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元直指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650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20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元直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0页
归元直指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归元直指集.docx

《归元直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元直指集.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归元直指集.docx

归元直指集

归元直指集

  归元直指序

  释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众生佛之知见,悟入真常之大道耶。

世人不达此理,排斥异端,亦犹不孝之子反恨于父母,深可痛哉!

吾以久栖林下,柰因道眼不明,正所谓: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吁!

儒能体佛,可以为真儒。

不见国相张商英曰:

吾学佛,然后能知儒。

亦此谓也。

延庆一元本禅师,幼习儒,长从释,悟彻性宗,专修净土,诚乃稠人中之知识也。

由是利他心切,集成此书。

一日过我山居,特请为序。

吾劝学道之者,既能信入,要当力行,不可滞教迷心,将指为月。

全在剖破微尘,流出大千经卷,普济群生,同成正觉,岂待一卷两卷耶。

咦!

果到这般田地,吾言亦为䆿语尔。

隆庆 年次四月佛降生日 鹿园居士万表序。

归元直指集上卷总目

念佛正信往生文一,尊崇三宝教法篇二,孝养父母报恩文 三,行脚求师开示序四,开示参禅龟镜文五,禅宗净土难易说六,辨明邪正决疑文七,劝发真正大愿决定往生说八,慈照宗主示念佛人发愿偈并序九,天台智者大师劝人专修净土十,永明寿禅师戒无证悟人勿轻净土十一,长芦碛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十二,龙舒王居士劝人径修净土十三,丞相郑清之劝修净土文十四,辨明六祖大师西方净土十五,诸祖指归净土文十六,诸经指归净土文十七,阿弥陀佛因地事理说十八,龙舒口业劝戒文十九,辨明三教大理赞翊治化论二十,毒峰善禅师三教一理述二一,姚少师佛法不可灭论二二,静斋学士三教平心论刘谧述二三,黄门侍郎归心辨惑篇颜之推撰二四,三教真如本性说二五,东坡学士饮食说二六,优昙祖师戒杀文二七,佛印禅师戒杀文二八,真歇禅师戒杀文二九,普庵祖师戒杀文三十,身为苦本觉悟早修三一,三大圣人决疑文出藏经三二,万宗禅师直指篇三三,龙华三会略要说出藏经三四,宗镜要语三五,礼佛发愿文三六,净土成佛三七。

归元直指集下卷总目

辨明异端三八,辨明杨墨三九,辨明虚无寂灭四十,辨明鬼神情状四一,辨明天诛雷击四二,君臣名儒学佛四三,儒宗参究禅宗四四,学佛谤佛四五,从人谤佛附己见谤佛四六,破不信因果四七,破不信地狱四八,地狱轮回异类说出儒典四九,辨明升降托胎五十,辨明梁武定业丞相张商英解五一,辨明东西界域五二,辨明三教经典五三,辨明三教至道五四,辨明三教优劣劝修净土论五五,辨明三教圣人前后降生颂五六,辨明精气神五七,离相显性往生净土说五八,身虽出家不求净土说五九,裴相国身心虚伪说六十,龙舒居士淫杀说六一,理事圆顿说六二,为君子说六三,情说六四,小因果说六五,二天人说六六,劝修备说六七,寄库功德说六八,过现未来三大劫说六九,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七十,永明寿禅师警世文七一,圆修净土决疑论出藏经七二,天地神明戒杀文七三,事亲大孝戒杀文七四,待客解嘲戒杀文七五,分产解冤戒杀文七六,庆生报本戒杀文七七,许愿保安戒杀文七八,救患谄祭戒杀文七九,利益亡人戒杀文八十,预修超荐戒杀文八一,慈心不杀放生文八二,普劝戒杀决疑文八三,太上东岳垂训文八四,紫虚元君戒论文八五,康节先生劝善文八六,无际大师心药方八七,劝行忍辱撮要八八,劝人敬惜字纸八九,劝修西方净土九十,普劝修持净土九一,预办净土资粮九二,临终正念往生九三,临终三疑九四,临终四关九五,净业疏式九六,行愿流通九七。

归元直指目录(终) (上下)卷末附(西方山居)诗百首

归元直指集卷上

  念佛正信往生文 一

《莲宗宝鉴》云:

夫唯心乐国,普遍十方;自性弥陀,圆融一智。

妙应于色声之境,流光于心目之间。

就中返妄归真,直下背尘合觉。

昔我法藏发弘誓,启极乐之玄途;故佛世尊指西方,示韦提之妙域。

是乃广长舌覆而同赞,诸余经尽而独留。

盖以利生之喜舍心增,应化之慈悲量大。

教分九品,乃别开方便之门;观明一心,实径直还源之路。

圣凡际会,如久客归于家乡;感应道交,似稚子投于慈母。

昧斯至理,触类皆迷;信此圆谈,事无不达。

况复慈光愿摄,佛力难思。

顺水乘船,不劳自力;推门落臼,岂有他哉?

有愿必迎,无机不被。

舟石可济,狱火顿消。

菩萨声闻生彼者无量无数,前贤后圣得道者可捡可寻。

鹦鹉频伽尚有法音演唱,蜎飞蠕动悉蒙教化恩慈。

圣境非虚,佛言不妄。

何乃爱河浪底,沉溺而不忧?

火宅焰中,焚烧而不惧?

密织痴网,浅智之刃莫能挥;深种疑根,泛信之力焉能拔。

遂即甘心伏意,幸祸乐灾。

却诽清净之邦,贪恋烦恼之世。

焦蛾烂茧,自处余殃;笼鸟鼎鱼,翻称快栾。

皆由善力微而业力胜,信根少而罪根多。

是以三界茫茫,四生扰扰。

尽贪生而兀兀,孰解知归;悉逐业以悠悠,不求出要。

过去生死,劫石难穷;未来轮回,芥城莫尽。

匪夙生之有幸,岂得遇于斯因。

击鼓开囹圄之门,宜应速出;逢舟济沉沦之难,讵可迟疑。

敬顺金文,善随佛学。

不闻不解者,可痛可伤焉。

矧兹五浊恶世,四面火焚,唯佛一人力能救援。

既闻妙法,宜植净缘,一念信诚,万德因种。

思齐先哲,希悟真常。

普皆如说奉行,尽心顶礼信受。

问曰:

既言信者,未知信何法门?

答曰:

信凭经中,佛说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定灭诸罪,信念佛定得佛护,信念佛定得佛证,信念佛临终定得佛来迎接,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信念佛生净土定不堕三恶道。

所以劝信念佛,受此法、持此念,则往生净土必矣!

是故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历代祖师,修诸功行,具大愿力,入佛境界,成就菩提,未有不从这个信字而入也。

《华严经》云:

信为道元功德母,信能长养诸善根,信能超出众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信能解脱生死海,信能成就佛菩提。

嗟乎!

今时斋人,信持戒而不信念佛,信奉佛而不信往生净土,是皆自失其大利也。

故《维摩》云:

深信坚固,犹如金刚。

欲到西方,要由深信。

君看净土恒沙佛,尽是当年正信人。

  尊崇三宝教法篇 二

天上天下,三宝为尊;世出世间,三宝为最。

何名三宝?

佛法僧也。

三宝者,有三种。

一曰同体三宝,谓真如之理,自性开觉,名为佛宝;德用轨则,自性真正,名为法宝;动无违诤,自性清净,名为僧宝。

二曰出世三宝,谓法报化身,随类应现,是为佛宝;六度诠旨,四谛缘生,名为法宝;十圣三贤,五果四向,名为僧宝。

三曰世间住持三宝,谓泥龛塑像名为佛宝,黄卷赤轴名为法宝,剃发染衣名为僧宝。

归依者,罪灭河沙;瞻仰者,福增无量。

今有邪愚,不解伪撰《真宗妙义经》,妄言精是佛宝、气是法宝、神是僧宝,致使入善门者,信其邪说不敬三宝,实可怜愍。

若夫不敬世间三宝,则同体、出世三宝,何所得哉?

自赚犹可,又赚他人。

可谓:

歧人天之正路,瞎人天之眼目,毁因果之真教,浇定慧之淳风,无甚于此也。

佛言:

一切众生,若不归依三宝,永劫堕三恶道。

不见古教云:

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

归依佛者,不堕地狱。

归依法者,不堕饿鬼。

归依僧者,不堕旁生。

何以故?

佛为无上医王,法是除病良药,僧乃导人知识,并为真净福田,背之则邪,向之则正。

凡见一切佛像,起如来想;见一切圣教,生难遭想;见一切比丘僧,起祖师想;礼拜供养,无得轻欺。

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如此则一体三宝,唯心备具矣。

诸仁者,若欲得道,当依佛语。

违而得者,无有是处。

或曰:

达磨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何须看经教而悟道乎?

答曰:

达磨老祖之说,实是应病之良药。

今人不达祖师宗旨,反以执药成病矣。

祖师要人悟心合教,故说此言,恐学人泥于文字,而不参本佛,亦恐滞指而迷月也。

六祖云:

达磨道个直指,早是曲了也。

何以故?

要知不立两字亦是文字,岂可谓无文字乎?

若真不立文字人,亦不合语言。

只此语言,亦是文字之相,岂可言其不立乎?

愚人见说不立,就便一向执空,只说不立文字,反谤佛经,罪障深重,可不戒哉?

不见达磨传法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祖又曰:

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如此者,达磨岂无文字与人乎?

先德云:

看经者,明佛之理也。

则是藉教明宗,心与教合,以心印心,无二无别。

故知欲达真乘,须亲教典。

禀教乃能明理,明理然后修行。

行愿无亏,道果可证。

看教既有此益,焉可轻其教法乎?

沩山《警策》云:

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

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遂成疏野,触事面墙。

后学咨询,无言接引。

纵有谈说,不涉典章。

或被轻言,反责后生无礼。

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

人我贡高,欺压后学,遂使一生空过,后悔无追,展转轮回,何时休息。

噫!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

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

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

如此者,岂可轻其教法乎?

轻其知识乎?

若轻其知识,即轻其教法。

轻其教法,即轻其佛祖。

轻其佛祖,则自欺其心。

自欺其心,则反沉苦海矣。

呜呼!

释迦世尊,尚舍全身而求半偈,身为床座而求妙法。

不见《行愿品》云: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国城、妻子,象马、七珍。

世尊重法既如此,凡夫可轻其教法乎?

药王菩萨将身为烛而报佛深恩,常啼菩萨卖心肝而学般若,神光断臂参请,善财泣血南求,皆是为法亡躯,才得了明大事。

《圆觉经》云:

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即得成就无上菩提。

《智度论》云:

于诸导师生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恭敬,不念余恶。

如獘囊盛宝,不以囊恶故不取其宝。

又如夜行险道,獘人执炬,不以人恶故不取其照。

《华严经》云:

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

若闻一句一偈未曾有法,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及释梵转轮王位。

《法华经》云:

能说此经之人,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

所以者何?

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起信论》云: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者,无有是处。

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经教,及一切善知识开示,能自成佛者,无有是处。

不闻先德云: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

岂不然哉?

要知大乘经典,诸佛所师,佛果菩提皆从中出。

《观经》三种净业并上品上生者,皆言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能如是者,决定往生。

何名大乘经?

即《华严》、《法华》、《般若》、《涅槃》、《楞严》、《楞伽》、《圆觉》等经,并《观无量寿佛》等经,及一切专谈净土等经。

修净业人,当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问曰:

识字之人可行,不识字者何为?

答曰:

虽不识字读诵,亦可印施流通,再能顶礼归依,有日自然通晓。

不见善财一生证果,龙女八岁成佛。

盖因致力于多生,岂能一朝成办尔?

《妙庄严王品》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

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大德,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岂小补哉?

今生不明佛理之人,皆因前世轻慢佛法。

今世再不尊崇,来生愈加愚困。

不见《法华经》云: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苦哉!

苦哉!

若是毁经教、谤法师,其罪过于骂佛,可不慎欤?

若不信之,《法师》、《火宅》二品中可见。

吾劝后之学者,欲修无上菩提,必须参礼明师,听从教法。

若遇盲师指示,要超升反沉坠矣。

可谓:

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孝养父母报恩文 三

《莲宗宝鉴》云:

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

孝心即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

欲得道同诸佛,先须孝养二亲。

故赜禅师云:

孝之一字,众妙之门。

佛语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

言中不昧,口出戒光;直下分明,顿开心地。

夫孝者,有在家之孝,有出家之孝。

在家孝者,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承顺颜色,以尽养生。

出家孝者,割爱辞亲,餐微契本,深入无为之理,上酬罔极之恩,趣解脱之要途,报慈亲之捷径,非但未来获益,亦于现世成功。

所以如来子夜逾城,道圆雪岭;卢能白金遗母,法继黄梅。

然而以法断恩,应思报德,是以迦维省父,忉利宁亲。

至于贫乏无依,理合躬亲给侍。

是故毕陵伽起尽心之戒,忍大师有养母之堂,陈睦州织屦供亲,朗法师荷担游学。

然则出家者,以法味为甘旨,不忘反哺之心;以佛事为勤劳,未遗世谛之礼。

非但一世父母,而多生父母皆报;不唯一身父母,而法界父母皆度。

同登觉岸,岂止周公之配天;普示迷津,故逾考叔之纯孝。

出家之孝,其利博哉!

如或因缘未和,父母不听,宜尽在家之孝,劝修出世之因。

若能即俗而真,亦有成佛之路。

觊反婴儿之行,无亏膝下之严;报双亲顾复之劳,致一乘圆满之地。

遂使在家菩萨,行解无疑;出俗高人,因斯可鉴。

其有局于事佛不能尽于事亲,睹兹有感于中,可以克全其孝。

呜呼!

光阴易往,父母难忘,有亲在堂,如佛在世。

以此报亲之德,圆成念佛之功。

是知父母喜欢,则诸佛喜欢;此心清净,则佛土清净。

可谓:

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连。

  行脚求师开示序 四

  弟子宗本,生于四明陈氏,承感双亲抚恤,请师训诲,入学攻书,父教师严,颇通诗礼。

年十五时,有族兄朽木处士因恙弃世,尸卧空堂,余经堂门而过,乃见亡兄四大,惊怖忧疑,自叹曰:

世相非坚,命如风烛,无常忽到,难躲难逃。

遂欲出家学道,超脱轮回。

不识修行路头,心中犹豫,到于本境茶亭礼佛,偶见一僧危然端坐,余乃叩问:

是何大德?

僧曰:

吾是游方禅和子也。

余见此说不胜喜悦,遂即迎请归家,具办香斋供养,饭食已讫,拜问禅师:

弟子欲逃生死,不知依何法修?

禅师问我:

是何姓名?

是何年纪?

宗本答曰:

弟子姓陈,名静修,年十五岁也。

禅师赞叹曰:

年已幼而发心高,世之希有!

陈善男子,一心寂静,听吾所说: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宗本曰:

念阿弥陀佛,焉得便超生死乎?

禅师曰:

信凭佛说,脱苦良方,无如念佛。

若不念佛,生死难逃。

  问曰:

念佛法门有何所出?

答曰:

念佛法门,非止一经一教之中所载,盖大千恒沙经卷之内,无一不具念佛法门也。

若依此法而修,决定往生净土。

  问:

念佛有几许功德,可以往生净土?

答: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等,其福甚多。

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问:

一声佛名,云何能胜?

答:

佛国《往生论》云: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能称一声阿弥陀佛,其福过彼。

自念尚以如此,何况劝人。

问:

佛德虽然如是,凡夫罪业所多,云何一世念佛,便得往生净土?

答:

《十六观经》云:

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有人平生造五逆十恶,临终十念阿弥陀佛,尚得往生,况一世斋戒念佛乎?

问:

阿弥陀佛何故有如是广大功德、广大行愿?

答:

《大阿弥陀经》云:

释迦佛一日容颜异常,侍者阿难怪而问之,佛言:

善哉!

汝所问者,胜于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犹百千万亿倍不及所问功德。

所以者何?

以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

以此观之,是释迦佛初欲说阿弥陀佛之时,其存于心而形于色者,已异于平日。

则阿弥陀佛,所以感诸佛者固已非常,况于感一切众生乎!

何则?

观其阿弥陀佛初发愿云:

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生我刹。

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

是则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者,无所不度,可知矣。

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天人,以至蜎飞蠕动之类。

蜎飞者,谓微细飞虫也。

蠕动者,谓微细蛆虫也。

若此者,佛尚化度,况于人乎?

阿弥陀佛又有愿云:

若称我名,必生我国。

若不尔者,誓不作佛。

是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

由此推之,念佛功德实不可思议也。

阿弥陀佛又云:

若有众生,欲生我国,上品者,须用慈心不杀,爱护含灵,具诸戒行,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谛理深明,供养三宝,孝敬双亲,悲怜贫苦,教化有情,加持法食,普施鬼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若能如是念佛者,决定上品上生,直至成佛。

其或力量未充,且自坚持斋戒,一心念佛。

若能念念无间,亦不在下品生矣。

况此法门,不拣贤愚,不择贵贱,不在贫富,不分男女,不问老幼,不拘僧俗,不论久近,皆可念佛。

念佛轨则亦以不拘,或高声念,低声念,流水念,顶礼念,摄心念,参究念,观想念,轮珠念,行道念,住立念,静坐念,侧卧念,默念,明念,千念万念皆同一念,唯要决定信心求生净土。

果能如是行持,何用别寻知识?

可谓:

行船尽在把梢人,达者同登安养国。

  宗本问曰:

世间之人,多说家缘萦绊,世务缠身,且待老来然后念佛。

此等之言,唯愿释之。

禅师曰:

苦哉!

苦哉!

何等愚谬之言也。

岂不见,死心禅师云:

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室,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

争柰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便行,不容迟滞。

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

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

岂不闻古人云: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又云:

自从早年索妻养子,经营家计,受尽万千辛苦,忽然三寸气断,未免一旦皆休。

若是孝顺儿孙,斋得几僧,看得部经,烧得陌纸,春三秋九做得碗羹饭,哭得几声,犹是记忆爷娘。

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头未冷,作挞财产,出卖田园,恣意作乐。

以此较之,着甚么急?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

复引古德云:

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内米生虫,库中钱烂贯。

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绳索断。

死心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世业待老来方念佛乎?

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眨眼便过。

趁此未老无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尘事。

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

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只要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

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

且喜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

世人虽然难免营办家缘,亦须早晚焚香念佛。

况此念佛法门,人皆可以通行。

譬如千年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

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

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

在官者不妨职业,在士者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夫不妨耕种,在妇人不妨女工,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

或在晨昏礼念,或在忙里偷闲,每日或念千声百声,或念三五百声,或念十声,唯要回向发愿,愿往西方。

诚能如是,决定往生矣。

陈善男子,你若斋戒精严,一心念佛,不生净土者,(某甲)当堕拔舌地狱。

我见禅师发誓深重,是则惊骇跪拜,蒙感开示念佛法门也。

  禅师曰:

若言净土教门,亿劫之中说不能尽,是以略举数言耳。

古德云: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诚哉是言也!

夫真信修行之士,要生西方净土,不是说了便休,须是把做一件大事相似。

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摇撼不动。

只此一念,是汝本师。

只此一念,即是化佛。

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

只此一念,是斩群邪之宝剑。

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

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

只此一念,是脱生死之良方。

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

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

只此一念,是唯心净土。

但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

无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

如是一念分明,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可谓:

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

  禅师丁宁,再告曰:

陈善男子,今将十法界之法付嘱于汝,汝将此法亦以开示后人,精进修行,同成佛果。

宗本答曰:

用广发挥于后世,庶几有补于将来。

禅师曰:

善哉!

善哉!

十法界者,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狱法界。

夫十法界者,一心具足,随造随受。

据你所作因,还你所作果。

是以善行恶行,世间之因也;三界六道,世间之果也。

持戒念佛,出世间之因也;净土成佛,出世间之果也。

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今有欲快乐人天而不修福,欲出离生死而不念佛,是犹鸟无翼而欲飞,木无根而欲茂,奚可得哉!

要将念佛为正因,作福为助道,福慧双修,成等正觉。

所以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无差,始终不昧。

何以故?

形直影端,声和响顺,应知因实果则不虚。

如今是因,临终是果。

作恶而恶境现前,念佛而佛界自至。

岂不见,《华严经》云: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也。

  宗本问曰:

依何法修得到佛法界?

禅师曰:

当知六道众生皆有佛性,真如平等,一体同观,如诸佛想,如父母想,无间冤亲悉皆济度,尽未来际行普贤行。

能依此法而修,即与诸佛齐等。

  问:

依何法修得到菩萨法界?

答: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昏散,智慧度愚痴。

能依此法而修,即与菩萨同等。

  问:

依何法修只到缘觉法界?

答:

中乘之人,乐独善寂,虽知诸法缘不行普度,是以只到缘觉法界。

  问:

依何法修只到声闻法界?

答:

小乘之人,怕怖生死,如獐独跳不顾后群,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以只到声闻法界。

  问:

依何法修止生天道?

答:

修十善业得生天法界。

  问:

依何法修复得人伦?

答:

五戒坚持,得生人法界。

  问:

造何罪业堕落修罗?

答:

若人虽修善业,常怀胜负瞋慢之心,堕在修罗法界。

  问:

造何恶业堕落饿鬼?

答:

悭贪不舍,瞒众独食,堕在饿鬼法界。

  问:

造何恶业堕落畜生?

答:

造作愚痴邪恶之业,决堕畜生法界。

  问:

造何恶业堕落地狱?

答:

毁谤三宝,造作众恶,定堕地狱法界。

此上十法界者,盖随人所作所修。

宗本顶礼谢师曰:

若非宿生庆幸,焉得遇于明师开示也。

禅师告辞而又曰:

汝若有疑未决,可看《莲宗宝鉴》、《净土指归》、《龙舒净土文》、《万善同归集》、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则法师《或问》、《神栖安养赋》,《净土决疑论》,凡所赞扬净土经教者,皆可看之。

宗本曰:

恭禀师命,信受奉行。

○出家参学,事理文长不录。

  开示参禅龟镜文 五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洗涤根尘,以悟为则。

诸仁者,欲修无上菩提,必用坚持斋戒。

戒行若不严持,菩提终不成就。

何以故?

戒为万行之先锋,六度之基址。

如造屋宅,先固其基。

若无基址,徒架虚空。

夫戒者,大乘三聚戒也。

摄律仪戒,无恶不断,即诸恶莫作也。

摄善法戒,无善不积,即众善奉行也。

饶益有情戒,无生不度,即普度众生也。

此三聚戒者,是菩萨成佛之戒也。

若人具此三戒,方可修禅。

不发此心,参禅何益。

不见《梵网经》云: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岂不然哉!

佛祖云:

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慧则明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成佛作祖者,莫不由斯戒也。

○夫参禅一事,极是向上玄机,不是等闲小可。

须当发大勇猛,发大精进,亦要息虑忘缘,收视反听,将平时好恶知见,憎爱是非,尽情扫荡。

如利刀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

亦如斩缆放船,径望前去。

亦如一人与万人斗战,不容眨眼,那可迟疑。

果能发此决烈之志,才有参禅气象。

既有参禅气象,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一其意,或念三声五声,回光自看,云:

问着念佛底是谁?

参!

要见这一念从何处起,良久,觑破这一念,疑上又加疑,又问:

问念佛底是谁?

毕竟是谁?

到这里,紧顾绳头,不得放舍。

如见生死冤家,扭着就要了当。

不容拟议,不待商量。

如此参禅,克期取办。

未能如是,更听饶舌剩语。

夫参究下工之法,如人增在千尺井底,朝思想暮思量,单单只用求出之心,再无异念。

又如失了要紧物事相似,朝也寻、暮也寻,横也寻、竖也寻,寻之不见,细想沉吟。

亦犹猫捕鼠,内外一如。

亦如过独木桥,愈加仔细。

若也如此用心,昏散自然而退。

行住坐卧如护婴儿,不可卒暴。

所以探珠宜浪静,动水取应难。

定水澄清,心珠自现。

古人云:

开池不待月,池成月自来。

故《圆觉经》云: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果能如是行持,工夫定得入手。

纵得禅定现前,不可住在枯定。

须参大事了明,圆成一切种智。

先德云:

莫只忘形与死心,此个难医病最深。

直须坐究探渊源,始得见性识天真。

正所谓: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直待悬崖撒手,绝后再苏,方可谓之了事人。

虽决此一则又有一则疑,或有话头提起提不起,分明不分明,得力不得力,轻安不轻安,此等得失有无,尽不可着。

但存参究之意,即是工夫。

决了此一则又有一则疑,或有好境现前,不要欢喜,恐欢喜魔入心。

或有恶境现前,不要烦恼,恐烦恼魔入心。

要知此等境界,非是外来,皆是昏沉所生,或是业识所感。

凡有眼见耳闻者,尽是虚妄,俱不要着,精进做去。

古德云:

汝之伎俩有尽,我之不采无穷。

真是色身上有病者,这个不可强为,急须礼佛忏悔,念佛消遣过时,病源脱体,然后又参。

若有智慧之人,亦可参究,要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病从何来?

是谁受病?

果能如是觉照,亦有发明之时。

此则虽决了又有一则疑,倘有见解聪明现前,切莫认着,急须扫过。

若也住在知见境界,埋没本来面目,先德云:

佛法不是鲜鱼,那怕烂却?

如剥芭蕉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