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039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docx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技术提高,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生产。

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推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简析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关系

一、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关系

根据我国学术界通行的理解和表述,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

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存在。

自然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

1.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

2.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3.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小农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由上述对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概念与特征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

二、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为条件的。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

1.商品经济本质上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分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

3.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态。

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进一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自然经济无法比拟的作用。

【体验高考】

1.(2010·全国卷)表一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9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解析】从表格可知,清政府的田赋收入呈下降趋势,而厘金(清代至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故名厘金)和关税却呈上升趋势,显然政府的财政越来越倚重于商品流通。

【答案】D。

2.(2010·上海卷)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一场吸收外国先进技术、追求国家富强的近代化运动。

以下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

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②创办轮船招商局,③设立京同文馆。

根据要求,完成填表(将编号填入适当位置)。

类别

求富举措

求强举措

育人举措

编号

【解析】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二是军事(武备)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三是技术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等。

【答案】②①③。

【同步训练】

1.子虚搜集了下列图片: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模型》《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埠后前来上海的外国商船》《魏源与<海国图志>》《汉阳铁厂》《1863年洪盛碾米厂》。

请你为他选择一个恰当的研究课题()

A.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加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和影响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2.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

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

这说明了()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②生态环境被破坏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山茶叶失去海外市场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右图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份票"。

下列对其体现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中国最早的股票,开风气之先

B.当时中国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C.是当时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一种表现

D.中国金融证券业发达,大量企业上市

4.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

它们()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5.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6.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经营国内运输,发展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由此可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

A.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B.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部分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7.观察下列两幅近代民族工业分布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B.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具有不平衡性

C.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D.民族工业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8.近代以来,许多人士投资近代企业。

从下表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1840到1894年间投资民族企业的人数比例表

投资者

所占比例(%)

官僚、地主

30.86

一般商人

18.52

手工作坊主

7.41

华侨商人

7.41

A.部分官僚、地主转化为民族资本家B.民族资本来源多样化

C.部分投资者来自国外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9.鸦片战争后,有英国商人在考察中国的市场后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商品需求量极大,遂运大量钢琴、吃饭用的刀叉至上海等商埠,结果却是产品滞销。

对此事件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国商人企图利用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

B.英国商人缺少对中国国情的全面了解

C.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

D.中国民族工业对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10.1873年上海轮船招商局章程规定:

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

这段材料反映了()

A.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

C.洋务民用企业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D.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11.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12.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公司上海轮船招商的经营广告,其上面的文字为:

“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

从该“广告”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有()

①轮船招商局注重扩大经营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②打破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垄断的局面③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④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

13.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吕轮船公司。

由此可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户工作减。

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

“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

“(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

“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

为什么?

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时间

进口棉纱(万担)

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

5

1224.1

1890年

108.2

1556.1

时间

出口棉花(万公担)

1871年~1873年[来源:

学科网]

0.8486

1891年~1893年

29.0417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口棉纱的价格逐渐下降,1872~1890年间,最低时曾下跌三分之一以上。

这就使得洋纱的价格远远低于土纱。

如1887年牛庄三百斤的洋纱售银五十七两,而土纱却要售银八十七两左右。

材料三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

“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

又据1893年《益闻录》记载:

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材料四:

棉花价格提高……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

如上海、南汇两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分之二”。

如皋、通州、海门三县,“三县皆种棉花,并无杂树”。

不仅原来的产棉区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了,就是许多原来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70~90年代中国棉织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的变化情况。

(2)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三、四,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16.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然而甲午一战表明,两国的“富国强兵”结局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

“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

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著《论李鸿章》

材料二(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

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

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俩,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

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摘自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1)分析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洋务派作出了哪些重大的“变革”举措?

(2)材料二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认识?

(3)试结合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简要评析中日两国“富国强兵”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提示与答案】

1.C《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模型》反映了工业革命,其他图片反映了工业文明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冲击。

2.D抓住“五口通商后”这一关键信息,可知题中现象发生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列强已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清政府不能再维持闭关锁国政策,故①④正确,③错误。

再依据“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可知②正确。

3.C“开平矿务局股份票"反映了洋务企业管理和经验方式的变化,是当时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一种表现。

4.D5.B6.D7.B8.D9.D

10.C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民用企业,题目所述属于商董入股形式这种入股方式海没有达到近代西方管理的雏形。

11.D12.B13.D

14.

(1)社会现象:

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

本质: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

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

不同点:

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

(3)不同。

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

起阻碍作用。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5.

(1)棉纱进口大幅度增加;棉布进口增幅不大,趋于平稳;棉花出口大幅度增加。

(2)西方国家的先进纺纱技术,使其棉纱价格低廉,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倾销,使棉纱的进口量急剧增加;廉价的棉纱使中国的手工织布得以生存,抵制了棉布的进口;自然经济的顽固存在是棉布进口受限制的根本原因;世界棉纺织业的发展,对棉花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中国棉花的出口。

(3)加速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和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使中国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6.

(1)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变革举措: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和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2)认识:

李鸿章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以及派遣留学生等措施。

反对日本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对日本威胁、侵略中国担忧。

(3)主要原因:

国际环境不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国际环境不利。

造成洋务运动举步维艰;客观上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同:

清王朝中顽固势力强大,反对变革。

而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通过武装倒幕,倒幕派改革力量建立了新政权,因而能够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

两国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

中国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实行“有限变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实行包括改革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全方位“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