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754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docx

牺牲的词义演变共10页

“牺牲”的词义演变

  摘要:

“牺牲”作为复音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牺牲”最初成词是“牺”和“牲”在“宗庙祭祀用的牲畜”义上的并列,继而根据词义的理性引申的规律,在同一时期引申出“指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和“泛指用其它物品所作的祭品”这两个义位。

发展到清代,“牺牲”开始产生“舍弃”这一义位。

由此义位又引申出了“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在现代汉语里,“牺牲”只保留了“舍弃”义和“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这两个义位。

  “牺牲”的古今差异较大,从古代表示“供祭祀时用的牲畜”义,演变到今天的“舍弃、放弃”和“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义,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本文将尝试探讨其历史演变情况。

  一、“牺”和“牲”的本义及词义演变

  ?

蓿?

简化字作牺。

《说文?

牛部》:

“?

蓿?

宗?

R之牲也。

”本义为古时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而不杂的牲畜。

《诗经?

鲁颂?

?

s宫》:

“皇祖后稷,享以?

U牺。

”陆德明《音义》:

“?

U,赤色也。

牺,纯毛牲。

”《左传?

昭公十三年》:

“晋礼主盟,惧有不治,奉承齐牺。

”杜预注:

“齐盟之牺牲。

  牲,《说文?

牛部》:

“牲,牛完全。

”本义指古代祭祀用的全牛。

引申泛指祭祀用的家畜,包括牛、羊、豕、马、犬、鸡等。

《诗经?

大雅?

云汉》: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程俊英等注:

“牲,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特指祭祀用的牛、羊、豕三牲。

《左传?

庄公十年》: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孔颖达正义曰:

“牲谓三牲,牛、羊、豕也。

牺者,牲之纯色也。

  “牺”和“牲”都有“供祭祀时用的牲畜”义,故能同义并列构成双音词“牺牲”。

  二、“牺牲”的成词及词义演变

  随着词义的发展,“牺”“牲”二字在“宗庙祭祀用的牲畜”义上有了共同点,二者同义联合且凝固成一个双音节词,用来指“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牺牲”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末期。

  

(1)凡祭祀,共其牺牲。

(《周礼?

地官?

牧人》)

  

(2)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

(《国语?

周语上》)

  (3)幽者禁也,谓禁止其以牛羊牺牲供春享秋尝之用也。

(《管子?

轻重九―山至数》)

  (4)礼曰:

“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

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惟士无田,则亦不祭。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下》)

  “牺牲”的此义位在之后历代的各类文献典籍中都有所使用,举例如下:

  (5)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东郊,修除祠位,币祷鬼神,牺牲用牡。

(刘安《淮南子?

则时训》)

  (6)春,诏曰:

“朕获执牺牲圭币圭币以事上帝宗庙,十四年于今。

历日弥长,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

”(班固《汉书?

文帝纪》)

  (7)臣松之按:

魏郊祀奏中,尚书卢毓议祀厉殃事云:

“具牺牲祭器,如前后师出告郊之礼。

”(裴松之《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

  (8)汤问曰:

何为不祀?

称无以供祠祭。

遗葛伯,葛伯又不祀。

汤又问之,曰:

无以供牺牲。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卷二十三》)

  (9)玉帛牺牲申敬享,金丝戚羽盛音容。

庶俾亿龄?

A景福,长欣万宇洽时邕。

(《全唐诗?

第十卷》)

  (10)季秋休百工,人皆入室,具衣裘;举五谷之要,合秩刍,养牺牲;此二句季夏,非是季秋。

(《柳宗元集?

卷三》)

  (11)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卷十四尽心章句下》

  (12)金声鸣清庙钟,玉振响明堂磬,血食列俎豆牺牲。

(《全元杂剧?

郑光祖?

辅思乡王周公摄政》)

  (13)到次日,夫人将醮坛上牺牲诸品,分送三位同僚,这个叫做“散福”。

(冯梦龙《醒世恒言?

第二十六卷》

  (14)公曰:

“诰志无荒,以会民义,斋戒必敬,会时必节,牺牲必全,齐盛必洁,上下?

祀,外内无失节,其可以省怨远灾乎?

”(《孔子集语》)

  “牺牲”一词“供祭祀时用的牲畜”这一义位出现时期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成为其核心义位,之后在历代文献中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加,一直沿用至清代。

但从清代晚期开始,这一义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就渐渐减少,到了现代汉语中,“牺牲”一词的该义位已经消亡。

  按照思维的发展和词义相近引申的规律,“牺牲”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由表示“供祭祀时用的牲畜”义引申出“盟誓、宴享时用的牲畜”义,但这个义位不常见。

如:

  (15)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国语?

鲁语上》)

  (16)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17)晋礼主盟,(依先王先公旧礼侯盟)惧有不治。

奉承齐牺(齐盟之牺牲)而布诸君求终事也。

(《册府元龟》)

  根据同样的引申规律,“牺牲”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引申出了“泛指用其他物品所作祭祀品”这一义位。

如:

  (18)牺牲以彘,发号出令曰:

“罚而勿赏,夺而勿予,罪狱诛而勿生,终岁之罪,毋有所赦,作衍牛马之实在野者王”,天子之秋计也。

(《管子?

轻重甲第八十》)

  (19)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香。

(唐白居易《自咏》)

  (20)令朝隐往少室祈祷。

朝隐遂曲申悦媚,以身为牺牲,请代上所苦。

(宋《册府元龟》)

  (21)或请牲不用牛,忠良奏曰:

“梁武帝用面为牺牲,后如何耶?

”(《元史卷二三》)

  (22)岁旱、彗星谪见,诏曰:

“朕以身为牺牲,焚于烈火,亦未足以答谢天谴。

当与卿等审刑政之阙失、稼穑之艰难,恤物安人,以祈玄?

v。

”(《宋史卷五?

本纪第五)

  (23)君诚用?

子为牺牲,以祭睢神,不惟神将降福,使东夷闻之,皆谓君能生杀诸侯,谁不耸惧来服?

(《东周列国志?

第三十三回》)  (24)方伯为坛海滨,陈列牺牲,取韩昌黎文读而焚之,鳄鱼遂遁去。

(叶廷?

g《鸥陂渔话?

海外二奇人》)

  这两个义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都不高,只是偶尔出现,甚至于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不曾出现过。

直至现代已经消亡不再使用。

  我们今天常用“牺牲”指称“舍弃、放弃”和“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

“舍弃、放弃”这一义位是根据词义的动静引申原则(事物的动态和静态彼此相因,因此动态词义和静态词义往往相互引申。

这在语法上即表现为动词和静词互用。

)从其名词性的本义“供祭祀时用的牲畜”引申而来的。

最早可见于清代的文献典籍,如:

  (25)仙姑听了,觉得此话为平时意想所未到,也知玄女垂训之意,因本人心大热、性大慈,往往有不问事实的是非利害,但凭一时悲悯之怀,不惜牺牲自己幸福搭救人家,即如上次吴大户家之事,前据上元夫人劝戒之言,正是一个例子。

(《八仙得道?

第三十五回》)

  (26)他既牺牲了一切,投了威妥玛,做了汉奸,无非为的是钱。

(《孽海花?

第三回》)

  (27)锡光、蒯贺荪、杨巡抚退下堂来,在书房暗暗商议,觉得这事倘不咬定乃武,一则得了刘锡彤的银子,二则要坏许多官员,总须官官相护,虽明知乃武冤枉,也只得牺牲他一人性命的了,蒯贺荪暗想,这事须得问刘锡彤自己的了。

(《风流奇案?

第三十九回》)

  到了民国时期,此义位的使用次数逐渐增多,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成为“牺牲”的主要义位之一,在现代汉语里也可见到。

如:

  (28)哼,都是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

我恨着我早没有知道你!

(曹禺《雷雨第三幕》)

  (29)“新月派”的罗隆基博士曰:

“根本改组政府,……容纳全国各项人才代表各种政见的政府,……政治的意见,是可以牺牲的,是应该牺牲的。

”(《鲁迅全集?

知难行难》)

  (30)结婚必须男女两方都要牺牲的。

我已经牺牲了那么多,她牺牲了什么?

(老舍《樱海集?

牺牲》)

  (31)于是他牺牲了他的例假,一早便心神不安地等待着他们的会见。

(沙汀《凶手》)

  在“舍弃、放弃”义产生的同一时期,我们今天常用“牺牲”的另一个义位“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也在清代的文献典籍中可见,它是从“舍弃、放弃”这一义位根据词义相近引申的规律引申而来的。

但是使用的次数不多,使用频率不高,在清时期的文献中仅出现过十次,在民国时期的文献中出现过七次,现举例如下:

  (32)她们都是牺牲其身而报国家的,你老人家要是进去了,于我的面上光荣不浅。

(《负曝闲谈?

第十七回》

  (33)奉军得了长城,随即布防,并传令催后军速入,如迟,恐直军大队到来,不独前日之功尽弃,大家皆要牺牲。

(《历代兴衰演义?

第60回》)

  (34)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

(《国史大纲?

引论》)

  (35)我辈今组织大军,牺牲生命,誓翦灭此而后朝食。

壮行何畏,师出有名,爰声其罪,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梁启超文集?

拟讨专制政体檄》)

  虽然这一义位在清、民时代使用的频率较低,但一直稳定地出现在各时期的文献中的,在现代汉语里也大量出现。

如:

  (36)到六月廿五日,他双脚都不能动了。

七月初三日他死在厦门,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

(胡适《九年家乡的教育》)

  (37)她底父亲是为国牺牲的。

(柔石《二月》)

  (38)团员有的牺牲,有的退伍,减少到了只余二十三四人。

(郭沫若《洪波曲?

第十章四)

  (39)伊汝的父母都是烈士,是红军东渡黄河时牺牲的。

(李国文《月食》)

  牺牲”的本义“供祭祀时用的牲畜”以及由这一义位在同一时期引申出来的其他两个义位已经完全被现代汉语所使用的“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和“放弃、舍弃”这两个义位替代,一直沿用至今。

  “牺牲“的词义演变

  表1:

“牺牲”各义位历代现存情况

  供祭祀时用的牲畜盟誓、宴飨用的牲畜其他物品所作的祭祀品放弃、舍弃损害某利益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民国√√

  现代√√

  表2:

使用频率表(单位:

次)

  书名AA1A2A3A4

  先秦左传02000

  管子70200

  国语60100

  两汉论衡80100

  汉书160000

  淮南子60000

  魏晋南北朝抱朴子30000

  三国志50000

  水经注80000

  唐五代旧唐书50100

  全唐诗70100

  柳宗元集30000

  宋宋史160100

  四章集注90000

  册府元龟584100

  元文献通考370100

  元杂剧10000

  元史80100

  明东周列国志01200

  开辟演义20200

  醒世恒言10000

  清历代兴衰演义50200

  八仙得道00040

  孔子集语40000

  民海外缤纷录00070

  梁启超文集000214

  清朝密史00021

  现代金粉世家00040

  鲁迅全集00058

  注:

A表示“祭祀时用的牲畜”出现的总次数,A1表示“在盟誓、宴享中使用的牲畜”义出现的总次数,A2表示“用其它物品作为祭祀品”义出现的总次数,A3表示“舍弃、放弃”义出现的次数,A4表示“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义位出现的次数。

  结语

  “牺”和“牲”本来是两个单音节词。

“牺”表示“祭祀使用的纯体牲畜”,“牲”表示“祭祀用的完整的牛”,随着对象差异的消失,“牺”“牲”二词分别从其本义析取出其中心义素“祭祀时用的牲畜”,舍弃其具体所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复音词“牺牲”,表示“祭祀时用的牲畜”。

该义位一直沿用到清代,曾一度成为该词的主要义位之一。

在同一时期,由该义位引申出了“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及“用其他物品做祭祀品”两个引申义,但这两个引申义位使用的频率比较低,在清代也已经消失了。

在清代通过词义的动静引申原则由本义“供祭祀时用的牲畜”引申出动词性义位“舍弃、放弃”。

同时根据词义的相近引申规律从“舍弃”义位引申出“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一义位。

这两个义位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他们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牺牲”一词的主要义位。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