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375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吉林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月考(9月份)

高一历史(文科)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题2分。

共60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2.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家国同构    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3.《孟子·告子》曰: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4.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

“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

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

”这说明“族约”的主要

功能是

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5.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

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6.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

“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

秦人之悖于古者。

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尔。

”这说明

A.三代时期儒法并重     B.夏商周采用“刑主德辅”的法律思想

C.秦朝抛弃了以吏为师的做法 D.法律是夏商周秦相沿的统治工具

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

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8.秦朝的《行书律》规定:

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车

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

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9.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

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

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

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宣扬以德治国 B.辩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D.加强民族融合

10.秦始皇下令镌造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自秦以后,玉玺在历代帝王

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

在帝王眼

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B.体现专制独尊权力

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

11.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

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

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

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A.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B.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12.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

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

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

材料

表明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1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

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       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14.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

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

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

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

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

变化意味着

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15.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

格。

唐朝时规定:

“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

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

这反映出唐代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依旧

C.士子人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1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

内在的用意。

”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

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

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

17.明成祖朱棣后,宦官逐渐被委以重任,皇帝给予他们出使、采办、提督市舶、监军、巡视、镇

守,刺探情报等大权,其结果是“相权转归于寺人。

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

倒其手”。

这表明

A.中央集权加强B.君主专制加强

C.宦官取代六部D.宦官权力失控

18.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

也相继开始。

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

出现不

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     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

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

1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

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20.下表是清朝出任军机大臣人员的构成表:

材料说明

 

满人

汉人

汉军旗人

蒙古人

总数

军机大臣

72人

64人

3人

6人

145人

军机大臣下章京

16人

16人

 

 

32人

A.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B.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C.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21.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

“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22雅典民主制度规定:

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从10个部落的公民中抽签产生,且每个公民在其他公民

还未担任过此职前不得再出任。

议事会设置类似主席团的五十人团,由议事会中各个部落的成

员轮流担任,轮流秩序由抽签决定,每个五十人团主持政务35天。

这些规定的特点是

A.部落管理和人民主权  B.直接民主和轮番而治

C.人民主权和民主监督D.直接民主和民主监督

23.“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

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

”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

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

24.《希腊哲学史》中写道:

“(城邦)一旦制定了法律,它就作为共同条例公诸于众,平等地不偏

不倚地对待所有的人。

……它又是城邦一致协议而规定的,以此规范每个公民的生活。

”这表

明古希腊法律

A.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意愿B.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

C.限制了城邦公民的自由权利D.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25.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

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

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

际”法治秩序。

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A.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

B.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26.柏拉图公开认为:

“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

”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

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

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

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

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A.民主范围的狭隘性B.民主决策的随意性

C.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D.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

27.有学者指出:

所有权概念起源于罗马法的“dominium”一词,原有统治、管辖、控制、支配之

意。

……所有权概念一开始出现,就获得了所有人对物绝对支配的含义。

由此可见罗马法

A.仅仅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B.重要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

C.只保护奴隶主贵族的财产D.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8.韩非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

“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了。

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B.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C.旨在限制贵族特权D.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29.罗马法学家莫特斯丁称:

“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系”,查士丁尼《法

学阶梯》中则提到:

“婚姻或夫妻关系是男女的结合,它包括不能分开的生活的亲密交往”,对

此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核心是调整公民人身关系B.罗马法追求男女关系的平等

C.神学思想在罗马社会影响日益式微D.罗马法有利于调整社会关系

30.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

“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得

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

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

”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的权威

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法制成就

C.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于希腊人

D.罗马人使用武力征服邻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31题28分,32题12分,共40分)

31.(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

相有很大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明代的专制主义政治是比较高明的政治,皇帝一方面使内阁“有宰相之实”,把

原先宰相的权力巧妙地转移到内阁的身上,这大大替自己分担了繁忙的政务;另一方面,皇帝

又使内阁“无宰相之名”,内阁行政没有法理上的依据,本质上依然是由于皇帝制度外的信任

而私授权力的秘书班子,而且官阶比较低,这样就大大防止了内阁专权的可能性。

当然,这种

内阁体制的作用只能是对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它仍然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相违背,本质上

是帝国政治制度的一种畸变。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

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1)依据材料一说明“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的依据何在?

并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宋代宰相的权力与唐朝相比有怎样变化?

(1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内阁的特点。

你如何理解它“本质上是帝国政治制度的一种畸变”?

(8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8分)

 

32.(12分)古希腊、罗马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法律更是影响深

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

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

人人相等”。

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

则。

——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

的人。

——罗马法

材料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

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6分)

 

(2)恩格斯曾评价道:

“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请结合材料二、

三及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

(6分)

 

吉林一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月考(9月份)

高一历史(文科)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题2分。

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D

D

D

D

D

B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A

D

C

B

A

B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B

D

B

A

B

C

D

A

二、非选择题(31题28分,32题12分,共40分)

31.

(1)依据:

唐宋时期,皇位世袭,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政治、军事、经济、人事大权都有中央掌握。

(4分)

变化:

唐设三省制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三省互相牵制监督,保证皇权独尊。

(4分)

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和财政权。

(4分)

(2)特点:

权力很大,行使宰相职权;地位低,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4分)

理解:

废丞相设内阁,使皇权缺乏制约因素,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相违背,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4分)

(3)特点:

位低权重;机密性高。

(4分)作用:

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分)

32.

(1)实行轮番执政和直接民主制;政事由全体公民集体议决;坚持少数服从多数、自由和平等原则。

(6分)

(2)罗马法承认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也有这样的规定(材料三),这说明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础。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