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017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docx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教案

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

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是创作的意图所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精要概括。

所以解答主旨、标题类题,一定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主旨意蕴题

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掌握核心知识

(一)小说常见的4大类主题

(二)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20·浙江卷)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

试加以分析。

(《雪》)

(2)(2018·江苏卷)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小哥儿俩》)

(3)(2016·全国卷Ⅰ)“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锄》)

题干中往往有“主旨”“主题”“寓意”“创作意图”“情感态度”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和“分析”“探究”“评价”等作答动词。

☞落实关键能力

落实“5抓”,探究小说主旨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房 东

庐 隐

①当我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时,兜夫“哎哟”的舒了一口气,意思是说“这可到了”。

那里有一所三楼三底的中国式洋房。

在这所房子的对面,峙立着无数的山峦,当晨曦窥云的时候,我们睡在床上,可以看见万道霞光,从山背后冉冉而升,跟着雾散云开,露出艳丽的阳光,再加着晨气清凉,稍带冷意的微风,吹着我们不曾掠梳的散发,真有些感觉到环境的松软。

这种幽丽的地方,我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惭形秽,虽然我们的外表强于他们乡下人,但是他们乡下人至少要比我们离大自然近得多,他们的心要比我们干净得多。

就是我那老房东,虽然她的样子特别的朴质,然而她却比我们这些好像知道什么似的人,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

②她已经五十八岁了,她的老伴儿比她小一岁,可是他俩所做的工作,真不像年纪这么大的人做的。

他们的儿媳妇一天到晚不在家,早上五点钟就到田地里去做工,到黄昏的时候,她有时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柴就来家了。

在他们的家里,从不预备什么钟,他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也永没有戴什么手表,然而他们看见日头正照在头顶上便知道午时到了,除非是阴雨的天气,他们有时见了我们,或者要问一声:

师姑,现在十二点了罢!

据他们的习惯,对于做工时间的长短也总有个准儿。

③住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都能在五点钟左右起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然而在这岭里的人,确没有一个人能睡到八点钟起来。

说也奇怪,我也喜欢上了早起,朝旭未出将出的天空和阳光未普照的山景,实在别有一种情趣。

到了晚上,大家同坐在院子里讲家常,我们从楼上的栏杆望下去,老女房东便笑嘻嘻地说:

“师姑!

晚上如果怕热,就把门开着睡。

”我说:

“那怪怕的,倘若来个贼呢?

……这院子又只是一片石头叠就的短墙,又没个门!

”“呵哟师姑!

真真的不碍事,我们这里从来没有过贼,我们往常洗了衣服,晒在院子里,有时被风吹了掉在院子外头,也从没有人给拾走。

”我听了那女房东的话,不由得称赞道:

“到底是你们村庄里的人朴厚,要是在城里头,这么空落落的院子,谁敢安心睡一夜呢!

④我们的女房东,天天闲了就和我们说闲话儿。

他们家里有上百亩的田,据说好年成一年仅粮食就有几百块钱的裕余。

另外还有一块大菜园,还有白薯地五六亩,猪牛羊鸡和鸭子,一样不缺。

并且那一所房除了自己住,夏天租给来这里避暑的人,也可租上一百余元。

老母鸡一天一个蛋,老母牛一天四五瓶牛奶,倒是纯粹的好汁子,一点不掺水的,我们天天向她买一瓶。

他们吃用全都是自己家里出的,每年只有进款加进款,却不曾消耗一文半个,可说是“外干中强”。

我们却是“外强中干”,只要学校里两月不发薪水,简直就要上当铺。

⑤有一天夜里,月色布满了整个的山,青葱的树和山,更衬上这淡淡银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我们的房东约我们到房后的山坡上去玩,她告诉我们从那里可以看见福州。

我们越过了许多壁立的巉岩,一带的松树被风吹得松涛澎湃。

东望星火点点,水光泻玉,那便是福州了。

那福州的城子,非常狭小,民屋垒集,烟迷雾漫,与我们所处的海中的山巅,真有些炎凉异趣。

⑥日子飞快地悄悄地跑了,眼看着就要离开这地方了,又要到那充满尘气的福州城市去了。

那一天早起,老房东用大碗满满盛了一碗糟菜,送到我的房间,笑容可掬地说:

“师姑!

你也尝尝我们乡下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这几天才全晒干了,师姑你带到城里去,管比市上卖的味道要好,随便炒吃炖肉吃,都极下饭的。

”我接着说道:

“怎好生受,又让你花钱。

”那老房东忙笑道:

“师姑!

真不要这么说,我们乡下人有的是这种菜根子,哪像你们城市的人样样都须花钱去买呢!

”我不觉叹道:

“你们满地的粮食,满院的鸡鸭和满圈子的牛羊猪,是要什么有什么……这怎不叫人佩服!

再说你们一年到头,各人做各人爱做的事,舒舒齐齐地过着日子,地方的风景又好,空气又清,怎不让人羡慕!

……”

⑦那老房东听了这话,点头笑道:

“可是的呢!

我们在乡下宽敞清静惯了,倒不觉得什么……去年福州来了一班耍马戏的,我儿子叫我去见识见识,我一清早起来带着我大孙子下了岭,八点钟就到福州,我儿子说离马戏开演的时间还早咧,我们就先到城里各大街去逛,那人真多,房子也密密层层,弄得我手忙脚乱……师姑!

你就多住些日子下去吧!

……”

⑧我笑道:

“我自然是愿意多住几天,只是我们学校快开学了,我因为职务的关系,不能不早下去……”

⑨我们的房东听了这话,只点了一点头道:

“那么师姑明年放暑假早些来,再住在我们这里,大家混得怪熟的,热剌剌地说走,真有点怪舍不得的呢!

⑩可是过了两天,我依然只得热剌剌地走了,不过老女房东的印象却深深刻在我的心幕上;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小鸡和才生下来的小猪儿……

(有删改)

小说的结尾一段言有尽而意无穷,包含着“我”的复杂情感,请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

(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

审题干,明考向

“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是对主旨意蕴进行探究,看似只就“小说结尾”命题,实则要求“联系全文”,要有整体阅读意识。

第二步:

抓角度,细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标题角度

小说标题为“房东”,最后一段写老女房东、她的家庭以及她的小鸡和小猪儿等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表达出对热情而诚恳的老女房东的喜爱,以及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物角度

老女房东和她的小鸡、小猪儿代表的是一种回归自然、质朴富足、充满生机的生活方式,而“我”回归的却是忙乱拥挤的城市生活,暗含着作者对城市忙乱拥挤生活的厌倦。

作者思想

倾向角度

“我”在此实际表达的是对乡下生活的不舍与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对老女房东的喜爱,对农村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对城市生活的厌倦等。

第三步:

依要求,组答案

[组织答案]                                     

                                

                                

[答案] ①对乡下生活的不舍与不得不离开的无奈;②对热情而诚恳的老女房东的喜爱;③对乡下自然质朴、富足而充满生机的生活的留恋;④暗含了对城市忙乱拥挤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标题意蕴题

小说标题的意蕴一般包含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部分。

表层含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含义主要指在文中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且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联系紧密。

☞掌握核心知识

(一)双关和象征的区别

1.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包括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

(1)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作谐音双关。

如:

“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2)意义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作意义双关。

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夜”,表面上指夜晚,实际上指黑暗统治;“路”表面上指道路,实际上指革命征途。

2.象征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用白杨树象征北方广大的抗日军民和不屈的精神意志。

(二)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9·江苏卷)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表妹》)

(2)(2017·浙江卷)“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一种美味》)

(3)(2016·全国卷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锄》)

题干中往往有“理解”“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标题”“意蕴”“寓意”“思想感情”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落实关键能力

标题意蕴探究“3步骤”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①“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

”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②“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③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

”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

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④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

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⑤有人送来苞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

“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⑥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却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

“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⑦看着人们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

老太婆也扁着嘴笑:

“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⑧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

“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⑨“呯!

”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⑩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⑪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

”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⑫“老子有枪先崩了你!

”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⑬“什么地方来的?

”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

”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⑭“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⑮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⑯“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嚎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

“是她的孙子。

⑰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

“搜他!

⑱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

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⑲“这么小也做土匪!

⑳“招来吧!

”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

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

”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

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

“你怕死不怕?

”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

“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着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

“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

“大家的良心在哪里?

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

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

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从全文看,“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个标题运用了象征手法,有其象征义。

第二步:

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的表层含义有两个:

指东北军连长原本打算用来杀害孩子但没有出膛的那颗枪弹;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拿它去打日本的那颗枪弹。

第三步:

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

分析“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一标题与人物形象、主旨的关系,可得出深层含义,即那颗枪弹反映出的“小红军”和东北军连长的精神品质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象征着“小红军”坚定的信念;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

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组织答案]                                     

                                

[答案] 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原本打算用来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枪弹最后没有出膛;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

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

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温馨提示】 解答这类题,常因以下问题而失分:

①对标题的深层意蕴理解不深、不全。

如本题,从“小红军”角度理解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的深层含义不难,但很容易漏掉东北军连长方面和中华民族方面的深层含义。

②归纳混乱,要点重复或条理不清。

再如本题,应该结合文本,从“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的角度表述其表层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其象征义,最后整合两个角度,升华到中华民族层次的象征义,否则,答案要点就可能混乱。

三、标题作用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标题作用,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掌握核心知识

(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

(1)设置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的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9·浙江卷)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

为什么?

[《呼兰河传(节选)》]

(2)(2013·山东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活着》)

题干中往往有“谈谈”“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标题”“题目”“观点”“好处”“理由”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落实关键能力

解答标题作用题“5看”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3]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①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②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③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④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⑤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⑥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⑦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

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⑧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

满窗是黄瓜了。

⑨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

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

实在好看。

⑩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⑪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

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⑫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

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

西红柿红了没有?

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⑬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

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

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

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

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

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⑭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⑮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⑯“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⑰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⑱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

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

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

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

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

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⑲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⑳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

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

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

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

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

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

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

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

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

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

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

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

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

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

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

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

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

为什么?

(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

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标题”和“为什么”表明,该题属于标题作用分析题。

不论选哪一个题目,一般都可从标题对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二步:

定角度,找对应

(选“磨房里外”为题)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环境角度

“磨房里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

情节角度

“磨房里外”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可以作为一个结构“容器”,架构了故事情节。

主题角度

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选“冯歪嘴子”为题)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人物角度

冯歪嘴子是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情节角度

冯歪嘴子作为主人公,能牵出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主题角度

暗示主题,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组织答案]                                     

                                

[答案] 

(1)选“磨房里外”。

理由: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

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

③富有意蕴:

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