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30940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docx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汇总7篇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

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

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

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

  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

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

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大大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实验器材:

CuSO4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

  五、教学程序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

  “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让学生写出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

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提出假设。

  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实验探究。

  引入: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实验:

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

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

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②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④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2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上册第五章课题1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从化学变化中生成了什么物质向生成了多少物质的过渡,是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基础。

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对今后学习化学起到关键作用。

  3、教学目的:

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设、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原因。

  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4、重点和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及其理解、应用

  5、课时安排:

2课时

  6、实验准备:

主要有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酒精灯、气球、镊子、石棉网等。

白磷、CuSO4溶液、铁钉、镁带、碳酸钠、稀盐酸。

  二、教法与学法:

1、教育对象是初

  三.5、6班学生,接触化学这门课后,已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生成其他物质。

但本堂课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电脑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从而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时,通过让学生划读、熟读课文相关内容,增强理解和记忆。

  2、难点突破本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2个演示实验方案,学生是很容易理解。

但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

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

因此,借助课件,主要作用就是把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运动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

  例如,电解水: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其中正极产生的是?

负极产生的是?

水通电氢气+氧气我们用大蓝圆圈表示氧原子,用小红圆圈表示氢原子。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相应的表示方法我们媒体显示出来。

  氧原子氢原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我们在水中通电:

通电→→→+2个水分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1个氧分子2个氢分子说明:

  1、水分子首先被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

  2、每两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

  3、氧分子在正极聚集成氧气,氢分子在负极聚集成氢气。

  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有没有发生变化?

因为用了固定的颜色和大小来表示同种原子,所以学生容易发现反应前后只有

  H、O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再问:

  “在化学变化中,你们有没有看到有些原子逃跑了?

或者突然多了一些出来呢?

”学生会回答:

  “没有。

”于是,学生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到: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质量守恒。

同时加大点难度,让学生根据媒体的显示,写出符号表达式,其实就是下节课要书写的化学方程式:

2H2O通电2H2↑+O2↑。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种类改变了,那么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2、通过课本两个演示实验方案:

白磷燃烧及铁和硫酸铜的反应,注意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是多少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多少克。

  结果是反应前后称取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得没有改变,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3、为什么质量守恒呢?

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水,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被分解成

  H、O原子,

  H、O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使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的种类也没有改变。

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4、再演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通过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引出前后总质量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不守恒的原因。

  前一反应生成的CO2扩散到空气中去了,质量减少,后一反应增加了氧气的量,质量当然增加。

不过要用规范的语言描述:

镁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镁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大。

  这种解释实际生活中现象要注意强调答题的格式,先说化学反应变化,再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要加气体,最后得出结论。

  同时仍然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5、课堂练习:

精选2道习题练习,讲评。

完成书上P964题

  6、小结:

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量却没有改变。

  7、作业:

P951题和2题3题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2H2O通电2H2↑+O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情况:

宏观:

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

  微观: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要变,分子个数可能要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镁+氧气点燃氧化镁碳酸钠+盐酸---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堂上练习:

  1、在A+B--C+D反应中,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3克的C和克D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则它肯定含有那些元素?

  A.H

  B.O

  C.HO

  D.CO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3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

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

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

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

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

  建议是——实验设计:

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重点:

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

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

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

  “相等”这

  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

  “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

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

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

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

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

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

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

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

对于“参加”

  “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

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

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学生的知识状况:

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学生的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学生的心理状况:

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

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实验探究法: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

”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合作学习法:

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1.教具学具准备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

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

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媒体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2.教学流程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提问引入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

”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

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

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微观分析,得出结论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微观联系到宏观提问:

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

你会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设计实验,宏观验证,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制造认知冲突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

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

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形成概念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感悟科学精神PPT呈现化学史:

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

问题:

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

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

化学变化前后学案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

实验探究实验名称:

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实验用品:

烧杯、试管、电子天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原理:

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NaOHCuSO4Cu2Na2SO4我的假设:

mNaOHmCuSO4mCu2mFeSO4实验步骤:

略。

  数据记录: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

  反应后称量的质量反应前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反应后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一、基础性作业1.在反应A+B→C+D中,若15gA与10gB完全反应没有剩余,则生成的C和D的质量总和为。

  A.15gB.10gC.25gD.5g2.12g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

A.等于12gB.大于12gC.小于12gD.等于03.4克氢气在32克氧气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克水;若4克氢气在100克氧气中燃烧,生成克水。

  4.有人说:

  “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如何解释?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说教法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

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学生的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学生的心理状况:

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实验探究法:

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合作学习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

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

称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硫酸铜溶液与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