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051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题.docx

《心理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题.docx

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3.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4.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

5.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

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6.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现;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

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7.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8.代表着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理论取向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除此之外,心理学还在各个层面的发展上呈现综合化、实用化、全球化、本土化的趋势。

9.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心理学主要有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行为主义理论取向、认知理论取向、精神分析理论取向、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和现象学理论取向等。

10.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11.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八大主题分别是:

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基础,感觉、知觉与意识,学习、记忆与思维,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动机与情绪,个别差异,社会心理,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等。

12.心理学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思想,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和反映论观点。

一切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受制于一定的物质过程,从客观现实的存在,从脑的物质运动来把握心理现象的实质,这是心理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13.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14.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它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

2.为什么说个体的心理现象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

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3.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

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4.简析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1)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

(2)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3)心理的主体性质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5.简述现代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1)心理学的综合化趋势

(2)心理学的实用化趋势(3)心理学的全球化趋势(4)心理学的本土化趋势

6.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第二章认知理论

1.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与认识的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3.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

4.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

5.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

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种心理成份组成。

6.从广义上说,认知心理学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

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灵主义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三种形态。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专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7.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

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

8.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社会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的动力。

9.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认知发展学习的前提。

10.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开端。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才出现的心理状态。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点。

11.注意具有选择、维持和调节的功能。

注意可以通过感官活动、身体动作和生理活动表现出来。

12.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1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有意注意的规律和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进行教学。

14.注意力的培养要从培养间接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等方面入手。

15.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

感觉现象主要有感觉后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等。

16.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17.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知觉的特征包括知觉的意义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选择性和知觉的恒常性。

18.感知的规律主要有目的律、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调节律、协同律等。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9.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认识活动。

观察的过程以感知为基础,有效的观察过程既包含感知的因素,也包含思维的成分。

20.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

21.干扰是遗忘的主要原因。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

22.个体在记忆活动常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有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阐述策略、组织策略、提取策略等。

23.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常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

粘合,夸张,人格化和典型化。

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而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24.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性三个基本特征。

25.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26.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27.问题就是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情景。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28.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通过表征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四个环节实现。

29.个体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

1.现代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方面.

认知过程、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元认知

2.个体认知发展的特点

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

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

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

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个体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个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所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个体认知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1)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2)认知发展的动力

社会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动力。

4.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1)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

(2)认知发展是学习的前提。

(3)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

5.影响无意注意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体的主观状态是无意注意产生的基本条件。

刺激物特点:

一是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

三是刺激的变化;

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

个体的主观状态中,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最主要的。

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

6.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主要心理学因素有哪些?

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7.如何应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8.感觉的现象有哪些

感觉现象主要有感觉后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等。

9.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感知规律在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知觉的特征包括知觉的意义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选择性和知觉的恒常性。

(1)明确的感知目的

(2)加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反差

(3)注意区分不同的感知对象

(4)提高感知对象的活动性

(5)形象与言语相结合

(6)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10.简述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举例说明记忆过程常用的几种记忆策略。

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

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阐述策略、组织策略、提取策略

11.简述干扰与遗忘的关系

干扰是遗忘的主要原因。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

12.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

其次,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长度有关

第三,遗忘的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

第四,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有关

1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

(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

(2)选择适当的识记方法

(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4)及时复习

(5)选择适当的复习方式

14.简述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方式。

粘合,夸张,人格化和典型化。

15.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哪些?

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16.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通过表征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四个环节实现。

17.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那些?

情绪与动机、对问题情境的知觉、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

1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其次,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

1.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2.人类行为具有目的性、规范性、互动性和戏剧性。

3.人类行为,从来源上来划分,行为可以分为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从表现形式上划分,行为可分为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

从意识对行为的作用来划分,行为可以分为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

4.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情势因素。

5.行为动力具有起动性、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等特征。

6.动机理论主要包括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强化理论、认知理论。

7.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8.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9.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

动机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动机的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10.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1.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

12.根据国内大量学者的研究和认识,情绪这一心理现象最起码包括三个方面:

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13.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

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调上,情绪都表现为互相对立的两极。

这种两极性是情绪的主要特征之一。

14.情绪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

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15.情绪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6.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7.意志行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18.意志具有四个方面的品质,即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和意志的自制力。

1.简述需要的特点

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主观差异性、动力发展性、整体关联性

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3.简述动机的相互作用

(1)动机的联合(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将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行为。

(2)动机的冲突

双趋冲突(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

双避冲突(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

趋避冲突(当个体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又必须作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

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适当开展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情绪有哪些功能?

情绪对环境具有适应功能

情绪对社会交往活动的协调功能

情绪对其它心理和行为活动具有调节功能

情绪与个体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

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7.试述意志的过程

意志行动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一般包含确定目的或目标、制订计划、心理冲突、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

(2)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意志行动只有经过执行阶段,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因此,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

执行有两种形式:

一种采取积极举动来达到的外部行动形式;一是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外部行动的形式。

8.怎样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1)加强对学习目标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以激励学生的意志行动

(2)设置困难情境以使学生获得意志行动的成功经验

(3)以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其意志力量

(4)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四章人格理论

1.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人格是一个系统,包含着许多成分:

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的五个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人格的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

这五个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

3.人格是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特征的统一体。

4.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人格发展一般经过五个阶段:

口腔期(0岁~1岁)、肛门期(1岁~2岁)、性器期(3岁~5岁)、潜伏期(6岁~11岁)、生殖期(12岁~18岁)。

5.卡特尔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

特质是指人所拥有的、影响行为的品性和特征,是一个人一般化的、相对持久的反应倾向。

特质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做出反应。

每个人都具有16种根源特质: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6.艾森克认为,虽然人格在行为上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真正支配人行为的人格结构却是由少数几个人格维度构成的。

其中精神质、内外倾性和神经质(情绪稳定性)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每一人格维度代表着一个连续体,三个维度就有着三个彼此独立的连续体。

7.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为人方向,一个人做什么,如何做,是由动机、愿望、信念决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

8.气质类型是指一类人所共有的气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

由于气质特征的种类很多,它们的组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较为代表性的气质类型有四种,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优良的品质或不良的品质。

气质类型也就无好坏之分。

9.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反映了人格的社会属性,因此有好坏之分。

10.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的独特结合,它既有复杂的组成,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常认为性格的结构包括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等四个方面。

11.健康人格是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以及人格结构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健康人格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良好表现:

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第二,人格健全者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第三,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12.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中国儿童所应具有的健康人格是:

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它活动有胜任感,充分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

13.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受制于遗传与生理、环境、自我等因素。

14.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等途径入手,培养方法主要有榜样示范法、行为塑造法、环境熏陶法、说理教育法、心理训练法和自我修养法等。

1.人格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2.如何理解人格的整体性?

(1)人格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份的一致性。

(2)人格的整体性还表现在人格是由各个紧密联系的成分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复杂的统一体。

(3)只有从整体出发,在和其他人格特征的联系中,才能认识个别特征,使其具有确定的意义

3.什么是气质和性格?

二者的关系如何?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其一,性格与气质它们反映了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

其二,性格与气质的形成条件有很大区别。

其三,性格与气质的发生发展也是不同步的。

其四,相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性格,而不同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性格。

(二)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都与人的神经活动有关,因而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其一,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具体表现。

首先,一定的气质对某些性格特征形成的速度与难易有重要影响。

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征的表现形式。

其二,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可以掩盖甚至改变气质的某些特性。

同时,性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出积极的性格特征,也进一步说明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4.如何依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气质差异,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培养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特征,在学习途径,方式和方法上,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

5.试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1)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别人的优良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的方法。

榜样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是从行为入手,使个体某种行为不断得到巩固而形成习惯,从而转化为人格特征的方法。

行为训练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其中实施奖惩和提供行为塑造机会是最主要的方法。

(3)环境熏陶法

所谓环境熏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环境陶冶法的特点在于,它既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也不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