳的《飞蛾》)

飞蛾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所以才会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说法。

14.“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当天刚刚发亮时,就能感到光波而报晓。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同种动物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这属于动物的群聚现象。

16.“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

雄鸡体内的雄性激素使得公鸡色彩艳丽,有利于它吸引异性。

同种动物之间有时会因领地、食物、配偶等原因而发生争斗,这属于种内斗争。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春蚕“作茧自缚”后并没死而是化蛹成蛾,属于变态发育。

1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捕食农作物,青蛙捕食害虫,这是一条食物链。

听到青蛙在稻田里欢快的“歌唱”,所以才会“稻花香里说丰年”。

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悯农》)

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的竞争力非常强,以农民要在中午时把它们锄掉,使之失水死亡,使更多的能量流入到粮食作物中。

人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发出身体内多余的热量。

烈日当空照,又在辛勤的劳作,当然会“汗滴禾下土”。

20.“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

 作者:

殷庆明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

生物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学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

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

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许多植物的开花都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属于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黄花即菊花,属于短日植物,在秋天开放。

菊花以昆虫为媒介传播花粉,属于虫媒花。

6.“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

有一些植物在移栽的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蒸腾作用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很难成活。

而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宋·苏轼《蝶恋花》)

被子植物一般先开花后结果,当“花褪残红”时,果实刚开始发育,这属于有性繁殖。

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漫兴》)

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10.“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

作者此处用人喝酒后的脸红来喻枫树的红叶,甚是绝妙。

为什么有些人喝酒后脸会发红?

专家分析这是由于这些人体内天生就缺少一种酶,无法分解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乙醛。

因此,饮酒后面部发红,感觉多有不适。

植物叶片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它在酸性液中呈红色。

随着季节更替,气温、日照相应增减,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份也发生变化。

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整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所以呈现红色。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

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后,又被进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

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

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的下层反射出来。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趋利避害的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

13.“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

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

(清·秦应阳的《飞蛾》)

飞蛾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所以才会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说法。

14.“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当天刚刚发亮时,就能感到光波而报晓。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同种动物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这属于动物的群聚现象。

16.“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

雄鸡体内的雄性激素使得公鸡色彩艳丽,有利于它吸引异性。

同种动物之间有时会因领地、食物、配偶等原因而发生争斗,这属于种内斗争。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春蚕“作茧自缚”后并没死而是化蛹成蛾,属于变态发育。

1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捕食农作物,青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