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201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这一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金属的性质与变化 B.纳米材料的用途与制法

C.氧气的组成和结构 D.“神十”飞船的运动状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故选D

考点: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下列诗词句或典故描述的主要是物理变化的是( ) 

A.水滴石穿,金石可镂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考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实验安全操作很重要,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错误;胶头滴管要悬空垂滴,C错误;试管受热,试管里的液体量不超过试管的1/3,D错误。

考点:

实验基本操作。

4、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造成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 

①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②试管外壁有水 ③试管底部接触灯芯 

④试管内的液体超过容积的1/3 ⑤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的液体

A.①③⑤  B.②④C.②③⑤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①给试管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不会造成试管破裂,故①不正确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有可能造成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故②正确;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有可能造成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故③正确;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造成液体喷溅出来,故④不正确;⑤没有进行预热,会有可能造成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故⑤正确

考点:

物质的加热

5.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蒸发操作时,蒸发皿必须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取少量液体试剂时,滴管伸入试剂瓶内液体中,挤压胶头吸液

C.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给液体加热时,需要预热,以防受热不均和液体冲出

D.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试剂都应放回原试剂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蒸发皿可直接加热,蒸发操作时,可将蒸发皿放在铁圈上,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A操作错误;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注意不要把瓶底的杂质吸入滴管内.操作时,应先把滴管拿出液面,再挤压胶头,排出胶头里面的空气,然后再深入到液面下,松开大拇指和食指,这样滴瓶内的液体在胶头的压力下吸入滴管内,从而避免瓶底的杂质被吸入,故B操作错误;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给液体加热时,需要移动试管,使受热均匀,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冲出,故C操作正确;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否则会污染药品,故D操作错误。

考点:

基本操作注意事项。

6.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9mL。

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则该学生倒出的液体的体积( ) 

A.等于8mL  B.小于8mL C.大于8mL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9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1mL,俯视读数偏大,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11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8mL

考点:

量筒使用

7.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右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液态的五氧化二磷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答案】D

【解析】

考点:

氧气含量测定

8.6月5日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列气体组中的各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

C.氧气二氧化碳 氮气 D.氮气氧气一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二氧化碳过多会形成温室效应,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氮气也不是空气污染物.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9.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蒸馏水B.水蒸气C.冰水D.矿泉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矿泉水中含有矿质元素等属于混合物。

考点:

混合物、纯净物

10.蜡烛燃烧的现象中,最能说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的现象是(  )

A.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

B.蜡烛燃烧时有液体(烛泪)流下来

C.用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迅速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越烧越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用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迅速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考点:

物质变化。

11.下列方法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是(  )

A.闻气味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观察颜色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空气的集气瓶中,正常燃烧;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集气瓶中,燃烧的更旺;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木条熄灭。

故选D。

考点:

物质的鉴别

12.下列不符合近代化学观点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

C.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破裂

D.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组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

分子、原子、离子,故A正确;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的,故B错误;C、因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破裂,故C正确;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D正确.故选B.

考点: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3.某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的左端内有空气,右端管口跟空气相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5厘米处.实验开始时,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水与生石灰反应能产生大量热使白磷燃烧).则实验结束后活塞停留在()

A.6处B.5处C.4处D.1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活塞内缩的体积就是玻璃管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所以活塞会慢慢移动到4cm处停止;

考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14.下列叙述中,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生产碳酸型饮料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正确;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是化学性质;C、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生产碳酸型饮料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是化学性质;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属于化学性质.

考点:

物质的性质。

15.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

B.吹灭蜡烛时,看到的白烟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

C.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成的石蜡小颗粒形成的,可以燃烧,不是二氧化碳,错误.

考点:

蜡烛燃烧

16.我国古代有几大闻名世界的化学工艺是()

A.烧陶瓷、指南针、造纸B.烧陶瓷、冶铁、印刷、酿酒

C.烧陶瓷、造纸、冶铁、制火药 D.制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化学工艺即化工技术或化学生产技术,指将原料物主要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实现这一转变的全部措施,而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工艺的,在变化过程中都有其他物质生成.指南针、地动仪的发明、古代的活字印刷只涉及到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工艺,而瓷器的烧制、火药的发明、金属的冶炼、造纸等都包含着化学变化,属于化学工艺.选C

考点:

化学与社会发展

17.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液氮可用作制冷剂B.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C.氦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D.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氮气的用途是:

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故A不符合题意;B、空气中的氧气有两个化学性质:

氧化性和助燃性,没有可燃性,因此不能做燃料,故B符合题意;C、稀有气体的用途是:

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氦气密度比较小,因此氦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故C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18 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绿色食品并不是绿颜色的食品或者经济价值必须高的食品,而是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考点:

化学的用途

19.下列描述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酒精燃烧B.食物腐烂水蒸发

C.铁铸成锅蜡烛燃烧D.滴水成冰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考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0.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B.镁粉用做烟花和照明弹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铜丝用做电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氢气用于填充气是用氢气的物性质--密比空气小;镁粉用作烟花和照明弹是利用了镁的化-具有可燃;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固体CO2升华吸热;铜用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质--良好的导电性;

考点: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21.量取45mL液体试剂时最好选用()

A.10mL量筒B.20mL量筒C.50mL量筒D.100mL量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使用量筒量度液体体积时,选择规格的依据是:

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在上述四个选项中,50mL的量筒量取45mL水,既能一次量出,其规格与45mL也最接近,误差会最小.选C

考点:

量筒使用

2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

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醋产生的酸味③用木炭粉除去冰箱内的异味④家庭中熬骨头汤时,加人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A.①②B.①③④C.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化学性质是物质通过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是利用油污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水的性质,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②是利用纯碱能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碳酸盐遇酸反应放出CO2气体,反应中消耗酸,该过程可用纯碱的化学性质予以解释;③是利用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以将冰箱中的异味吸附除去,该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④类似于②,利用食醋中含有醋酸的酸性,与骨质中的无机钙盐反应,使其转化为可溶性的醋酸钙溶解在骨汤中,利于人体吸收,该过程可用醋酸的化学性质予以解释。

选C

考点:

化学与生活

23.下列有关空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中只含有氮气和氧气两种气体B.每100g空气中约含有氧气21g

C.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D.空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液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CO2等多种气体,A错误;每100L空气中约含有氧气21L,B错误;空气在一定条件下都不会变成液体,D错误。

考点:

空气成分。

24.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

C.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燃烧结束后,没等装置冷却就立刻打开弹簧夹,由于剩余气体仍膨胀,故进入的水较少,则测量的结果会小于1/5,C错误

考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5石油没有固定的沸点,炼油厂根据石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

将其分离开来,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

由此推断石油属于()

A.单质B.混合物C.化合物D.纯净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根据石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开来,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说明石油中含有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B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26.关于木炭的描述:

A.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B.它能燃烧;C.它可用于取暖;D.将木炭粉碎;E.它可用于制火药;F.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木炭燃烧;G.木炭在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_______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用途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________。

【答案】A、D、B、F、CE、G。

【解析】

试题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而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等;而化学性质是指必须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等;而物质的用途一般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考点:

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

27.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某化学小组为了对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比较设计如下实验:

问题:

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人的空气中,所含的成分相同吗?

为了比较其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

实验:

(1)首先,由导管口吸气约3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然后,从导管口吹气约3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更。

【答案】

(1)A、无明显现象、少/低

(2)B、变浑浊、高(3)高。

【解析】

试题分析:

(1)要从导管中吸气,只能从A,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较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首先由导管A吸气约15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无变化,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

(2)要从导管中吹气,可从B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由导管B吹气约15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3)综合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考点: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28.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基础上,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发现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在集气瓶里装进适量a体积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块白磷(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40℃),并在酒精灯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按图示装置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密封起来,把长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

(注:

集气瓶内的长导管已伸到了瓶底)

③用力把预先加热过的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到白磷立即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注:

白磷与红磷燃烧的产物相同)

④待白磷燃烧熄灭后,稍加振荡,白烟消失。

⑤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是b,整个集气瓶的体积是c。

⑥根据a、b、c三个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用文字表达式表示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

___________

(3)若实验非常成功,请写出a、b、c三个数据应满足的一个等式关系式:

__

(4)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的实施和实验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小于理论值的是:

A、装置气密性不好B、实验前集气瓶里没有装a体积的水

C、集气瓶没有冷却到室温D、用红磷代替白磷(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在240℃左右)

(5)通过该实验,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答案】

(1)磷+氧气→五氧化二磷_(条件:

点燃)

(2)水倒吸入集气瓶,约占瓶中空气体积的1/5

(3)b-a=1/5c(4)AC;(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解析】

试题分析:

(1)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即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2)白磷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内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气压增大,使集气瓶内的水沿玻璃管流入烧杯内;燃烧停止后,温度下降,瓶内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就会沿着玻璃管再流入集气瓶内,约占瓶中空气体积的1/5

(3)(b-a)/(c-a)=1/5或[(b-a)/(c-a)]×100%=20%(或21%)或5b-c=4a

(4)“装置气密性不好”与“集气瓶没有冷却到室温”都会导致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减少,从而导致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小于理论值;用红磷代替白磷后生成物仍然是只有五氧化二磷生成,所以不影响实验结果;如果实验前集气瓶里没有装a体积的水,会使集气瓶中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从而导致瓶内气压减小幅度过大,使进入水的体积变大,所以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大于理论值.

考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9.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

石蜡的密度比水;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结论:

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 想】贝贝认为:

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芳芳认为:

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

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答案】

(1)小

(2)a、外焰(3)C    

(4)导管一端气体燃烧,导管内壁有白色固体,导管一端气体燃烧且导管内壁有白色固体。

【解析】

试题分析:

(1)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考点:

实验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