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865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docx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

一、苏轼生平简介

1、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

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

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

   苏轼:

1037年——1101年

   字号: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

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时代:

北宋

  仕途:

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

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

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2、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突出成就(即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1)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

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

   其一,变俗为雅。

   其二,变婉约为豪放。

一扫过去词坛上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代之以纵横捭阖,意境博大的豪迈气象。

   (2)以诗为词。

   其一,以诗的内容入词。

   苏轼在词的题材上有很大突破,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为主体的特征,而开始以士大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一次质的飞跃。

   其二,以诗的境界入词。

   以往的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樽前”、“闺阁”,词境小、狭、深;而苏词则以开阔高远的境界入词,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里俱刚大。

在词史上,李煜柳永对词开阔之在深,苏词开阔之在大,故词境之大自苏轼始。

   其三,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

   (3)突破词律。

   原因:

①自觉突破。

②才气大。

③不精音律。

苏自称三样不如人:

饮酒,下棋,唱曲。

▲评论资料

   ☆徐度《却扫编》: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至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作为歌词,体制高雅。

   ☆况周颐《蕙风诗话》:

“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陈师道:

“子瞻以诗为词。

  ☆李清照:

“句读不葺之诗耳”。

  ☆刘熙载《艺概》: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

”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

二、解读苏轼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

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

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

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

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

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

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

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

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

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三、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

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

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

”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

”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

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

“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

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

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

苏轼瞑目沉吟:

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

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

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

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

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渺孤鸿影。

”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

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

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四、高考作文赏析

 

苏轼的赤壁

                    福建考生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

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

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

他清醒了:

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

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

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

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

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评析:

  以“苏轼的赤壁”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

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

                           诗人·明月·黄花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

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

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

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

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

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评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

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

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

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

说  安

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

夕阳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

人生在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

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声。

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的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

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

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

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

失意之时,寻一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苏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

当佛印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的“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

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

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筑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

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

那么,面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

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简评]

  这是一篇词藻华美的论说文。

作者从两个层次展开议论:

1远离尘世,避入山林,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2成就功业,为民造福,可以得到恒久的安宁。

第一个层次作者选取了林和靖为事例,分析了他对世俗的厌烦,对山林的向往,在山林中的怡然,并将这种怡然归结为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超越一切的胜利。

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的升华,苏轼与林和靖都醉心于山林,但是,苏轼并没有止步于此。

而是修筑苏堤,为民造福,这样他的内心就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安宁:

恒久的安宁。

文章词采华美,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名句。

这些名句都是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例如文章开篇巧妙化用《枫桥夜泊》,展开场景的描写,又如文章画线部分《赤壁赋》的灵活运用,都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

位置和价值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

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

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

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

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

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

“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

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

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

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

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

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

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

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

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

低谷、中间。

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

在黄州成就文学顶风,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

文章在第一部分充分使用了中学阶段课本中所选的苏轼的经典诗文。

这些诗文大多是高考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作者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将一些词句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有心人的非常聪明的做法。

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更达到了高考设置名篇背诵的目的。

本文的突出特色是选点的精准,位置与价值在苏轼的这两个人生阶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十分切合考题,并且可以引发更深层的议论。

是文章不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是从苏轼在不同位置创造不同价值的现象背后有挖掘出一层深刻内涵:

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不必在乎站在哪里,站在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纪 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

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

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

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

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

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

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

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

“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

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

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

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

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

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简评]

  《纪念》一文显然是从《位置与价值》脱胎而来的。

在文章中作者巧妙的加入了一个元素:

历史的纪念碑。

这样就使文章与文题贴合得更紧密了。

  “位置与价值”中“价值”这个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