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902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16小学文言文.docx

部编16小学文言文

 

 

 

1-6年级文言文

文言文四上1《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本文出自:

《山海经》中《北山经》中的部分,《山海经》是一本上古时期的地理百科全书,因为全书是由:

五藏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几个部分组成,同时详细介绍了这些区域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认字:

帝(dì)少(shào)曰(yuē)溺(nì)返(fǎn)堙(yīn)

【注释】:

1.精卫:

神话中的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2.炎帝:

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3.少女:

小女儿

4.溺:

溺水,淹没5.故:

因此6.堙:

填塞

【译文】: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文言文四上:

2《王戎不取道旁李》宋代:

佚名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释】:

1.王戎:

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尝:

曾经。

3.诸:

众多。

4.游:

嬉戏玩耍。

5.子:

李子。

6.折枝:

压弯树枝。

7.竞走:

争相地跑过去。

8.竞:

争逐。

9.走:

跑。

10.唯:

只有。

11.信然:

确实如此。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文言文四下:

3《囊萤夜读》唐代:

佚名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注释】:

1.车胤:

东晋大臣。

小时候聪明好学,长大后做官时为人公正,不畏强权,最终被逼自杀。

《三字经》的“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一句,其中的“如囊萤”便是指的车胤。

《晋书》:

唐朝房玄龄等人写作的晋朝历史书,是二十四史之一。

2.囊:

本来的意思是口袋,这里作动词,用口袋装。

3.萤:

萤火虫。

4.恭勤:

恭敬勤勉。

5.不倦:

不厌倦,不劳累。

《论语》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句子。

又有成语孜孜不倦,意思是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6.博学:

广泛地学习。

7.通:

通晓,明白。

8.则:

就。

9.练囊:

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10.数:

几。

11.以:

来。

12.以夜继日:

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译文】:

车胤恭敬勤勉地学习而不知疲倦,他广泛学习,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夏天的夜晚就用白绢做成的袋子,装上几十个萤火虫来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文言文四下:

4《铁杵成针》作者:

郑之珍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眉州:

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2.世传:

世世代代相传。

3.成:

完成。

4.去:

离开。

5.逢:

碰上。

6.媪:

妇女的统称。

7.方:

正在。

8.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9.欲:

想要.10.感:

被......感动.11.还:

回去.

12.之:

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13.卒业:

完成学业。

14.今:

现在15.氏:

姓…的人。

【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

“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五上:

5《古人谈学习三则》

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注释】:

1.敏:

聪明。

2.好:

喜好。

3.耻:

以……为耻。

4.知:

通“智”,聪明,智慧。

5.厌:

满足。

6.诲:

教导。

7.谓:

说。

8.漫浪:

随随便便。

9.急:

要紧。

10.盖:

在句首,发语词。

11.断:

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译文】:

1、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3、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五上6《中国少年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文言文五下:

7《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1)楚人:

楚国人。

(2)鬻(yù):

出售。

(3)誉之:

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

我。

(5)坚:

坚硬。

(6)陷: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

锋利。

(8)无不:

没有。

(9)或:

有人。

(10)以:

用。

(11)弗:

不。

(12)应:

回答。

(13)夫:

句首发语词,那(14)子:

你的。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文言文五下:

8《杨氏父子》作者:

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

1.氏:

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2.夫子:

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3.设:

摆放,摆设。

4.甚:

非常。

5.诣:

拜见。

6.未闻:

没有听说过。

7.示:

给……看。

8.惠: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9.乃:

就;于是。

10.曰: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文言文六上:

9《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1.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2.绝:

断绝 3.善:

擅长,善于。

4.鼓:

弹。

5.志在太山:

心里想到高山。

6.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7.峨峨:

高8.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9.若:

像~~一样。

10.洋洋:

广大。

11.念:

心里所想的。

12.必:

一定,必定。

13.之:

他。

 谓:

认为。

 14.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5.乃:

就。

16.复:

再,又。

17弦:

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好啊!

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

“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文言文六上:

10《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2好:

喜欢 3宝:

珍藏

4锦囊玉轴:

以玉为轴,用锦囊装起来。

囊(náng):

袋子。

此处指画套。

5曝:

晒6拊(fǔ)掌:

拍手。

7搐(chù):

抽缩。

8掉尾:

翘起尾巴。

 9然:

认为是对的。

10婢(bì):

女佣人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文言文六下:

11《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注释】:

1.弈:

下棋。

(围棋)2.秋:

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

全国。

4.通:

全。

5.之:

的。

6.善:

善于,擅长。

7.使:

让。

8.诲:

教导。

9.其:

其中。

10.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11.虽听之:

虽然在听讲。

12.以为:

认为,觉得。

13.鸿鹄:

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14.援:

引,拉。

15.将至:

将要到来。

16思:

想。

17.弓缴:

弓箭。

18.缴:

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9.之:

代词,这里指鸿鹄。

20.虽与之俱学:

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21.弗若之矣:

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22.为是其智弗若与:

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23.曰:

说。

24.非然也:

不是这样的。

25.矣:

了。

26.弗:

不如。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说:

不是这样的。

文言文六下12《两小儿辩日》先秦:

佚名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一作:

辩日)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

1.东:

东方。

2.游:

游历、游学。

3.见:

看见。

4.辩斗:

辩论,争论.5.辩:

争。

6.其:

代词,他们。

7.故:

缘故,原因。

8.以:

认为。

9.始:

刚刚,才。

10.去:

离;距离。

11.日中:

正午。

12.初:

刚刚。

13.车盖:

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14.及:

到。

15.则:

就。

16.盘盂:

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17.为:

是。

18.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

寒冷的意思。

19.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

汤,热水,开水。

(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

)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20.决:

决断,判定,判断。

21.孰:

谁。

22.为:

同“谓”,说,认为。

23.汝:

你。

24.知:

zhì,通假字。

“知”通“智”聪明、智慧。

25.笑:

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26.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

“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

“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文言文13《司马光》宋代:

佚名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1.司马光:

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

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

2.庭:

庭院。

3.瓮:

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4.皆:

全,都。

5.弃去:

逃走。

6.光:

指司马光。

7.破:

打开,打破。

8.迸:

涌出。

【译文】: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文言文14《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

】1.出自:

《韩非子·五蠹》记载: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2.株:

露出地面的树根。

比喻原来的经验;

3.守:

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