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828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docx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

细胞的形态观察及其大小测量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原核和真核各种形态细胞的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解细胞的形态及其显微构造;

2、学习显微测量的方法,对细胞的大小有一直观认识。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

小白鼠肝细胞切片;鸡血红细胞;蚕豆叶片横切片;

普通光学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

三、实验步骤:

(一)细胞形态观察

l、动物细胞的观察

〔1〕人肝细胞切片: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肝细胞的形态构造。

〔2〕鸡血细胞涂片的观察:

观察血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2、植物细胞的观察

〔1〕取蚕豆叶片横切片的观察:

注意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的根本构造。

〔二〕细胞的大小和测量

1、卸下目镜的上透镜,将目镜测微尺刻度向下装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再旋上目镜的上透镜。

2、将镜台测微尺刻度向上放在镜台上夹好,使测微尺分度位于视野中央。

调焦至能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分度。

3、小心移动镜台测微尺和转动目镜测微尺(如目镜测微尺分度模糊,可转动目镜上透镜进展调焦),使两尺左边的一直线重合,然后由左向右找出两尺另一次重合的直线。

4、记录两条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

按下式计算目镜测微尺每格等于多少μm:

镜台测微尺的格数

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微米数=—————————×10

目镜测微尺的格数

四、实验结果:

1、目镜校正:

40倍显微镜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微米数=17/70=0.24

2、细胞大小的测量:

测量次数

细胞种类

一/um

二/um

三/um

平均/um

人肝细胞〔10×40〕

19.44×21.36

18.00×18.96

16.32×19.68

17.92×20.00

血红细胞〔10×40〕

7.20

7.68

7.68

7.52

血白细胞〔10×40〕

9.12

9.60

9.84

9.52

血小板〔10×10〕

1.44

1.44

1.44

1.44

栅栏组织〔10×40〕

9.12×79.20

10.08×81.12

10.56×80.64

9.92×80.32

五、作业与思考:

1、血细胞按含量上下,主要含有: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白细胞最大,红细胞次之,血小板最小。

红细胞:

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白细胞:

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血小板:

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形态见下列图。

2、植物细胞一般比动物细胞大一些。

形态图见下。

 

3、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测定的细胞大小根本一致,但有一些偏差。

放大倍数越大,在视野中同等实际距离下的两点视野距离更大,而更容易测量准确。

 

实验二:

PAS〔PeriodicAcidSchiff〕反响显示糖原和其它多糖物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PAS法原理及操作步骤;

2、观察PAS反响的染色结果,并观察多糖在组织细胞中的分布。

二、实验原理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脱水而生成的化合物。

一些不溶性的多糖构成植物和动物的骨架,如植物的纤维素和动物的甲壳素,一般称为构造多糖。

另一些多糖在生物体作为能量贮存,如淀粉〔植物〕和糖元〔动物〕,在需要时可以通过生物体酶系统的作用分解,释放出单糖。

三、实验用品:

过碘酸酒精溶液、Schiff试剂、亚硫酸水溶液、木精溶液、二甲苯、100%乙醇+二甲苯〔1:

1〕。

梯度乙醇溶液:

100%,95%,90%,80%,70%,50%各两份,一份用于脱腊复水,一份用于脱水。

载玻片、盖玻片、染色缸、显微镜、小烧杯、胶头滴管、镊子、刀片、土豆;小鼠肝细胞石蜡切片。

四、实验步骤:

〔一〕土豆切片的观察

制作土豆徒手切片→过碘酸处理15~30min→70%乙醇1min→schiff试剂15min→亚硫酸水漂洗2~3次→蒸馏水漂洗→镜检

〔二〕小鼠肝细胞切片的观察

取鼠肝石蜡切片→二甲苯脱蜡约10min→二甲苯+100%乙醇〔3min〕→梯度乙醇脱二甲苯,在各浓度乙醇〔100%,95%,90%,80%,70%,50%〕中约2~3min→过碘酸氧化15~30min→蒸馏水漂洗→Schiff试剂15~30min→亚硫酸水漂洗2~3次→蒸馏水漂洗→木精染色10min→流水冲洗→梯度乙醇脱水〔50%,70%,80%,90%,95%,100%〕,在各乙醇浓度中约2~3min→100%乙醇+二甲苯2~3min→二甲苯适度透明→指甲油封片→镜检

五、实验结果:

 

六、作业与思考:

1、描述土豆切片和鼠肝切片中糖原分布特点。

土豆切片中,多糖多在细胞质液泡中。

鼠肝切片中,多糖多在靠近核的区域。

2、影响PAS反响染色效果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Camey固定液固定;Schiff染色液染色;对分色的控制。

3、如何制作徒手切片?

应注意什么才能得到薄而均匀的切片?

应注意需要连续快速地切下多片薄片,并从中选出较好的切片。

实验三:

叶绿体的别离与荧光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植物细胞叶绿体的别离,了解细胞器别离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观察叶绿体的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并熟悉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组织匀浆后悬浮在等渗介质中进展差速离心,是别离细胞器的常用方法。

将匀浆液1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2min,以去除其中的组织残渣和未被破碎的完整细胞。

然后,在3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5min,即可获得沉淀的叶绿体(混有局部细胞核)。

某些物质在一定短波长的光〔如紫外光〕的照射下吸收光能进入激发态,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就能在极短的时间放射出比照射光波长更长的光,这种光就称为荧光。

假设停顿供能,荧光现象立即停顿。

有些生物体的物质受激发光照射后,可直接发出荧光〔称为自发荧光〕。

有的生物材料本身不发荧光,但它吸收荧光染料后同样也能发出荧光〔称为间接荧光〕。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

普通离心机,粗天平,荧光显微镜,剪刀,研钵,移液管,漏斗,滴管,10ml刻度离心管,纱布假设干,无荧光载玻片和盖玻片,新鲜菠菜,0.35mol/L氯化钠溶液,0.01%吖啶橙(acridineorange)、

四、实验步骤:

1、叶绿体的别离

〔1〕选取新鲜的菠菜嫩叶,洗净擦干后,去除叶梗及粗脉并剪碎,称取2g左右,置于预冷的研钵;

〔2〕加10ml的0.35mol•L-1NaCl溶液研磨匀浆;

〔3〕用6层纱布过滤,滤液盛于烧杯中;

〔4〕取滤液4ml于1000rpm离心2min,弃去沉淀;

〔5〕将上清液3000rpm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沉淀即为叶绿体〔混有局部细胞核〕;

〔6〕沉淀用0.35molL-1NaCl溶液悬浮。

2、叶绿体的观察

〔1〕滴叶绿体悬浮液一滴于载片上,加盖片;在普通光镜下观察,注意观察所别离的叶绿体的形态以及其是否完整。

〔2〕滴叶绿体悬浮液一滴于无荧光载片上,加无荧光盖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有无自发荧光,其颜色如何。

〔3〕滴叶绿体悬浮液一滴在无荧光载片上,再滴加一滴0.01%吖啶橙荧光染料,加无荧光盖片后即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次生荧光。

3、完整细胞中的叶绿体观察

〔1〕用镊子撕取一片菠菜叶子表皮,平铺于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提取缓冲液,加盖片后轻压,备用。

〔2〕用镊子撕去菠菜叶子的表皮,用刀片刮下一些叶肉细胞,放于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提取缓冲液,加盖片后轻压,备用。

〔3〕将以上两种制片进展一下三种方式的观察:

a、通光镜下观察。

b、光显微镜下观察。

c、加一滴0.01%吖啶橙荧光染料,加无荧光盖片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五、实验结果:

表皮细胞〔普镜〕

木质素

 

 

木质素〔荧光〕

六、作业与思考:

1、描述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的区别?

自发荧光:

有些生物体的物质受激发光照射后,直接发出的荧光称为自发荧光,如叶绿素的火红色荧光。

间接荧光:

有的生物材料本身不发荧光,但它吸收荧光染料后同样也能发出荧光,那么称为间接荧光,如叶绿体吸附吖啶橙后可发橘红色荧光。

2、叶绿体别离的原理是什么?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通过研磨绿色植物叶片使叶肉细胞破损,叶绿体被释放到提取液中,再通过等渗介质中差速离心去除杂质,再次离心,那么可别离出叶绿体沉淀。

应注意须在低温下迅速提取,且须注意等渗液溶度,离心速度和时间的把握,防止叶绿体破裂。

实验四:

吖啶橙(acridineorange)染色

观察口腔上皮荧光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荧光显微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观察荧光染料染色后结合物发出的荧光。

二、实验原理

吖啶橙荧光染料可与细胞DNA和RNA结合。

其吸收光谱405nm,发射的荧光光谱是530~640nm,因此,吖啶橙和不同的细胞成分结合后,可发射红橙黄绿蓝各色荧光。

三、实验用品

荧光显徽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缸、牙签;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临时制片;

0.1mol/LpH7、0PBS液。

0.1%吖啶橙原液、95%乙醇

四、实验步骤

1、用牙签刮取口腔上皮细胞涂在干净载玻片上;

2、95%乙醇溶液固定5min;

3、滴加0.01%吖啶橙染液染色5min;

4、用PBS缓冲液缓慢冲洗;

5、加盖玻片镜检。

五、实验结果

口腔上皮细胞〔荧光〕

实验五:

植物细胞骨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一、实验目的

掌握植物细胞骨架的制备方法,并用光镜观察洋葱皮细胞的骨架网络构造。

二、实验原理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细胞以蛋白质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网络构造,根据蛋白质纤维的直径、组成成分和组装构造的不同可分为微丝、微管和中等纤维。

本实验采用去垢剂TritonX-100的缓冲液处理植物材料时,可将细胞的膜构造和大局部蛋白质抽提掉,但细胞骨架系统的蛋白却被保存下来,后者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一种网状构造。

三、实验用品

1、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擦镜纸、50ml烧杯;

2、实验材料:

洋葱鳞茎;

3、试剂:

pH6.8的磷酸缓冲液、M-缓冲液、1%TritonX-100、3%戊二醛、0.2%考马斯亮蓝R250染液、50%,70%,95%乙醇、〕叔丁醇、正丁醇、二甲苯、中性树胶。

四、实验步骤

1、取材:

撕取洋葱鳞茎表皮0.5~1cm2,浸入装有磷酸缓冲液〔PH6.8〕的小烧杯中,处理5~10分钟。

2、去垢处理:

弃去PBS缓冲液,用吸水纸吸净剩余的PBS,加适量1%TritonX-100,使液体充分浸泡材料,并立即放入37℃恒温箱或水浴锅中处理30分钟。

3、冲洗:

吸去1%TritonX-100,立即参加M缓冲液轻轻冲洗3次,每次3~5分钟。

4、固定:

用吸管将M缓冲液吸尽,参加3%戊二醛,固定10~20分钟。

5、冲洗:

吸去3%戊二醛固定液,用磷酸缓冲液〔pH6.8〕冲洗3次,每次3~5分钟。

6、染色:

吸去PBS缓冲液,参加适量0.2%考马斯亮蓝R250染料,染色10~20分钟。

7、制片:

吸去染料,用水冲洗〔注意不要将材料丧失〕。

将洋葱表皮伸展铺平于载玻片上,加盖盖玻片。

8、镜检

五、实验结果

 

六、作业与思考

1、绘出洋葱细胞的骨架网络分布。

 

2、根据M-缓冲液的成分,分析其作用。

咪唑:

稳定PH值,缓冲作用;

KCL:

提供离子,对骨架起聚合作用;

MgCl2:

提供离子,对骨架起聚合作用;

EGTA:

螯合Ca离子,Ca离子对聚合不利;

EDTA:

螯合Ca离子,Ca离子对聚合不利;

巯基乙醇:

起复原作用,稳定骨架构造。

3、通过实验过程,推测你所观察到的细胞骨架属于胞质骨架中的哪种类型,为什么?

推测为所观察到的蓝色纤维属于细胞骨架中的微丝构造。

因为微管的构造较不稳定,局部纤维太细,光镜下难以分辨;而中间丝不是植物细胞的必须构造,在植物细胞中并不普遍存在,且中间丝更为纤细,光镜下更难以观察。

因此,推测为微丝。

实验六:

PEG法诱导细胞融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融合的原理和过程;

2、初步掌握利用PEG介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

细胞融合,即在自然条件下或利用人工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成一个具有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

化学融合方法一般使用聚乙二醇(PEG)诱导细胞在体外进展融合。

普遍认为PEG分子能改变各类细胞的膜构造,使两细胞接触点处质膜的脂类分子发生疏散和重组,由于两细胞接口处双分子层质膜的相互亲和以及彼此的外表力作用,从而使细胞发生融合。

促进细胞融合的效力,必须采用较高浓度(有效工作浓度50%)的PEG溶液,但在高浓度PEG溶液下,细胞可能因脱水而受到显著的破坏。

因此,选择适宜的PEG分子量,浓度及作用时间是PEG融合技术的关键。

细胞融合率是指在显微镜的一个视野,已发生融合的细胞核总数与该视野所有细胞(包括已融合的细胞)的细胞核总数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三、实验用品

1、器材:

离心机、显微镜、天平、水浴锅、滴管、离心管、烧杯、盖玻片、载玻片。

2、材料:

鸡血悬液;

3、试剂:

0.85%的生理盐水、GKN液、1%詹那斯绿B、Hanks溶液。

四、实验步骤

1、鸡血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将抗凝剂与鸡血按1:

3~1:

4的比例稀释,制成鸡血红细胞细胞悬液;

2、取鸡血1ml,参加4ml0.85%的生理盐水,1000rpm离心3min,弃上清液,重复上述操作一次;

3、沉淀用适量Hanks溶液重悬浮,1000rpm离心3min,弃上清液;

4、迅速加0.5ml50%PEG溶液,滴管轻柔吹打悬浮细胞,37℃水浴中进展细胞融合〔30min左右〕;

5、缓慢参加Hanks溶液,轻轻混匀,终止PEG的作用,使细胞三三两两地分散开来〔镜检〕,室温静置约20min;

6、取1小滴悬液于载玻片上,加少量的詹那斯绿B染液,染色5min左右;

7、镜检,观察细胞融合现象。

五、实验结果

鸡血细胞融合

 

六、作业与思考

1、请分析Hanks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可以从其成分的角度来答复〕?

1.作为平衡盐溶液无机盐和葡萄糖浓度接近大局部动植物细胞的水平;

2.终止细胞融合;

3.制备细胞悬液,使细胞分散。

2、PEG诱导细胞融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受PEG的相对分子质量、PEG的体积分数、融合时的时间长短及温度上下等因素影响。

3、你认为在进展细胞融合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参加PEG溶液后,应立即用滴管轻轻吹打悬浮细胞,可能出现多数细胞聚集的现象,在融合过程过后无法对细胞进展融合观察。

实验七:

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

2、观察染色体的数目以及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骨髓细胞具有丰富的细胞质和高度的分裂能力,可以直接观察到分裂细胞。

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分裂的骨髓细胞被阻断在有丝分裂中期,再经离心、低渗、固定、滴片等步骤,便可制作出理想的染色体标本。

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具有取材容易,方法简单易行等优点,设备也简单,在一般的实验室都可进展。

三、实验用品

1、仪器:

天平、低速离心机、恒温水浴锅、显微镜、1ml注射器、解剖盘、解剖剪、刀片、试管架、10ml离心管、吸管烧杯、量筒。

酒精灯、冰冻载玻片、玻璃板、吸水纸、擦镜纸

2、材料:

小白鼠

3、试剂:

Carnoy固定液、0.1%秋水仙素、0.85%生理盐水、柠檬酸钠溶液、0.4%KCl溶液、40.0667mol/L磷酸缓冲液〔pH7.4〕、1:

10Giemsa磷酸盐缓冲液。

四、实验步骤

1、骨髓细胞制备如下表:

步骤

小鼠

两栖动物

〔1〕秋水仙素注射

按4ug/g体重注射

3~4h后处死

按30ug/g注射

7~8h后处死

〔2〕取后肢胫骨和股骨,切去两端。

〔3〕取骨髓细胞

2%柠檬酸钠溶液1ml

1%柠檬酸钠溶液1ml

用1ml注射器吸取柠檬酸钠溶液,通过针头将溶液注入骨髓腔,冲出骨髓细胞置10ml离心管中〔细胞冲净后骨髓腔由粉红变为白色〕;摘掉针头,用注射器筒轻轻反复吸打,使分散成单个细胞。

〔4〕低渗处理

预热及低渗水浴温度:

37℃

低渗时间:

30min

预热及低渗水浴温度:

26℃

低渗时间:

30min

视细胞多少参加7~9ml预热的0、4%KCl溶液,在水浴中低渗处理。

2、1000rpm离心8min。

3、弃上清,沿离心管壁缓慢参加新配制的甲醇:

冰醋酸〔3:

1〕固定液5ml,注意不要冲动细胞团块。

加完后立即用吸管将细胞轻轻吸打均匀,静置固定20min。

如此反复固定2~3次,每次20min。

4固定的细胞经离心后,吸去上层固定液,视管底的细胞多寡参加少量新配制的固定液,细胞团块轻轻吸打成悬液〔注意:

吹打不要过于用力〕。

5、在干净并预冷的载玻片上滴2~3滴细胞悬液,枯燥。

〔注意:

滴片时滴管离载玻片有一定高度有助于染色体分散〕

6、将玻片细胞面朝上水平放置,滴加1:

10Giemsa磷酸盐缓冲液3~4ml,染色10min。

7、冲洗掉染液,枯燥后镜检。

五、实验结果

 

老鼠大腿骨髓细胞染色体

六、作业与思考

1、在制备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时为什么要进展预固定?

由于别离得到的染色体处于不同的分裂期,进展预固定是为了将这些细胞及其染色体固定在当前所处的时期,便于观察。

实质就是将细胞杀死,使其无法继续进展有丝分裂。

实验八:

酵母活性的检测及线粒体活性观察

一、实验目的

掌握检测细胞活性的原理和方法,线粒体原位染色原理及线粒体观察。

二、实验原理

美兰〔次甲基蓝〕染色法对啤酒酵母活性检测简单易行,该染色法主要是利用细胞膜的完整性与新代的能力说明细胞活性。

活酵母细胞具有复原次甲基蓝呈无色的一种复原酶,当酵母细胞浸于美兰溶液时,色素渗入细胞,活细胞的复原酶能使其脱色,但死细胞的复原酶由于失活,不发生脱色作用,故被染成蓝色。

台盼兰是细胞活性染料,常用于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正常的活细胞,胞膜构造完整,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而丧失活性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通常认为细胞膜完整性丧失,即可认为细胞已经死亡。

因此,借助台盼蓝染色可以非常简便、快速地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

TTC即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可以用来测定脱氢酶的活性。

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四氮唑从电子传递链上承受电子形成三苯基甲腙,其为脂溶性物质,形成后随即插入线粒体等膜中或脂滴中,变成红色。

细胞活力强,有氧呼吸旺盛,这种转化能力就强,红色深;而死细胞新代停顿不能使四氮唑转变成三苯基甲腙衍生物,细胞不着色。

此法常用于悬浮培养细胞等材料整体活力检测〔分光光度法〕,在单个细胞活力检测中较少用。

詹纳斯绿B是毒性较小的碱性染料,可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展超活染色,这是由于线粒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的作用,使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这些染料被复原为无色的色基(即无色状态)。

三、实验用品

1、材料:

液体振荡培养的酵母。

2、仪器:

倒置显微镜〔生物显微镜〕,低速离心机,血球计数板,15mL离心管,试管,移液管,盖玻片,滴管,香柏油等。

3、试剂:

2%二水合柠檬酸钠次甲基蓝溶液〔含有0.01%的次甲基蓝〕、0.1mol/L磷酸缓冲液(pH7.0)、0.2%的TTC溶液、0.1%台盼兰溶液、詹纳斯绿B溶液、Ringer溶液。

四、实验步骤

1、美兰染色法步骤

〔1〕配制不同生长状态的酵母样品,用蒸馏水调整细胞总数在(30-60)×106个/ml。

〔2〕染色液与酵母样品液等量混合,染色5min。

〔3〕用血球计数板做水封片,显微镜下计数染色细胞与总细胞数。

重复3次。

〔4〕细胞活性=活细胞数/总细胞数×100%

2、台盼兰染色步骤:

晃动悬浮培养物,稍静置,吸取上层悬浮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用缓冲液调到适宜观察的细胞密度,参加几滴0.1%台盼兰溶液,用滴管混合均匀,5分钟后显微镜下观察,计数100个细胞的染况,重复3次,计算存活率。

3、TTC染色步骤:

〔1〕吸取振荡或静置培养的培养物8mL,以1000转/别离心10分钟。

〔2〕小心吸去上清液,参加0.4%的TTC溶液5mL混匀,30℃下染色1小时。

〔3〕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况,比拟两种培养物染色差异。

4、詹纳斯绿B染色步骤:

〔1〕吸取振荡或静置培养的培养物8mL,以1000转/别离心10分钟。

〔2〕小心吸去上清液,参加少量詹纳斯绿B溶液混匀,30℃下染色30分钟。

〔3〕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况,油镜下观察线粒体。

比拟两种培养物染色差异。

五、实验结果

1、美兰和台盼兰染色方法细胞存活观察

次数

处理方法

1

2

3

平均

美兰染色

活细胞

27

29

26

27.33

死细胞

7

10

8

8.33

存活率%

79.41

74.36

76.47

76.64

台盼兰染色

活细胞

31

28

35

31.33

死细胞

6

5

8

6.33

存活率%

83.78

84.48

81.40

83.18

 

2、振荡培养酵母TTC和詹纳斯绿B的细胞染色观察

 

六、作业与思考

1、美兰和台盼兰染色方法所得存活率差异原因探讨。

对于美兰染色,死细胞的复原酶由于失活,不发生脱色作用,故被染成蓝色;对于台盼兰染色,死细胞的细胞膜丧失活性或构造被破坏,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兰染成蓝色。

然而,在美兰染色中,可能存在局部活细胞由于复原酶活性相对较低,而不能完全脱色,因此会造成判定细胞死亡的假象,故美兰染色的细胞存活率较台盼兰染色的偏低。

2、酵母TTC和詹纳斯绿B染色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TTC染色,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四氮唑从电子传递链上承受电子形成三苯基甲腙,其为脂溶性物质,形成后随即插入线粒体等膜中或脂滴中,变成红色。

对于詹纳斯绿B染色,由于线粒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的作用,使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

综合性实验:

细胞分裂中期纺锤体和染色体构造荧光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转染技术和荧光显微镜使用。

2、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细胞骨架的形态特征和动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

有丝分裂是高等生物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姐妹染色体,在微管形成的纺锤体的牵引下,每一对染色单体分开,并向相反地方向运动,随后胞质分裂,最后形成两个完整的子细胞。

通过有丝分裂,细胞形成两个与母细胞完全一样的子细胞,核染色体经过准确地复制,并有规律地均匀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子细胞遗传组成与母细胞保持一致。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比方基因组DNA的复制,染色体的形成,中心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微管组装,纺锤体形成,核仁消失,核膜破裂等等。

通过一定的细胞处理,可以将细胞阻滞在某个分裂阶段,再通过染色或标记,就能够观察和研究该阶段的细胞部构造状态。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

细胞培养间,超净工作台,细胞培养箱,倒置荧光显微镜,低速细胞离心机,水浴锅,冰箱,移液枪。

高糖DMEM液体培养基,胎牛血清〔FBS〕,0.25%胰酶消化液,PBS,200U/μl青链霉素储藏液〔P/S〕,0.2%秋水仙碱,牛血清白蛋白〔BSA〕,4%多聚甲醛,75%酒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