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9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45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

新编教科版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新科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2021年春季学期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计划

一、课程背景介绍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植物维持生命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这些结构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根、茎、叶为植物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有的植物产生足够的种子繁殖后代,有的植物的根、茎、叶可以繁殖后代。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乳。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根具有吸收水分、无机盐以及固定植物的作用。

●茎具有运输水分、养分以及支撑植物的作用。

●叶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存需要的养分。

●叶能通过蒸腾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以维持其生存。

●花一般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组成。

●雄蕊上有花粉,花粉落到雌蕊上后,雌蕊可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同。

●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呈现出植物的多样性。

2.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播种的方法栽培植物。

●能基于研究需要制订观察计划。

●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视频等方法收集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相关信息。

●能利用解剖、建模、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研究植物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能用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

●能依据科学记录,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

●能基于观察记录有依据地描述风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及规律。

●能反思自己的种植过程及观察、记录方法,并适时做出调整。

3.科学态度目标

●能持续保持对植物生长变化及结构与功能的探究兴趣。

●能坚持观察并客观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

●能以事实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交流中面对有力证据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与多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活动,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珍爱。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电路”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电路是包括电源、导线、用电器在内的闭合回路,可以用开关切断和闭合电路从而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断。

●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能源,它可以驱动用电器做很多工作。

●电有时也具有危险性,一定要安全用电。

2.科学探究目标

●组装简单的电路。

●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结果。

●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给房间设计简易的照明电路。

3.科学态度目标

●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电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初步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制作、改进在内的简单技术与工程过程。

(三)“岩石与土壤”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经风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岩石、矿物和土壤都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描述和记录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

●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将事实与认识相关联,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能根据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对它们进行识别。

●会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3.科学态度目标

●欣赏岩石和矿物晶体的美。

●培养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

●认识到使用多种方法认识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岩石、矿物和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我们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并合理开发与利用。

三、科学词汇:

(一)“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种子∶种子植物所特有的器官,由雌蕊子房内的胚珠发育形成。

包括种皮和胚,有的种子内部有胚乳。

●种皮∶种子外层的皮,一般由胚珠的珠被发育形成,具有保护胚的作用。

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胚根∶植物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植物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种子萌发时,胚芽突破种皮背地生长,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

●子叶∶植物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双子叶植物有两片子叶,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子叶。

子叶内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萌发提供其发育所需的养分。

●播种∶又称撒种,指将植物的种子种人土壤中,是栽培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方式。

种子萌发∶种子萌发是指种子吸水后,种皮膨胀软化,胚体积增大突破种皮,一般胚根先发育出根,胚芽再发育成茎和叶。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根∶植物的营养器官,一般生长在土壤中,具有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以及固定植物的作用。

有些植物的根有繁殖和储存养分的作用。

●芽∶植物的幼体,可以发育成茎、叶或花的部分。

●直根系∶有主根和侧根之分,主根明显比侧根粗且长,由胚根发育而来。

侧根分布于主根周围。

●须根系∶主根不明显,呈胡须状。

须根的主根也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只是茎的基部节上长出大量的不定根后,主根就停止生长或死亡了。

●变态根∶有些植物为适应环境,根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变化,称为变态根,根的主根、侧根、不定根都可能发生变态形成变态根。

常见的变态根有贮藏根、气生根、寄生根等。

●茎∶植物的营养器官。

上部与叶、花和果相连,下部与根连接。

有运送水分、无机盐、养分及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有些植物的茎具有储存养分、繁殖后代的作用。

茎一般生长在地上,也有生长在地下的。

●叶∶植物制造营养的重要器官。

叶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

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重要器官。

叶具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水分以水蒸气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作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开闭完成的。

蒸腾作用一方面拉动水分、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流动,确保植物体各部分的需要;另一方面能调节植物体温,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纵切∶在植物解剖中,沿着物体长度的方向进行切割的方式。

横切∶在植物解剖中,沿着物体宽度的方向进行切割的方式。

●花萼∶萼片的总称。

尊片是花最外层的小叶,一般是绿色的。

开花前,包在花蕾外面,可以保护花蕾。

●花瓣∶花的一部分,位于花萼内,具有保护花内部的功能,花瓣的颜色、香味等可以吸引昆虫为花授粉。

一朵花中花瓣的总称叫花冠。

●花粉∶种子植物雄蕊花粉囊内的粉状物体,内有精子。

它在雌蕊柱头上萌发后形成花粉管,其中的精子进入雌蕊中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雄蕊∶植物的雄性繁殖器官,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内有花粉囊,花粉囊中有花粉。

●雌蕊∶植物的雌性繁殖器官,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子房内有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

●传粉∶花粉从雄蕊的花药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主要依靠昆虫和风帮助完成,所以植物的花有虫媒花和风媒花之分。

有些植物是自花传粉,有些则是异花传粉。

果实∶一般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植物受精后,由雌蕊的子房发育形成果实;子房壁发育形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果皮∶果皮是由子房壁的组织分化、发育而成的果实部分。

成熟的果皮一般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

果皮在生活中有很多妙用,生活中常说的果皮一般指的是果实的外果皮。

(二)“电路”单元:

●电流∶电荷的流动。

例如,金属中自由电子的流动,液体或气体中正负离子在相反方向上的流动。

科学上,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叫电流。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电源∶能提供电能的装置叫电源。

●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短路∶电流从电源的一端未流过用电器直接回流到电源的另一端。

●用电器∶在电路中消耗电能的装置叫用电器。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三)“岩石与土壤”单元:

●岩石∶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

一般是固态,由一种或几种造岩矿物、天然玻璃质或生物遗骸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

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单矿岩,如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石英岩由石英组成等;有数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复矿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辉长岩由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等。

●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绝大多数为无机化合物)或单质。

具有均匀且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保持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也包括极少数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均一的非晶质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如液态的自然汞。

许多矿物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原材料。

●土壤∶泥土,亦指土地。

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以及水分、空气等组成,在成土母质、生物、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耕种、施肥、灌排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不断演变和发展。

因此,土壤是一种动态的、有发展历史的自然体,是提供植物养分、水分、空气和其他条件的基质,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

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上,土壤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其深度一般是指达到基岩或达到沉积岩的一定深度。

●化石∶在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条痕∶条痕是指矿物在坚硬的物质(通常为无釉白瓷板)上留下划痕的颜色,其本质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沙质土∶沙子疏松,用手摸时感觉粗糙,手握干沙放开即散,湿沙可握成团,但震动即散。

●黏质土∶干时为坚硬的土块或土团,用小刀可刮削出一个"镜面";湿时黏韧,可搓成2cm~3cm的长条,弯曲但不断裂。

●壤土∶干时多呈块状或团状,但易压碎,以手指研磨时,可感觉出软滑的细粉,湿时能搓成2cm~3cm的长条,弯曲时易断裂。

四、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由“植物的生长变化”“电路”和“岩石与土壤”三个单元组成。

三个单元分别隶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和“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本册教科书的整体编排,从横向上看为学生架构起较为丰富的知识体系与内容,从纵向上看体现了每一个领域在大概念建构进程中的中学段学习的进阶定位,是对前面相关领域学习内容的深化,同时又是对后续相关学习内容的奠基。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学习,是不断丰富与完善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推进相关概念的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本单元共有8课,从对种子的观察开始,首先认识到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而后以种植凤仙花活动为主要线索,追随凤仙花生长发育的过程,按照其新器官出现的顺序来编排每一课内容,直至对风仙花一生的总结。

在此期间,引导学生观察、记录风仙花的生长发育过程,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探究各器官的功能,初步认识到植物体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记录、推测等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对植物研究的兴趣、珍爱生命的科学品质均得到培养与提升。

“电路”单元的学习内容承载起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电的认识功能,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连续8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建构起“电也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在特定的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的科学概念。

本单元与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声、磁的知识,一起为学生形成关于能量的认知奠定基础。

在单元编排上,教科书非常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利用单元开篇课来展开关于电的讨论,调取并激活学生关于电知识的已有认知与兴趣,为本单元学习做好铺垫;第2-5课集中研究电路,帮助学生建构电路的概念;第6~7两课是对电路概念的应用与深化理解,让学生知道材料的导电性不同,电路是可以通过开关来控制的;最后一课是单元总结课,是对电路知识的应用,体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本单元注重培养学生基于科学实践活动之上的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科学思维,以此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岩石与土壤”单元是小学阶段对岩石和土壤学习内容的集中体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使学生知道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一些观察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探究岩石(矿物)和土壤的兴趣,提升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本单元内容在原有教材基础上进行了删减与补充,其中缩减了岩石和矿物的知识容量与难度,增加了土壤的相关知识;并用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将岩石和土壤进行了关联,初步使学生建立起岩石和土壤的联系;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增加了第1课“岩石和土壤的故事”和第4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总之,“岩石与土壤”单元的设计,着力体现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共生发展的编写思路,即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观察、实验、描述、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科学实践活动,以达到使学生建构岩石和土壤相关科学概念的目的。

本册三个单元的设计立足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融入学习进阶的思想,按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精选科学探究主题,在连续的、富有逻辑的大单元学习活动助推下,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关科学概念;同时三个单元的设计与编排还注重与低、高段的衔接,推进学生概念的持续发展与完善。

五、实施教学的主要措施:

1.带领学生经历连贯的、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认识和看待自然世界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去思考。

2.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没有人为的“伪证”。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思维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

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指导他们进行有效记录。

4.重视教科书中“研讨”环节的教学。

教科书中的“研讨”部分通常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呈现教学的关键问题。

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聆听他人的观点,并在集体论证之下形成共识。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全书导学、科学家这样做、第一单元导学

2

2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种植凤仙花

2

3

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

2

4

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

2

5

种子的传播、科学阅读

2

6

凤仙花的一生、成果展示

2

7

复习第一单元(测试+评讲)

2

8

第二单元导学、电和我们的生活

2

9

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

2

10

电路出故障了

1

11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导体和绝缘体

2

12

电路中的开关、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2

13

复习第二单元(测试+评讲)

2

14

第三单元导学、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2

15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

2

16

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岩石、沙和黏土

2

17

观察土壤、比较不同的土壤

2

18

岩石、土壤和我们、复习第三单元

2

19

复习一-三单元

2

20

学年复习考试

2

 

第一单元

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课题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习

目标

1.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3.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4.根据对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5.解剖浸泡的种子,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6.激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7.意识到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重点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难点

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学生观看。

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种子有什么特征呢?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生命的。

种子是开花植物所特有的器官,是由完成了受精过程的胚珠发育而成的,通常包括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

种子在一定条件下能萌发成新的植物体。

那么,种子有什么特征呢?

(1)种子在哪儿?

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保存在果实中,其外面是层层果皮。

果皮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

外果皮是外面薄薄的一层皮,比如桃子的外皮;中果皮通常指果实多汁多肉的部分,比如桃核和外层薄皮之间的部分;内果皮通常是指种子外面包裹的部分,比如桃核。

种子则是被包裹在果皮之内的。

(2)种子有什么特征呢?

①有的非常小、有的比较大……②通常被果皮包裹着、也有直接裸露在外面的……

③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卵形、有的呈椭圆形……④有的呈白色、有的呈红色、有的呈绿色、有的呈黄色……⑤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粗糙……

(3)我知道的种子有瓜子仁、核桃仁、花生仁、各种豆粒、苹果的种子、西红柿的种子……

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

有些种子太小了,我们要用放大镜观察!

用手摸一摸种子。

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能观察到种子更多的特征。

观察准备:

花生、玉米、绿豆、红豆、小麦、蚕豆、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

观察方法:

(1)用肉眼观察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及其他显著特征。

(2)用手摸一摸种子的软硬、光滑程度。

(3)用鼻子闻一闻种子的气味。

(4)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种子的特征。

观察记录。

观察结果: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各不相同。

猜测种子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将我们的想法画下来。

观察蚕豆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观察目的:

观察蚕豆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

观察准备:

蚕豆、水、镊子、放大镜、记录本。

观察方法:

(1)将几粒蚕豆放在水中,浸泡一天。

(2)取一粒干的蚕豆和一粒浸泡一天的蚕豆。

(3)从整体观察浸泡一天的蚕豆,并跟没有浸泡过的蚕豆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

观看视频资料。

(4)用镊子轻轻剥掉浸泡过的和没浸泡过的蚕豆的种皮,从有缝隙的一侧分别将“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豆瓣”相连的部分有怎样的结构,浸泡过和没浸泡过的种子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

观察记录。

观察结论:

(1)蚕豆的外形呈肾形,接近长方形,有较硬的种皮保护种子。

蚕豆的内部结构包括种皮和胚两个主要部分,其中胚由胚根、胚芽和子叶构成。

(2)浸泡过的蚕豆和没浸泡过的蚕豆相比,从外部看,浸泡过的蚕豆体积更大,种皮破裂,发出嫩芽;从内部看蚕豆的胚根长长了,子叶更饱满。

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虽然种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

通过观察发现,种子包括种皮、胚、胚乳、子叶等结构。

其中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等,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

胚乳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子叶的作用是在叶子(真叶)生长出来之前为种子提供营养或转化胚乳中的营养。

观看视频资料。

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

植物的种子千差万别,不同植物的种子有不同的特征,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气味、表面光滑程度等各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

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种子表面都有种皮,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种子内部都有胚,胚由胚芽、胚根、胚轴、子叶组成,胚可以发育成植物的根茎、叶;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种子中有胚乳,胚乳为种子的发育提供营养。

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

种子的胚有可能发育成植物。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等结构,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胚轴发育成植物的根和茎中间连接的部分,子叶内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萌发提供发育所需的养分。

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图。

制作准备:

各种各样的种子、胶水、刮刀、4或8开卡纸、铅笔、筛网、镊子。

制作步骤:

(1)确定要制作的主题,比如小动物、花草、房屋等。

(2)取张合适的卡纸,先设计好主题,再用铅笔画出轮廓,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

(3)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选取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种子。

(4)在卡纸上涂少许胶水(适量,防止干燥),用刮刀均匀地铺开。

再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向各部分填放种子。

(5)根据种子的大小而定,大粒的用手或镊子,小粒的可用筛网均匀地洒在规定部位。

种子全部填放完后,用手把种子按牢,等胶水稍干后修整下。

制作须知:

(1)胶水要涂抹均匀、适量。

(2)所选种子的颗粒要饱满。

(3)种子的采集要考您颜色、大小、形状的多样性。

学生或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收集种子进行试验。

记录员做好记录,并交流观察结果。

小组实验,并记录。

小组交流猜测结果。

小组代表展示小组的种子图。

认识种子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种子与果实的区别,知道种子是植物体的哪一部分: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印象中的种子有哪些;最后从种子的大小、颜色、形状、外表等方面说说它们的不同特征,建立起不同种子有不同特征这一概念。

一般的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构成,其中种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

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发育成植物的根、茎和叶。

胚乳的作用是贮存营养。

有些种子,比如蚕

豆、豌豆和菜豆等豆科植物,种子发育初期虽有胚乳,但后期完全被发育中的胚吸收消耗了,因此种子成熟时没有胚乳或者只在种皮下残存1~2层胚乳细胞(看不清楚):

这种无胚乳的种子,胚具有肥厚而肉质的子叶,在种子萌发时为胚提供营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意识到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板书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各不相同。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