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1846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9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docx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考点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

②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③评价: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内容: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

③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④评价: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斯大林模式”

①背景:

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基础:

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内容:

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4)评价:

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改革: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重点深化] 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1.(2018·江苏卷,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抓题眼 从1957年判定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撤销7个全联盟部,将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意在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找错点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材料未反映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也为涉及所有制的问题。

答案 C

2.(2016·江苏卷,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抓题眼 时间信息: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接下来的几年里”;历史现象: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主要原因:

从生产关系上找原因。

找错点 “缺少机械操作员”不可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正在进行集体化”与一五计划“接下来的几年里”时间不对,集体化已完成;“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的说法不对,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答案 C

1.与下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加速发展战略

答案 C

解析 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的完整体系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相符,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与材料中严密体系不符,故D项错误。

2.(2018·昆山模考)下表为苏联在“七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

对其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社会劳动

生产率

年平均

增长速度

1961~1965

8.5

6.6

8.6

2.3

6.4

1981~1985

3.3

3.2

3.7

1.1

3.1

A.形成了重型化国民经济结构

B.赫鲁晓夫改革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经济发展

D.苏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于60年代,材料不能体现国民经济结构,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失败的,且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坚持斯大林模式造成经济发展减速,故C项正确;结合史实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苏联经济发展滞后,故D项错误。

考点二 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

②直接原因:

贫富差距过大,影响了消费市场;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

(2)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3)影响: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罗斯福新政

(1)措施

①整顿金融:

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

②调整工业:

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调节农业:

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

④社会保障:

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等。

(2)影响

①经济:

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

②政治:

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③世界: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重点深化] 罗斯福新政和胡佛“自愿联合政策”反危机措施的异同

(1)共同点:

都实行联邦政府的救济;都由联邦政府资助濒于破产的工业和农业;都由联邦政府管制对外贸易。

(2)不同点

罗斯福新政

胡佛反危机政策

救济对象

“被遗忘”的中下层民众

大资产者、大农场主

谁来救济

联邦政府主持救济

地方政府、州政府及企业自行救济

救济措施

以工代赈,举办并扩大公共工程规模;全面整顿工农业

缩小公共工程规模,单纯性救济;局部调整工农业

金融改革

平衡预算,废除金本位,全面整顿金融财政

赤字财政,保留金本位,局部调整金融财政

政府职能

改变管理体制,扩大政府干预职能

管理体制不变,减少政府干预

(2018·全国Ⅲ,34)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该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抓题眼 时空信息“1929~1933年美国”,自然联想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表格信息反映的是“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数据显示是工资的大幅度降低。

这与经济形势的恶化相关。

找错点 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中订立的,时间不合;材料数据反映不出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的减低,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无关。

答案 C

3.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务部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

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

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

这反映(  )

A.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不涉及意识形态对美苏经济交往的影响,故A项错误;苏联并不是实行自由贸易,当时已经在实行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美国财务部长和农业部长的谈话可以看出其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于苏联,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故C项正确;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是现象而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4.(2018·扬州中学质检)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随后国会又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  )

A.新政期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新政注重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现社会稳定

D.社会福利开支过大导致财政不堪重负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但不能推断是否完善,故A项错误;《紧急救济拨款法》反映出新政以工代赈,注重间接救济,《社会保障法》体现出新政注重直接救济,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但没有体现出实现了社会稳定,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但没有体现出财政不堪重负,故D项错误。

考点三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后进入“滞胀”时期,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福利国家”的建立

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重点深化]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被称为“看得见的手”。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

所以两手兼用,即两者都有合理的地方。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抓题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利影响凸显,美国联邦政府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A

5.(2018·南京模考)钱乘旦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

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此处“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  )

A.国家加强经济干预B.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加速发展“新经济”

答案 A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罗斯福开创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运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

6.(2018·怀化四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

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

A.每个公民都享有福利权

B.对社会福利实行统一管理

C.福利要求体现均一性原则

D.福利建设制度化、体系化

答案 D

解析 “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体现了福利建设制度化、体系化,故D项正确。

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命题点1 苏联(苏俄)的工业化建设

以下为1913~1926年苏联(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

项目

1913

1920

1925

1926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

亿卢布)

102.51

13.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上表中出现1926年这种工业生产情况的因素是(  )

A.多种所有制并存,恢复商品交换

B.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

C.完善计划管理,刺激工业发展

D.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答案 B

解析 1926年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之中,它强调单一公有制,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因此表格中苏联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故B项正确;完善计划管理,会导致企业缺少自主权,影响工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强调行政命令管理工业生产,而不是经济管理方法,故D项错误。

命题点2 罗斯福新政

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由25%下降到4%。

共和党为兰登准备的竞选基金有900万,罗斯福只有450万。

这从侧面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A.损害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

B.彻底改造了资本主义制度

C.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从1932年到1936年罗斯福总统的竞选基金减少,主要是因为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保障工人的利益,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所以对罗斯福的支持减少,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新政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改造,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但不是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不符,故D项错误。

史论链接

⊙苏联经济模式中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上的改变,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程度型选择题

命题点3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

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

”这一政策最可能是(  )

A.下令银行停业整顿B.鼓励农民减耕减产

C.实施以工代赈的政策D.颁布工业复兴法

答案 C

解析 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与材料中“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相符,故C项正确。

方法指导

⊙程度型选择题一般解题方法

(1)史论结合分析法。

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特征分析法。

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理论。

诚实守信和社会保障

命题点4 罗斯福金融领域的新政

在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时,全国没有一家银行营业,银行支票已成为废纸。

为此,政府颁布《紧急银行法》,对银行进行审查并对合乎要求的颁发经营许可证。

该政策的意图是(  )

A.重建信用机制B.避免盲目竞争

C.减少政府开支D.调整工业生产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罗斯福针对股市崩溃、银行破产所采取的措施,主要目的是恢复银行信用,增强人民的信心,故A项正确;避免盲目竞争主要是指罗斯福采取的在工业方面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的干预,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减少开支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银行金融业,并未涉及工业方面,故D项错误。

命题点5 英国政府的社会福利调控

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曾这样描述:

“像过分拥挤和贫民窟这样的词,在19世纪初尚感新鲜,而到该世纪末,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现实性,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

”为此,英国政府(  )

A.以行政权力的运用来取代自由贸易

B.以殖民扩张和掠夺转嫁国内危机

C.以扩大城市规模来加快城市化进程

D.以税收和济贫政策实行福利调控

答案 D

解析 面对越来越多的贫民,政府只有采取福利调控的办法来缓和矛盾,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罗斯福新政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

⊙福利国家是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

罗斯福新政研究

命题点6 罗斯福新政的性质与本质

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答案 A

解析 “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反映了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与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相违背,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有效防止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泛滥,故B项错误;“滞胀”是二战后70年代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有其深刻的根源,与罗斯福新政相隔太远,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错误。

方法点拨

⊙“本质”和”性质”的区别:

一种事物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就是事物的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就是事物的本质。

性质是事物具有的属性;本质是隐藏的,要通过现象反映,不能直观认识。

性质表现在外,本质隐藏在内。

认识事物的性质,是认识事物的第一个层次;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事物的第二个层次。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命题点7 苏俄新经济政策

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正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

这样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须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据此判断,列宁(  )

A.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

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

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A

解析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相符,故A项正确;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1921年4月”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重新审查和修正”不等于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故C项错误;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D项错误。

史论链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常规型大题

(2018·江苏卷,23)(14分)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

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

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

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

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 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

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

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

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

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

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

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

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

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

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5分)

指导语

矛盾所在:

“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宣布为违宪”。

矛盾产生的背景:

经济危机期间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受到最高法院的制约,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双方矛盾加剧。

试答: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

(6分)

指导语

变化主要在“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上;变化的原因从黑人的地位变化上分析;不同目的要从两次案件的时代要求上分析。

试答: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3分)

指导语

“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有权力制衡、司法公平的作用,也有影响行政效率、司法不公等负面作用。

试答:

答案 

(1)矛盾:

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