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16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总结学生提供的劝说角度,比如:

唠叨也是爱,请换位思考,出走的后果,解决的办法等等。

3.深入设计:

① 

四人一小组再度合作设计,综合考虑,修改充实

② 

第三小组表演。

③教师参与,以孙萌的角色,让其他同学劝说,形成全班动员的高潮。

④表演者自评,谈感受。

㈣现场采访

1.采访一位妈妈:

为什么天下的妈妈都爱唠叨?

做妈妈的又是怎样想的?

(组织现场采访)

2.学生谈启发。

3.采访心理教师:

唠叨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是什么?

(播放录像)

4.学生再谈启发。

㈤真情表白

1.教师深情讲述自己的母亲。

2.学生说话:

妈妈,我想对你说……

㈥活动结语

在歌曲《懂你》中结束。

【说课】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间亲情”,安排了一次“小综合”——“我爱我家”。

其间安排了三个小活动:

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

我选择了第三个活动——妈妈的唠叨。

教材中共142个字,编者设计意图是“感悟亲情”,以“口语交际”开始,以“写一封信”结束。

首先,我想方设法把这节课上成一节语文课。

作为一种崭新的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一出场,便赢得了一片喝彩,可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可是在经过一番摸索之后,又遭到不少的质疑,特别是“非语文”和“泛语文”的去语文化倾向,似乎又让人忧心忡忡。

关于“综合性学习”,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些描述: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解读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语文、学习、综合性。

语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它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四大板快”,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这是体现“综合性学习”学科性质的关键。

任何“非语文”与“泛语文”的倾向,都背离了这一点。

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来讲,“综合性学习”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从学习方式的改进来讲,“综合性学习”在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从课程设计的思路来讲,“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从课程实施的方略来讲,“综合性学习”在于融通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多方面的联系。

总地来说,“综合性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指归的。

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所指向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 

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自主学习”还可以概括为: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

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还要强调的是,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表现在:

1.目标综合,即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综合;

2.内容综合,即语文知识、听说读写、以及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

3.实施综合,即课内与课外、书本与实践、个体与团队的综合;

4.评价综合,即学校、社会、家庭评价、师生评价,自评、他评与互评的综合。

在这节课如何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质上,我做了如下努力:

①我把这次综合性活动定性为“以说、写为主的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能力可以说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总称。

综合性学习中,只要死死抓住“听说读写”这条生命线,大量操练,反复雕琢,就不用担心去语文化的倾向。

这次综合性学习拟用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说”——说什么,怎样说,为什么这样说;

第二课时自主“写”——用书信形式,把上节课的口头语言变成雕琢后规范的书面语言。

②教师为活动定向。

活动伊始,我便提出了两个活动的目标:

一是有中心,有条理;

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两条基于“说、写”的内容、技巧目标,规范衡量着学生的设计、评价方向,以一贯之于整个活动之中,引领着学生信步在语文的康庄大道上。

③教师有意识引领学生提炼“说什么”“怎样说”,突出活动评价中的语言因素。

在小组设计展示后,教师引领学生总结“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劝说?

”得出一些可行的办法:

体悟母爱,容人省己,设想后果,亲身感受;

情理相融,换位思考,故事类比,沟通交流。

在点评中,教师注意及时捕捉同学发言的语气、语调、体态、句式、修辞、用语上的光彩,突出语文知识的“运用”特点。

④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为工具,它实实在在为我们完成了一次交际(劝说)任务;

但它同时又是学生的精神活动、心灵活动,仿佛孙萌的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劝说别人的同时又宛如在教育自己,“短短的几时分钟,长大成熟了许多”。

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在老师的示范引领下,深情地向自己的妈妈说几句话或几行小诗,更加证明了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语言不但在人之外,更在人之内,甚至就是人本身。

这些建立在反复劝说基础上洋溢着生命体验的回答,不正是“语文”结出的硕果吗?

⑤活动中的两次穿插为学生提供了视野的开拓、知识的保障。

第一次穿插——现场采访,由活动虚拟情境转入到现场现实情境,由仅从自身角度看问题拓展到从家长角度看问题,巧妙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

第二次穿插——心理教师的分析,把学生的视野再度拓展到从科学的角度看问题:

让学生从根本上弄清妈妈为什么都爱唠叨。

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了解了其中很多人所共有的东西,人就会变得心平气和。

曾经有老师对这个环节的存在产生过质疑,可是我还是坚持认为:

不但需要,而且很需要。

你想想,自己都没搞清楚的问题拿来劝说人家,除了装腔作势就是疲软无力。

知识内存的增容,视野网络的互联,势必带来思维方式的刷新和鲜活语言的下载。

但愿以上五点,能证明这是一节没有争议的语文课。

在这节课上,我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①鲜明的层次:

由两人小组自主设计表演,到师生讨论集思广益后四人小组设计表演,由劝说别人的表演到动情的对自己母亲说话,由粗糙浅显到细腻深刻,由侧重于“理”的构思到侧重于“情”的渲染,由干巴片面到生动全面,由旁观之态到感同身受、渐入佳境——整个课堂呈现出了层层剥笋、循序渐进的推进态势。

②明显的发展:

这短短的45分钟,对学生来讲,应该是难忘的生命体验历程——体验认识的深入,体验思维的提升,体验情感的升华。

说得更有中心有条理了,说得更有说服力了,说得更动情了……虽然不能个个精彩,但是只要有这个“更”字,就获得了发展,体验了成功——而这些,正是教育的魅力。

③全员的参与:

有的综合性学习搞成了个别生特长表演会,更有甚者,是多日“彩排”后的表演,而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活动的组织过程,唯一的参与就是充当观众、听众。

小组合作分工不明,个别学生无所事事;

“特长展演”,只负责发出掌声、笑声——课堂虽小,正在生成“言语的霸权”和“思想的奴隶”。

我认为,综合性学习要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都有事情可做,按照自己的分工,尽职尽责地工作着,经历着,体验着,快乐着。

这节课中,由两人组到四人组的合作,都是全员参与的献计献策的讨论;

展示的设计也是整合代表了自己小组的成果;

教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和学生平等对话。

④真诚的唤醒: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唤醒教育主体本身早已具备的良知、智慧、渴望,让它在变化的形式中焕发活力,产生碰撞,激起火花,创生智慧。

这节课在这样两点上着意下功夫:

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激活学生尘封的情感。

体验和情感,人皆有之,不过它们就像那沉睡的种子,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才能萌发。

教师只有为学生体验和情感的宣泄搭设好了最佳的平台,他们纯洁动人的情感才会像黄河之水汩汩而出。

在活动中,教师充当了以下五种角色:

①活动情境的创设者。

②活动过程的组织者。

③活动深入的引领者。

④活动资源的开发者。

⑤学生情感的唤醒者。

我认为,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这一定位是恰切的。

【再现】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妈妈的唠叨》:

(山东省寿光市新教材培训公开课)

1.展示事情起因后,教师问:

“和孙萌产生共鸣的请举手!

”然后,问一位同学:

“说说你的遭遇好吗?

”这位同学接着颇为气愤地讲述了自己被唠叨的“悲惨遭遇”。

(其实这是老师埋下的一只伏笔)

2.第一组表演后。

师:

刚才王子轩的劝说中用了一个问句,可是说服力并不强。

你知道是哪一个句子吗?

生:

你是否觉得妈妈的唠叨也很有用呢?

怎样改改说服力就强了呢?

改成反问句——难道你不觉得妈妈的唠叨很有用吗?

不同的句式表示着不同的语气。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除了关注选用的句式、说话的语气之外,如果你还能注意说话时合适的语调、得体的体态和恰当的修辞,说服力会更强!

(这才是语文!

3.第三组表演的尾声,教师接过“孙萌”的话筒——

表演继续进行。

我就是孙萌!

虽然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还是得走!

你考虑过出走的后果吗?

没考虑过,你说说看!

…… ……

虽然出走可能困难重重,但是我还是得走!

那到我家里住几天,好吗?

你什么意思?

让你散散心呗!

我住几天后也得走!

这样说吧,不论你说什么,今天我都得走!

走就走吧,你出去体验体验也好,只是别忘了从哪儿走还回哪儿来!

(形成全班一齐劝说老师的高潮,终于又“逼”出了几个劝说的办法)

4.第三组表演后。

为什么天下几乎所有的妈妈都爱唠叨?

同学们可能还没做过深入的思考。

你们看台下坐着这么多的老师,他们对这个问题可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你们想不想知道?

想!

我们怎么了解他们的看法呢?

派个小记者去采访采访。

你打算采访哪些问题?

(这实际上是让老师和小记者都做好被采访和采访的准备)

我打算问她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是不是也唠叨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要用唠叨的方法?

重点是弄清第三个问题。

你最好采访一位女老师,男老师也可以。

(指向明确,但也灵活)

要是这位老师拒绝回答怎么办?

我会用真诚打动她的!

(掌声)

请台下的老师支持这位小记者的工作!

5.采访。

小记者在教室走道里,左望右看,然后目光很快集中在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身上。

“请问这位老师,您的孩子几岁了?

“两岁半。

”顿时一片笑声。

因为显而易见,妈妈面对两岁半的孩子,还没有开始唠叨。

采访似乎陷于僵局。

“请问您的孩子长大后,您会不会唠叨他?

”掌声四起,听课老师都为睿智的小记者鼓掌。

…… ……(语文,尤其需要这种精神的探险!

6.采访结束。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小记者满载而归!

请问同学们,听了刚才的采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不知同学们是不是注意到刚才那位老师发言中的这样几个词语:

累。

是呀,累!

唠叨是妈妈最不愿意采用的也是最后的武器,它的投入太大,太大,收效太小,太小!

唠叨,累呀!

再一个词语就是:

控制不住。

为什么?

这真应了屏幕上的一段话:

孩子,我想对你说,我唠叨,只是因为我太爱你,太在乎你。

7.心理教师的录像播放后。

原来,不但温馨与和美中有浓浓亲情,矛盾与冲突中竟也亲情无限!

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也一个爱唠叨的妈妈。

小时候,生活在妈妈身边,妈妈的唠叨就是那耳边的絮语,充满了叮咛和希望;

长大后,离开妈妈求学工作,妈妈的唠叨就是那电话那头牵肠挂肚的思念。

如今,妈妈渐渐老了,我也迈过而立之年。

可当有一天我的女儿也嫌我唠叨时,我才突然读懂了老母亲的心……”在《秋日私语》抒情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以‘妈妈的唠叨’为话题,向自己的母亲说几句话或几行诗。

”(多媒体呈现字幕:

让我们敞开心扉,真诚地向妈妈倾诉——妈妈,我想对你说……)

8.学生“妈妈,我想对你说……”发言后。

只有当我们的内心充溢澎湃着对妈妈真正的理解和感激时,我们的语言才获得了动人心魄的魅力。

假如孙萌就坐在我们的教室里,它会怎么想?

”(教师故意去那位问课始时和孙萌有共鸣的那位同学。

照应前面伏笔)

今天放学回家,你要做一件什么事?

我会真诚的对妈妈说声:

对不起……(哽咽)

多懂事的孩子呀!

今天我们通过打电话的形式,与其说是教育了别人,不如说是教育了自己,短短几十分钟,我觉得同学们长大成熟了许多。

活动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我们对孙萌似乎并不陌生,因为在大家身上,多多少少有着孙萌的影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当我们内心充溢澎湃着对妈妈真正的理解和感激之情时,我们的语言才获得了动人心魄的魅力。

当然电话交流是有局限性的,要彻底说服对方,可以试着写一封信,把“理”再说透彻些,把‘情’再渲染得浓一些,并告诉他:

妈妈,是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爱的人!

(结课“结”在本课口语交际任务的落实上,同时也为下一课时的“写一封信”作铺垫)

最后,我想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懂你》,也愿天下所有儿女都能读懂自己的妈妈,并用生命去爱她!

【反思】

下面是我的两则日记,记录了一些我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一、八月五日

危险的倾向:

为了应付《中华活页文选》一篇综合性学习的约稿,今天在网上下载查阅了很多资料,又观看了一些光盘,一种不详的感觉越来越浓:

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被严重曲解,不但形式主义严重,而且非语文倾向正冠冕堂皇地表演,并且不断受到推崇甚至赞美!

具体说来,有以下问题:

1.本应是所有学生的活动,却成了个别特长生的天下,频繁上台,频繁说唱,而绝多大数学生沦为看客,本应是当课来上的综合性学习却成了彩排后的表演。

这不仅有失教育的公平,更是形式主义在课堂里的泛滥。

2.教师角色定位失误。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平等对话的首席。

而在这些课上,教师无所事事,或只作了一个组织者,缺乏引导的素质和智慧。

对学生缺乏分组、方法的指导,缺乏目标的引导和要求,缺乏思想的提升、感情的升华,于是学生原地踏步,体现不出发展和进步。

3.语文味不足。

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是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整体目标。

教师不能紧紧扣住“听说读写”这一语文能力的生命线组织教学,不对“听说读写”提出训练的目标,不对“听说读写”做任何指导,不能敏锐的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任何一点语言因素,请问:

你上的到底是什么课?

想到这儿,真让我义愤填膺了。

二、八月十四日

再谈综合性学习:

今天又观看了两节综合性学习的录像和实录,气愤之情仍没有丝毫减损!

1.非语文、泛语文的去语文倾向仍然严重:

综合性学习虽然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但是这些综合的内容是为“语文”服务的,并非语文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包罗万象,它应该定位在“听说读写”这一语文能力的根本点上,请问:

如果不然,综合性学习存在的必要性何在?

2.发展性不够。

活动有起始和展开,而缺乏提升和评价,学生带着原有的原始自发能力水平来到课堂,又带着这种水平走出课堂(最多是在倾听中获得些许的启发)。

请问:

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得到了什么?

3.目标不明。

学生在活动中缺乏刚性的语文目标,如写,写到什么程度算好?

说,怎样说才是动人俭省的表达?

一句话,主要不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怎样”的问题。

没有目标,何来发展?

4.教师角色定位不准。

传统课堂中的教师是一个灌输者,而课标上提倡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但是并不是一个无所事事的观望者。

综合性学习中,也没必要非得把所有权力都交给学生,而自己却到处闲逛。

教师应致力于目标的提出和贯彻,致力于学生参与状态、质量的评价,致力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认识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对话的首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