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9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含答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水平测试含答案

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日常的语言表达总是受一些因素的制约,使日常语言不得不通过一些非口头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东西。

语言都有从说出的东西中暗示未说出的东西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叫做语言的诗性。

语言一般皆有诗性。

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之处在于诗的语言具有最强的“思辨性”,它从说出的东西中暗示未说出的东西的程度最大、最深远,而一般的语言毕竟未能发挥语言的诗意之本性。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辞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

“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

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

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如张九龄的《感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

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

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一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

王维的《终南别业》,就既是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陶渊明的《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

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

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应是此意。

(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其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启发。

C.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D.“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的语言“言约”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有误。

原文第二段说“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而不能就此推出“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言”与“意”的关系入题,立足古典诗的象征性和崇尚画意深境相结合这两个维度进行阐述。

B.文章将暗示性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性,并以此为前提立论,指出诗的语言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来表达尽量多的内涵。

C.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论证,目的是全部采用唐代这一中国诗歌高峰期作品论述语言的暗示性。

D.以王维的《终南别业》作为论据,既能论证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以全诗为象征的现象,也能论证其崇尚有神韵的诗。

答案 C

解析 “目的是全部……的暗示性”错误,陶渊明为东晋诗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语言的诗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有些日常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也会存在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但象征性和隐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常见,是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D.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答案 D

解析 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错误。

其含义在最后一段,“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应为在描写现实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林庚:

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

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十足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林庚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物理。

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

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

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

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

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没过几日,先生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写出了对现实的不满。

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

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人中独标高格。

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

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

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战火直逼北平。

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

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

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还是不忘烽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

抗战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

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

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

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

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

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

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绝意俗事,专情研究。

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

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

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

有人说:

“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

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

”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

先生却不以为意,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

90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

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

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

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6个中秋。

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

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

”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

然而,先生等不了了。

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原文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身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代表了明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

答案 A

解析 B.“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错误,原文说林庚先生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

C.“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错误,原文是说“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D.“代表……最高成就”错误,原文只说“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

5.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主要从新诗创作、学术研究成就、布衣情怀三个方面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淡泊名利、保持本真自然的学者和诗人形象。

B.林庚认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现代人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写出超越古人的诗作。

C.林庚钟情文学,才思敏捷,开始新诗生涯不久,就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从此他就有了“诗人”头衔,成就大名。

D.林庚淡泊名利,专情研究,过着简单的生活,拥有简单的心境,向世人展示了他大师的胸怀,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答案 B

解析 B.“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错误,原文是“已近极致”。

6.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攻文学,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调整人生目标。

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当他发现自己钟情于文学时,便果断地改学文学,此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如鲁迅先生,初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如果林庚先生不及时调整人生目标,那社会上或许会多一个平庸的物理学者,却少了一个才情卓著的文学大师;如果鲁迅先生不及时调整人生目标,那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普通的医生,却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道试题有两个答案关键点,第一点是启示,第二点是举例。

第一点结合文本内容以及自身实际来作答,第二点可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如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围城冬夜

钱钟书

(前情:

方鸿渐作为方家的长子,又是留洋学生,寄托了家人的厚望,结婚后不仅事业上不如妻子强,生活上还得处处迁就孙柔嘉。

孙柔嘉常对姑母发牢骚,且“两人一唱一和地笑骂”。

这严重地伤害了方鸿渐的自尊,并招致了他的强烈不满,终于,两人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①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

“你是个懦夫!

懦夫!

懦夫!

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

”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

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正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

②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

“你狠,啊!

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

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

”走近门大声说:

“我出去了!

”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

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

③鸿渐走出门,神经麻木,不感觉冷,意识里只有左颊在发烫。

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

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

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

“完了!

完了!

”散杂的心思立刻一撮似的集中,开始觉得伤心。

左颊忽然星星作痛。

同时感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

鸿渐本能地伸手进口袋,想等个叫卖的小贩,买个面包,恍然记起身上没有钱。

他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

他看表上十点已过,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来的,也许她早走了。

④他一进门,房东太太听见声音,赶来说:

“方先生,是你!

你家少奶奶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

这是你房门的钥匙,留下来交给你的。

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

”鸿渐心直沉下去,捞不起来,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

房东太太像还有话说,他三脚两步逃上楼。

⑤开了卧室的门,拔亮电灯,破杯子跟断梳子仍在原处,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

他呆呆地站着,身心迟钝得发不出急,生不出气。

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

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

忽然怒起,撕为粉碎,狠声道:

“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

滚你的蛋,替我滚,你们全替我滚!

”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

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生不得病!

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

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

⑥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

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

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⑦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

“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

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选自长篇小说《围城》,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注] 本文节选自《围城》结尾部分,主要情节为方鸿渐和孙柔嘉在结婚定居上海后,因双方家庭和亲族,甚至佣人的介入,矛盾更为复杂,不断发生龃龉和纠纷。

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刚建的新家解体,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中方鸿渐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上:

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

B.方鸿渐进卧室之后情绪变化有一个过程,从失望苦恼到愤怒狂躁,最后沮丧无奈。

C.节选部分的情节是因为夫妻吵架,鸿渐出走,最后心绪不定返家,最后借老钟的声音暗示了家庭的解体。

D.选文表现了方鸿渐老练机智但易变盲动的性格特征,既懦弱退让又爱面子。

答案 A

解析 B项,方鸿渐的情绪是最后又萌生希望。

C项,“最后借老钟的声音暗示了家庭的解体”错误,暗示“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

D项,“老练机智”不恰当。

8.妙用比喻是钱钟书的写作特色,请从第③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

”以雪片的纷飞,形象地描绘了方鸿渐心绪的繁多凌乱,暗示了家庭矛盾的复杂错乱;也用雪天的寒冷,写出了他内心的凄冷和痛苦。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第③段中找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语句,然后结合着比喻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其表达作用。

如“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方鸿渐的思绪的凌乱比喻为雪片的纷飞,同时,还要从方鸿渐对家庭矛盾和自己内心的痛苦等的暗示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9.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晚点的时钟富有象征意义:

形象地讽刺了方鸿渐生活在新的时代却有着落伍的家庭观念;它既是围城冬夜环境的组成部分,也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婚姻解体的感伤和同情;暗示了对人生困局的无奈。

(每点2分)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

解答此题,考生可抓住关键词“落伍的计时机”“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联系上文方鸿渐和孙柔嘉各自的心理活动,从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作者的思想情感、社会主题等角度探究这句话所蕴含的意蕴。

“落伍的计时机”,从写作意图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结合着方鸿渐生活在新的时代却有着落伍的家庭观念的形象特征,可得出这句话具有讽刺性,可从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感伤与同情,对人生的困局的无奈等角度组织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也。

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镇万方。

其后上竟立定陶王为太子,隆迁冀州牧、颍川太守。

哀帝即位,以高第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

时侍中董贤方贵,上使中黄门发武库兵,前后十辈,送董贤及上乳母王阿舍。

隆奏言:

“武库兵器,天下公用,国家武备,缮治造作,皆度大司农钱。

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共养,共养劳赐,一出少府。

盖不以本臧给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费,别公私,示正路也。

古者诸侯方伯得颛①征伐,乃赐斧钺。

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

《春秋》之谊②,家不臧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

今贤等便僻弄臣,私恩微妾,而以天下公用给其私门,契国威器共其家备。

民力分于弄臣,武兵设于微妾,建立非宜,以广骄僭,非所以示四方也。

臣请收还武库。

”上不说。

顷之,傅太后使谒者买诸官婢,贱取之,复取执金吾官婢八人。

隆奏言贾贱,请更平直。

上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大夫:

“隆位九卿,既无以匡朝廷之不逮,而反奏请与永信宫争贵贱之贾,程奏显言,众莫不闻。

举错不由谊理,争求之名自此始,无以示百僚,伤化失俗。

”以隆前有安国之言,左迁为沛郡都尉,迁南郡太守。

王莽少时,慕与隆交,隆不甚附。

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为冀州牧,治中山冯太后狱,冤陷无辜,不宜处位在中土,免为庶人,徙合浦。

本中谒者令史立、侍御史丁玄自典考之,但与隆连名奏事。

史立时为中太仆,丁玄泰山太守,及尚书令赵昌谮郑崇者为河内太守,皆免官。

(选自《汉书·毋将隆传》,有删改)

[注] ①颛:

音zhuān,同“专”。

②谊:

同“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镇万方

B.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镇万方

C.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镇万方

D.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镇万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如“成帝末”是表时间的固定词组,其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入为公卿”的主语是“诸侯”,故“诸侯入为公卿”中间不应断开;“以”可作表目的的连词,解释为“用来”,“以镇万方”句意完整,故“以”前应断开,排除A项。

故选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冀州,古九州之一。

九州是对古代中国的区域划分,据《尚书·禹贡》记载,除了冀州,九州还包括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兖州、青州、徐州、梁州。

B.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汉代时是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其职位相当于郡太守,但可参与朝议。

C.丞相,官职名,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也可由两人或多人共同担任。

D.崩,古代用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

古代等级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称法,如称诸侯的死为“卒”,称百姓的死为“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称诸侯的死为‘卒’”错误,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

“卒”是称卿大夫的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毋将隆有政治远见。

他曾向皇上奏请希望征召定陶王入京,后来定陶王被立为太子,而他也因此被任命为京兆尹,后又升任执金吾。

B.毋将隆注重原则。

皇上派人取出武库中的兵器送给董贤及自己的乳母王阿,毋将隆坚决反对,认为这是不分公私、不合义理的行为。

C.毋将隆敢于直言。

傅太后低价购买官婢,毋将隆认为价钱太低,上奏请求改为公平的价格,皇上没有听从,并且将他降职为沛郡都尉。

D.毋将隆为人正直。

王莽年轻时想与毋将隆结交,而毋将隆不趋附于他,因而得罪了王莽,以致在王莽执政时遭受打击陷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毋将隆“因此被任命为京兆尹,后又升任执金吾”错,他“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是在哀帝即位后,原因是“以高第”,即考核成绩优异。

而“他曾向……立为太子”则发生在成帝末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力分于弄臣,武兵设于微妾,建立非宜,以广骄僭,非所以示四方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错不由谊理,争求之名自此始,无以示百僚,伤化失俗。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百姓的财力分散给弄臣,武器摆设在地位卑贱的女子家,形成的制度不符国体,以致纵容滋长骄横越礼的行为,这是不可以用来昭示天下的。

(2)他的行为举止不合义理,沽名钓誉的风气从此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