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27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docx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

报效祖国事迹材料

先烈人物事迹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诚,1898年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山东素有练武传统,受此影响,赵登禹少年时期即与其兄登尧拜师习文练武。

登禹刻苦认真,膂力过人,对太极、八卦、少林等各种拳术及刀、枪、剑、棍诸种兵器,都有功夫。

登禹与登尧自幼刚毅正直,嫉恶如仇。

他俩崇尚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矢志当兵,作一国家干练人才。

  1914年春,弟兄俩步行千里,历尽艰辛,到西安投奔西北军,在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当了兵。

冯玉祥十分重视体操武术,这样,登禹弟兄便以武艺出众受到冯的赏识。

1916年,冯玉祥的部队调到平津之间的重镇廊坊驻防。

一天,冯玉祥将赵登禹调到身边当随身护兵。

自此赵在冯身边达六七年之久,成了冯的忠实卫士。

  冯玉祥治军严明,非一股带兵者所能比。

他亲自给部队上政治课,以“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反对官僚政府,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爱民思想教育官兵。

还将编写的《识字课本》、《精神书》、《军人宝鉴》等普及读物,发给官兵学习。

部队上下一派读书学习的新气象。

冯玉样带头读书,并给赵登禹规定,在自己读书写字的时候,不接见任何人,无论谁来,都要挡驾。

为此冯玉祥还写了一块“冯玉样死了”的牌子,在自己读书写字的时间里,由赵登禹挂在大门上拒客。

在冯玉样的影响下,赵登禹也抓紧时间读书识字,学习文化。

后来,赵登禹还进入了西北军教导团学习,并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

赵登禹还刻苦练习射击、拳术、刀术、马术等本领,他还把自己的武艺传授给其他士兵。

  当时,常德驻有日本领事馆,还有一些日本浪人在这一带散居。

日本浪人经常勾结在一起为非作歹,欺压老百姓。

当时政府没人敢管,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赵登禹得知这一情况,十分气愤,便寻机要教训他们。

一次几个日本浪人酒后寻衅闹事,在街上殴打中国小商贩。

赵登禹把那几个浪人狠狠地揍了一顿,并令他们当众向商贩认罪道歉,然后又把他们扭送到十六混成旅旅部,交给冯玉祥处理。

冯玉祥义正辞严,怒斥了日本浪人的霸道行径。

经过多次交涉,迫使日本领事向我方赔礼道歉并保证不再重犯,才将肇事者放还。

  常德附近山上,有一只虎常乘夜间下山,伤害人畜,闹得百姓惊恐不安。

有一次,赵登禹上山执行任务,遇上了这只恶虎。

他机智地躲过老虎的扑咬,将老虎击毙,扛着下了山。

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赶来,称赞赵登禹的勇敢,为民除了害。

冯玉祥更兴奋异常,专门请来摄影师,让赵登禹骑在虎身上照了一张相,并亲笔在照片上题:

“打虎将军冯玉样题”。

  1926年9月,冯玉祥率西北军在陕西五原县城誓师,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

时赵登禹任梁冠英师的旅长,参加了西安解围战役。

其后,赵又率部到陕西凤翔剿匪。

围城三日后,赵于夜间率敢死队登城,守匪惊溃。

赵指挥部下,找开粮库,救济饥民;将土匪抢劫的财物,登册招领,亲临督监;放回被匪徒抢去的妇女,重与家人团聚。

至今凤翔一带老人谈及此事,犹啧啧感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各界群众和爱国学生纷纷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出兵抗日,恢复国土。

第二十九军官兵积极响应,表示誓死保卫祖国,克尽军人天职。

赵登禹统率的第一○九旅官兵积极宣传抗战,排演抗日救国戏剧,邀请东北流亡学生到部队报告东北形势。

赵登禹利用演出之机,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为题,号召全旅五千健儿,枕戈待命,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驱舰上海,遭到我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官兵的英勇抵抗。

1933年元旦之夜,日军突然向我山海关守军(何柱国为警备司令,辖第三、九两旅)提出限期撤退的无理要求,遭我守军拒绝。

日军2日上午开始炮击,并有飞机轰炸,步兵轮番冲锋。

我守军奋起抵抗,一直苦战到下午3时,但终因没有援军,敌众我寡,伤亡过重,致使名城山海关失陷。

元月10日,日军又向长城九门口进犯。

2月22日,日军大举进攻热河。

热河省政府主席汤玉麟未加抵抗即放弃省会承德和平泉等重镇,致使在赤峰一带与日军苦战的孙奎元部退到热察山区,在凌源一带阻击日军的万福麟部退人冷口附近,在热东的张作相也向喜峰口方向撤退。

1933年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在得到热河后,继续尾追我撤退部队,向长城罗文峪口和喜峰口前进。

  正当长城各口险象环生的时候,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出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在他的部队尚未全部进入察哈尔之时,蒋介石将该部调往喜峰口,增援罗文峪口。

此时赵登禹奉命率该旅所辖的二一七、二一八两个团从遵化经三屯营向喜峰口急进防堵,仅一天工夫,跑了一百七十里,在日落前,先敌一步跑到了喜峰口。

赵登禹尚未部署完毕,日军第八师团即开始进攻。

赵登禹临危不惧,沉着冷静,他把王长海的二一七团派到第一线,抢占喜峰口两翼长城一线,把二一八团和特务营布置在第二线。

日寇炮空联合,掩护步兵冲锋,我部利用有利地势,以猛烈的近战火力,迭次歼敌于阵地前。

我部战士怀着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抡起大刀,与敌肉搏,迫使敌退一千多公尺。

敌我双方重新整理和部署,相持整整一夜。

第二天拂晓日军又开始进攻,先是三架敌机轮番俯冲扫射,轰炸我长城一线和撒河桥之间的二线阵地,而后敌炮又集中火力摧毁我用麻袋堵塞的工事二十多米,第三营营长过家芳率部与敌冲锋部队展严肉搏,官兵伤亡过半。

我部阵地虽居高临下,但地形陡峭,增援不易,遂转入预备阵地,与敌对击。

这次战斗由于敌炮猛烈,我部官兵伤亡惨重,赵登禹旅长腿部亦中敌弹。

他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在阵地上召集营以上干部会议。

赵登禹简要地分析了两日战况后,提出出敌不意,于当夜绕至敌后袭击的方案。

  会后,按战略部署,由一一○旅(旅长王治邦)接替喜峰口正面阵地,赵登禹率一○九旅利用夜间由潘家口、蓝旗等地绕至敌后,袭敌炮兵阵地,战斗打响后,喜峰口正面的一一○旅,立即出击,打通正面,与一○九旅两面夹击敌人。

赵登禹命令部队稍事休息,准备夜战,又命王长海团组织一支五百多人的敢死队,为夜袭的先锋队。

夜8时,赵登禹率全旅XX人渡过滦河,绕到敌营之后。

时届深夜,正当敌寇酣睡之际,我敢死队首先闯入敌营,如天兵而降,抽出红缨大刀,趁月黑风高,逢敌便砍,日军在仓皇中来不及着衣,即作了长城外的无头野鬼。

各营战士紧跟敢死队之后,怀着仇恨的烈火,猛杀猛砍。

士兵砍敌炮兵大佐于酣梦之中,并取其图囊,搜出日军侵犯我长城一带兵力配备详图。

此役,毙敌约300余,破坏了敌炮18门,我部亦伤亡200余人。

驻守喜峰口、罗文峪口(刘汝明的一四三师)和义院口(张自忠的三十八师)的其他部队,听到赵登禹旅得胜的喜讯,立即出动,把侵犯的日军杀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

同时,商震、关麟征两部,抄敌人后路,也收复了冷口。

二十九军威名自此扬名国内。

国民政府向宋哲元军长、刘汝明副军长(兼一四三师师长)、秦德纯参谋长和赵登禹旅长等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

  1933年5月,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抗日劲头十足的二十九军被撤离长城战场。

6月,冯玉祥与吉鸿昌、方振武等西北军将领在张家口集合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各界人士组成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奋起抗日,收复了康保、沽源、宝昌等县城,给日军以毁灭性打击,粉碎了其不可战胜的神话,吹响了全民抗战的号角。

但是,蒋介石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决不许破坏“中央统一部署”,派庞炳勋率军包围张家口,以逼冯离察,停止抗日。

冯玉祥将军以“抗日救国,收复失地,决不对内”的坚定立场,提出由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回察主政,几经磋商,将驻井隆、正定的一三二师赵登禹部(此时一○九旅扩编为一三二师,赵任师长)调到张北县二台子一带。

赵到张北后,立即与吉鸿昌、方振武联络,准备收复沽源、多伦。

当耿德星营攻克沽源时,俘获日特电台,两个日特被击伤逃走。

这是战争中的常事。

本无足怪。

但此时日方外交官坚持要我交出两个日特,诬我俘虏未放,期以制造事端,并要耿德星营长到日本使馆去对质。

赵登禹师长闻讯,对耿说:

“这是日寇的贯伎,你不要去,一切责任由我负,你们准备好,有机会多杀几个日本鬼子,用铁血来报仇!

”我不予理睬,敌人也无可奈何。

不久,日方在多伦医院找到了这两个伤残的特务而作罢。

  1935年,一三二师驻防北平南苑,所属二一七团驻十四营房,其第一营负责监视敌人的武器库。

库内有日军飞机并驻有日军一个排。

日寇恃强,不准我军民通过该地,引起一营官兵的义愤。

赵登禹师长得知即派一个连包围日寇机库,不许日军出入,经过几次谈判,直至日寇守军排长道歉,保证不再发生无理阻拦军民通过始止。

  1936年夏,第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宣介溪先生突然被日本人抓去。

赵登禹、冯治安(三十六师师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刘汝明(一四三师师长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等在北平住所议论:

“日本鬼子竟敢擅自抓我们的高级将领,对我们侮辱太甚,不能示弱甘休。

”于是将负责中日传话的陈某(亲日派)叫来,问明情况。

陈某说,日本人说宣主任是中央派来的,是给中央打报告的……冯治安当即反驳说:

“他(指宣)是中央派的,我们哪个不是中央派来的?

他向中央打报告,我们不也是向中央打报告吗?

竟敢擅自抓我们的高级将领,真是岂有此理!

”赵登禹愤怒地对陈某说:

“限你们两个小时以内,好好地把入送回。

超过时限,我们就干啦!

先把平津一带的日本人杀光再说!

”冯治安和赵登禹都气愤地拿起电话向部下发布命令,冯命他的参谋长,赵令他的副师长,命令驻平津一带的部队,两小时内完成作战准备,待命行动。

此时,陈某被吓得脸色苍白、呆若木鸡,竟不知所措。

刘汝明对陈说:

“你马上去和日本人交涉!

”陈仓皇地去找日本人,不久,日本人将宣介溪送回,并向二十九军表示,此次抓人纯系误会,还假惺惺地道了歉。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事先未通知我地方当局,又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夜间军事演习。

当时驻守宛平县的二一九团,每天日落西山之时,即紧守城门。

军部有令,非经二十九军军部许可,夜间任何人绝对不许进城。

可是当晚11点多钟,日军翻译来到宛平城门,喝令开门,声称日军要进城搜索逃兵。

守城官兵婉言拒绝,但日军蛮不讲理,一面恫吓“如不开城,就要发炮轰击”,一面派人架云梯偷偷登城。

我守军发现登城的日本兵,当即开枪,霎时十余个爬城的日军,纷纷坠落城下。

这震破夜空的枪声,就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

  7月8日凌晨,日军步兵一营,附山炮4门及机关枪1挺,由丰台向卢沟桥前进。

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德纯得知后,立即向守军命令道:

“保卫领土是军人的天职,对外战争是军人的荣誉,务即晓谕全团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

”驻守卢沟桥的守军接到命令后,迅速进入阵地。

到5时,日军已完成对宛平的三面(东北、东、东南)包围,日军始而炮击宛平城,继而又向卢沟铁桥(铁路桥)守军猛攻。

吉星文团长指挥所部官兵当即还击,手榴弹、大刀一齐上,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所谓“皇军威严”,扫地殆尽,桥头阵地被我军夺回。

  此时赵登禹的一三二师驻守河间、大名。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即令二十六路军军长孙连仲率两个师及四十军军长庞炳勋的第三十九师兼程北上,军政部密拨二十九军300万发枪弹,将河南巩洛警备司令部的高射炮队调赴保定,交宋哲元指挥。

宋哲元下令中止冯治安师南调,石友三保安队布防西苑,赵登禹的一个团进驻北平,赵师集中永定河以南。

当赵师之一个团到达南苑南二公里之团河时,正遇敌兵截击,伤亡过半。

赵率余部与佟麟阁死守南苑。

7月28日拂晓,日军向宛平城、衙门口、八宝山和北苑我方阵地进攻的同时,又另以步兵3个联队,炮兵1个联队,飞机30余架,向南苑进攻。

其时驻守南苑一带的部队有二十九军卫队旅,骑兵第九师留守处军官教导团,平津大学生军训团等官兵约XX多人。

日军以强烈的炮火猛轰我方阵地。

在飞机大炮轰炸后,以一个联队向我方阵地推进,当日军行至我方阵前200米处,赵登禹亲率部队挥舞大刀,向敌冲杀,日军吓得魂不附体,向后溃逃。

正当赵部追击敌寇之时,受到日军大炮的猛轰,赵只得被迫停止前进。

赵登禹怕部队败退,急令预备队增援,而他则一手紧握驳壳枪,一手挥舞大刀向前冲杀。

官兵见师长亲自冲锋陷阵,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把日军驱退了一里多路。

日军被我部击毙者不计其数,路旁到处可见日军的尸体。

  南苑一带全是平原,无险可守。

我部完全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赵登禹见自己官兵死伤不少,为避免无谓的牺牲,遂下令退回原阵地。

正在整队退回之际,日军飞机又来轰炸扫射,赵见后退仍不能减少伤亡,就又下令向日军进攻。

此时日军重机枪、迫击炮、掷弹筒一齐发射,赵军只得且战且退,待机再攻。

入暮之后,赵登禹见空中的威胁解除,再令所部夜袭日军。

当接近敌阵地时,日军发射几颗照明弹,使我部整个暴露。

赵见此情景,毫不畏缩,率部冲杀。

在率部经过大红门时,被日军机枪射中,身中五弹,当即倒在农田中。

赵登禹的传令兵见赵倒下,立即向南苑报告,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急忙带教导队前来支援作战。

当将赵登禹抬上担架,准备送往后方医院时,赵忙阻止道:

“我不会好的了,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只是老母年高,受不了惊慌,还请副军长派人替我安排一下,此外我也没有什么心事了!

”说罢,头一歪,壮烈牺牲。

疯狂的敌人继续向我部射击,佟麟阁身负重伤,血流不止,亦壮烈殉国。

  赵登禹、佟麟阁两将军是全国抗战爆发后最先为国捐躯的烈士,国民政府于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赠佟、赵两将军为陆军上将,生平事迹,宣付史馆,以彰忠烈。

抗日胜利后,何基沣奉冯治安师长之命,到北平将赵登禹将军和二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忠骸,迁葬于卢沟桥畔,实践了“卢沟桥是二十九军的坟墓”的誓言。

  全国解放后,赵登禹将军之墓经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后,屹立在旧宛平城东门外铁路桥侧,前来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以表示对抗日烈士的永远纪念。

自强不息勤学苦练立志报效祖国  李子涛,男,汉族,大专文化程度,山东昌邑市人。

1983年1月出生,XX年12月入伍,XX年入党,现任烟台市公安消防支队信息通信科参谋。

  入伍12年,李子涛同志在党和部队的教育培养下,立足部队,立足本职,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入伍以来,他参加灭火和抢险救援战斗1300余次,保护国家财产价值数百万元,抢救遇险群众45人。

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XX年被烟台市评为“烟台十佳好人”、XX年被评为山东省公安消防部队执勤岗位练兵“业务能手”。

自强不息勤学苦练立志报效祖国  李子涛怀着朴素的报恩思想从军报国,秉承着中华民族勤奋刻苦、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立志警营,刻苦训练,练就了一身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

  当兵习武,怀抱利器,才能保家卫国,才能为民服务。

李子涛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他常常告诫自己:

“一定要把本领练好,当好兵,不要丢乡亲的脸,不要丢部队的脸!

”刚入伍时,消防业务训练强度难度之大为李子涛始料未及,加之由于身体单薄,训练中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相当一段时间,他的训练成绩一直落后。

然而生性要强的他决心以钉子般的“钻”劲、超常的毅力开始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

大家一起练时他抢着练,别人练一次,他就练八次十次;别人休息时他继续练,早晚没人时他偷着练。

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练兵场上总能看到他刻苦训练的身影。

在一次五公里越野训练中,由于没有看清路面,左脚踩到泥坑里,造成左脚脚踝扭伤,肿的老高,回来后就贴了几贴膏药、绑了纱带。

仅仅休息两天后,他不顾战友和领导的劝阻,绑着纱带又回到了训练场上。

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在XX年支队组织的比武中,他以优异的成绩夺取了五公里越野第一名。

战友们为他骄人的成绩赞口不绝,更为他在比赛中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

因为他们事后得知,就在这次比武前几天的一次灭火战斗中,他的脚被铁钉扎伤感染,疼痛不已,来不及去治疗。

为不影响比武,他对外隐瞒伤情,自己用纱布勒紧溃烂的部位。

军校毕业后,李子涛又连续在XX、XX、XX年支队大比武干部组三公里第一名,比武综合成绩名列前茅。

?

?

?

李子涛就是这样从不被困难吓倒,更不向惰性低头,始终奋发向上,朝气蓬勃。

学则有悟,钻则至深,永不自满,精益求精。

他结合执勤训练的实际,积极参与操法创新,深入认真研究深井救人操、竖井救人操、山岳救助操、气垫救人操、破拆救人操等10余套救人操法。

他还认真熟悉器材装备的维护和保养知识,熟练掌握了各项器材装备的构造和使用、维修技术,把淘汰的器材构件重新组合,修旧利废,变废为宝,积极创新装备器材。

“面对苦难,有许多选择,但决不能选择自卑和自暴自弃”,李子涛在日记中如此激励自己。

他说:

“我能够做的,就是把工作干好,把本领练好,以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回报部队,回报这个美好的社会。

”不辱使命赴汤蹈火谱写忠诚乐章  李子涛凭着对祖国的爱,对党的绝对忠诚,忠于职守,勇赴危难,发扬大无畏精神,在一次又一次一次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机智勇敢,屡立战功,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

XX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八级大地震,烟台消防支队接到赴灾区救援的命令,李子涛作为支队第八中队代理副中队长主动请缨参战,奔赴四川安县的茶坪镇,茶坪镇与受灾最重的北川镇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因强震坍塌的大山阻断了道路,6000余群众和千佛山景区内的200余名游客滞留大山里。

一场营救生命的特殊战斗在千里之外正式打响。

按照上级命令,15日中午11时30分,李子涛加入36人的突击队率先进山。

每名队员都背有3天的口粮以及部分食品、药品、饮用水等,负重超过20公斤,并且要爬上海拔2700多米的山顶。

地震造成多处山体滑坡,山上几十厘米到一米多宽的裂痕随处可见,伴随着时而发生的余震,不时有石头和泥沙滚落路旁无底的深渊。

山路非常陡峭、湿滑、狭窄,稍有不慎就会坠落悬崖,难度可想而知。

“就是爬,也要爬进灾区去!

”李子涛这样激励身边的战友;每向前迈出一步,就离灾区近了一步;每向前迈出一步,被困在山中数天的生命就离死神远了一步。

越向大山深处挺进,山路越难走,山势越陡峭。

李子涛与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手脚并用,用腰斧劈出一个个台阶,硬是在没有路的大山上趟出了一条小路。

这条生命之路,多数路段的坡度在60度以上,个别的达到了80多度。

快到山顶时,迎面峭壁挡住了前路。

聚集在山顶的大约XX名群众,正在等待救援。

这段山路近千米长,外侧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

一旦发生拥挤,悲剧随时可能发生。

情况万分危急!

李子涛和几名队员立刻上山,利用自己掌握的山岳救助技术,在峭壁上架起3条绳索,5名队员站在悬崖边上充当人墙,同时组织被困群众抓住安全绳缓慢滑下陡坡。

正是这3条绳索,为疏散被困群众下山架起了“生命通道”,三个小时后李子涛与战友们成功将XX多名被困群众救出,在接下来的救灾中他又参加多次救援,救助遇险、遇难群众10多人。

在抗震救灾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誓言如山、尽责至善的齐鲁消防战斗精神的深刻内涵。

李子涛在赴汤蹈火中总是勇往直前,在救死扶伤时同样义无反顾。

XX年7月21日,烟台市福山区的一名中年女子因判罚不公,登上5楼阳台哭喊着要跳楼,楼下聚集了数百名围观群众。

到达现场后,李子涛带领2名战士迅速登上6楼顶实施救援。

当时,楼顶空空没有固定物,但时间紧迫,李子涛不容分说,将安全绳的一头系在腰间,让战友们用力拽住安全绳,他扣好安全带,双手攀住楼顶从女子所在阳台的侧面垂下来。

为了不惊动女子,他面向墙壁,用双手撑着身体,轻挪慢移,从侧面向6楼阳台接近。

他抓住一个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突然双腿用力一蹬,身体反弹凌空跃起,转身一扑,将该女子扑入阳台安全地带。

刚才还紧张得鸦雀无声的围观群众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XX年10月份山东总队部署集结全省优秀尖兵组成参加全国打造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比武竞赛代表队,力争用八个月的时间,把参加比武代表队打造成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英勇顽强的优秀齐鲁消防铁军,与全国其他总队铁军代表队同场竞技。

为了能够参加全国性的比武竞赛,他主动向组织请缨参加集训任务,历时275天的艰苦训练中,他作为教练员与项目队员一道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训练、特别能攻关的齐鲁消防铁军精神。

攀爬横渡是9个科目中非常难练得科目,队员除了要有良好的爆发力、协调性,还要有绝对的指力臂力和细腻的结绳挂钩技术。

他白天带领队员研究结绳法、攀岩技巧、横渡动作、坐席悬垂踩点要领,晚上回来他组织队员认真研究部消防局下发的比武竞赛规程、南北片大比武的视频。

作为一名集训管理干部、一名集训教练员他深感集训工作的压力之大,身担的责任之大,他每天只能睡眠几个小时,每天晚上都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想着白天队员训练动作,但是他为了不影响项目训练的进度,给队员训练的动力,白天他强打着精神,头顶烈日,战酷暑、练“三伏”,与队员一起迎难而训,皮肤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每天10个多个小时的大运动量训练,他一站就是一天,有时候累的腰都弯不下,晚上还要回去做好第二天的训练计划,一熬就是凌晨一两点钟,但是他没有偷懒,逃避,高烧不退,他咬牙坚持在训练场上,宏扬了齐鲁消防官兵“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铮铮誓言。

XX年8月23日上午,第一届全国打造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比武竞赛在天津拉开帷幕,这次比武竞赛从23日持续至27日。

这也是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建国以来首次大比武,是公安部XX年部署3年为期打造公安消防铁军成果的集中展示,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层战斗一线的近800余名灭火及应急救援尖兵、高精尖消防救援装备集中亮相一决高下。

作为山东总队第一个参赛项目,面对各总队上午攀爬横渡项目出现的失误,他自己和队员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他的项目是下午第四名上场,一他再的鼓励队员顶住压力正常的发挥,队员孟令航认真的执行了战术意图,按照平时训练的节奏,顺利完成了比赛,并取得了第七名,最终山东消防总队综合成绩取得了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无私奉献,为人民抛洒一片爱心,李子涛敦厚质朴,胸怀宽广,乐于助人,在12年的军旅生涯中,始终保持着爱民、为民、助民的朴素情感,扶老助幼,把自己的爱,  无私地奉献给了一个个素不相识、非亲非故的人。

在李子涛刚毕业工作中队的驻地,有一位孤寡老人王友娟,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百病缠身,生活非常艰难。

李子涛毕业来到部队从当地居委会听说有这样一位老人后,他立即带领着中队的两名战士走进老人那家徒四壁、低矮破旧的屋子,一眼看见老人木讷而呆滞地倚卧床头时,李子涛触景生情,一下子想起了自己早逝的父亲,他含着泪为老人洗了一次头,做了一顿饭。

老人喜不自胜,高兴地哽咽无语。

从此,李子涛每逢休息日、节假日,只要一有空闲,他自己或带着战友都要去看望老人。

帮助老人买煤、洗衣服、打扫房屋,陪老人聊天,还用自己节省的工资给老人买水果和日常生活用品。

老人小屋虽然依旧简陋,却比从前明亮整洁、温暖生气了许多,小屋里还时常传出老人幸福的笑声。

老人逢人便讲:

“我这个孙子对我真亲啊!

牢记宗旨争做新时代消防警官  爱无界限,奉献无止境。

李子涛,作为一名普通的消防警官,一名新时期的社会青年,他用纯洁无暇的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树立了新时期共和国军人的良好形象。

作为一名消防警官,他带动了一支队伍。

在平时,他关心爱护战友。

他记得每个战友的生日,每次都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战友犯错误时,他耐心地说服解释;战友立功受奖时,他真诚地予以祝贺,勉励他们再立新功。

在战场,他总是冲锋在前,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赢得了官兵们的爱戴。

李子涛从一个农村青年到一位合格的消防警官,他在爱与付出中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他带动并增强了身边的消防官兵投身事业、献身祖国的决心。

  在党、政府和社会以及部队的关爱培养下,李子涛以普通一兵,完成了由朴素的报恩意识向“自觉付出、无私奉献”的巨大转变,他牢记宗旨,乐于助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总是挺身而出,回报社会,服务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这么多不平凡的业绩,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胡主席提出的“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总要求,他在自己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为消防事业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他用高尚的人格、练达的智慧、精湛的水平、忘我的情怀、执着的追求,为部队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在以后的各项工作中,他更将兢兢业业,刻苦训练,干出成绩,干出风采,不辜负各级领导的重托,为社会、部队做出他自己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