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优雅的姿态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哲理文章.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30572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一个优雅的姿态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哲理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每一个优雅的姿态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哲理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每一个优雅的姿态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哲理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每一个优雅的姿态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哲理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每一个优雅的姿态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哲理文章.docx

《每一个优雅的姿态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哲理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一个优雅的姿态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哲理文章.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每一个优雅的姿态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哲理文章.docx

每一个优雅的姿态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哲理文章

  每一个优雅的姿态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哲理文章在中学阶段,有一次文艺汇演,老师叫我和几个伙伴编排了一出

  小品。

  当时我们几个在这方面虽称不上才华横溢,但多少还是擅长的。

  花两三天的工夫搞出一个剧本,凑在一起排练了两遍,虽说有些

  台词还不太熟练,在细节上也偶尔会出现一点状况,但无伤大雅,基本可以拿出手了。

  一天下午,老师过来审我们的节目。

我们表演得还算顺利,中间失误了两次,有一个包袱也没抖响,但大伙都拍着胸脯跟老师保证:

这只是排练而已,大家都没有拿出最佳状态,在临场发挥时,一些瑕疵定能靠彼此的随机应变掩盖过去。

  老师似乎并不相信,只是严肃地说:

  “再练。

”我们就又练了几遍。

  二审的时候明显比第一次好很多,结果我们等到的仍然是一句:

  “不错,接着练。

  第三次审查,我们的表演真的可以说是轻车熟路,闭着眼睛都知道哪个演员站哪个位置,这回总行了吧?

老师终于满意了,一番鼓励之后,解散之前,说:

  “如果还有时间,正式上台之前,你们再排练个两三遍。

”我和小伙伴们集体崩溃。

其中一人站出来说:

  “老师,内容不好的话您直说就行,可以改本子的。

”老师连连摇头:

  “内容都很好,哪儿都不用改,就是欠练。

”另一位同学也压不住火了,扯着嗓子喊:

  “老师,您不懂幽默吧?

  这东西不能练太频繁的,越练就会越尴尬,好笑的地方都不好笑了。

”老师答:

  “我懂,你们练就是了。

”就这样,我们在最后上台前,仍然像傻小子一样,硬着头皮在后

  台练啊练。

  那次的演出规模比较大,我们毕竟还是孩子,压根儿就没见过这

  阵势,一个个都吓傻了。

  尤其是在我们之前的几个节目,平时看着都挺好,但往台上一放

  立马缩水,让人莫名地觉得僵硬,效果也一般。

  轮到我们表演时,从台下到台上的几个台阶仿佛都是扭曲的,大

  家脑海中都是一片空白。

然而从开演的第一秒开始,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台词像流水一样泄了出来,每个包袱都是铺平垫稳,一出必响,感觉就像大脑明明已经罢工,身体却在自动运转。

  那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气场的存在,观众席的上方就像悬着一团热浪,随着我们表演的节奏前后左右摇摆,甚至偶尔还能和我们互动,连笑声的长短都是那么合适。

  记得最后谢幕的一刻,我们站成一排,我发现仿佛每个鼓掌的观众眼睛都是发亮的。

台上的我们已经哆嗦了,那感觉不是紧张,而是兴奋。

  那真是一次让我终生难忘的体验,这件事加深了我对幽默的理解。

原本我也以为幽默是一种天赋,之后我发现,当然,天赋多少要有一点,但更准确地说,幽默是一种熟练。

  进而我也发现,其实每一个优雅的姿态,每一种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淋漓尽致和左右逢源,背后凝结的都是一份熟练。

  我一直认为,最有魅力的两个字不是“天才”而是“专业”。

  很多你想做的事情可能被天赋不够、条件不全所制约,但别忘了,你可以交给熟练。

  我对喜欢的东西都是热衷到极点的。

一部剧看了20多遍,熟到连配角的台词都能倒背如流。

那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体验。

  每次考试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书晦涩难懂又“啃”不完,做笔记是来不及了。

情急之下,我干脆放下纸笔,完全当考试不存在,只是把那些书当成课外读物不断地翻。

  我记得有一本专业书我前后翻了11次,熟练到什么程度呢?

随机提出其中的一个小理论,我已经可以说出它在这本书的哪个章节,右侧的配图是什么,提出这个理论的人是谁,以及理论背景是什么,该理论在整个框架体系中的位置,该理论的衍生理论以及实操时所发现的局限。

  最后,试卷发下来时我扫了一眼,没有一道题是不会的,专业课我拿到了颇高的分数。

有人问我复习的经验,我只有一条:

看,琢磨,琢磨所有的知识跟现实现象与现实问题的关联,然后再看,接着看,不断地看。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写文章最需要天赋和所谓的才华吧,毕竟有两座大山拦着,一座叫笔感,一座叫灵感。

它们看不见、摸不着,仿佛也训练不来。

但我一年写了超过50万字,真心想说一句:

  “多半还是在练。

  什么叫笔感?

笔感等于你要么读上万字、要么写上千字,记住,是每一天。

什么叫灵感?

灵感等于你保持了观察和分析人、事、生活以及频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天才我见得少,比天才更稀缺的,是平凡人找准一个方向,然后坚持不懈地训练。

  最好的奋斗姿态是将看似简单的小事重复一遍又一遍。

一遍不如十遍,十遍不如百遍,做到生巧,做到精专。

  在刚开始的阶段,或在过程当中,总会有不润滑之处,总会有生涩、尴尬、困顿甚至难堪,然而这些都不要紧,以系统且长远的眼光去看、去投入、去发展,你终会走出一条整体趋势上扬的线。

  到了熟练的阶段,你和你要做的事情之间仿佛就是老夫老妻了。

  彼此熬过了磨合期,携手走过了风雨和平淡,到最后你嘴巴大张,对方就知道你要喊;嘴巴半张,对方就知道你要米饭。

一句“你瞒得过别人瞒不过我”,都蕴含着一种不可言传的美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