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16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docx

食品专业知识笔记

食品干燥方法

对流干燥:

又称热风干燥,热量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给湿物料,使食品材料中的水分汽化,达到干燥的目的。

有自然干燥、厢式干燥、流化床干燥、气流干燥、喷雾干燥。

接触干燥:

被干燥物料与加热面处于密切接触状态,蒸发水分的能量来自传导方式进行的干燥,仅适用于液状、胶状、膏状和糊状食品物料的干燥。

冷冻干燥: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真空干燥方法。

物料水分则是在固态下即从冰晶体直接升华成水蒸气,因此冷冻干燥又称为升华干燥。

冷冻干燥后的食品能够最大限度保持原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感官性质不变,复水后可恢复到原有的形状和结构且可长期保藏。

辐射干燥:

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由辐射加热器传递给食品材料表面,再通过材料自身的热量传递,使内部的水分汽化,达到干燥的目的。

真空蒸发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减压下溶液的沸点下降,有利于处理热敏性物料,且可利用低压强的蒸汽或废蒸汽作为热源。

②溶液的沸点随所处的压强减少而降低,故对相同压强的加热蒸汽而言,当溶液处于减压时可以提高总传热温差,但与此同时,溶液的粘度加大,所以总传热系数下降。

③真空蒸发系统要求有造成减压的装置,使系统的投资费用和操作费用提高。

结晶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①能从杂质含量相当多的溶液或多组分的熔融混合物中产生纯净的晶体;②能耗少,操作温度低,对设备材质要求不高,一般亦很少有“三废”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③结晶产品包装、运输、储存或使用都很方便。

冷冻浓缩是利用冰与水溶液之间的固液相平衡原理的一种浓缩方法。

冷冻浓缩适用于热敏性食品的浓缩,可防止食品中的芳香物质的挥发损失。

冷冻浓缩的主要缺点是:

①冷冻浓缩过程本身不具有杀菌灭酶作用,因此浓缩制品必须冻藏或再加热处理,才能保存;②采用这种方法制品的浓度不仅受低共熔浓度限制也受冰晶与浓缩液分离的难易程度影响,一般浓度越高,粘度越大,分离就越困难;③浓缩过程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溶质损失,且成本高。

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为介质,在外力作用下使连续相流体通过介质的孔道,而分散相颗粒被截留,从而实现分离的操作。

过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

通常过滤用于澄清像果汁或植物油一类的液体食品,或从空气或流体食品中除去微生物和从液相中分离出固体(即糖精制、脂肪分级等)。

压榨是通过机械压缩力将液相从液固两相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单元操作,在压榨过程中液相流出而固相截留在压榨面之间。

压榨的基本原理:

是将物料置于两个表面之间,对物料施加压力使液体分离释出。

释出的液体透过物料内部空隙流向自由边缘或表面。

压榨的一个潜在应用是半固体食品在加热干燥前预先被机械脱水。

在这种情况下,用机械手段除去水所需的能量比加热脱水所需的能量要少。

压榨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一个基本应用是从种子中榨油。

另一个应用是压榨水果生产果汁。

离心分离是利用离心惯性力实现物料中固液或液液两相间以及液液固三相间的分离,在食品工业上经常碰到的是液固相(悬浮液)或液液相(浮浊液)的分离。

实现离心分离的专用设备称为离心机。

蒸馏是分离液体混合物的一种重要方法。

蒸馏分离的基础是根据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挥发度差异,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混合物形成气、液两相,各组分在两相中浓度不同,从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蒸馏可以按不同方法分类。

按操作原理可分为水蒸气蒸馏、简单蒸馏、平衡蒸馏、精馏、分子蒸馏和各种特殊蒸馏。

按操作方式可分为间歇蒸馏和连续蒸馏。

按操作压强可分为常压蒸馏、加压蒸馏和真空(减压)蒸馏。

按液体混合物所含组分数目可分为双组分蒸馏和多组分蒸馏。

吸收:

通过将一种组分选择性吸收或溶解到液体中来除去蒸汽相中的少量杂质,被称为吸收。

然而食品加工中吸收技术的应用是有限的。

相反的过程是通过选择性吸收到气流中来除去液相中的杂质称为汽提。

在食品加工中,汽提用于植物油的脱臭。

吸收或汽提的推动力是杂质化合物在液相和气相中的浓度差。

在吸收中,杂质迁移到液相中直至达到平衡,而在汽提中,杂质迁移到气相中达到平衡。

在汽提中,两组分之间的蒸汽压差为选择性去除挥发组分(脂肪酸等)提供了推动力。

提取:

当固态原料中的一种组分被溶解在液体溶剂中时,这种组分就被提取,这就称作为浸提或固-液抽提。

固液提取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固液之间存在的浓度差,它引起分子从一处扩散到另一处。

吸附属于传质分离过程,是使气体或液体流动相与多孔固体颗粒相接触,使流动相中一种或多种组分被吸附于固体表面,以达到分离的操作。

其中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颗粒相称为吸附剂,流动相中被吸附的组分称为吸附质。

离子交换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吸附过程,但它又不同于吸附,离子交换是一个化学过程。

在食品工业生产中离子交换是分离提纯某些产品的一种单元操作技术。

其中提供可交换离子的不溶性固体称为离子交换剂,可交换阳离子的交换剂称为阳离子交换剂,可交换阴离子的交换剂称为阴离子交换剂。

粉碎”是固体物料尺寸由大变小过程的总称,是利用机械力来克服固体物料内部凝聚力使之破碎成符合要求的小颗粒的单元操作,它包括“破碎”和“粉磨”。

“破碎”指由大料块变成小料块的过程,包括粗碎和中碎;粉磨则是指由小料块变成细粉体的过程,也称作磨碎或研磨,包括微粉碎和超微粉碎。

根据被粉碎物料和成品粒度的大小,粉碎可分为粗粉碎、中粉碎、微粉碎和超微粉碎四种。

筛分是利用筛分器(或简称筛子)将粒度不同的固体颗粒混合物分离成若干部分的单元操作。

在筛分过程中,通过筛孔的物料称作筛过物,未能通过的称作筛留物。

筛分结果,使每一部分颗粒的大小都比原来更均匀。

在工业上,常用筛分法将粒状或粉状物料按规定的粒度范围相分离。

除此之外,还通过利用筛孔大小不同的一套筛子进行粒度分级,测定和分析粉碎产物的粒度组成特性,即进行过筛分析(简称筛析)。

均质也称匀浆,是使悬浮液(或乳化液)体系中的分散物质微粒化、均匀化的处理过程。

这种处理同时起降低分散物尺度和提高分散物分布均匀性的作用。

乳化机理:

将油和水搅拌时,由于剪切等作用界面不断分裂,界面面积急剧增大,界面能形成极大的力,聚结的速度也急剧加快。

由于乳化剂具有表面活性(亲水、亲油性),它向油-水界面吸附,使界面能降低,防止油或水回复原状。

此外,因乳化剂分子膜将液滴包住,可防止碰撞的液滴彼此又合并。

同时由于形成表面双电层,当两个液滴相互接近时,因电的相斥作用防止凝聚。

乳化剂的这种作用使原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的乳液可以保持为稳定体系。

影响乳化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液滴的大小:

液滴的沉降速度与滴径的平方成正比。

两相密度差:

沉降速度与两相密度差成正比。

粘度:

粘度高,可减慢液滴的并合,分散介质高粘度起着防止液滴并合、保持乳化液稳定的作用。

粒子的电荷:

当使用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因增加了分散液滴的电荷,加强了液滴的相互排斥,所以也有阻止合并的作用。

乳化剂:

是指能够改善乳化体中各种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从而提高其稳定性的食品添加剂

制冷量:

也称制冷能力,是在一定的操作条件(制冷剂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过冷温度)下,单位时间制冷剂从被冷冻物取出的热量。

制冷剂:

是制冷系统中实现制冷循环的工作介质。

工业上常用的制冷剂有氨、氟利昂-12、氟利昂-22等。

载冷剂:

在间接制冷中,用廉价物质作媒介载体实现制冷装置与被冷却物体或空间的热交换,这种媒介载体称为载冷剂,也称冷媒。

常用的载冷剂有水、盐水和有机化合物等。

物理性质变化

密度和内压:

水在0℃冻结成冰时,首先表现出体积的膨胀(膨胀率约为9%),而冰进一步降温会发生体积上的收缩。

一般情况下,水冻结总是密度变小。

冻结是从外向内进行的,食品外部先形成冰层。

当内部水分因冻结而膨胀时会受到外部冻结层的阻碍,于是产生内压,即所谓冻结膨胀压。

当内压超过外层冻结层的强度屈服限时,外层便破裂,内压消失。

在采用温度较低的液氮进行冻结时,较厚的产品表面出现龟裂,就是因产生内压而造成的。

比热容:

由于冰的比热容是水的1/2,因此总的来说,冻结食品的比热容也较未冻结时的小。

并且由于食品冻结时水是逐渐变成冰的,因此食品冻结时的比热容并非定值。

热导率:

由于冰的热导率约为水的4倍,因此冻结食品的热导率较未冻结时的大。

同样,食品在冻结过程中,其热导率也不是定值。

但总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冻结的进行,食品的热导率不断增大。

汁液流失:

食品经冻结-解冻后,内部结晶冰就融解成水。

它不能被肉质吸收重新回到原来状态时,这部分水分就分离出来成为流失液。

干耗量:

冻结过程不仅是个传热过程,而且是个传质过程,会有一些水分从食品表面蒸发出来,从而引起干耗。

冻结食品质构的变化

冻结过程中温度降低到食品冰点时,处于细胞间隙内的那些与亲水胶体结合较弱或以低浓度溶液状态存在的水分,首先形成冰晶体,并出现胞内水分向细胞间已形成的冰晶体迁移聚集的趋势,这种趋势将一直保持到温度降到足以使细胞内汁液就地转化为冰晶为止。

冻结过程进行得越慢,上述的水分重新分布愈显著。

由于细胞内水分向细胞间迁移,结果造成细胞内浓度的增加,其冰点进一步下降,于是水分外逸量又会再次增加。

正是这样,细胞间的冰晶体颗粒就愈长愈大,破坏了食品的细胞组织,降低了冷冻食品的复原质量。

冻结过程如果以较快速度完成,则上述的水分重新分布,造成组织破坏的程度将得到缓和。

食品冻结方法与装置

空气冻结法是以空气作为载冷剂,接受来自制冷循环中制冷剂的冷量,将其传给与载冷剂直接相接触的食品的冻结方法。

空气冻结法又可分为静止空气冻结法、送风冻结法和流化冻结法。

目前空气冻结法是应用最广泛的冻结方法。

空气冻结法的装置有管架式静止空气冻结装置、隧道式冻结装置、传送带式连续冻结装置等。

浸渍冻结与液化气体冻结及装置

食品浸渍于低温不冻液体中进行冻结的方法称为浸渍冻结法,供此法冻结用的装置称为浸渍冻结装置。

液化气体冻结法是用液化气体作冷冻介质,冻结温度一般在-73℃以下,常用的介质有液氮、液态二氧化碳。

此法是一种不用冷冻机的冻结方法,其特点是介质使用后不回收。

接触冻结装置

接触冷冻法是使食品与两侧冷冻平板直接接触而冻结的方法。

冷冻平板通常是金属中空板,其间通以载冷剂或制冷剂。

冷冻装置依冷冻板的取向方式,可分为横式和竖式两种。

反渗透机理

渗透是由于化学位梯度的存在而引起的自发扩散现象。

当对水溶液施加大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时,水将通过反渗透膜流向膜的另一侧。

此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步:

①水从料液主体传递到膜表面;②进入膜表面,并通过膜的活性层;③从膜的活性层进入支撑层的孔道,然后流出膜,同时溶质也将有少量沿同样途径通过膜而进入透过液。

反渗透的主要应用

1)海水和苦咸水的淡化;

(2)纯水制备;

(3)低分子质量溶液的浓缩。

超滤机理

超滤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原料液在压差的作用下,水和小分子质量物质透过膜的微孔流到膜的低压侧,为透过液。

大分子物质和胶体微粒被截留,不能透过膜,从而实现了原料液中大分子物质和胶体微粒与水的分离。

影响超滤渗透通量的因素

操作压差:

压差是超滤过程的推动力,对渗透通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料液浓度:

当料液浓度高时,在较低压差下,渗透通量与压差就不呈线性关系,而且在较低压差时渗透压差就已达到临界值,且临界渗透通量较低。

料液流速:

提高流速,可减小极化边界层厚度,使传质系数增大,浓差极化减轻。

但增加流速,会使料液流过膜组件的压力降增高,能耗增大。

温度:

提高温度,可使料液粘度减小,扩散系数增大,传质系数提高,有利于减轻浓差极化,提高渗透通量。

但同时应考虑膜和料液的热稳定性。

截留液浓度:

随着截留液浓度的增加,粘度增大,浓度边界层增厚,易形成凝胶,导致渗透通量的降低。

操作时间:

随着超滤过程的进行,由于浓差极化、凝胶层的形成以及膜孔堵塞等原因,超滤的渗透通量将随时间逐渐衰减,下降的速度随物料种类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

超滤应用

(1)矿泉水的生产

(2)纯净水的制备

(3)果汁的澄清

(4)果汁浓缩

(5)乳清蛋白的回收

(6)啤酒的精制

电渗析的原理

电渗析用于处理电解质溶液,它是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以电位差为推动力,溶液中的离子选择性地通过离子交换膜的过程。

电渗析的操作原理:

电渗析是用特殊膜来分离带电离子,这种膜对一定大小并带电荷的粒子有选择性。

阴离子交换膜带有阳离子,而排斥带正电荷的溶质(阳离子),阳离子交换膜排斥带阴电荷的溶质(阴离子)。

也就是说,阳离子交换膜对阳离子有渗析,但对阴离子则没有,而阴离子交换膜对阴离子有渗析,但对阳离子则没有。

电渗析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乳清脱盐;

(2)除去酒中的酒石酸钾以提高酒的质量;(3)果汁脱酸;(4)蛋白质溶液脱盐;(5)从发酵液中分离有机酸;(6)从发酵液中分离氨基酸。

第八章:

畜产品加工

肉的物理性状

肉的成熟:

畜禽在宰杀后,生活时的正常生化平衡被打破,在动物体内组织酶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结果产生外观上的僵硬状态(僵直),经过一段时间这种僵硬现象逐渐消失变软,持水力和风味得到很大的改善,这一变化过程通常称为肉的成熟,工业上也称为肉的排酸。

通常可按成熟过程肉的性状和特点分为糖原酵解、死后僵直、僵直解除、成熟四个阶段。

异常肉

PSE肉以猪肉最为常见,其特征为肉色苍白、质地柔软、几乎软塌,表面渗水等。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糖原消耗迅速,致使猪体在宰杀后肉酸度迅速提高(pH值下降)。

当胴体温度超过30℃时,就使沉积在肌原纤维蛋白上的肌浆蛋白变质,从而降低其所带电荷及持水性。

因此,肉品随肌纤维的收缩而丧失水分,使肉软化,肉色非常苍白。

DFD肉这种肉色泽较深、质地坚硬,较干燥。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牲畜在宰杀前就已完全耗尽其能量(糖原),屠宰后就不再有正常能量可利用,使肌肉蛋白保留了大部分电荷和结合水,肌肉含水分多,肌原纤维膨胀,从而吸收了大部分射到肉表面的光线,使肉呈现深色。

DFD肉不适合生产块状膜制包装的火腿(在2℃时7d之内发生腐烂)、可随时区分的小包装火腿(在2℃时2~3d之内发生变质)、生肠和腌制品,适合生产肉汁肠、火腿肠、烤肉和煎肉。

乳是哺乳动物分娩后由乳腺分泌的一种白色或微黄色的不透明液体。

它含有幼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是哺乳动物出生后最适于消化吸收的全价食物。

乳制品是原料乳经过加工后所得的产品,主要品种有饮用乳(包括消毒奶、灭菌乳、酸奶及酸乳饮料等)、奶粉、炼乳、干酪、奶油和再制奶。

其中以消毒鲜奶、奶粉、酸奶为大宗产品。

乳的物理特性

乳的物理特性包括乳的颜色、滋味、气味、沸点、冰点、酸度等。

正常的新鲜牛乳一般呈乳白色或稍呈淡黄色,乳白色是乳的基本色调。

新鲜牛乳具有乳香味和微甜味。

乳香味主要是由牛乳中挥发性脂肪酸引起的,经加热后香味尤为强烈。

乳的甜味来源于乳糖。

乳中因含有氯离子而稍带咸味,但因受乳糖、脂肪、蛋白质的调和而被掩盖。

乳中的苦味来自Mg2+、Ca2+,而酸味是由柠檬酸及磷酸所产生。

牛乳的冰点一般为-0.525~-0.565℃,平均为-0.540℃。

在牛乳中掺水可导致冰点升高,一般掺水10%,冰点约上升0.054℃。

牛乳的沸点在101kPa(1个大气压)下约为100.55℃。

乳在浓缩过程中沸点继续上升,浓缩到原体积的一半时,沸点上升到101.05℃。

正常新鲜牛乳的pH为6.5~6.7。

乳在乳酸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乳糖发酵产生乳酸,导致乳的酸度逐渐升高,这部分升高的酸度叫做发酵酸度。

固有酸度和发酵酸度之和称为总酸度,一般乳品工业所测定的酸度就是总酸度。

乳的酸度越高,表明乳的新鲜度和卫生状况越差,乳对热的稳定性越低。

异常乳:

在泌乳期,由于生理、病理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乳的成分与性质发生变化,这种乳称为异常乳。

原料乳验收

感官检验:

鲜乳的感官检验主要是进行嗅觉、味觉、外观、尘埃等的鉴定。

正常鲜乳为乳白色或微带黄色,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的异物,不得有红、绿等异色,不能有苦、涩、咸的滋味和饲料、青贮、发霉等异味。

酒精检验:

酒精检验是为观察鲜乳的抗热性而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酒精的脱水作用,确定酪蛋白的稳定性。

此法可验出鲜乳的酸度,以及盐类平衡不良乳、初乳、末乳及细菌作用产生凝乳酶的乳和乳房炎乳等。

比重常作为评定鲜乳成分是否正常的一个指标,但不能只凭这一项来判断,必须再结合脂肪、风味的检验,来判断鲜乳是否经过脱脂或是否加水。

滴定酸度是用相应的碱中和鲜乳中的酸性物质,根据碱的用量确定鲜乳的酸度和热稳定性。

一般用0.1mol/LNaOH滴定,计算乳的酸度。

该法测定酸度虽然准确,但在现场收购时受到实验室条件限制。

细菌数、体细胞数、抗生物质检验:

一般现场收购鲜奶不做细菌检验,但在加工以前,必须检查细菌总数,体细胞数,以确定原料乳的质量和等级。

如果是加工发酵制品的原料乳,必须做抗生物质检查。

乳成分的测定:

采用光学法来测定乳脂肪、乳蛋白、乳糖及总干物质,并已开发使用各种微波仪器。

掺假检验:

通常发现的掺假现象除掺水外,还有掺碱、掺淀粉、掺盐等,其检验方法如下:

掺碱(碳酸钠)的检验:

掺碱的目的是为了躲避被检出高酸度乳。

感官检查时对色泽发黄、口尝有碱味或苦涩味的乳,应进行掺碱检验。

常用玫瑰红酸定性法检验。

掺淀粉的检验:

掺水的牛乳,乳汁变得稀薄,相对密度降低。

向乳中掺淀粉,可使乳变稠,相对密度接近正常。

对有沉渣物的乳,应进行掺淀粉检验。

掺食盐的检验:

向掺水乳中掺食盐,可以提高乳的相对密度。

口尝有咸味的乳,有掺食盐的可疑。

消毒乳又称杀菌乳,系指以新鲜牛乳、稀奶油等为原料,经净化、杀菌、均质、冷却、包装后,直接供应消费者饮用的商品乳。

因消毒乳大部分在城市内销售,故也称市乳。

按原料成分可将消毒乳分为五类:

全脂消毒乳,脱脂消毒乳,强化消毒乳,复原乳,花色牛乳。

按杀菌强度可分为四类:

低温长时间杀菌(LTLT)乳,高温短时间杀菌(HTST)乳,超高温杀菌(UHT)乳,灭菌乳。

灭菌乳可分两类,一类为灭菌后无菌包装;另一类为把杀菌后的乳装入容器中,再用110~120℃、10~20min加压灭菌。

酸乳是指以乳为原料(或加入蔗糖),杀菌后经乳酸发酵而制成具有细腻的凝块和特别芳香风味的乳制品,成品中必须含有大量相应的活菌。

酸奶是发酵乳制品中最重要的一种。

按成品的组织状态分类:

凝固型酸乳和搅拌型酸乳。

按成品的口味分类:

天然纯酸乳,加糖酸乳,调味酸乳,果料酸乳,复合型或营养健康型酸乳,疗效酸乳。

按发酵的加工工艺分类:

浓缩酸乳,冷冻酸乳,充气酸乳,酸乳粉。

乳粉又名奶粉,是指以新鲜牛乳为原料,或以新鲜牛乳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数量的植物或动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配料,除去其中几乎全部水分而制成的粉末状乳制品。

根据乳粉加工所用原料和加工工艺可将乳粉分为:

全脂乳粉,脱脂乳粉,速溶乳粉,配制乳粉,加糖乳粉,奶油粉,冰淇淋粉,乳清粉,麦精乳粉,酪乳粉。

蛋的物理性状

外形:

禽蛋的外形一般为椭圆形。

蛋的形状用蛋型指数来表示,蛋型指数=蛋的纵径/蛋的横径。

重量:

影响蛋重的因素很多,如种类、品种、产蛋季节、产蛋年龄、饲料条件、初产与经产等。

蛋壳色泽:

禽蛋的色泽有白色、褐色、青色、彩色和花斑多种。

色泽的产生是色素物质在蛋壳上沉积造成的,受遗传因素控制。

蛋内容物的滋气味:

禽蛋内容物无明显气味,有时有轻微的腥味,与饲喂的饲料种类有关。

相对密度:

禽蛋的相对密度一般为1.080~1.090,蛋的相对密度与蛋的新鲜程度有关。

通过测定蛋的相对密度可以鉴定蛋的新鲜度。

pH值:

新鲜蛋白的pH值为6.0~7.7。

新鲜蛋黄的pH值为6.32,贮藏期间变化缓慢。

蛋黄、蛋白混合后pH值变为7.5左右。

热凝固点和冻结点:

鲜鸡蛋蛋白的加热凝固温度为62~64℃;蛋黄为68~71.5℃;混合蛋为72~77℃。

蛋白的冻结点为-0.48~-0.41℃,蛋黄的冻结点为-0.617~-0.545℃。

因此,在冷藏鲜蛋时应控制适当的低温,以防冻裂蛋壳。

耐压度:

禽蛋耐压度的大小与蛋在收购、运输、贮藏、加工过程中的破损率有密切关系。

蛋的耐压度因蛋的形状、蛋壳的厚薄、蛋种类的不同而异。

球形蛋耐压度大,椭圆形者适中,细长形最小;蛋壳越厚耐压度越大,反之耐压度小

第九章

果品蔬菜的去皮:

常见的去皮方法有手工去皮、机械去皮、碱液去皮、热力去皮及冷冻去皮,此外还有处在研究中的酶法去皮、真空去皮等。

烫漂的目的:

钝化酶,排除果蔬内部空气,防止多酚类物质及色素、维生素C等氧化褐变,稳定或改进色泽。

细胞死亡,膨压消失,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除去果蔬表面大部分污物、虫卵、微生物及残留农药。

空气从组织中排出,体积缩小,烫漂以后组织透明,色泽鲜亮。

果蔬烫漂常用的方法有热水和蒸汽两种。

常用的护色方法有:

1%~2%的食盐水护色、20g/m3硫磺熏硫或亚硫酸盐溶液护色、0.5%~1.0%的柠檬酸溶液护色。

无菌包装是指预先经过杀菌的食品,在无菌的环境下充填并密封于无菌容器中。

无菌包装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包装前食品物料瞬时杀菌工艺;二是无菌包装设备;三是无菌包装材料。

蔬菜腌制原理主要是利用食盐的高渗透压作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以及其他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和增加产品的色、香、味。

蔬菜在腌制过程中的变化

蔬菜在腌制过程中细胞结构和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腌制品形成新的质地和独特的色、香、味。

蔬菜细胞结构的变化

当蔬菜腌制进入中、后期时,由于食盐溶液内缺氧而使蔬菜细胞失活,原生质膜由半透性变为透性,因而加剧了外界腌渍液的渗透作用,使蔬菜细胞渗入大量的美味成分并恢复了膨压,有利于腌制品质量的提高。

脆性的变化与保脆措施

蔬菜的脆性与鲜嫩细胞的膨压和细胞壁的原果胶成分变化状况有密切关系。

一般当蔬菜失水萎蔫致使细胞膨压降低时,脆性减弱。

但在使用大量的盐液进行腌制的过程中,由于盐液与细胞液间渗透平衡能够恢复和保持腌菜细胞的膨压,因此并不会造成脆性的显著降低。

如把蔬菜放在溶有钙盐或铝盐的水溶液内短时间浸泡,或者在腌制的盐液内直接加入钙盐等,使蔬菜保持脆性。

色泽的变化

褐变引起颜色变化:

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以及蛋白质在腌制过程中水解为氨基酸以后,会发生酶褐变与非酶褐变。

吸附色素引起颜色变化:

在腌制过程中,由于食盐浓度较高,降低了氧的溶解度,因缺氧使细胞窒息死亡,原生质膜遭到破坏,透性增大,蔬菜细胞吸附其他色素(如红辣椒等)而变为棕黄色。

叶绿素破坏引起失绿变色:

在发酵性腌渍及糖渍、醋渍过程中,由于乳酸和其他有机酸的作用,使叶绿素脱镁而失去原有鲜绿的颜色,原来被绿色色素所掩盖的类胡萝卜素等颜色显示了出来。

鲜味和香气的形成

蔬菜经过腌制后,由于蛋白质和苷类物质水解,细胞失水和辛辣味的减少,发酵作用形成鲜味和香气,添加剂渗人蔬菜组织之中等,使原来的气味消失,同时形成了原来没有的香气和味道。

腌制品质量的劣变

蔬菜在腌制过程中,由丁酸菌引起的丁酸发酵,以及有害酵母菌、霉菌和腐败细菌的作用,导致腌制品腐败变质

葡萄酒及其他果酒的分类

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将葡萄酒分为两大类,即葡萄酒和特种葡萄酒。

根据色泽:

将葡萄酒分为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和红葡萄酒。

根据酒中含残糖量:

将葡萄酒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

根据酒中CO2含量:

将葡萄酒分为葡萄酒和葡萄气酒

特种葡萄酒

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的规定,特种葡萄酒的原料为鲜葡萄、葡萄汁或葡萄酒。

起泡葡萄酒:

起泡葡萄酒中的气必须是发酵产生的CO2,其气压在20℃条件下不得低于350kPa。

如香槟酒。

加气葡萄酒:

与起泡葡萄酒相似,但葡萄酒中的CO2是人工加入的。

利口葡萄酒:

用人工添加白兰地或酒精的方法来提高酒度并抑制发酵,提高糖度。

酒精含量在15%~22%范围内。

果酒酿造机理

酒精发酵

 

苹果酸-乳酸发酵:

苹果酸-乳酸发酵是在葡萄酒发酵结束后,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