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861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社会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重点.docx

《社会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重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重点.docx

社会学重点

社会学重点

 

 

———————————————————————————————— 作者:

————————————————————————————————日期:

 

社会学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1.社会历史背景

★社会学产生于欧洲,有其重大的社会历史根源。

在欧洲近代史上,两大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这就是工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开始)和法国大革命(以1789年的政治革命为标志)。

  ★这两次大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后果主要是:

社会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

2.科学发展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自然科学对传统观念和神学体系的猛烈冲击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和成功,启发着社会思想家们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考察和认识社会。

孔德所倡导并由迪尔凯姆所树立起的实证主义传统,典型地反映了社会学所受到的自然科学的影响。

此外,在自然科学实证研究的启示下,经验的社会研究﹙如社会统计学和对社会问题的专题调研等﹚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也为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

(二)社会学的创立及学科化

在创立时期,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和研究是很模糊的,它尚未完全摆脱哲学等学科的影响。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与方法体系才日趋成熟。

社会学创立以及学科化是与以下人物分不开的。

1.奥古斯特·孔德

2.赫伯特·斯宾塞

3.卡尔·马克思

4.埃米尔·迪尔凯姆

5.马克斯·韦伯 

1.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孔德中学毕业后先到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求学,后在蒙彼利埃医学院学习,没有毕业又回到巴黎以教授数学谋生。

⏹1817年孔德开始给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做秘书,两人一起编写出版宣传空想社会主义的刊物,直到1824年因意见分歧与圣西门分道扬镳。

此后

《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

他试图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他认为社会学理论体系可分为两个部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他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等。

2.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

⏹斯宾塞出生在英国中部一个教师家庭,未受过正规教育。

成年后当过铁路工程师和杂志助理编辑。

1850年发表《社会静力学》,以后又陆续发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著作。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两个方面展开,前者是社会结构的原理,后者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原理。

3.卡尔·马克思(1818―1883)

⏹马克思出生于德国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最初就读于波恩大学法律系,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1841年毕业于柏林大学。

除学习法律外,马克思较多地研究了历史和哲学。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虽然马克思从未把自己视为社会学家,因此,即使在欧美社会学界,马克思也被公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思想奠基人。

⏹欧美社会学界

⏹在欧美社会学界,马克思被公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思想奠基人。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科学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阿尔文·托夫勒所说:

“马克思是个了不起的天才……在今天的世界上,对马克思一无所知,就等于半文盲。

⏹《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用经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学著作。

马克思从经济角度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解释,他的阶级理论和冲突理论、关于异化的思想是社会学理论中永久的组成部分。

4.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 

⏹迪尔凯姆出生在一个犹太教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又去德国就教于哲学家冯特。

1885年回到法国后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写作。

1887年被任命为波尔多大学社会科学教授,成为法国、也是欧洲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社会学的人。

⏹《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和《自杀论》是迪尔凯姆的社会学代表作。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

(1)社会事实论;

(2)社会团结论;(3)宗教生活论;(4)功能分析方法。

5.马克斯·韦伯(1864―1920)

⏹韦伯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海德堡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

1909年,他和滕尼斯等建立德国社会学学会,担任会长多年。

韦伯的主要著作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

⏹韦伯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方面:

第一,理解社会学。

韦伯把社会学定义为理解社会行动的科学,即要通过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与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因此他把社会学称为“理解社会学”。

⏹第二,政治社会学。

韦伯对统治的合法形式进行了研究。

他把它们称之为“权威”,并认为权威可分为三种类型:

(1)传统权威;(2)魅力权威;(3)法理权威。

⏹此外,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中立”的主张。

(三)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世界社会学得到长足发展是它传到美国以后发生的事情。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并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欧洲移民的作用

2)社会发展的需要

3)哲学方法的促进﹙美国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发源地﹚

4)学术比较自由、经济快速发展也都是美国社会学理论不断创新的社会条件 

(四)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1.西方社会学的传入2.20世纪前半叶的状况3.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1.西方社会学的传入

⏹鸦片战争以后,在救国维新、向西方学习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开始传入中国。

⏹最早把西方社会学引入中国的是主张变法图强的维新派。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 以“群学”之名开讲社会学。

 

⏹1896年,谭嗣同在《仁学界说》中,最早使用了“社会学”一词 。

⏹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的部分篇章在《国闻报》上发表,后将全书译出并由上海文明译书局出版,名为《群学肄言》。

⏹1902年,梁启超等也发表文章,介绍西方社会学学说。

⏹他们发表和翻译的这些理论都是宣扬社会进化、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这正适应了改良派的要求。

(五)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1.我们的社会学定义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家们从多个角度去研究社会,从而确定了各自的社会学研究对象。

⏹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有哪些 ?

⏹社会学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括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西方社会学家一般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六)社会学的特点与功能

一、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2.综合性

  3.实证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 

(一)整体性

⏹社会学的整体性,是指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变革。

⏹社会学也开展对社会的各种具体问题的研究,但它始终注意从整体出发,联系整体研究部分。

⏹社会学的整体性思想在社会学史上源远流长,如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二)综合性

⏹社会学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学的综合性。

所谓综合性,有两层含义:

⏹首先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三)实证性

⏹社会学虽然同其它学科一样离不开理论分析,但它的知识主要是依靠对“社会事实”进行具体的经验研究所获得,是通过观察、访问、实验等等实证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出理论知识来。

因此,社会学研究总是从理论假设开始,通过经验研究来验证基本假设。

⏹社会学研究的这种实证性特征集中表现在它对社会调查的重视上。

 

(四)应用性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一方面,社会学的知识非常贴近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社会学关注的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五)建设性和批判性

⏹社会学建立之初有两个基本取向,即维护、改良取向和革命、批判取向。

⏹西方社会学的批判传统来自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实际上,建设性和批判性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七)社会学中的“社会” 

⏹在社会学中,“社会”一词源自英文的society ,而society又来自于拉丁文socius,意为“伙伴”。

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society译为汉字“社会”,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这样中文中的学术概念“社会” 才有了现代通用的涵义。

⏹在社会学中,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或者说,社会是由有一定联系并相互依存的人们所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八)社会的特征

1.社会以联系着的人群为主体

2.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活动具有精神性特征

5.社会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动性 

(九)社会的结构

社会结构概念

  ★结构概念首先出现在自然科学中.两层意思:

(1)任何事物都由一定的要素组合而成;

(2)组成事物的要素是按照确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彼此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

★由于结构这一概念能成为分析事物十分有用的工具,因而被广泛引用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在社会学中,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十)社会的要素

⏹社会学界对社会构成要素的提法各异,既有人口、文化和环境三要素说(另一种说法是人口、劳动和环境),也有地理、生物、心理、文化四要素说。

还有的学者从多方面论述了社会的构成要素,如地理与环境要素、人口要素、心理要素、行为要素、群体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等。

⏹在各种学术观点中,多数社会学家倾向于以人口、文化和自然环境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十一)人口

(一)人口的涵义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和。

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

⏹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人口的自然属性:

即生物性,表现为人是一个生物体,具有先天的本能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

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会成员的特征,是他遵照社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活动的特性。

    首先,人具有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其次,人有能动性;

 最后,人类有共同生活的模式。

(二)考察人口的两个角度

⏹人口的基本状况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从静态看,人口状况通过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构成等反映出来。

⏹从动态看,人口状况通过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上发生的有关人口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

人口的变动可分为自然变动、机械变动与社会变动三种类型。

 

(三)影响人口的社会因素

⏹人口与社会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人口因素影响社会,社会因素也影响人口。

⏹仅就人口过程(包括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移和人口转变等内容)而言,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经济因素、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人口政策等。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针对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新人口论”的人口理论,具体思想观点集中反映在1957年7目5日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新人口论》一文中。

(1)提出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2)提出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 

⏹(3)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三点建议。

掌握人口数据

⏹《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计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中国总人口已达到60193万人以上,自然增长率达到20‰。

马寅初认为,“这是一个静态的纪录”,缺少“动态的人口纪录”,“拿20‰来解释以后四年的情况(1953―1957年),恐怕有出入。

”多种原因使得“近四年来人口增殖率很可能在20‰以上。

”实际的情况却大大超出马寅初的预料,1953―1957年四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22.2‰。

 

矛盾问题

⏹马寅初认为,对于一个人口数量超过6亿的国家来说,人口增殖率超过20‰会带来各种问题。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与加快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

⏹二是人口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

⏹三是人口与工业原料方面的矛盾

⏹四是人口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

⏹五是人口与科学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总之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点建议

⏹一是要进行新的人口普查;

⏹二是实行晚婚以及对生育行为的奖惩政策;

⏹三是在节育的具体办法上,主张的避孕,反对人工流产。

1.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

文化中最小而最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能够独立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茶叶)

2.文化集丛:

由相关的文化特质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它往往与人们的特定活动相关。

(茶具)

3.文化模式:

由相关的文化集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它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性。

(茶文化)

(十二)社会运行的内容

⏹郑杭生等人认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内容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纵向即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社会体系在其前后相继的纵向运行中表现出下述基本关系:

继承关系、变异关系 、中断关系等。

⏹横向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的交互影响与功能发挥。

表现出以下关系:

交叉与渗透的关系、相互制约关系、促进关系、转化关系等。

(十三)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

可将社会运行机制分为以下几种,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1.动力机制

2.整合机制

3.激励机制

4.控制机制

5.保障机制

社会运行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

⏹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激励机制的三个重要因素:

激励标准、激励手段和激励过程。

社会化的涵义

⏹一般而言,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社会文化,通过扮演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社会中去的过程。

 

西方主要社会化理论

1.巴甫洛夫等人的学习理论

2.弗洛伊德等人的自我理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艾里克森认同危机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可被分为三个相互作用的部分。

“本我”是个人一生中表现出来的驱力的来源,它完全是无意识的,并要求不断及时得到满足,但儿童很快就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知道了本我并不总能得到满足。

于是,“我”出现了,它试图在社会环境的需要与本我的驱力之间求得平衡。

儿童从其他人(尤其是父母)那里知道了社会的要求,并最终将这些要求以超我的形式内化于个性之中。

库利的理论

⏹库利坚持认为自我主要是社会的产物,库利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镜中我”。

⏹“镜”指社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反应。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就产生于这种反应之中。

艾里克森认同危机理论

⏹艾里克森把人生分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龄前、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时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八阶段。

⏹他认为,在这八个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任务,因此也就需要心理成长以对特定的社会要求作出反应。

如果人能够成功地对特定的社会要求作出反应,就会得到积极的评价,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并进而对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反之,就会产生负面心理,从而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活和劳动技能

⏹2.内化社会的价值观念

⏹3.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

⏹4.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

⏹5.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环境条件

⏹社会化的环境条件,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因素的总和。

一般而言,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他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结果。

⏹主要因素:

家庭、学校、社区、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等,它们既可以单独对个体社会化发挥功能,又可以相互渗透,在整体上影响个体的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

(1)初始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指一种在过程中学习未来所要扮演的角色的社会化形式。

预期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调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

也称发展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再社会化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十四)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涵义

    人社会化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

   ★一般认为,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它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具体地说,它有以下几层意思:

⏹几层意思

⏹⑴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⑵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⑶社会角色是人们多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⑷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   这是从人们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上所做的区分。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二、社会角色的失调

⏹角色扮演过程中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一)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结果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冲突有不同的类型,一种类型是角色间的冲入,是指角色不同承担者之间的冲突,这也可以称作角色外部的冲突;另一种类型是一个人在承担了多种角色之后,由于角色要求过多,或者几种角色行为规范不相容,而引起个人心理上的冲突和紧张,也可以称为角色内部的冲突。

此外,即便是在单一的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

  措施:

针对一个人因承担角色过多而造成的角色紧张,就应该减少他过多的兼职,使其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岗位上;针对因角色规范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就应采取使人的角色单一化的做法,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

如果不能采取回避措施,就只有靠人们利用价值观念去做角色选择了。

(二)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以及应怎样去做。

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只有通过长期互动,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消除。

(三)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明显矛盾的现象。

它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人们的承担前一种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

  解决方法:

从角色承担者个人来说,应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应了解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相继承担的那些角色的特点,为未来的角色做些准备工作;对于家长来说,应注意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指导;对社会来说,应加强对各种不同角色的培养、培训和咨询工作,对于那些因社会原因而造成的角色中断,应给予帮助。

(四)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更大的矛盾。

最终,其表演实际上也是失败的。

解决措施是端正心态,进行新的角色扮演。

三、社会互动的形式

⏹社会互动的几种主要形式:

交换 合作竞争冲突 强制 

四、社会互动的符号

⏹利用符号进行互动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所谓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社会互动的符号主要有:

语言、身体语言以及个人空间等。

四种空间 

⏹1)亲密距离(15-45厘米); 2)个人距离(46-76厘米);3)社会距离(122-365厘米);4)公众距离(365厘米以上)。

⏹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也称为集群行为、集合行为或聚合行为等,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集体行为的性质可以概括为,由人群的狂热性所驱使的、无组织的、非理性的、短暂的社会互动行为,这种行为受群体情绪感染,可导致行为的离轨,极易引起社会动乱。

(一)集体行为的特征

⏹1.无结构性(参与者之间只存在某种松散的联系)

⏹2.感染性(参与者情绪上相互感染,行为上相互模仿,从而产生一致性的行动)

⏹3.狂热性(参与者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直至达到失去理智的程度)

⏹4.匿名性(参与者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

⏹5.失范性(参与者往常遵循的规范的约束力降低,以某些临时产生的行为准则取而代之)

几种典型的集体行为 

(一)骚乱

⏹骚乱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由某一事端所引起的爆发性的聚众行为。

⏹骚乱是集体行为的典型形式。

⏹骚乱往往直接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社会治安和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规的行为。

⏹危机出现时,人们往往极度恐惧,每个人都想避开危险,对正常的规范和必要的合作关系置之不理,结果使局势更加险恶,行为的结果与期望达到的目标不相符合。

⏹自然灾害、军事入侵等极端紧急情况,以及股市下跌、物价上涨等一般威胁都可能引发恐慌。

 

(三)谣传

⏹谣传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集体行为,它不表现在参与者的具体行为上,而是以谣言的迅速传递,以及在传播过程中的任意歪曲、随意加工为基本特征的。

⏹谣传一般是通过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加以扩散的,在谣传过程中信息来源往往变得无关紧要。

当社会处于某种紧张和危机状态时,由于特殊的氛围,谣传常常可以起到动摇公众信念的作用。

⏹谣传的速度和广度是以传播者对该谣言的内容及关注度为条件的。

谣言传播有简略化、片面化、逻辑化和情感化等“加工” 方式。

(四)时尚

⏹时尚(流行)是指一个时期里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

可从三方面理解:

⏹1)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模式;

⏹2)有相当多的人参与;

⏹3)它是一定时期内特有的社会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