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9896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doc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

摘要

众所周知,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与否,对国家实施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对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其财务信息对证券市场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不断相继曝光,不仅直接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而且导致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甚至整个资本市场信心的削弱、丧失,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会计信息,避开财务报告中的陷阱,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课题。

本文从财务欺诈的成因分析入手,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已披漏案例的研究和我国上市公司欺诈的主要手段,深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成因。

主要有外部环境制度上的缺失因素,也存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缺陷的影响。

就此提出了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务欺诈;成因;防范;案例

ABSTRACT

Asweallknow,theenterprise'sfinancialinformationistrueornot,tothenationalimplementationofthenationaleconomymacromanagementandregulation,onthepartiestotheenterpriseoutsidetounderstandthefinancialpositionandoperatingresults,andstrengthenenterprisemanagementandsoonallhastheimportantinfluence.Listedcompaniesasthemainbodyofthesecuritiesmarket,thefinancialinformationtothehealthydevelopmentofsecuritiesmarketandeventheentirenationaleconomynationaleconomybutalsohasavitalrole.Butunfortunately,withthestrengtheningofsupervision,listedcompaniesfinancialfraudeventscontinuouslyexposedoneafteranother,notonlydirectlyharmtheeconomicinterestsoftheinvestorsandcreditors,andleadtothesocialpublictothelistedcompanies,intermediaries,andeventhewholecapitalmarketsweaken,loseconfidence,andverybadimpactonChina'seconomicgrowth.Howtothroughthecomplicatedaccountinginformation,toavoidthetrapoffinancialreporting,aspracticeandtheoryfocusesonthetopic.Thisarticlefromtheanalysisonthecausesoffinancialfraud,accordingtoourcountry'ssecuritiesmarkethasleakagecasestudiesandtheprincipalmeansoffraudoflistedcompaniesinChina,in-depthanalysisofthefinancialfraudoflistedcompaniesinChina.Mainlyincludetheexternalenvironment,thelackofinstitutionalfactors,thereareinternalcorporategovernancestructuredefects.Toputforwardtopreventthelistedcompanyfinancialfrau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KeyWords]financialfraud;causeofformation;keepwatch;case

目录

一、财务欺诈的概述…......................................................................(5)

(一)财务欺诈的涵义 (5)

(二)财务欺诈的特征 (5)

(三)财务欺诈的表现形式 (5)

1、虚构会计事项的欺诈行为 (5)

2、粉饰会计报表的欺诈行为 (6)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的成因 (7)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成因 (7)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主要手段 (9)

三、防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的建议 (10)

(一)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10)

(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经理市场及声誉机制

(11)

(三)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 (11)

四、大庆联谊财务欺诈案例分析 (13)

参考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

一、财务欺诈的概述

(一)财务欺诈的涵义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SAS82《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欺诈的考虑》中把财务欺诈定义为“在财务报表中蓄意错报、漏报或泄露以欺骗财务报表使用者。

”国内有学者认为,公司财务欺诈是指会计活动中相关当事人为了逃避纳税、分取高额红利、提取秘密公积金等谋取私利的目的,事前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如操纵、伪造或窜改会计记录或用以准备财务报表的支持文件,在财务报表中做出错误陈述或蓄意漏报重要的事实或交易,蓄意滥用会计准则等。

(二)财务欺诈的特征

1.多计资产、少计负债,或多计所有者权益,虚增公司投资价值误导投资者;

2.多计收人、收益,少计费用、成本和损失,虚增公司盈利能力,误导投资者;

3.不按规定披露信息,削弱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影响投资者决策;

4.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做文章,调节当年收益,达到收益稳定的效果。

(三)财务欺诈的表现形式

1、虚构会计事项的欺诈行为,主要包括:

(1)虚构交易事实。

所谓虚构交易事实是指公司通过伪造合同、单据、凭证,故意错账混淆会计科目等手段,虚列收入、成本以及相应的资产负债,使会计核算确认、计量的结果与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严重背离,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会计事项全部或部分不存在。

(2)虚拟资产、负债。

除虚构交易事实造成的虚拟应收账款外,虚拟资产的内容主要是虚拟固定资产、存货以及长期待摊费用。

2、粉饰会计报表的欺诈行为,主要包括:

(1)会计核算不符合规范,随意变更或者使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公司粉饰会计报表常用的欺诈手段。

具体手段有:

股权投资成本和收益不恰当核算;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混淆;收入确认、成本结转会计分期不当;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关联方交易等业务的核算与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相违背等等。

(2)隐瞒或不及时披露重大事项。

公司为了粉饰会计报表,对日常经营中发生的诉讼、委托理财、大股东占用资金、关联交易、担保抵押等重大事项往往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3)不实的盈利预测。

公司盈利预测欺诈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点:

运用不恰当测试基础,过分乐观估计盈利前景;虚构未来交易以及运用不当的预测方法。

(4)通过关联交易粉饰财务报表。

客户往往会做如下交易:

以远高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将下属公司转让给控股股东,但只收取少量或未收取现金;仅花费很少代价或未花费代价,收购控股股东下属的子公司;将大量的款项贷给控股股东,以高于市场利率计息;控股股东减少客户的利息费用或减免债务;控股股东以非现金资产认缴股份,而且作价价格远高于账面价值;股东从公司借款认缴股份或虚构银行进账单认缴股份。

(5)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欺诈问题。

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工作底稿时,往往根据自利性的需要,对关联交易形成的会计结果恶意隐瞒合并资料,尤其是公司内部销售利润的抵消资料,其结果是公司的合并利润中很大比例是由于内部销售实现的虚盈。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的成因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成因

1.上市公司急功近利,为追求“一夜暴富”不惜造假欺诈。

上市公司的好坏往往涉及到部门或地区的利益,这成了上市公司造假问题产生的根源。

国内的“银广厦”和美国的“安然”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通过虚报信息而不择手段揽钱,都给股市和投资者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安然公司虚报利润586亿美元,而银广夏则虚报巨额利润745亿元。

此外,2002年6月,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讯公司也传出虚报盈利15亿美元的丑闻。

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公司接二连三爆出“花账”丑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们为了赚钱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和手段,在利益驱动下可以不考虑任何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

2.利益冲突与恶性竞争导致会计事务所参与造假。

国内CPA①参与造假的案例不胜枚举。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过多,行业恶性竞争严重。

会计师事务所为抢夺市场份额,经常采用低价收费、拉关系、给回扣等不良手段进行恶性竞争,并采用减少审计时间、省略必要程序的方法以降低审计成本、追求高额利润。

这必然导致审计

质量的降低,从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上市公司实施财务欺诈行为。

3.对欺诈造假的上市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缺乏有效的惩戒和追溯机制

我国的实践中,对有关欺诈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般都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予以解决,致使受害的投资者难以得到应有的补偿。

与此同时,对造假者的刑事和行政责任方面的处罚力度也同样非常乏力。

迄今为止,违反有关规定而欺骗上市,甚至上市后还继续造假欺骗股民的上市公司已经多次被揭露,但并没有严格按照《证券法》中有关行政和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给予处理。

此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及违规处罚方面,既缺乏行业内部约束机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惩戒和追溯机制。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81年至今,我国受到“终身不得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处罚的会计师不过10人左右,而涉及重大案件的数家事务所也是以关闭或合并的方式“了结”。

制度的空缺使注册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谋取私利付出的成本极低,无疑纵容了会计师行业的造假。

4.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财务欺诈的诱因之一。

财务报告由管理层负责编制和提供,而管理层的聘任受大股东意志的支配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基本是从国有企业脱钩改制而成,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因此在公司中由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未对确保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作出有效安排,结果管理层在财务会计信息编报方面的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造成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无法得到制度上的约束。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主要手段

1.通过虚增销货收入虚增利润

 这是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欺诈最常见的手法。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只有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才可以入账,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常常通过错误使用会计原则虚增销售收入,主要的手段有:

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及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或者需要提供未来服务时就确认了收入等。

2.通过高估资产与低估负债操纵收益

(1)利用应收账款虚增利润。

上市公司利用应收账款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方式有:

大量采用赊销业务;关联公司间虚构交易业务并以应收账款挂账;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继续挂账;不按规定比率提取坏账准备。

(2)存货价值的任意调整。

存货账户显示了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卖品的成本。

当这些货物被出售时,它们的成本就会被转移到利润表中,被表示为出售货物的成本,也就是销售成本。

对存货的高估,将低估货物的成本,因此相应高估了净收益。

(3)低估负债。

累计应付费用指已经被确认但没有支付的费用,包括工资、收益分配、担保、公用事业和保险等方面应支的费用。

当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累计应付费用被低估时,未来收益比正常值高。

3.通过过度资本化和费用的延期处理虚增当期利润

合理确定借款费用的关键在于使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以及在费用化时应如何提取和摊销。

上市公司往往采取不合理的费用确认方法以达到少计当期费用、虚增当期利润的目的。

应计入费用的却予以资本化,从而达到人为调节利润之目的。

4.通过改变折旧方式调整利润的高低

延长折旧年限,降低折旧率以及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的延长,如此可兼收降低本期成本费用与高估资产价值之效。

5.通过巨额冲销进行利润的操纵

即把有可能以后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将费用一次性冲销。

将正常的营运成本资本化只是帮助公司通过将营运成本转移到未来以脱离困境,而通过会计政策变更使现在的费用转移到过去的方式则可使成本永远消失。

三、防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的建议

(一)建立完整的组织结构,形成良好的制约机制

为使证券市场能正常且有序的运作,证券市场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

这一组织结构中既要包括资本市场的主要参加者(投资人和发行人)、服务机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又要包括市场组织和自律性机构(包括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及监管机构(包括证监会、司法、执法机关、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多类主体。

组织机构建立起来以后,还应明确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定位,使它们彼此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能相互制衡,能够维持良好的制约机制,以对财务造假形成制约。

(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经理市场及声誉机制

首先,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国有股减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并提高流通股的比重以优化股权结构,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健全董事会及监事会制度,尤其是在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时,要明确董事会成员中内部董事与独立董事的组成及职能划分。

其次,应根据市场经济的

需要,改变经理人员的身份,实行经理人员与行政官员的“身份剥离”,通过优引进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促进经理人员走向职业化、市场化。

同时对进入经理市场的每一位经理人员都进行全面的、连续的、公开的业绩和信用记录,建立声誉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经理人声

誉机制,这对于经理人员的行为可以产生重要的约束作用,有助于克服经理人员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减少财务欺诈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

1.加强证券市场的自律性监管,即证券交易所的监管。

证券交易所是自律性组织,重点应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加强监管,以确保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应明确证监会的定位,使之成为证券市场的真正的监管者,而非所有者。

目前我国已明确规定由各级政府国资部门行使国有资产(股)的所有权,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国有产权主体缺位的难题。

证监会的明确定位,能使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从而真正履行其监管者

的职能。

当然,其监管职能的有效履行,还需要其它许多机构在监管方面的合作与支持。

(2)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加大造假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对财务欺诈行为起到威慑和遏止的作用。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一案中得到启示:

美国安然和世界通信等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直接导致了旨在打击公司犯罪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该《法案》规定,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或者公司行使类似职权的人员应当对所提交的年度或者季度报表签署书面证明,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如果有人对定期报告中并没有遵循法案的披露作出了证明,将被处以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者10年以下的监禁,或者两者并处;如果该行为属于蓄意行为,则将被处以500万美元以下罚款或者20年以下监禁,或者两者并处。

该《法案》仅仅颁布一周年,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2年8月,南方保健的CEO理查德·斯克鲁西和CFO威廉·欧文斯按照《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要求,对向SEC②提交的2002年第二季度的财务资料的真实性作出了宣誓。

宣誓后,欧文斯寝食难安,迫于造假曝光后严厉惩罚的压力,于2003年3月18日向司法部门投案自首,供出了南方保健公司会计造假、虚增利润25亿美元的黑幕。

3.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体制。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理顺协会和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中的职能与分工,建立起分工合理、监督全面的行业监督体系。

首先,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规范建设。

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确立民事责任在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充分发挥其行政机关所不具备的优势,如专业人才的优势、经常监督的优势和信息对称的优势等。

为实现行业自律的目标,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建立健全自我管理机构,并实行同业互查等监管制度。

最后,应

科学界定各政府部门参与监管的领域及方式,将政府监督和行业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职责明确,协调工作,避免交叉工作。

四、大庆联谊财务欺诈案例分析

大庆联谊上市之前便造假在上市流通后由于没有正确实施其投资战略导致公司的良好发展前景受挫,最后引发一系列危机,而大庆联谊也由一家业绩颇佳、前途光明的上市公司,演变为一家造假性质恶劣、困难重重的企业,其失败的教训发人深省。

总的来说大庆联谊失败的原因及其重要启示为:

(一)、法制观念淡薄、欺诈上市,导致公司陷入被动局面

大庆联谊造假的性质很恶劣,该公司管理高层知法犯法,法制观念极其淡薄大庆联谊竟然伪造上市材料,欺诈上市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

响。

本来作为一家业绩颇佳、前途光明的企业,大庆联谊没有必要欺骗公众,只要该公司能够严格按照预定的发展计划规范运作,其发展后劲是很好的。

但是据调查由于该公司高层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发展资金被非法用于所谓的社会公关项目中,而公司的管理也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缺少公司的发展资金,该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大庆联谊陷入困境。

由此,给我们的启示:

公司管理层的诚实守法,是保证整个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二)、投资战略实施受挫、釜底抽薪,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

战略事关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

因此,作为一家现代化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适时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否则的话,公司的发展就会陷入迷茫之中。

本来作为高赢利率的石油大庆联谊只要能正确实施其招股说明书中的发展计划,该公司的未来发展道路应该是很光明的。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大庆联谊的公司高层不但没有认真地研究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且没有按照公司预定的投资计划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

据报道大庆联谊在上市后,未能把有限的募集资金用以公司的投资计划中,而是釜底抽薪4亿元资金被公司管理高层随意挪用,导致该公司无法实施预定的投资计划。

最后,其发展后劲不足,主业受挫,大庆联谊面临生存危机。

我们知道作为一家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于公司的赢利率,由于大庆联谊的资金大量被无效益的挪用,其经营业绩的下滑是早晚的事。

正是由于该公司高层根本没有认真研究过公司的长远发展问题导致大庆联谊失去了快速成长的有利契机。

由此,给我们的启示为:

任一家企业如果不能事前认真研究其长远发展的投资战略一旦企业步入了不健康的道路。

不管它以前的业绩是好是坏,其未来之路都将是很危险

的。

(三)、证券监管机制失灵、中介机构执业水平偏低,导致其造假得逞

据分析,我国在证券监管的早期,由于各项配套措施的建设进展缓慢存在诸多漏洞,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造假案件多发的时期。

当然,到目前为止我国证券监管的体系已经科学化和规范化了。

因此,近期上市公司出问题的频率大大降低了,这是个可喜的进步。

而大庆联谊的造假案件出现在1997年由于我国的证券中介机构,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存在风险意识淡薄、道德水准偏低和专业能力不强的问题,加之当时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的管理体制中的先天不足,这给了大庆联谊造假的可乘之机。

给我们的启示为:

证券中介机构是广大投资者利益的守护神因而提高这些机构的执业水平和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在任何时候,证券监管决不能掉以轻心。

(四)、政府行为不规范、政企不分,导致公司治理机制混乱

如前面所分析的,政府的过分干预也是大庆联谊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来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应该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建立和健全公司的治理机制,政府不应该过分干预企业行为。

但是,在这起严重的造假案中,极少数的政府官员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有的甚至还参与到造假案中,这种现象的确令人担忧。

由于大庆联谊根本未能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公司发展迷失了方向,最后陷入困境。

当然,法律是无情的造假者与违纪者终究未能逃脱应有的制裁。

给我们的启示为:

作为一家上公司应该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保证其健康运行的方向而作为地方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企业事务的盲目干预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帮助企业及时建立一种良好的诚实经营的机制,带头遵纪守法,以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秩序。

注释(脚注):

①CPA:

注册会计师,英文全称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职业的人员。

②SEC: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英文全称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于当年成立的美国联邦政府专门委员会,旨在监督证券法规的实施。

委员会由五名委员组成,主席每五年更换一次,由美国总统任命。

参考文献

[1]作者:

傅淙《试论财务欺诈与审计防范》[J].《经济工作导刊》.2003,22

[2]作者:

武鹏《浅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J].煤,2009,18

(1)

[3]作者:

羡巧琴《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行为》2004.6

[4]作者:

李曙光《公司治理的生态危机》2002.6

[5]作者:

尹航,秦声光,金朝晖,张星《公司财务欺诈与审计对策》2003.6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39251.

[7]作者:

黎仁华.确立舞弊审计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

(1):

3135.

[8]作者:

袁春生,卢宇荣.基于治理主体视角的财务舞弊治理机制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7,(4):

6568.

[9]作者:

黄新建,李若山.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8):

261262.

[10]尹航,秦声光,金朝晖,等。

公司财务欺诈与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