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330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9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docx

高考考前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清单苏教版

高中化学教材基础知识清单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使用说明:

1.《基础知识清单》按照苏教版教材编写,便于查找,在阅读本材料时,要结合教材一起阅读。

2.《基础知识清单》中所列知识点,达到“熟悉”的直接跳过,达不到“熟悉”的,要多次复习巩固。

3.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做好相应标记,及时复习。

1.1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1.液态物质:

包括纯物质的液态(或熔化态,l)和溶液态(aq),其中纯物质的液态为纯净物,溶液态为混合物。

如液氯和氯水、液氨和氨水、液态氯化氢和盐酸、硫酸和稀硫酸等。

2.熟记常见物质的溶解性(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3.氧化物按性质可以分为成盐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成盐氧化物又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混合氧化物。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有SO2、CO2、SO3、SiO2、P2O5等,酸性氧化物(又称为酸酐)都有对应的含氧酸,能与碱反应,但不都能与水反应,如SiO2。

有的金属氧化物也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其对应的酸是HMnO4。

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CaO、Fe2O3、CuO等,碱性氧化物都有对应的碱(氢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一般不与弱酸和弱碱反应。

SiO2能和强碱反应,也能和HF反应,但不是两性氧化物。

混合氧化物主要有Fe3O4和NO2。

其中Fe3O4与强酸反应,得到两种盐(Fe2+和Fe3+),NO2与碱反应得到两种盐(NO2-和NO3-)。

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强酸反应,也不与强碱反应,常见的不成盐氧化物有CO、NO。

含有过氧离子(O22-)的氧化物称为过氧化物,如Na2O2。

4.酸、碱的定义和分类。

①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

根据指在水中能电离出的H+个数分类,CH3COOH只能电离出一个H+,是一元酸,1molH3PO2只能与1molNaOH反应,为一元酸。

②无氧酸命名为氢某酸,如HBr、HI、H2S,分别叫氢溴酸、氢碘酸、氢硫酸。

盐酸是H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③熟记常见的强酸和弱酸。

④氧化性酸是指中心原子在反应中表现为氧化性,如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

如在反应中,浓H2SO4的产物为SO2,则为氧化性酸,如果S元素没有变价,则与氧化性酸无关。

非氧化性酸在化学反应中,中心原子的化合价不变。

但如果H+生成H2,也表现为氧化性。

5.盐的分类:

①正盐:

酸与碱完全反应得到正盐。

②含有酸式酸根离子的盐为酸式盐,如NaHCO3、NaHSO4等。

③碱式盐如Mg(OH)Cl、Cu2(OH)2CO3,一般可以写成Mg(OH)2·MgCl2,Cu(OH)2·CuCO3的形式。

④复盐中有两种或以上的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如KAl(SO4)2·12H2O、(NH4)2Fe(SO4)2,分别可以写成K2SO4·Al2(SO4)3·24H2O,(NH4)2SO4·FeSO4的形式。

⑤混盐中一般有两种阴离子,如CaOCl2,可以写成CaCl2·Ca(ClO)2。

6.尿素【CO(NH2)2】的分子结构。

1828年维勒将氰酸铵(NH4CNO,一种无机化合物)转化为尿素,人类第一次人工合成有机物。

氰酸铵与尿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7.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如核聚变和核裂变,不属于化学变化。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会发生电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等。

煤的气化、液化、煤的干馏、裂化、裂解为化学变化。

石油的分馏为物理变化。

1.2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聚集状态

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0.012kg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单位是mol-1。

近似值为6.02×1023mol-1。

2.晶体和非晶态物质(非晶体)的的本质区别:

晶体内部呈规则的重复排列,有规则的几何外观,有固定的熔沸点。

非晶态物质(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没有固定的熔沸点,常见的非晶态物质有玻璃、石蜡,非晶体也称为玻璃态物质。

4.影响气体体积的微观因素主要是微粒数、分子间的距离;宏观因素有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子数)、温度和压强。

5.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温度、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都具有大致相同的体积。

推论:

恒温恒压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物质的量之比=分子数之比,即

=

=

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压强成正比;恒温恒压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体积成正比。

气体的密度(ρ)=

,当温度、压强一定时,气体密度与M成正比。

6.气体摩尔体积Vm=

,即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等于22.4L·mol-1。

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1。

1.3分散系、胶体

1.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胶体的分散质粒子(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0-9m~10-7m(1nm~100nm)之间。

胶体可以是液态、固态和气态,常见的液溶胶有Fe(OH)3胶体、Al(OH)3胶体、AgI胶体、蛋白质溶液(如鸡蛋清、牛奶)、淀粉溶液、血液等;特别注意气溶胶(如空气)、固溶胶(如有色玻璃)。

胶体粒子是大量小分子的聚集体或大分子(如蛋白质、淀粉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可以通过滤纸。

2.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

用光垂直照射胶体,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原理是胶体粒子对光产生了散射。

用于区别胶体和溶液。

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悬浮颗粒,使悬浮颗粒变大而产生沉降。

因此Fe(OH)3胶体、Al(OH)3胶体可以用于净水。

胶体粒子一般带有电荷,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或异种电荷的胶体,能使胶体粒子聚集而发生沉降,即胶体的聚沉,如三角洲的形成。

3.制备Fe(OH)3胶体的操作方法是:

在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红褐色,停止加热。

将0.1molFeCl3制成胶体,所得的胶粒数小于0.1NA,Fe(OH)3胶体不带电,Fe(OH)3胶粒带正电,电泳时向电源的负极移动。

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最本质的区别是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区别这两种分散系最简单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

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4.胶体的其他应用:

有色玻璃、静电除尘(利用胶体粒子带电,吸附胶体粒子)、血液透析(通过半透膜除去胶体中的有害粒子)、胶体与溶液的分离(渗析)等。

5.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属于化合物,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都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熔化态(或液态)电解质是纯净物,是电解质,如熔融NaCl是电解质,NaCl溶液不是电解质,硫酸是电解质,稀硫酸不是电解质。

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方法是将化合物熔化或溶于水,能导电的是电解质,不能导电的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电解质本身在水中电离出离子,CO2、SO2、SO3、P2O5、NH3等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因此它们属于非电解质。

6.酸、碱、大多数盐都属于电解质,难溶性盐如BaSO4、CaCO3也属于电解质。

离子化合物一定属于电解质,共价化合物有的属于电解质,如HCl、H2SO4、CH3COOH、NH3·H2O(形成了酸、碱)等,有的属于非电解质,如CO、CH4、乙醇、葡萄糖、蔗糖等。

7.溶液导电性的原因是电解质在水中电离出了可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导电性的强弱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有关。

离子化合物在熔化时,也要电离出阴阳离子,其熔化态也可以导电,但离子化合物固态时,离子不能自由移动,不导电。

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不能导电,如HCl(液态)、H2SO4(液态)不导电,AlCl3属于共价化合物,熔化态不能导电。

因此区别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方法是将化合物熔化,能导电的是离子化合物,不能导电的是共价化合物。

8.NaHSO4在水溶液中和熔化态电离方程式分别是:

NaHSO4(laq)=Na++H++SO

,NaHSO4(l)=Na++HSO

,HSO

在水中能完全电离,在熔化态不能电离。

1.4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分离是将混合物中各成分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开,分离后的物质成分和状态要和分离前相同。

提纯是将物质中的杂质除去,提纯后物质的状态要和提纯前相同。

2.回顾初中化学粗盐的提纯,熟悉溶解、过滤、蒸发操作的要点、仪器。

3.分离MnO2和KCl的混合物的操作:

溶解、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

4.从含少量KCl的KNO3中提纯KNO3的原理: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大,K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操作步骤:

用90℃以上热水使固体恰好溶解,形成热饱和溶液,降温,KNO3晶体析出,然后过滤。

如果将KNO3溶液中的少量KCl除去,操作步骤为:

加热蒸发至溶液达到饱和(蒸发皿中有少量晶体析出),降温,过滤。

文字描述为: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5.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

蒸发结晶:

是指蒸发溶剂,使得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继续蒸发溶剂,析出比较多的固体,然后趁热过滤得到被提纯的物质,答题要点:

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适用于将固体溶质从它们的溶液中分离,也适用于提纯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海水晒盐、从氯化钠和硝酸钾(少量)混合溶液中提纯氯化钠,蒸发时溶液不能全部蒸干。

初中氯化钠提纯实验中因为只有一种溶质(氯化钠),所以采用的蒸发结晶是将溶剂水全部蒸干。

冷却结晶:

是指通过蒸发浓缩到溶液表面有晶膜时(即达到饱和溶液状态),然后降低温度,析出被提纯的物质,适用于提纯温度对溶解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上述4从含少量KCl的KNO3溶液中提纯KNO3。

6.从溴水(碘水)中提取溴(碘):

操作步骤(以CCl4从碘水中提取碘为例):

在分液漏斗中加入碘水,再加入CCl4,旋紧上盖,将分液漏斗颠倒过来,振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放气,关闭活塞,将分液漏斗正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下层液体放入烧杯中,关闭活塞,再将上层液体倒入另一只烧杯中。

萃取的条件:

①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②两种溶剂互不相溶。

注意:

①萃取后所得的溶液仍然是混合物,需要进一步分离(一般采用蒸馏分离)。

②萃取后的现象描述(以CCl4从碘水中提取碘为例):

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

③记住几种溶液的颜色:

溴水(橙黄色或黄色)、碘水(棕黄色)、溴的CCl4(或苯)溶液(橙红色)、碘的CCl4(或苯)溶液(紫红色)。

7.从含杂质的水中获得纯净的水的方法是蒸馏(蒸馏的条件、实验仪器、操作要点)。

8.粗盐中含有泥沙、Ca2+、Mg2+和SO

,除去杂质的操作流程。

1.5常见物质的检验

1.常见离子(CO

、NH

、SO

、Cl-)的检验方法,操作步骤、现象、结论。

物质的检验文字表达格式:

取少量样品,(如果是固体,一般要先用水或酸或碱溶解),再滴加检验试剂,描述实验现象,得出检验结论。

2.焰色反应:

许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

焰色反应是一种光学现象,表现的是金属元素的性质,属于物理变化。

当含有某些金属元素的物质在火焰上灼烧时,处于基态的部分电子获得能量,从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跃迁到能高较高的原子轨道,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原子轨道回到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产生不同颜色的光。

焰色反应实验所用的物质可以是金属单质、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固体或溶液。

焰色反应的操作步骤:

洗——烧——蘸——烧。

掌握Na、K元素的检验方法。

检验K元素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

如果火焰呈黄色,可以证明存在Na元素,但不能排除没有K元素,因为K元素的颜色可能被黄色掩盖。

1.6溶液的配制与分析

1.容量瓶的组成、规格、使用方法。

容量瓶使用的第一步操作:

检查是否漏水(简称“查漏”)。

“查漏”的方法:

向容量瓶中加入适量水,盖好瓶塞,左手食指顶住瓶塞,右手托住瓶底,将容量瓶倒转过来看瓶口处是否有水渗出,若没有,将容量瓶正立,将瓶塞旋转180度,重复上述操作,如果瓶口处仍无水渗出,则此容量瓶不漏水。

若漏水,可以在瓶塞处涂凡士林。

常见容量瓶的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几种。

如配制溶液时明确知道所需容量瓶规格,则需将容量瓶规格一并答上。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固体的质量要保留一位小数,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也保留一位小数。

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末端应插入到刻度线以下,且玻璃棒靠近容量瓶口处且不能接触瓶口。

定容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容量瓶。

用固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要的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容量瓶(容量一定要指明)、胶头滴管、烧杯、药匙。

实验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并恢复到室温→转移(轻摇)→定容→摇匀→装瓶。

定容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直到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3.①配制100g5%NaCl溶液:

用天平称取5.0gNaCl固体,再用量筒量取95mL水,在烧杯中溶解。

②用36.5%,密度为1.14g·cm-3的浓盐酸配制250mL1mol·L-1的盐酸:

计算所需浓盐酸的体积(单位为mL),用量筒量取所需盐酸,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稀释,冷却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4.p25第1题:

分离物质所依据的物质性质的差异: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泥沙——在水中溶解度的差异;

用四氯化碳提取溴水中的溴单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分离乙酸(沸点118℃)与乙酸乙酯(沸点77.1℃)——沸点的差异;

分离汽油和水——互不相溶;

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中提取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的差异。

1.7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提出原子学说)、汤姆生(面包葡萄干模型,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卢瑟福(带核原子结构模型,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玻尔(轨道模型,提出核外电子在稳定的轨道上运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用量子力学模型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2.质量数:

将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

相对质量(包括质子、中子和原子、分子、离子及微粒组合):

用该微粒的质量与C-12质量的1/12比较所得的值。

如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与C-12质量的1/12的比值。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核素:

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称为核素。

核素的表示方法:

X。

4.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之间的互称,常见的核素有:

H(H,氕)、

H(D,氘,重氢)、

H(T,氚,超重氢);

C、

C、

C;16O、17O、18O;234U、235U等。

同一元素的核素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此化学性质相同,但由于质量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完全相同。

同位素组成物质时,组成和结构相同,则属于同一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如H2和D2混合,仍然是纯净物。

5.同位素的应用:

14C的放射性用于考古断代、同位素辐射可用于农业育种、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医学上用于显像、诊断和治疗。

同位素示踪法示例,研究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机理时,用CH3COOH+H18OC2H5→CH3CO18OC2H5+H2O,说明C2H5OH断开的是H-18O键,因此酯化反应的原理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2.1氯气的生产原理

1.海水中的氯化物主要是NaCl、其次是氯化镁、氯化钙和氯化钾等。

地球上99%的溴蕴藏在大海中,海水中还含有丰富的碘元素。

2.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装置、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产物(H2、Cl2、NaOH)的检验方法。

3.“氯碱工业”是以电解食盐水为基础制取氯气等产品的工业。

4.发现氯气的是瑞典化学家舍勒。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装置(制备、除杂、干燥、收集、尾气处理等)。

实验室制取氯气用浓盐酸作还原剂,氧化剂为MnO2(加热)、KMnO4、KClO3、K2Cr2O7等。

氯气的制备反应中,浓盐酸变稀后反应会停止,HCl一部分生成Cl2(表现为还原性),一部分生成盐(表现为酸性)。

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HCl气体的原因是食盐水中的Cl-浓度大,抑制Cl2+H2O

HCl+HClO进行,从而降低了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2.2氯气的性质

1.氯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黄绿色)、溶解性(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易液化。

保存方法(将氯气加压液化后保存在钢瓶中)。

2.氯气与金属反应:

与Na反应(常温,有白烟)、与Fe反应(点燃,生成棕黄色烟)、与Cu反应(点燃,有棕色烟,溶于水溶液为绿色)。

氯气与Cu和Fe反应时,集气瓶瓶底要铺一层细沙或放少量水,防止反应物产生的高温使集气瓶破裂。

铁在氯气中燃烧,不管铁是否过量,产物都是FeCl3。

3.氢气在氯气中点燃(苍白色火焰),工业上用于制取盐酸;氢气和氯气混合气体点燃或光照,发生爆炸。

4.氯气与水的反应(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

氯水中存在的平衡有Cl2+H2O

H++Cl-+HClO、HClO

H++ClO-、H2O

H++OH-。

氯水的成分(3分子4离子):

Cl2、H2O、HClO、H+、Cl-、ClO-、OH-。

标况下,2.24L氯气溶于水,转移电子数小于0.1NA,酸性条件下,Cl-和ClO-不能共存。

5.氯水的漂白和杀菌消毒的原理:

氯水中含有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漂白有色有机物质,杀菌消毒。

6.氯水遇石蕊先变红(H+)后褪色(HClO),能使pH试纸漂白(因此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遇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l-),与Na2CO3溶液反应有气体生成(H+)。

7.氯水与其他物质反应时,要确定是那种微粒其作用。

如氯水与FeCl2溶液反应,作用的微粒是Cl2,则写2FeCl2+Cl2=2FeCl3(氯水的主要成分是Cl2,不要考虑HClO);如氯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起作用的是Cl-,反应的方程式要分两步写:

Cl2+H2O

H++Cl-+HClO,Cl-+Ag+=AgCl↓。

8.次氯酸的性质:

弱酸性(电离方程式、能与碱反应)、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分解)、强氧化性(漂白、杀菌消毒)。

由于HClO不稳定,平衡正向移动,久置氯水的成分是稀盐酸。

因此氯水要现配现用,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9.氯气与NaOH溶液或石灰水反应:

熟悉离子方程式书写,电子转移数目。

应用:

吸收尾气、制取消毒液。

10.工业上以氯气、石灰乳为原料制造漂白粉: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lO)2。

漂白粉中的次氯酸钙与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次氯酸,应密封保存。

漂白粉空气中失效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2HClO=2HCl+O2↑。

11.漂白液是以NaClO为有效成分的溶液,又叫“84”消毒液,因水解而呈碱性,它不能和洁厕精(含盐酸)共用,原因是NaClO+2HCl=NaCl+Cl2↑+H2O。

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可用漂白棉、麻、纸张的漂白剂,又可以用作游泳池及环境的消毒剂。

12.二氧化氯是一种新型灭菌消毒剂,逐渐取代氯气对饮用水的消毒,其消毒效率是Cl2的2.5倍。

2.3溴、碘的提取

1.溴单质:

深棕红色、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易挥发,保存液溴时要液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碘单质:

紫黑色固体,易升华。

溴和碘的单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小,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2.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用于检验溶液中碘单质的存在。

3.AgCl(白色)、AgBr(淡黄色)、AgI(黄色),都具有感光性(见光分解,生成黑色的Ag的微小颗粒)。

AgBr是重要的感光材料。

碘化银可用于人工降雨(将水蒸气聚集在一起,形成液态水,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形成降雨)。

干冰也可用于人工降雨(干冰气化吸热,将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

4.工业上从海水中提取溴(p46)的过程中,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的目的是利用溴的挥发性,使平衡Br2(aq)

Br2(g)正向移动,使溴挥发出来。

5.工业上从海产品(如海带)中提取碘(p47):

海带灼烧要用坩埚,海带浸泡液进行碱化的目的是:

浸泡液中含有I-、可溶性有机质,在碱性溶液中,可溶性有机质可形成沉淀。

2.4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1.金属钠为银白色,密度为0.97g·cm-3,熔点为97.8℃。

实验室将Na保存在煤油中。

2.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Na2O2。

过氧化钠可用作漂白剂和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Na2O2具有漂白性的原因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具有强氧化性的H2O2,向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现象是:

先变红,后褪色。

Na2O2与水反应先生成H2O2,再分解成H2O和O2。

1molNa2O2与H2O、CO2反应,转移电子数均为1NA。

3.H2O2的性质:

①弱酸性:

H2O2

H++HO

,HO

H++O

,与碱反应,如2H2O2+Ba(OH)2=Ba(HO2)2+H2O,H2O2+Ba(OH)2=BaO2+2H2O

②不稳定性:

受热分解,催化剂(MnO2、Fe2+或Fe3+等金属阳离子)作用易分解。

③强氧化性:

产物是水,是绿色氧化剂,利用此性质漂白某些有色有机物。

④还原性:

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重铬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表现为还原性,产物是O2。

4.钠可用于从钛、锆、铌、钽等金属的氯化物中置换出金属单质,金属钠与TiCl4的反应为:

TiCl4+4Na

Ti+4NaCl

5.钠钾合金常温下是液体,可用于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利用金属的导热性)。

钠蒸气的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Na的焰色反应)射程远,透雾能力强,常用于道路和广场的照明。

2.5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热的纯碱液可以除去物体表面的油污(原理:

碳酸钠水解呈碱性,加热促进CO32-水解,碱性增强,促进油脂的水解)。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易风化,失去结晶水生成碳酸钠粉末。

2.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3.相同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

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足量的CO2现象是有晶体析出,化学方程式为Na2CO3(饱和)+H2O+CO2=2NaHCO3↓。

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碳酸钠溶液的pH比碳酸氢钠溶液大,原因是CO32-的水解程度比HCO3-的水解程度大。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CO32-发生水解:

CO32-+H2O

HCO3-+OH-;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HCO3-既要发生水解:

HCO3-+H2O

H2CO3+OH-,又要发生电离:

HCO3-

H++CO32-,且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比碳酸钠强。

原因是Na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两步进行:

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CO2↑+H2O。

4.侯氏制碱法的原理:

将二氧化碳通入氨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即先向饱和NaCl溶液中通入氨气,因为氨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在通入过量二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