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33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docx

湖北襄阳市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

湖北襄阳市2014届高考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语文

2014年高考襄阳市普通高中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

语文

考试时间:

2014年3月4日9:

00-11:

30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债券(qun)

包扎(zh)

清平乐(l)

周公吐哺(b)

B.岑寂()

档次(dng)

踏莎行(su)女娲补天(w)

C.昵称(n)

风靡(m)

鹧鸪天(zh)

毛遂自荐(su)

D.癸丑(ku)

剽窃(pio)

念奴娇(n)

仓颉造字(j)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狭隘

博奕

核威慑醍醐灌顶

B.范文

媚俗

有内含语焉不详

C.法码

虚拟

掉书袋挑肥拣瘦

D.韬略

讹诈

撒手锏饮鸩止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浮躁到烦躁,从拒绝阅读到教养缺失,甚至某些地方焚琴煮鹤的决策,以及社会戾气的四处游走,都和全民阅读的式微有或远或近的因果关系。

B.春节期间到基层走访,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已如期铺开,但存在两张皮现象:

活动已启动,众却不知情,成了上下不对称的应景工程。

C.一些明星大腕走马灯似地频频亮相,出没于全国每年数以千百计的豪华晚会。

纵使最初还有那么点热情,也经不起疲于奔命的一再稀释。

D.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基层,关键是下真力、出实招、见实效,少些来回比划的雕虫小技。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82岁的女作家艾丽斯·门罗,之前不为外人所知,并非因为她的作品不好,很大原因是因为她一贯低调,不喜欢抛头露面,只顾埋头写作。

B.德国总理默克尔严肃重申,德国对纳粹犯下的罪行负有永久责任。

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却缺少德国人反省战争的勇气,不但不反省,而且否定战争罪行,没有承担战争责任的起码道德。

C.千百年来,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传统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敦厚平和的禀性;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共同理想,熔铸了中华民族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

D.维持台湾与大陆都在一中框架下,以避免战争,这才是台湾人民最大的利益与福祉。

如果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阴谋得逞,子孙后代不答应,海峡两岸的人民不答应。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

《寡人之于国也》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讽谏梁惠王要施仁政于民,还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仁政措施。

B.《庖丁解牛》是一篇代表庄子思想的寓言。

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里的道,指的是古代君子所追求的崇高的道德修养。

C.鲁迅在小说《药》中写了两个悲剧,一个是华小栓之死,另一个是革命者夏瑜之死。

革命者为愚昧的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还用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治病,从而揭示了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D.《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自认为最好的小说,文中死去的小偷的母亲在世人面前极为镇静,她身上的那种超越道德伦理的母爱打动了神父,也打动了读者。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批评走向个性化

吴琪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精英文化日渐式微。

代之而起的是大众文化的流行。

这种文化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的最重要之处在于,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并赋予大众文化经验和价值的话语以合法性。

大众文化并非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而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负载并传达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的活化石。

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兼具商业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复合的价值因子和美学质素。

作为商品生产,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物质主义遂成为大众文化无法剥离的价值诉求。

而作为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又必须成为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的文化母体,进而在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大众文化的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在改变时代人文精神的同时,必然引起文学话语和批评观念的变革。

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高雅文明的化身,它集真、善、美于一身。

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文学以诗性话语重构生命的形式,以理性之真、情感之美和伦理之善的方式塑造国民性。

现代性文学更是被赋予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

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本质——文学性。

文学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

然而,随着大众文化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文学不再拘泥于原有的领地,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大众社会的市场法则与消费文化的游戏规则,在改变文学的文化地基的同时,也彻底置换了现代性的文学遗传密码。

文学开始与市场联姻,与消费媾和,与爱欲狂欢。

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

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

文学的泛化与扩容,文学审美经验的变异,最终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

文学曾经风华绝代,而今却洗尽铅华。

这是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必然的命运,也是历史为人性写就的最平凡传奇。

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

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再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而是向丰富多元的文化性。

这也就意味着,文学批评将不再拘泥于审美批评的话语属地,而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

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倡导多元、民主、宽容与综合的批评意识,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

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要求以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主义姿态介入文学的文本肌理,最大限度实现文学的价值阅读、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

个性化的文学批评。

文学多层面、多雏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由内而外地开释出文学活动中无限量的文化韵味。

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并非是如某些学者所言的泛文化研究,它追求个体在文本阅读中审美同情与文化批判的辩证耦舍。

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同样不失为人性通往文化救赎的审美历险。

当然,作为一种方法学和话语范式,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还亟待理论的深入反思和实践的不断检视。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6日)

6.下列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大众文化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

B.大众文化负载并传达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并不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

C.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商业生产的属性。

D.大众文化必须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文化传播的属性。

7.下列对文学的发展变革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雅文明。

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现在,文学成为融市场、消费、爱欲为一体的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

B.过去,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

现在,文学更注重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C.过去,文学尤其是现代性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文学性本质,可谓风华绝代。

现在,文学已经泛化与扩容,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可谓洗尽铅华。

D.过去,文学拘泥于纸媒的书写空间,样态固化。

现在,文学样态全新,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呈现的都是网络文学、文学、短信文学等崭新的文学样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英文化追求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赋予现代性文学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

B.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也发生改变,进而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

C.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

D.个性化的文学批评,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厉公欲尽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

胥童谓厉公曰:

必先杀三郄。

族大多怨。

去大族不逼。

公曰:

诺。

乃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陈其尸。

于是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

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

三月而杀之。

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攘臂疾言于庭曰:

大夫之虑,莫如寡人矣!

立有间,再三言。

李悝趋进曰:

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

左右曰:

‘王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敢问其说?

’王曰:

‘仲虺有言,不谷说之。

曰:

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也,臣之谋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

’曰:

此霸王之所忧也,而君独伐之,其可乎!

武侯曰:

善。

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

王曰:

为无主。

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

王曰:

为无巨。

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

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

王曰:

为无臣。

春居曰:

臣请辟矣!

趋而出。

王曰:

春子!

春子!

反!

何谏寡人之晚也?

寡人请今止之。

遽召掌书曰:

书之!

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

春子止寡人。

箴谏不可不熟,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赵简子沉鸾徼于河,曰:

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

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

是长吾过而绌善也。

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理督责于其臣矣。

以理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

此三代之盛教。

(选自《吕氏春秋·骄恣篇》,略有删减)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虺有言,不谷说之

说:

通悦,喜欢。

B.而君独伐之

伐:

攻伐,攻打。

C.箴谏不可不熟

熟:

仔细考虑。

D.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微:

无,没有。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是君王在明辨他人的谏议后所产生的行为表现的一组是(3分)

晋厉公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

武侯曰:

善。

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楚庄王退朝而有忧色

寡人请今止之

(齐宣王)遽召掌书曰:

书之!

寡人不肖。

赵简子沉鸾徼于河

A.

B.C.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辑录了几则君王与大臣之间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君王要戒骄恣,明辨大臣忠直与否。

B.魏武侯起初很自负,认为自己比臣属高明,后来在李悝的劝谏下,才更加懂得了当君主的原则。

C.齐宣王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三年还未完工,其他大臣都不敢进谏劝阻,只有春居不顾及齐宣王的颜面而直言进谏,从而阻止齐宣王继续建造。

D.赵简子对臣子要求很严,对鸾徼这样只会一味让君王沉湎于享乐的大臣予以严惩,把他沉入河中。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

(3分)

(2)是长吾过而绌善也。

(3分)

(3)以理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

(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王卞于军中置宴。

一角牴夫甚魁岸,负大力,诸健卒与较,悉不敌。

坐间一秀才自言能胜之,乃以左指略展,魁岸者辄倒。

卞以为神叩其故秀才云此人怕酱预得之同伴先入厨求得少许酱彼见辄倒耳。

【注释】角牴夫:

摔跤手。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本词系词人南渡以后所作。

谩:

徒,空。

(1)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4分)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

)(5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3)

,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

(4)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5)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7)

,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赤壁赋》)

(8)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

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

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

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

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

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

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

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

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

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

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已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

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

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

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

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

结局也只有两种:

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

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

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2013年第9期)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E.母亲身上的多种优秀品质使得每一个认识母亲的人都很敬重她,包括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

17.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4分)

18.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后半部分引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跟前面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何?

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4分)

19.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

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现实对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

(8分)

五、语言文学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贾宝玉和哈姆莱特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虽然他们生活背景不同,但他们的身世命运和思想性格方面却有着相同之处,请你指出这两个人物的四点相同之处。

(4分)

21.2013年12月18日,《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光盘女汉子土豪等新词名列前十。

这些词语代表了一定社会阶层的民意和情绪,准确表达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请你从上面列举的新词中任选两个词语,加以解读和点评。

(4分)

选词:

评价:

22.下面是一则新闻短评,请你结合文字的核心内容为这则短评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4分)

考场变成游园、写字姿势要测评、揉泥巴跳拉丁算考试……今年年初,郑州市部分小学的期末考试一改传统模式,推出了花样繁多的另类考试。

(1月23日《中国青年报》)孩子的成长需要书香,但也离不开书本外的知识与技能。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涵盖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育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让孩子体验并获得成功的快乐。

当然,课程的设置及考试,并非一个老师及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所能决定与左右的,需更高层次的谋划设计。

而作为学校,是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必须要有锐意改革创新的精神,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从改革课业结构、考试模式入手,使教学与考试能更具人文情怀,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进而推进民族的进步与复兴。

教育改革要在行上多下功夫,开设多元化的偏重实践性课程,给孩子更大的选择余地与空间,彻底打破一书独大的现状,从而推动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个性化发展。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2013年6月29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清华大学作主题演讲时,于开头和结尾处分别用汉语做了3分钟和半分钟的陈述,并引用了《管子》和《中庸》中的名句。

作为前总统朴正熙的女儿,朴槿惠在年幼时就获得父亲赠送的《三国演义》,曾戏言自己的初恋是赵云。

老子的洋粉丝小梅——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多次流畅地引用了老子《道德经》里的语句。

如2013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首日,梅德韦杰夫引用老子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表达在经济危机下的公共治理问题。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37分(1-11每小题3分,16题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6

答案

B

D

D

C

B

A

C

D

B

B

C

CE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B(A包扎z,清平乐yu;C靡m

鹧zh;D癸gu仓颉ji)

2.D(A博弈;B有内涵;C砝码)

3.D

【A式微:

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

B两张皮:

比喻原本紧密关联的事物却相互脱离、各不相干的状况。

C走马灯:

比喻来往穿梭不停的事物。

D雕虫小技:

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这里根据前面讲要真抓实干,应该改为花拳绣腿(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的做法)】

4.C(A

很大原因是因为……杂糅,删去因为。

B而且改为反而。

D子孙后代不答应与海峡两岸的人民不答应两者语序颠倒。

5.B(古代君子所追求的崇高的道德修养错,应该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6.A(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错,大众文化流行并不意味着精英文化不复存在,原文是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

7.C

(A项属断章取义,原文说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

B项表述片面,原文说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D项原文说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

纸媒的书写空间依然存在。

8.D(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于文无据。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9.B(伐:

夸耀。

10.B(晋厉公听信谗言,不是明辨。

楚庄王退朝而有忧色,不是在听取劝谏后的行为。

赵简子自己明辨大臣忠直与否,文中未涉及听取他人的言论或谏议。

11.C(春居不顾及齐宣王的颜面而直言错,春居是循循善诱,是讽谏。

12.

(1)诸侯们没有谁援救他,百姓们没有人哀怜他。

(3分,莫、宾语前置及句意各1分)

(2)这是助长我的过错、磨灭我的长处啊。

(3分,长、绌及判断句式各1分)

(3)对自己的臣子依照原则审察责求,那么国君就可以跟他(他们或臣子)一起为善(做好事),而不会跟他一起为非(做坏事)。

【3分,介词结构后置督责於其臣、省略句可与(之)及大意各1分】

13.以为神/叩其故/秀才云/此人怕酱/预得之同伴/先入厨求得少许酱/彼见辄倒耳

(3分,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

先入厨后面断开不扣分。

14.(8分)

(1)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意境(壮美)1分、风格(豪放)1分,结合写景分析(一两处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2)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

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