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835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3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docx

江苏省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0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含14年高考真题

【2015年江苏历史考试说明】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结构-构建框架】

1.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曲折反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

2.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落实-考向例析】

考点一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

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考例1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结果

(2014·安徽高考)列宁指出: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知识定位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调动知识 由材料中的“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题干材料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损害了工农利益,表明该政策严重脱离苏俄现实,故正确答案为B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没有粮食税,A项表述错误;C项是其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 B

考例2 苏俄对农业政策的调整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次尝试探索

1.追随“理想”的实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

(1)一个勇敢的调整

①农业由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

②工业由国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由取消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由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2)核心:

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私有,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

3.不同结果:

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政治经济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考点二 斯大林——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

核心词: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确立: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1)积极:

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考例3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2014·全国大纲高考)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知识定位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信息解读

解题关键 依据题干材料中“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信息说明当时俄国农业的落后性,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故本题选择C项;A项属于工业化;B项属于商业方面;D项也属于工业发展方面。

答案 C

考例4 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并非单一模式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知识定位 斯大林——工业化建设——信息解读

解题关键 一个矿井由德国公司负责,很显然此矿井租赁给了外国公司,这符合新经济政策中有关租赁一些企业给外国公司的规定,正确答案为D项。

一个矿井由苏联自行建设,说明苏联并不缺乏技术基础,A项错误;1928年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确立,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强调苏联缺乏工业建设的资金,C项错误。

答案 D

考点三 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调整

核心词:

改革侧重点、和平演变、背离社会主义原则、苏联解体

1.三次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带来了社会的混乱

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措施

农业

(1)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

(2)开垦荒地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1)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

(2)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1)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改革陷入困境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工业

(1)扩大地方和企业生产自主权

(2)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评价

积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收到一定的成效

经济持续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消极

(1)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2)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

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

①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深蒂固。

②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

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考例5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2014·福建高考)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知识定位 斯大林体制改革——赫鲁晓夫

调动知识 1952~1964年是赫鲁晓夫当政时期,他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选D项。

A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B项“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C项材料未体现。

答案 D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意义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经济上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2.苏联改革与失败对中国的启示

(1)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关键在于符合本国国情,根据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要防止教条主义,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要坚持实事求是。

(3)要加强执政党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考点四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爆发:

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

3.特点:

范围特别广、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1)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考例6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014·海南高考)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

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知识定位 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信息解读 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项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才开始实施,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例7 经济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知识定位 文化与现实联系——历史意识

辨析选项 20世纪30年代初,罗斯福开始实施新政,但美国经济仍然处于恢复期而不是繁荣期,而且题干中并没有经济繁荣的信息,A项错误;结合材料中“孤儿”感化富人这一表演题材可知,C项更符合美国国民当时的心理状态,B项错误,C项正确;幻想型影片不属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D项错误。

答案 C

经济危机的原因与特点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政策原因

银行信贷泛滥,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都是自由放任政策恶性发展的结果

1929年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的原因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一国经济的变化会迅速波及全世界。

(2)美国是当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对他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考点五 自由放任VS新政干预——克服危机的不同思路

核心词:

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生产关系调整

1.胡佛——自由放任政策

(1)措施:

①自由放任:

面对经济危机,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否决国会救济方案。

②关税壁垒:

1930年胡佛大幅度提高关税,其它各国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掉入“沟底”。

(2)结果:

整个社会一片混乱,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信心,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2.罗斯福——国家干预

(1)背景

①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时任总统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②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

(2)主要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调整农业生产。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主要特点:

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实质:

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5)影响

①积极——直接影响:

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②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考例8 罗斯福新政中的新经济形式

信息解读 由材料中的“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可知,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具有一定的独立经营权,这将有利于该工程的发展,说明其经营方式的灵活性,故正确答案为D项。

A项与史实不符;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虽具有一定的独立经营权,但仍在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属于国有制,B项错误;材料所述的经营方式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灵活性,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错误。

总结归纳 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部分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但这并非说明新政放弃了市场的调节,相反,新政是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的宏观调控为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答案 D

考例9 罗斯福新政解决就业的措施

(2014·福建高考)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知识定位 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信息解读 材料中的“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表明工程振兴局采用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A项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属于“财政手段”,不是“金融手段”,更不是法律法规,B、C两项错误;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的目的是解决失业问题而不是控制市场,D项错误。

总结归纳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学习时应辩证地分析新政的作用:

一方面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又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答案 A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1.革命史观:

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是,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2.现代史观:

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3.社会史观: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注民生。

4.全球史观:

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二战后各国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文明史观:

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文明成果,挽救巩固了资本主义文明,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交融。

考点六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处于“滞胀”时期。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内容:

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工伤保险、教育等方面。

(3)影响

①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影响:

第三产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4.“新经济”的出现

(1)含义: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内容: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3)影响:

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考例10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历程

(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知识定位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干预程度调整

调动知识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故A项正确。

“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黄金时期”,故C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例11 “福利国家”制度的是与非

(2014·北京高考,节选)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

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

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

知识定位 二战后资本主义调整——福利政策

思路点拨 背景依据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以及“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等信息来概括答案;方式依据“工党政府宣布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法”的信息从立法以及关于经济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 

(2)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方式:

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阶段性调整

(1)第一阶段:

罗斯福新政至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是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20世纪50~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端,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缩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3)第三阶段: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局面。

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注重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既注意运用市场规律,又不放弃国家的干预。

这一过程本身也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正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高考预测-原创押题】

押题1 (立意:

热点——计划经济的现实思考)

2014年6月29日《经济学刊》:

“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

”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

B.国家统一地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

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

答案 D

解析 “经济危机”、“自由主义”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无序性,列宁时代最成功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一方面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市场、货币、经济规律,比较备选项,只有D项与题意一致。

押题2 (立意:

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斯大林的贡献)

近日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国家领导人的民心指数:

“普京61%、梅德韦杰夫54%、勃列日涅夫39%、斯大林28%……”其中斯大林民心指数排前几位的因素不包括(  )

A.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B.农业集体化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C.政局稳定,国力提高

D.领导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答案 B

解析 轻工业落后,农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一直未有大的改善和提高是斯大林体制长期存在的弊端,故B项说法错误。

押题3 (立意:

主干——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调整)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轨迹看,20世纪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也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带来的问题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最明显,国家干预经济失灵有两个事例,一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是西方国家的“滞胀”经济,比较备选项,B项正确。

押题4 (立意:

关注现实与历史的联系)

2014年美国失业率仍高达7%左右,近千万人的失业大军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下列关于美国历史上解决就业问题的史实不正确的表述是(  )

A.凯恩斯将保障就业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方向

B.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C.克林顿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失业率大大降低

D.二战后西方通过建立福利国家举措有效解决了失业问题

答案 D

解析 福利制度是西方国家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缓和社会矛盾的重大举措,并不能保障社会就业问题,故选D。

押题5 (立意:

主干——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下图为一学术讲座的海报。

下列各项中与讲座主题内容不相符的是(  )

海 报

主讲人:

魏欣老师

主题: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内容:

……

地点:

多媒体报告厅

时间:

2015年1月25日下午

A.英国的国有化政策

B.“福利国家”的出现

C.凯恩斯主义的失灵

D.自由主义的兴起

答案 D

解析 自由主义兴起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与海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