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903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8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docx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

当代湛江傩舞面具的审美形象变迁

[摘要]傩的最初功能是驱鬼逐疫,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傩活动除了继续保留这样的主要功能之外,还常常成为舞台或广场上展演的作品。

因此,曾经主要用于祭神、娱神的傩舞渐渐趋向于娱人的功效,而傩舞中的面具在发生着一些悄然变化。

本文基于这样的现象,以湛江傩面具在当代不同时期的更新发生的变化而做个案分析,思考这种变化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审美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深沉原因,以期与同行的共同探索。

[关键词]湛江傩舞面具审美形象

方相氏驱傩常需要借助一些“媒介”,达到装神、驱鬼与逐疫等效果。

在这些物质媒介中,其中傩面具是巫师最主要一种“法具”。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傩面具与人合为一体,成了神祗的化身和载体,亦是区别神与人最重要的标志。

面具这一重要的符号和身体的服饰组合一起,构成了充满符号的身体,形成了一种超现实语境,让仪式显得更为“神”化。

同时,在后世这些面具也成为一种艺术品,是诸多艺术家的青睐与创作的灵感。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各种审美习俗自身的改变,尤其是诸多民俗民间舞蹈进入了舞台表演之后,原生的民俗民间舞蹈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悄然变化。

湛江傩舞这些年不断以表演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为了适应舞台的表演,不论是形象的塑造还是审美都在发生着某些改变。

一傩面具在傩仪中的功效

1.辟邪作用。

面具作为法具,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和神圣性,具有辟邪逐恶之功效。

明冯梦龙《谭概》(卷34)有一则“鬼畏面具”的故事,说“金陵有人担面具出售,即俗所谓‘鬼脸子’者”,到石灰山下“遇雨沾湿”,躲在人家屋檐下,用火烤面具,“首戴一枚,两手及两膝各冒其一以近燎”,三更左右,忽然看见一个黑大汉“且前且却”,估计它害怕面具,“乃大声叱之”,黑汉吓得跪下说,“我黑鱼精也”……如此看来,妖怪也怕“鬼脸”。

在古埃及、现代非洲、太平洋诸岛都有类似的“面具”或挂在门口,或是小型佩件或饰物,或陈列在重要的住屋、会所、祠庙等地,具有“祈祷除灾避邪”功效,有的还供族众参拜、祭献和祈禳,具有纳吉祛邪作用。

这种功效在中国少数民族的一些文献里也可看到,如彝族把鹰挂在门楣上,羌族门前会挂羊头等具有避邪之功效。

湛江的每个傩面具都代表了一个人物形象,车将、麦将、李将等,当巫师给其做法开光后,这些面具则代表着这个人物形象背后所带来的神兵神将,具有避邪功效。

2.灵魂依附的载体。

方相氏的面具或头套即魌头,具有保存、寄寓鬼魂作用。

古时人们认为头部是保有人精气神的地方,死后人的灵魂会聚集在头部,因此,戴上面具既可集聚人鬼神的灵魂,同时还能镇压、恐吓邪魅。

可以说,面具既“掩盖”人面的平凡,又“表现”出超人的神圣。

同时,它又能把这种“神圣”导向人间,深入人心。

湛江的面具代表的人物在世时是人间的帅将,封了神将之后,老百姓们认为他们的兵马也跟随一起升往天空,成为神仙。

正如“考兵”中的“兵”指的不仅是神兵马还有所谓“鬼兵马”。

因此,戴上面具在驱鬼时,这些将领的灵魂依附在表演的村民身体上,而他身后还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阴司兵马”,他们也是跟随来驱邪的。

在去各家各户驱鬼前,做法道公给这些兵马发粮、颁符、发令,[1]然后这些戴着面具的神将神兵还有看不到的阴司兵马挨家挨户去驱鬼避祸。

也就是从此刻开始,这些扮演者不再是自己,当他们戴上面具时,代表的是神将的灵魂、鬼魂依附在面具上。

他们是“神”的载体,他们的肉体与面具是连接“人-神”之间的中介。

3.面具的禁忌与戒律。

面具既然“像神”“像鬼”或“像祖”,具有特殊的神性与灵性,那么使用面具、保存面具之时就必然有相应的“戒律”或“禁忌”(taboo)。

例如,江西傩舞非常重视面具,其中所谓“鸡嘴神”面具、“盘古”面具等特别富于民俗趣味。

面具是圣物,具有无限的神秘性,损坏了面具便会给全村带来不幸。

这就像日本巫术化的神乐面,“把神乐面看成神的化身,或者当作神体本身,或者认为不祭祀就会遭殃”[2],违背了有关的“禁忌”更会遭祸。

江西傩舞演出后面具放在所谓“信箱”里保存,放在傩神殿里保存。

演出时还要留一个与使用面具相同者放在殿里“镇庙”。

据说,前清时有个傩神扮演者的小侄儿随便戴面具玩,结果怎样都揭不下来,只好让民众对其顶礼膜拜,然后连面具带人一起活活埋掉,这就是因为触犯taboo而引起的“神遣”。

[3]

在调查“考兵”时,曾经遇到一件记忆深刻的事:

在游行之前,看到傩面具都放在村头一家村民家的床上,便想去拍照,问他们是否可以允许拍照,他们说可以。

拍照过程中想将面具翻转过来拍里面,结果此时一位从外面进来的村民大声叱喝,说:

“你是女人,是不可以动这面具的,否则不吉利。

”他用的是本地话说,语气很凶。

当时没有听懂他说什么,但从表情和举动中也猜出了是什么意思。

这时,有旁人跟他解释,说我们是负责人介绍来的,得到允许的,可是那位村民依然坚持女人不可以动面具。

一位车将的扮演者特意走过来解释说:

“村里有习俗,一般女人是不可以碰这面具的,尤其当扮演者戴上面具之后,你不仅不可以碰面具,也不能碰扮演者,不能跟扮演者说话。

”从这样的事情中可以看到,这里是有禁忌的,在湛江傩舞中的面具是不可随意碰触的,尤其女人是不能碰的。

湛江傩仪中的所有傩面具都在祠庙或祖屋中供奉、保存,平时是不可以随便乱动的。

在采访湛江原文化馆馆长庞德宣时,他也谈到上世纪80年代受《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广东卷》组委会委托,挖掘湛江傩时所遇到的困难,其中就谈到傩平时不让看,面具也不能随便取出来,必须经过一定仪式方可开启。

雷州松竹镇的“走清将”,起傩前一晚就要将面具摆放在雷神面前,且用红布盖住。

道公要沐浴静斋,经过诵经、念咒、画符、喷酒、洒粮等一系列仪式之后,才由早已选定好的村民一一戴上,戴上之后,道公还需要跟这些傩神一通对话与沟通,而傩仪完之后,要重新收回到特定的箱子中存放,等待来年的开启。

从这些的仪式中可以看到,其中的傩面具起到了至为关键作用,它不仅是一面面具,在道士做法之后,它还是神将们灵魂的载体,同时也是神将具体化的外在形象。

李子和先生曾举出实例阐述傩戏面具在表演活动中的作用说:

扮演者不仅因此容易进入或装扮角色,观众也能立即沉浸在现实的仪式、剧情和幻想的映象联系之中。

傩面具此时实有“中介”的作用,巫师以此“降神”“媚神”“通神”“驱鬼”,象征着已和神鬼对话;而傩信仰者是将这里的活动态的面具作为已来临了的神鬼视之,以为是巫师通神鬼而致。

[4]

既像人,又像神;既要叫人信服,又要让鬼害怕;既要与宗教心理保持一致,又要与审美知觉保持距离……“这个‘距离’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它使得傩面具产生了一种象征性。

”[5]人性、神性直到物性、鬼性都在这里达成了充满内在冲突的“统一”。

因此,作为人神之间的搭桥人,戴上面具的巫师(或扮神者、降神者、通灵人)的身份是双重的:

它以人扮演神,所以带有神性;但他又不过是扮演神的人,只不过面具消解了“人”的世俗性。

二湛江傩面具形象当代的审美变化

余大喜曾在《中国傩神谱》书中,结合傩坛法事的结构,及傩神在活动中的功能与神格,将傩坛中供奉的神分为:

主神、凶神、善神、动物神4大类,且每一尊神位都有面具与形象。

也有学者根据各民族傩面具的形象约分为4类:

凶相、善相、丑相、动物相。

分别表现了勇猛、凶悍、威武、正直、善良、和蔼、温柔、忠实、厚道、诙谐、奸诈、狡猾等性格特征。

还有学者根据傩面具造型分为:

人兽型、象征形、写实型、民俗型。

[6]湛江傩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同时又保有土著人图腾崇拜的特质,其面具形象既是神将,又穿插着图腾崇拜的痕迹。

因此,无法将湛江面具简单分类,在此认为湛江面具是种混合型,既有人的模型塑造,又有神与动物图腾结合的产物。

湛江傩舞面具在不同地域的面具有不同造型风格,即使相邻的镇之间也存在差异。

雷州的“走清将”,在不同镇都有不同的造型。

即使同一个镇里,面具也因时代变更而发生了变化。

松竹镇东角村的面具,其形象有:

雷首、马、郭、方、邓、田五位神将,鼓眼、大鼻、呲牙咧嘴、青面獠牙,且脸上肌肉突出,棱角分明,头上无冠带角。

这些面具从最早遗存的那套到至今,已经更新了3次,[如图1(1,2,3)],每次都有不同的变化,尤其雷神的造型变化较大,更趋向鸟兽型创造。

[如图2(1,2,3)]本文在此将传统面具形象与后面更新创作的雷首面具进行对比。

(见下表1)据传这5位神将实际是本土发展出来的,从其头上带角是否可以猜测其保留动物图腾痕迹呢?

目前笔者还没有找到更多确实材料来证明,但从外观形象的塑造来看,认为是与当地的民间传说、图腾崇拜有关联的。

图1

(1)雷州松竹镇传统“走清将”面具形象

图1

(2)雷州松竹镇第二次更新的“走清将”面具图1(3)雷州松竹镇第三次更新的“走清将”面具

图2

(1)传统雷神面具图2

(2)第二次更新的雷神面具

图2(3)第三次更新的雷神面具

表1.雷州松竹镇东角村“走清将”中雷首面具形象传统与发展比较一览表

人物

人物形象

传统面具形象

第一次更新的变化

第二次更新的变化

冠饰

头顶饰有冠,像古时武将所带的小冠,用以束发。

头顶的冠变成一个五颜六色发带。

头顶变成类似五彩羽毛的饰品。

额头

额的最顶部以红色标识,头两边竖起两只角。

额正中间有一竖眼,眼的旁边用凸起的V形包住。

额两边分别用红色如锯齿般的装饰。

额前已看不太清是否是眼睛,旁边围住的是如水波纹一样形状。

头两边的角已看不太明显。

额前饰有一鸟眼,分别用橙、黄、绿、黑不同层次的颜色包住。

额头两边分别以黄、白、黑为主体如大写的倒八装饰在额的两边。

红色,眉凸起,如牛角分别向上弯钩,眉头突起。

以红、黑为主,八字弯眉。

红色,如火焰形,分别向上跳动的感觉

凸眼,靠鼻子圆,往两边狭长

凸眼,圆

凸眼,类似传统,然而,由于其颜色变为纯蓝,改变了眼的整体视觉效果

脸颊

脸颊、鼻梁上都连贯装饰图纹,如一只蝴蝶趴在鼻梁与脸上

鼻梁、脸颊分别装饰图纹,然而整体视线感觉是断开的。

在鼻头、脸颊装饰图纹,但图纹明显变化,似简单的云图。

宽嘴,且嘴上插有荆棘,如前面所提穿令巫师。

嘴的下颌出分别有凸起地方。

下颌宽圆。

嘴缘凸起,如鸟嘴或猴嘴,插有荆棘,用电线替代。

下颌尖细。

嘴缘凸起,如鸟嘴的感觉。

唇用红色标识。

下颌尖细

面形

宽脸,正方,由于年代久远,已看不出面具主要是何颜色。

长瘦形,以黑色为主

长瘦形,以蓝色为主体。

通过对比可知,传统的雷首面具可以看到其脸型是方型,眉毛则如牛角弯,宽嘴型,凸眼,头戴冠。

这种形象塑造给人感觉是既保持着人的形象塑造又结合了动物图腾标识。

雷州的傩舞中,天上的雷神与人间的地方官员陈文玉有着紧密关联。

从面具形象看,早期的雷首面具创造是加了几分陈文玉的形象在内的,头上的冠饰,类似武将束发时所挽的小冠。

方宽脸型也是历代对男子正气凛然的认可。

而之后更新的雷首面具,相比较而言,脸型变得瘦长,下颌处尖细,眉毛火红,额前中央有饰有一鸟眼,似人的宽嘴已变为鸟嘴,头顶的冠已变成了羽冠,将人物已抽象化了。

后期面具形象制作更多偏向于动物形象,尤其第三次更新的,似有一种外星人的感觉。

从这样的形象直观对比中可以发现,传统的面具是人、神与动物结合的而创作出来的,而后期制作的,则已淡化了英雄人的形象,更多会趋向一种抽象体。

雷州四境村的“走清将”面具则又完全不同,其材料是用当地一种“橹罟头”材料做的。

这种“橹罟头”实际是菠萝的根,木质比较坚硬,且不容易腐烂。

(如图3)面具形象与道教有关,如玄坛、灵官,用东南西北中代替神将具体名字。

但从面具造型看,更趋向动物图腾的形象结合。

另外,保存在

图3南兴镇四境村保存在“三天通王宫”的面具,其形象大致有(从左到右):

雷首,三神之一玄坛,三神之一灵官。

其余五个面具代表东(上,最右)西、中、南、北将。

南兴镇下田村“帝帅庙”的傩面具也完全不同,其材质是整块樟木头,在质感上与四境村的有所异同。

[如图4(1,2)]从图中面具可以看到,玄坛帅、天罡帅等面具,国字脸、头上有角、圆眼、大鼻、宽嘴,有的额上带有有头冠,具有正气凛然、威武宽厚的神韵和英武雄壮的大将风度。

这些面具据说已保存了几百年,与前面“走清将”面具相比,这些更似人间的英雄。

三走向表演艺术的傩面具

湛江的古老面具现在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保护其历史价值,大多保存起来了,现在看到的傩面具大多是重新做的。

旧县的“考兵”面具已经更新了2次;(如图5,6)雷州松竹镇塘仔村“走清将”的面具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更新了3次。

[见图1(1,2,3)]四境村的傩面具也已经换了两代。

吴川的“舞二真”更新过一次。

“舞二真”更新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原来的面具完全损坏,不能再使用了(如图7)。

传承人将其保存在“真衣庙”中。

塘仔村的“走清将”面具,最早的那套也不拿出来用,保存在传承人家中。

“考兵”最古老的那套面具则保存在“泰山府”,一般也不再拿出来。

图5旧县“考兵”传统面具,形象依次为(从左到右):

土地公,土地婆,车将,麦将,李将,刘将与洪将。

图6旧县“考兵”,重新制作过的面具。

形象依次为(上,从左到右):

车将,麦将,李将。

(下)刘将,洪将,土地公,土地婆。

再重新做的面具中,发现有些地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雕刻师和舞傩传承人会根据表演需要而趋向舞台艺术化。

从图5、6可以看到,“考兵”传统面具与后来新制作的面具有了很多细节上的变化。

比如眉毛,传统的是八字浓眉,而后期做的眉毛变得很有跳动的感觉,有点卡通的感觉,似乎更符合今天的审美。

而从另个角度,八字浓眉正是中国典型的美男子象征,尤其将军大多以这样形象出现,然而后期制作的却将这些淡化。

传统的面具脸颊凸起,使得面具看起来有点凶样,然而到了后面制作的即使有凸出的部分也用了色彩装饰,显得更为柔和。

从这样对比可以这样认为:

传统面具更贴近英雄、神将的塑造,是神与人的结合。

而后期制作的面具丢失了这些原本文化属性,更趋向舞台审美上追求。

(见下表2)

图7 舞二真 左边是已损坏的,右边的是重新制作的

 

表2旧县“考兵”面具审美形象传统与发展一览表

人物形象

传统的面具

发展的面具

服饰

道具

帽冠

帽冠以淡黄色、红色为主。

帽冠色彩没有太大变化,但头尖上的云彩变成实物云。

角的造型相同,但长度稍短

黑色无领对襟上衣、黑色中式褲、腰系黑色展裙、黑布鞋。

手执龙头板斧

黑面、红眉

如火鸟般跳跃的红色眉毛,脸颊凸出的边缘用红色描边,突出了脸颊到鼻梁的颜色。

在耳旁、下颌、人中、下巴出吊着几缕红色丝线作为胡须。

用头发做成髯须,较密集与集中。

凸眼,看起来凶

虽然也凸,但凸显了眼中白色,并用红色描边,看起来像鸟眼

深红面、黑眉、帽冠上以淡黄色、黑色为主。

突出了眉毛的形状,由浓眉变为带有火苗样态的眉毛。

粉红色无领对襟上衣、黑色中式褲、腰系粉红色战裙、白布鞋。

手执大刀

圆,凸眼球,视线在两侧

狭长,凸眼但白色眼球偏多,视线集中

红线从腮部穿挂几缕

黑色头发做成的髯须。

帽冠

红面,帽冠上以淡黄色为主,下边缘是红色。

红面,两边脸颊如柳叶形再次覆盖了一层红,边缘用黄、黑区别开来。

红色无领对襟上衣、黑色中式褲、腰系红色战裙,白布鞋。

手执锏

黑色浓眉

黑如火焰形状的眉

脸型

胖、方圆脸型。

方宽型脸,宽嘴。

帽冠

帽冠主要以红色、黄色为主

帽冠以淡黄色、红色为主。

穿绿色无领对襟上衣,蓝色中式褲,腰系绿色

战裙,黑布鞋。

手执索链

黑面,黑眉,

肉色面,但其中面颊、额头、胡须、和下巴处用绿色涂抹。

凸眼,双眼集中,看似有些凶

凸眼,眼白多,眼偏狭长

帽冠

橘黄色面,黑眉,帽冠以红色和黑色为主。

黄色面,在脸颊、眼角下涂抹几缕红,帽冠以绿色、红色为主。

黄色无领对襟上衣,蓝色中式褲,腰系黄色战裙,白布鞋。

手执令旗

凸眼球、双眼视线向下

凸眼,但眼白多,向前平视。

黑色八字眉,眉心处皱拢,给人以凶样

黑色平眉

其他

额头中间有一类似天眼,宽嘴。

额头平滑,嘴变小了。

原因

传统面具更多是塑造英雄神将,是人与神的结合,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傩舞动作结合而塑造的。

发展变化的面具则更多倾向动物形象、舞台抽象化的审美形象转变,参与了更多创作者自身的艺术想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湛江的前文化馆长庞德宣因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湛江地区挖掘工作时,发现了那里的傩面具,那时保留的面具已经比较陈旧,要求他们重新做一套,之后重新做出来的样子与原来比,没有太多区别,基本还保留古老风貌。

然而,进入21世纪后,湛江傩舞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湛江傩舞以各种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原本属于驱鬼逐疫、比较狰狞的傩舞走下了“神坛”,走进了舞台,成为老百姓眼中可观赏与娱乐的节目。

“走清将”“考兵”常常参与各种广场、舞台表演活动,因而,面具与服饰的改造成为当地文化艺人首先考虑对象。

另外,在湛江村民中他们对于面具

图8雷州松竹镇东角村“走清将”形象与服饰

依然保存着许多敬畏之感,敬神的面具他们不敢轻易取出来使用。

因而,在当地前文化馆馆长朱卫国的促使下,他首先将“考兵”的面具进行了改版,材料由原来比较厚重的樟木头材质变为比较轻巧的玻璃塑胶,“考兵”的面具形象结合了雷州“走清将”的面具颜色,使得原本比较单一的“考兵”面具颜色变得比较艳丽、丰满,多了几分喜气,少了一些狰狞。

且将车将、麦将的胡须材质用真实头发做成,而之前的老面具是用红线穿成一小撮,一缕一缕的挂着,这种改变使得面具形象更像真实的“人”。

而之前,虽然胡须质感不对,然而却让人觉得那就是“神”,多了几分想象空间。

这套新面具一般主要用于广场和舞台表演,很少用来祭祀。

受到这样的影响,雷州的“走清将”面具更新之后,颜色都变得十分突出,更适合在舞台灯光下表演。

(如图8)

参考文献:

[1]白庚胜.追根问傩——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胡建国著.巫傩与巫术[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3

[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7.

[4]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5]王恒富.傩·傩戏·傩文化[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6]萧兵著.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7]余达喜.中国傩神谱[M].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8]祝宇,庞德宣.湛江傩舞[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