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894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是:

资本主义经济。

二、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资本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

要实现物质资料生产所进行的劳动过程,

生产三需要具备三要素:

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四个环节:

(一)生产;

(二)分配;

(三)交换;

(四)消费。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二)科学的抽象法和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方

法。

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价值

(一)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反应生产关系的性质。

(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

的社会关系。

三、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定义:

具体劳动——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可以从劳动目的、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上表现出来。

这种在具体形式上不同质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的定义:

抽象劳动——指抽去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个要素的结合。

∴自然物质和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且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属性,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四、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

1、价值的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2、价值的量——决定于社会在该种商品生产上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

(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二)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分析:

1、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3、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1、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关系,价值量的决定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是个人行为。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直接决定于商品生产者个人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决定于社会在该种商品生产上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

即: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

【补充点】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1)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五、新的科技革命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分析:

1、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新生产力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减少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

2、应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为资本所有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加速生产的发展。

3、个别企业首先采用新科技,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增加企业利润,有利于企业发展。

通过市场竞争促使各个企业都采用新科技,推动科学技术更快地发展。

4、新科技会培养与训练生产技能更多的工人、水平更高的经营管理人员,从而在单位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5、新的科技革命扩大了生产劳动的领域。

如:

从事理论研究、知识应用研究、制度与技术创新研究人员的劳动,他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应用于生产经营实际时,其劳动也属生产劳动。

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含着一系列的矛盾: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等。

这一系列的矛盾归根到底是

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一、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媒介着商品的全面让渡,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货币的五种职能:

(一)价值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

(二)流通手段

(三)贮藏手段

(四)支付手段

(五)世界货币(人民币暂时不能履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一、价值规律的定义: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它的价值进行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起作用。

主要作用有:

激励、调节、分化作用。

(一)激励作用

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市场上同种商品按同一价格出售,这在客观上必然督促和鞭策商品生产者努力革新技术,改良工具,改进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可能地减少个别劳动的消耗,使之降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

从而,产生一种激励功能。

(二)调节社会总劳动和资源在各个部门的分配.

价格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使生产资料、资金和劳动力从供过于求的部门流入供不应求的部门,这样流出流入的不断运动,社会供给与需求在运动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调解着社会总劳动和资源的分配。

(三)造成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

一方面,造成优胜劣汰,使资源向优势者手中集中,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造成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偏离社会公平原则。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运行的一般形式(或曰:

资本总公式)

G(货币)—W(商品)—G′(增殖的货币)

2、剩余价值的产生:

a、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分析:

流通领域中不管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b、但是剩余价值又不会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分析:

在流通领域,资本家必须投入货币购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劳动力,是货币转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从而也就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

3、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

(2)劳动力的价值:

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力价值的构成: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为养活家属、子女,以延续、补充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4)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同时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工人的劳动创造新价值,

它包括:

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注:

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发给了劳动者,(或曰: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由资本家无偿占有。

2、剩余价值率(m’)——指剩余价值(m)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

公式:

m’=m/v

3、剩余价值量的公式:

m=m’v

4、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绝对延长工作日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的定义:

资本积累——指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单个资本的增大,通过两种形式实现:

1、资本积聚2、资本集中

1、资本积聚

(1)定义: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2)特点:

a、社会生产资料在个别资本家手中的积聚要受社会财富增加的限制。

b、资本家的人数越多,同量社会资本的积累所引起的积聚就越分散,各个个别资本家积聚的增长也就越小。

2、资本集中

(1)定义:

资本集中——就是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较大的资本。

(2)特点:

a、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b、资本集中也不会引起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

(四)资本有机构成

公式:

c:

v

(注:

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商品价值公式:

W=c+v+m(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二)商品成本价格公式:

k=c+v(商品成本价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三)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公式:

p’=m/C=m/(c+v)注:

0<利润率<剩余价值率

(四)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的比率。

公式: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五)利息率:

利息率是利息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P80

公式: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量×100%

注:

0<利息率<平均利润

(六)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1、级差地租

a、概念: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b、产生的条件:

土地的等级不同。

c、产生的原因: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不是“土地私有权”)

d、源泉:

耕种较好土地的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2、绝对地租

a、概念: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不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b、产生的条件: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

c、产生的原因: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不是“土地经营权”)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定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是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垄断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同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调节着社会经济,为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服务。

一、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

(四个理由)

(一)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这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既提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又准备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条件。

这主要表现在:

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管理机构和管理经验。

3、资本主义为自身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建设者—无产阶级。

(四)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理由: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与缓和交替。

2、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经常存在。

3、资本主义自身容许范围内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4、社会主义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一、资本循环

(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2、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二)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用公式表示为:

G—W┈P┈W’┈G’·G—W┈P┈W’┈G’·G—W┈P

其中,

(1)货币资本的循环:

G—W┈P┈W’┈G’

(2)生产资本的循环:

P┈W’┈G’·G—W┈P

(3)商品资本的循环:

W’┈G’—W┈P┈W’

资本的循环要保持连续性,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要保持并存性。

(了解:

空间上的并存性:

指产业资本家必须把他的全部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

为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并

使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同时并列存在。

(2)资本的各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要保持继起性。

(了解:

时间山的继起性:

指产业资本的三个部分中,每一种资本职能形式都

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各自的循环,顺次经过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职能

形式。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

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2、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依据:

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3、固定资本的磨损

(1)有形磨损——又称无形磨损。

指各种物质要素在使用期间,

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发生磨损。

(2)无形磨损——又称精神磨损。

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

发生价值上的贬值。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

预付资本

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三、社会资本运行

(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1)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式分为c、v、m三个部分

(2)按实物形式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分。

与此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Ⅰ):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二部类(Ⅱ):

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通过三大交换关系进行:

(1)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换。

Ⅰc的交换

(2)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换。

Ⅱ(v+m)的交换

(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Ⅰ(v+m)与Ⅱc的交换。

有关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小结

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总产品价值构成为Ⅰ(c+v+m)]

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总产品价值构成为Ⅱ(c+v+m)]

1、C——代表不变资本,用于生产资料的购买。

由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提供。

所以,c、Ⅱc都由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提供即:

Ⅰc可以在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交换。

①Ⅱc需要与第一部类交换。

2(v+m)——代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用于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由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提供。

所以,Ⅰ(v+m)、Ⅱ(v+m)都由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提即:

Ⅱ(v+m)可以在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交换。

③Ⅰ(v+m)需要与第二部类交换。

由①②③④知: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可推出两个派生条件:

派生条件一:

(基本实现条件公式左右各加Ⅰ(c))

Ⅰ(c+v+m)=Ⅰ(c)+Ⅱ(c)

【巧记:

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等于两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

派生条件二:

(基本实现条件公式左右各加Ⅱ(v+m))

Ⅱ(c+v+m)=Ⅰ(v+m)+Ⅱ(v+m)

【巧记:

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等于两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必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第Ⅰ部类一年生产的生产资料【Ⅰ(c+v+m)】

在补偿当年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产资料【Ⅰc+Ⅱc】以后,

还必须有一定的剩余,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即,用公式表示,应为:

Ⅰ(c+v+m)>Ⅰc+Ⅱc……①

或:

Ⅰ(v+m)>Ⅱc……②(前提条件一)

注:

式子②由式子①左右两边各减Ⅰc而得出的结论。

2)必须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

第Ⅱ部类一年生产的消费资料【Ⅱ(c+v+m)】

在补偿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和资本家消费掉的消费资料

【Ⅰ(v+m/x)+Ⅱ(v+m/x)】后,

还必须有一定的剩余,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劳动力所必须追加的消费资料。

即,用公式表示,应为:

Ⅱ(c+v+m)>Ⅰ(v+m/x)+Ⅱ(v+m/x)……③

或Ⅱ(c+m-m/x)>Ⅰ(v+m/x)……④

式中,m/x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

m-m/x则为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

注:

式子④由式子③左右两边各减Ⅱ(v+m/x)而得出的结论。

有关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小结

一、前提条件:

1、必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Ⅰ(c+v+m)>Ⅰc+Ⅱc……①

或:

Ⅰ(v+m)>Ⅱc……②(前提条件一)

2、必须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

Ⅱ(c+v+m)>Ⅰ(v+m/x)+Ⅱ(v+m/x)……③

或:

Ⅱ(c+m-m/x)>Ⅰ(v+m/x)……④

二、基本实现条件:

Ⅰ(v+△v+m/x)=Ⅱ(c+△c)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理由: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通过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具体矛盾运动,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一、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第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性质: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二)确立依据/决定因素:

由我国的:

1、社会主义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发展落后)

共同决定。

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为: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形式。

(二)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一)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只能是按劳分配的原因是: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前提条件;

2、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产品尚未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实行按需分配的物质基础还未具备,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决定性因素;

3、人们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还有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一种谋生手段,需要以劳动作为分配的尺度进行计量,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二)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原因:

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生产要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国内外投资者的创业精神。

(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体现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这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让那些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取得高效率的企业获得高回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发展。

2、再分配注重公平,体现在政府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扥政策措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三)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四)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社会生产目的: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

公有制指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

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必然是为了满足全体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高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一种表现。

故,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为: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与特征(P188-19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

1、市场经济——指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或称作市场导向型经济。

2、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

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它既可以同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

3、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不姓“资”,计划经济不姓“社”

1、相关辨析题: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

(×)

2、理由:

(P189-190)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属于社会制度序列的范畴;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属于经济运行方式、经济活动方式序列的范畴;

(2)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本身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该社会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这个社会中国家的阶级性质决定的。

如:

私有制为主+国家代表的只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为主+国家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社会。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5个要素)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2、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企业、市场、政府

1、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载体。

2、完备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

3、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在我国现阶段,市场主体包括:

1、企业2、农户3、居民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P206-207)

1、是法人企业,具有法人地位;

2、实行有限责任制度;

3、是一种管理比较科学的制度,即在企业内部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各司其责,既有明确的权力和责任,又相互制衡,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1、统一——一指市场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是统一的。

二指市场要按照统一的规则、制度进行组织和运作。

2、开放——是指市场体系不仅要对内开放,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