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835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萍乡市2011年高考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干(gān)禄恣睢(suī)中(zhòng)用暴虎冯(píng)河

B.撒(sā)气鄙薄(báo)尽(jǐn)快少不更(gēng)事

C.城垣(yuán)訾(zǐ)詈猗(qǐ)郁锱(zī)铢必较

D.锃(zèng)亮忝(tiǎn)列惫(bèi)懒锣鼓喧阗(tián)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繁芜寒暄切蹉以逸代劳不落言荃

B.央浼榫头凋蔽惩前毖后因噎费食

C.眉稍磐石斡旋无耻澜言两全其美

D.朝暾纰缪针砭催枯拉朽事必恭亲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B.奥巴马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敦促美国要提高同中国、印度等国的竞争力,这就意味着中美竞争乃至较量仍然山高水长。

C.日本政府在对福岛核电站事故的通报上模棱两可,决策上乏善可陈,甚至从未将核设施这样的危险项目纳入国家安保范围。

D.河南省针对“瘦肉精”的问题,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行其是,形成合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卫视推出的《忐忑》百人合唱版成为兔年春节网上转帖最快的视频之一,百位翻唱者中有的是龚琳娜的粉丝,有的是选拔出来的网友,有的来自合唱团,年龄跨度涉及到各个年龄层。

B.此次从利比亚撤离中国公民行动的规模、范围和复杂程度都是空前的,中国在这次行动中的大投入和高效率,向国内外证明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应变能力和动员能力。

C.如果把干旱的原因归咎为大自然的无情,恐怕还会遭到更加无情的大自然的报复。

因为,人类活动对于少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D.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身垂范,开创了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网络问政”新风,并将其引向深入和常态化。

B.这也无可厚非,就连韩愈这样的大家也只能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没有“重新释道”这一项:

而我们从小学就知道的牛顿、哥白尼、伽利略,也只是永远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

C.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这是什么意义上的崛起?

究竟是富强的崛起?

还是文明的崛起?

在中国崛起的一片欢呼声中,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反思。

D.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启动。

通过普查统计,到2020年,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可控制在14.5亿左右。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

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

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

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

(《三国演义》)

B.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莺儿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

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续”。

(《红楼梦》)

C.艾妮斯患了重病,在裴果提去澳洲前夕离开了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朵拉始终与他保持着联系。

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现朵拉始终爱着他。

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西和女仆裴果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大卫•科波菲尔》) 

D.在高老头患病期间,小女儿没来看他一次,她关心的是即将参加盼望已久的鲍赛昂夫人的舞会;大女儿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父亲的病的,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欠裁缝一千法郎的定钱。

高老头被逼得付出了最后1文钱,致使中风症猛然发作。

(《高老头》)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

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

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

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

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7.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9.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三、(12分,每小题3分)

10.下列文言短文,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A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B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C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D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2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①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

明年,别公漳水湄。

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又后三年,过姑苏。

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

望夫兰之台而始哭公焉。

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

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

午,雨未止,买舟江涘。

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

毁垣枯甃,如入墟墓。

还,与舟人治祭具。

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其始至也,侍先君焉。

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复东望,泣拜不已。

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

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

“魂朝往兮何极?

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

”歌阙,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

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舟中。

舟人始惊余哭.云:

“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

”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

夜复赋诗怀古。

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

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余曰:

“呜呼!

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

若神之助,固不可知。

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②,如《秦楚之际》。

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

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注】①唐宰相鲁公:

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

②《季汉月表》:

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恨:

怨恨

B.设主于荒亭隅主:

灵牌,牌位

C.薄暮,雪作风凛薄:

迫近

D.于此宜得书,故纪之纪:

同“记”,记载,写下来。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哭之于越台托遗响于悲风

B.与友人甲、乙若丙约其自视也,亦若是而已矣

C.又越宿乃至见犯乃死,重负国

D.逾久而后济朝济而夕设版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其始至也,侍先君焉。

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4分)

译:

(2)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4分)

译:

(3)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4分)

译: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

注:

诚斋,作者的书斋名。

(1)第二句中的“一团冰”是怎样写月的?

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畀?

(4分)

 

(2)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后二句“富有奇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4分)

 

15.古诗文填空。

(5题限选4题,每空1分)(8分)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

(《短歌行》)

(2),。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琵琶行》)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苏轼《赤壁赋》)

(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5)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鲍照《拟行路难》)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哀蝶

迟子建

我童年时曾是扼杀蝴蝶的小妖魔。

大兴安岭有一种俗称“大马莲”的蝴蝶,深紫色,羽翼上有一点点赤金的颜色,它比一般在花间蹁跹的蝴蝶要大上好几倍,雍容华贵,飞起来姿态娴雅,美得令人炫目。

这种蝴蝶不大喜欢徘徊花间,它们通常是在林间的草地上翻飞悠游。

我和许多女孩子那时最热衷的事便是用衣服罩住这种蝴蝶,将它捉到手中,它的羽翼在我的指间簌簌抖动的时候,我们便将它在掌心拍死,然后在蝴蝶的蛹上插一颗图钉,将它按到白纸棚的灯畔。

晚上拉亮电灯,哗地一照,灯畔那一圈已死的蝴蝶便栩栩如生了。

蝴蝶的美是靠羽翼的震颤来传达的,而它的死亡也是由此带来的。

折断它的羽翼,它便丧失了传达美的能力。

艺术的羽翼同蝴蝶一样是华美而脆弱的。

比如一幅名画,它可以在欣赏它的人面前呈现丰满辉煌的羽翼,给赏画的人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和震动,但同时,一把意外的大火会使它化为灰尘。

比较而言,陶器的羽翼才算最为坚硬,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都无法伤害它的本质,即使深埋地下,陶还是陶,所以陶才最能成为中国的象征,才经久不衰。

我曾经异想天开,认为应该把伟大的艺术品放入坟墓保存。

因为展览大厅明亮的光线会使一幅画改变颜色,人的混浊的呼吸会伤害画的神经。

但是如果创造艺术是为了让它进坟墓的话,那么人类又如何进行艺术的传达呢?

又如何进行精神的交流呢?

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

我们无法得到梵高身上的一片指甲,但他的向日葵却比地球上所有开放的向日葵都灿烂、明亮和忧伤;我们无法得到柴可夫斯基的一根头发,可他的音乐的羽翼将在漫长世纪的空中低回,并且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一代的人。

所以我不再做把艺术品放入坟墓的梦想。

我们庆幸人类的先知,他们创造了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等的艺术形式,他们向我们传达了已逝世纪的辉煌与宁静,喧嚣与平和,他们艰难地扇动着艺术的羽翼,告诉我们战争、和平、瘟疫、繁华、颓败等等人类曾经历过的一切,我们承受并延续着这一切。

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因为艺术的羽翼既长久又脆弱,它很可能在飞向某一个世纪的途中而彻底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创造这艺术的人的名字也一同沉沉地消失。

但这些担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总会有艺术的羽翼会飞向未来的天空,它仍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

如同童年时我在苍茫的暗夜中哗地拉亮电灯,能看到那圈美丽的蝴蝶一般。

我曾写过一篇悲观的文章《谁为这个世界送葬》,说是大地上翻飞的画卷、四散的书籍、破败的琴和空旷的建筑为这个世界送葬。

当一颗流星最后一次划破天幕,它会看到大地上我所设想的壮观场景,没有比这种送葬更动人的了。

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其实缘自内心深处对艺术深深的痴迷和渴望,也可视为对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激励。

于是,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成了我深信不疑的一个真理。

人死后暴露出的白骨是那么千篇一律,可人的心灵创造出的艺术光华却又是那么斑斓夺目。

这样想来,艺术的确是完善人生的一种途径了。

当我按住蝴蝶,当它的羽翼在我指间轻轻颤动,我还会扼住它的呼吸吗?

虽然我知道蝴蝶不经我的手早晚也会成为泥土的一部分,但现在我的心还是为二十几年前的过失而颤抖了。

能够让羽翼震颤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不然那羽翼又有何用?

静止千年的美,也抵不上飞翔一瞬的美更动人心魄,因为后者是一种流光溢彩的美。

所以我深深祈祷艺术的羽翼不要轻易被人折断,让它自由地颤动并且深入人心吧。

同时,我也愿意在这遥远的北国,深深地向着极北的童年生活领地鞠一躬,哀悼那些毙命于我掌心的蝴蝶。

(选自《我的世界下雪了》,有删改)

16.“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5分)

17.文章第4段(谁为这个世界送葬)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18.本文以“哀蝶”为题,有哪些内涵?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6分)

19.作者认为,“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六、(15分)

20.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调动了听觉、视觉和嗅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自己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请借鉴这些写法写一段描写一个城市或农村的春天的文字,不能在文中出现城市或乡村的名称,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喜欢

请以“就在那里”为标题写篇文章,可以叙述自己或者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注意:

(1)补写完整题目;

(2)角度自选,自定立意;(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4)不少于700字;(5)不得抄袭套作。

萍乡市2011年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答案

1.D中(zhōng)用,鄙薄(bó),猗(yī)郁(一种是多音字,一种是难读字)

2.A(A切磋以逸待劳不落言筌B凋敝因噎废食C眉梢无耻谰言D摧枯拉朽事必躬亲)

3.C(说不出有什么优点,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A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

B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

后比喻恩德深厚。

D各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此处应为“各司其职”。

4.B(A“有的是龚琳娜的粉丝,有的是选拔出来的网友,有的来自合唱团。

”并列不当。

C语序不当,将“更加无情的大自然的报复”改为“大自然更加无情的报复”。

D“和自己”之前缺少介词“与”。

5.D(A第一句直接引用,句号应在引号内。

B冒号改逗号,因为后面的文字不是解释“重新释道”。

C“是……还是……”是选择问,只要一个问号。

6.C(艾妮斯和朵拉互换位置)

7.C(原文“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见第一段,是比喻的说法。

8.B(A“传统哲学思想”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来就属于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见第二段。

CD都是以偏概全,C从原文看,构建审美人格的应是两个并列的方面,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D中,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也是儒道共同影响形成的,不能只说道家。

见第四段)

9.B(文学经典的评判标准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不会因为时代、个人遭际的变化而变化。

见第四段相关文字)

10.B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出自《论语》)

11.D(“恨”是“遗憾”的意思。

12.C(A在,介词/给,介词;B和,连词/像,动词;C才,副词;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但。

13.

(1)我初来的时候,是跟随(陪侍、陪着)先父一起来的,如今我也将要老了。

面对这里的江山以及在此活动过的风云人物,依恋不舍,如有所失。

(4分,“侍”“且”“眷”各1分,大意正确1分。

(2)于是就摇船到河中心(把船摇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举起酒杯互相劝饮),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4分,“中流”“属”、补出“移舟”的介词“于”(到)、大意正确各1分。

(3)过河之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壮美、壮观)。

(“济”“相”“著”和大意各1分)

14

(1)诗人以比喻的手法写月,写出了月如冰一般白亮、清凉的特点;(2分)描绘了一个月如一团冰挂在鸦青色的天幕之上,既优美又清凉,既明亮又幽雅的境界。

(2分)

(2)第三句的“忽然觉得”表达了诗人对月忽然产生了一种独特感受。

第四句形象地表达了对月的独特感受:

月原来不是粘在天上而是独自行走的。

这样,就创造了一个夜空片云全无,一轮明月高悬,似乎无所附丽,独自运行的月的形象。

(2分)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月,想象新奇,境界独特,所以说它富有奇趣。

(2分)

15.略

五、16.第一问:

对比手法。

(1分)第二问:

①从内容上看,伟大如凡•高、柴科夫斯基也不能留下哪怕是指甲、头发之类的,但是他们所能创造的艺术作品却可以传承下来。

②从表达上看,这样对比行文,强化了“艺术的羽翼飞向未来的天空”、“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的观点。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①内容上:

深化主题。

虽然这是杞人忧天,但是恰恰强化了作者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

②结构上:

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所说的“艺术的羽翼”脆弱,开启下文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①作者为美丽的蝴蝶之死而哀伤;②作者为自己早年扼杀蝴蝶的行为而歉疚;③作者为“艺术的羽翼”可能折断而忧虑,呼吁人们关注、保护、发展、创造艺术。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示例一:

不同意。

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作,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体现了人类的高度,即使金字塔自身会烟消云散,“金字塔”也会永存;凡•高、莫扎特、海明威是文艺领域的精英,已经经过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其价值是普世,肯定会如日月般高悬天空。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艺术杰作、艺术家自身的内蕴会不断被开掘,其厚重感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示例二:

同意。

社会在发展,埃及的金字塔可能会有与主流审美观不合拍的时候;“江山代有人才出”,凡·高、莫扎特、海明威等人自然会被其他人替代。

毕竟,“艺术的羽翼”是脆弱的,容易折断的。

而且,社会渐趋浮躁,人们的审美营养会淡薄,会改变,上述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美不能延续也是很有可能的。

(观点表述清楚,分析合理即可)(6分)

六、20.略。

七、21.略。

参照江西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审题时注意远指代词“那里”。

附:

文言文翻译

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剑州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军在他麾下。

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手。

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的祠庙和颜杲卿在常山一带驻军停留过的地方,慷慨悲歌,后来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

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我自恨自己死后只能空着两手与鲁郡公相见于地下,幸而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

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地方以及节令恰巧相像时,就常常让我徘徊留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

又过了三年,我经过姑苏——姑苏是鲁郡公早年办公的府治所在地,对着姑苏台第一次为鲁郡公痛哭。

又四年之后,我再次在越王台哭他。

又五年之后即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及丙相约,第二天聚会。

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

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边僧房内休息。

但见坏墙枯井,好像进入坟墓当中。

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

过了一会,雨停了,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拜两拜,跪下行礼。

祝诵祷告完毕后,又几次失声痛哭,然后拜两拜,起立。

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

起初来的时候,是跟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